学术投稿

丹芪注射液细菌内毒素的检测

高振强;刘保良;刘珠

关键词:细菌内毒素, 鲎试剂, 干扰试验, 丹芪注射液
摘要:目的:建立用凝胶检测丹芪注射液细菌内毒素的方法.方法:用不同厂家的鲎试剂对不同批号的丹芪注射液分别进行干扰试验,考察丹芪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测法.结果:丹芪注射液经5倍稀释后对鲎试剂反应无干扰作用.结论:细菌内毒素检测法可用于丹芪注射液的热原检查.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妥洛特罗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妥洛特罗为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用于缓解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矽肺、尘肺等疾病的呼吸道阻塞性症状.该文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妥洛特罗作为活性药物的经皮给药系统的研制现状,为药学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开发、规模化生产以及临床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作者:吉小欣;高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建筑业、IT产业、制造业等行业已经得到深入广泛的应用.项目管理是适用于那些投资巨大、关系复杂、时间和资源有限的一次性任务的管理方法.对于药物开发者来说,不管其开发的产品是创新药物还是仿制药物,都是未知研制过程的新产品,其开发的过程也需要借助项目管理.但项目管理思想目前在我国新药研发中尚没有系统、成熟的应用,新药开发人员的项目管理意识尚不强.为此,笔者针对如何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加强项目管理作一论述.

    作者:于海;黄泰康;吴春福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加替沙星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细菌性感染22例

    目的:评价加替沙星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分别静脉滴注加替沙星葡萄糖注射液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剂量均为0.2 g,2次/d,疗程7~14 d.结果: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1.82%和80.95%,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4.21%和88.24%,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3%和4.76%,试验中未见光敏反应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加替沙星葡萄糖注射液可作为治疗细菌性感染有效、安全的抗生素.

    作者:陈勇川;朱卫民;戴晓天;周占松;余荣杰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氟罗沙星葡萄糖注射液中氟罗沙星的含量测定

    目的:建立氟罗沙星葡萄糖注射液中氟罗沙星含量的测定方法,为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Lichrospher-C18柱(200mm×4.6 mm,5μm)为色谱分析柱,乙腈-0.015 mol/L用磷酸调pH值至4.50的三乙胺水溶液(24:76)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86 nm,采用外标法计算氟罗沙星含量.结果:建立的色谱方法使杂质与主药分离良好,氟罗沙星浓度在4.180~41.80μg/mL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43%,RSD为0.42%.结论: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专属性强,操作方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

    作者:郑朝华;杜迎翔;陈玉英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青岛市药监局今年查处12件大案要案

    作者:卢锡奂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抗生素后效应与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后效应(PAE)系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低抑菌浓度(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其临床的重要意义在于,以前设计抗生素给药方案仅依靠血药浓度、消除速率及组织分布等一些药代动力学数据作参考,忽视了药物对细菌生长繁殖规律的影响.而PAE理论指出,确定抗生素的给药间隔应根据药物浓度超过MIC或低杀菌浓度的时间加上PAE的持续时间,从而可延长给药时间,减少药物剂量,起到既不影响疗效又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目前PAE已成为评价新的抗菌药物、设计合理给药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胡天佑;郭华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基层医院ADR监测工作滞后原因分析与建议

    就基层医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滞后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今后如何开展此项工作提出建议.

    作者:俞致;王晓娟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药用丁基胶塞微粒污染的消除方法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分析药用丁基胶塞表面微粒产生的原因,指出药用丁基胶塞微粒主要来源于内部自生性微粒和外部污染性微粒,并介绍几种适宜的清洗方法,以有效地减少胶塞微粒对药物的污染,确保药品质量.

    作者:朱晓燕;王汉波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有必要重新认识药品的特殊性等4则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目的:建立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的热原检查方法.方法:按2000年版<中国药典>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及指导原则进行试验.结果与结论: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可代替家兔法进行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的热原检查,干扰试验表明,供试品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不存在干扰作用.

    作者:霍振洪;赵民生;曹秀虹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普鲁卡因溶液的含量

    目的:改进盐酸普鲁卡因溶液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一阶导数光谱在308.0 nm波长处谷-零间的振幅为定量依据,测定盐酸普鲁卡因溶液的含量.结果:盐酸普鲁卡因溶液浓度在5~30μg/mL范围内与一阶导数谷-零间的振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0.04%,RSD=0.43%.结论: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测定盐酸普鲁卡因溶液的含量.

    作者:刘素琴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紫草蛇蝎片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目的:研制紫草蛇蝎片,用于治疗银屑病.方法:提取处方中药材有效成分与部分药材粉末配制,并制定其质量标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61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36例)总有效率为91.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无一例不良反应.结论:紫草蛇蝎片制备方法简便,质量控制方法可靠,是治疗银屑病的安全有效药物.

    作者:王祥;吕双方;李国超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试析医药企业如何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当前,我国医药行业的整体发展呈现出良好的趋势,但对单个企业来讲,由于战略布局分散、产品低水平重复严重,企业在生存、发展方面仍存在严重的问题.医药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做大、做强,终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呢?笔者在此作一探讨.

    作者:张红英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专家呼吁将抗生素限售进行到底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环孢菌素A血药浓度分析方法进展

    环孢菌素A是一种高效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组织移植及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方面应用广泛.由于其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特点,对其进行血药浓度检测意义重大,多种血药浓度分析方法进展较快,但目前临床仍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及荧光偏振免疫法为多数.

    作者:罗军玉;尤厚成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硫酸阿托品眼膏的含量测定

    目的:建立反相离子对测定硫酸阿托品眼膏中硫酸阿托品含量的方法.方法:以Alltima-C18柱(5μm,4.6 mm×250 mm)为色谱柱,0.05 mol/mL庚烷磺酸钠水溶液-乙腈(65:3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 nm.结果:硫酸阿托品在0.008~0.120μg/μL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15 308.163 9 C-72 915.407 3,r=0.999 5,平均回收率为98.87%,RSD=1.45%.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硫酸阿托品眼膏的质量控制.

    作者:徐晓卫;林观样;潘柔和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利巴韦林片含量的比较

    目的: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利巴韦林片的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利巴韦林片的含量.结果:紫外分光光度法平均回收率为100.9%,RSD=0.57%(n=5);高效液相色谱法平均回收率为99.9%,RSD=0.86%(n=5).结论:紫外分光光度法简便、快速,两种方法测定结果一致(P>0.05).

    作者:李安荣;许群芬;龚亚林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Pharm Web网站及其药学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

    对互联网上重要的药学信息资源网站Pham Web及其涵盖的相关资源进行研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检索方法进行介绍.

    作者:何玮;张晓燕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可致高血压的抗微生物药物

    可引起高血压的抗微生物药物较多,主要有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及鱼腥草、双黄连等中药制剂,在应用这些药物的同时应重视药源性高血压的发生.

    作者:熊建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硝酸酯类药物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目的:促进硝酸酯类药物更合理、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方法:对硝酸酯类药物临床应用中易出现的耐受性、搏动性头痛、低血压、消化道反应及停药反应等问题,具体分析其产生机制及临床表现.结果与结论:采取相应的措施能有效预防这些问题.

    作者:周来温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