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对口生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与体会

曾永鸿;刘金海;邱波;岑章建

关键词:工学结合, 临床医学, 对口生, 人体解剖学
摘要:目的 创新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对口生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对口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符合基层医疗卫生岗位需要的专业人才.方法 将2012级、2013级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对口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临床基本操作等方法,将人体解剖学的内容融入临床工作过程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比较两组的期末考试成绩及学习情况的各项指标.结果 实验组对口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及学习情况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模拟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可使对口生较早地了解临床需要,既可提高对口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又可突出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临床工作岗位的需求.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浅谈临终关怀所面临的相关伦理问题

    临终关怀是人道主义的新起点,是人生临终旅途的一个理想模式,但由于传统伦理观念和现实的影响,临终关怀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的困扰,主要有:传统孝道、传统死亡观、医疗伦理环境、医学人道主义以及医护人员缺乏临终关怀知识等.通过讨论研究,探寻一条普遍性的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路径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杜伟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循证医学课程形成性评价方案设计研究

    循证医学是一门临床实践应用的方法学科,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证据、评价和应用证据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传统的终结性考核的知识较为局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在前期教学考试改革的实践基础上制订循证医学的形成性评价方案,尝试从平时表现评价、教学实践活动评价、学生自我评价3个方面提出较为科学合理的形成性评价方案,构建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循证医学教学考核评价模式.

    作者:贾改珍;林林;王萍玉;秦国民;王国祥;赵明东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大肠癌伴血吸虫病临床病理分析

    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年龄在65岁以后,与年龄明显相关(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进行性增加[1].通过大规模流行病学和其他相关研究发现,慢性血吸虫病与大肠癌地方性的高发病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并且慢性血吸虫病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老年人大肠癌的恶性程度[2].对本院活检确诊的大肠癌伴血吸虫病43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探讨血吸虫病与大肠癌之间的关系,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作者:田齐凯;刘汉忠;肖静;涂珍;肖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医学高专学校医学化学课堂教学艺术探索

    对医学高专学校医学化学课堂教学艺术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医学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在医学化学教学中,全面实施课堂教学艺术,使课堂教学成为受教育者的一种艺术享受,对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可起到显著的作用.

    作者:傅春燕;陈代武;李杰红;孙双娇;张运良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对口生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与体会

    目的 创新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对口生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对口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符合基层医疗卫生岗位需要的专业人才.方法 将2012级、2013级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对口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临床基本操作等方法,将人体解剖学的内容融入临床工作过程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比较两组的期末考试成绩及学习情况的各项指标.结果 实验组对口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及学习情况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模拟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可使对口生较早地了解临床需要,既可提高对口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又可突出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临床工作岗位的需求.

    作者:曾永鸿;刘金海;邱波;岑章建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藏药学本科生药检实习的“三步法”带教体会与思考

    针对藏药学专业本科生药检实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三步法”的实习带教管理经验,即实习前期、实习中期、实习后期3个不同实习阶段的管理要求与方法.

    作者:孙创斌;王建军;张珉;胡天祥;王巾方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巨幼细胞性贫血与难治性贫血细胞形态学的鉴别诊断

    目的 分析巨幼细胞性贫血(MA)和难治性贫血(RA)细胞形态学的异同,为临床提供鉴别诊断依据.方法 选取MA患者26例和RA患者18例,对其外周血和骨髓的细胞形态进行观察和结果分析.结果 MA组外周血中以成熟大细胞、核右移为主;两组骨髓细胞的红系(巨原始、早幼红细胞)和粒系均出现了巨幼变现象,MA组多于RA组(P<0.05);MA组的巨原始红细胞和巨早幼红细胞比例高于RA组(P<0.05).RA组外周血异常以出现幼红细胞和异常粒细胞为主;骨髓中细胞的红系和粒系的病态造血更为显著(P<0.05),小巨核或多叶巨核细胞明显增多(P<0.05).结论 MA和RA两种疾病在症状、红细胞形态、血常规、骨髓象等方面有相似性,疾病早期部分患者不易区分.形态学鉴别诊断的关键是有无细胞病态造血,特别是淋巴样小巨核细胞现象.

    作者:吴芹;冯春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现状的研究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是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渠道,能够改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总体规模不大,人员结构失衡,特别是农村卫生人员数量少、素质低的现状.在此背景下,如何围绕高职临床医学生开展满足社会需求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训,构建起适应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一直是我国同类院校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1].因此,通过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实习生、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当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现状,对推动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春成;李明哲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肿瘤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体会

    运用多学科综合治疗指导下的肿瘤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把职业道德教育和肿瘤心理康复相结合,构建具有肿瘤专科特点的培训体系,加强管理,完善考核和监督机制,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意识,以适应肿瘤综合治疗模式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作者:李多杰;李红伟;彭开桂;沈学明;江浩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研究性教学在食品加工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按照研究性教学理念,探讨如何将食品加工实验设计成具有研究性特征的实验项目,以研究性实验项目为教学载体,将其应用到研究性实验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在食品加工实验方面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作者:豆康宁;谷存国;李玉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在卫生职业教育中强化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认识与思考

    卫生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教育由培养“知识人”转变为培养“职业人”,即在教学中要突出职业特点,除培养护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应重视其职业素养的培养[”.伴随着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产生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需求也日益增高.患者来医院就诊的目的除了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和威胁之外,还希望从医护人员那里获得更多与自己所患疾病相关的医学和保健知识.因此,越来越多的医院在实施整体护理的同时,逐步开展了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为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这一需要,卫生职业教育就需在职业化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强化护生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

    作者:战青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护理专业“3+2”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在遵循国家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从2009年开始大胆尝试“3+2”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可以拓宽护理人才的培养渠道.

    作者:林悦凤;王为民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不同医学专业药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药理学是一门联系医学与药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医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药理学实验教学是药理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药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生将来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1].

    作者:李先伟;杨解人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分析心理特征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情况.方法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以及SF-36量表对166名心血管疾病患者(病例组)和193名健康者(对照组)进行调查.结果 消极应对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病例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焦虑、抑郁与心血管疾病呈正相关(P<0.05).生活质量病例组各维度得分(除心理健康)均低于对照组(P<0.05),多元逐步L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躯体角色、一般健康状况与心血管疾病呈负相关(P<0.05).结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以及消极等负面情绪,造成患者整体生活质量下降,治疗中可以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疏导,培养其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疗效,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睿;吕爱红;吴志敏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关于高等医学院校题库建设的几点浅见

    题库建设是实现考教分离、确保考试公正与公平、不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教风和学风好转的有力举措,亦是体现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结合高等医学院校题库建设的实际情况,就高等医学院校题库建设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为我校题库建设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作者:胡月;赵娜;王志红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五年一贯制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进展

    介绍五年一贯制涉外护理专业教育的形式,从招生对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实践教学及考核等方面分析五年一贯制涉外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对制订和完善五年一贯制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性意见及建议.

    作者:吕霞;谭翠;贺生;孙亚男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均匀设计法优选桑叶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采用均匀设计法研究不同因素影响下桑叶总黄酮的提取率.结果表明,在料液比1:20(g/mL)、乙醇浓度75%、提取时间2小时、提取温度80℃时,桑叶中总黄酮提取率高,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工厂化生产.

    作者:李秀英;黄文华;陈文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量元素状况调查研究

    肾脏是人体微量元素代谢的重要器官,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后,由于透析影响、食欲减退以及消化吸收功能减退,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引起血液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改变.这些元素含量的改变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本项研究通过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从而进行人为干预,以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我院在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对10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HD)≥3个月的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进行了微量元素含量测定,并选择同期住院的慢性肾脏病(CKD)1-2期的患者22例及30例未透析的ESRD患者进行比较,分析ESRD患者及不同透析时间段患者血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发成;李建英;石红梅;周玲;李怡;趋玉芝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卫生高职院校护理人体学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

    探索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开发,对于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对卫生类高职院校护理人体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经验进行总结,为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徐红涛;马林伟;李玉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如何提高中职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1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大致可归纳为3种形式:第一种是承接型.它的主要特点是知识前后承接,脉络清晰,对于内容浅显易懂的章节比较适用.第二种是螺旋型.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知识与能力紧密衔接,通过环环紧扣、逐步升华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第三种是辐射型.它的特点是抓住关键,举一反三,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方位思考,通过筛选归纳使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这种形式多在复习课中使用.

    作者:安月英 刊期: 2014年第24期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