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岩
目的 了解海口市某高校学生饮用水消费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展饮用水微生物污染检测,为饮用水卫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随机抽样法,调查200名学生饮用水消费习惯.同时,抽取校园内200份饮用水样品(包括直饮水、桶装水、饮料及现制现售水),进行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200名学生中,选择直饮水、现售水、桶装水及饮料的人各占57.2%、20.7%、11.8%、10.3%,不同生源地学生饮用水消费结构差异有显著性(x2=10.43,P<0.01).各类型饮用水中细菌总数和综合指标合格率分别为30.5%和28.5%,均显著超标(x2=27.24、27.94,P<0.01).饮用水微生物污染与季节相关,夏季饮用水合格率(17.6%)与其他3个季节(30.6%、29.4%、44.9%)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x2=8.80,P<0.05);春、夏、秋3季各类饮用水合格率无显著性差异;而冬季饮料和现制现售水合格率(均100.0%)远高于直饮水与桶装水(44.8%、21.4%),存在显著性差异(x2=10.48,P<0.05).通过加热、添加合氯消毒剂可减少微生物污染.结论 海口某高校学生饮用水消费结构以直饮水为主,且存在城乡差异,饮用水微生物污染以直饮水和桶装水尤为严重,应加强卫生监测与管理.
作者:吴琳;王鹏;文少白;阎国钢;李慧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从更新教育理念入手,通过制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人才评价方法等,建构“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社会多元化人才需要相适应的毕业生,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关红军;鲁俊华;郭毓鹏;荣胜忠;董晶;牛莹莹;姚立岩;李晓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为突出职业教育理念,结合环境监测学科特点,提出将实验技术标准和教学标准作为教学材料的补充,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李诚;宋文芳;马少华;石予白;王艳芳;张茵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调查海口市居家老年人养生行为、养生认识及养生消费现状,为卫生部门和社区保健机构疾病预防及健康保健措施制定提供基础资料支持.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并辅以访谈,随机对海口市487名居家老年人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海口市居家老年人在饮食运动、养生认知、养生消费方面具有某些定势,其中积极的方面可以作为一般性的养生保健模式予以固定、充实和推广.结论 应加强饮食运动养生知识宣传,加快老年人运动场所建设,规范养生保健市场.
作者:姚慧芳;李娜;袁曦;郑可欣;杨姨;王方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翻转课堂是现今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热点.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平台上事先观看教学视频,再在课堂上解决问题与复习.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使得泌尿外科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同时也能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动机.
作者:李生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院中校”办学模式在高职护生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在校生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第三学期初及开展“院中校”办学模式一学期后(第三学期末),分别对入选的188名学生进行核心能力测定,比较两组护生的核心能力.结果 第三学期末两组护生核心能力均高于第三学期初,差异有显著性;第三学期末实验组护生核心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在开展一学期的专业课程教学后,护生的核心能力均有所提高;“院中校”办学模式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提升高职护生护理核心能力.
作者:汤艳;朱蓓;肖佩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非暴力沟通为构建新时代下的和谐师生关系提供了方式参考.教师可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让爱融入师生关系,用爱去解决师生矛盾和冲突,从而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与真诚,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者:莫颖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就甘南藏族自治州4所中职学校近年入校中职生整体情况,通过多种途径,从学生家庭背景、基础文化素质、养成教育情况、情感应激能力、心理健康状况等多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当前甘南藏族自治州中职学校学情不容乐观.提出一系列科学适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地区特色、民族特色、学校特色的应对策略,以期对本地区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发挥借鉴、指导作用,促进甘南州中职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健康、科学、有序开展.
作者:王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心理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影响.方法 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综合保守治疗:颈围制动、颈椎牵引、针刺及推拿、超声波治疗和必要的药物治疗)与B组(综合保守治疗+心理治疗).健康水平检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疗效评定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前SCL-90各因子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患者的躯体化和心理症状均有所改善,但B组效果优于A组(P<0.05).结论 科学的心理治疗可以明显提高CSA的疗效.
作者:安世林;李亚军;宋玉兰;何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针对中职学校生源特点提出“3C”(Care、Confidence、Consciousness)教学法,实践证明其对学生的学习及健康成长有良好促进作用.
作者:曲文芙;崔丽萍;王为民;杨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分析中职护生儿科护理临床见习期间的反思日记,发现目前中职护生人文关怀教育的短板,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诠释现象学研究法,仔细阅读护生教学反思日记,按照日记内容进行归类分析.结果 护生对关怀内涵理解模糊、关怀知识不足、主动关怀意识欠缺、关怀能力较低,同时护生也在期待学校关怀教育的完善.结论 通过加强人文关怀教育、优化课程设置、推进临床护理教学改革、加强护生职业态度培训等方法解决上述问题.
作者:陈清;朱业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采用3种不同教学模式在提高医用放射防护学见习课教学质量中的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单一LBL法、单一PBL法、PBL+LBL法,对比教学效果.结果 单一LBL法和单一PBL法教学效果显著低于PBL+LBL法教学模式.结论 PBL和LBL教学法相结合,对培养具有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和扎实基本功的医学影像学临床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吴阳;唐天友;姚元虎;刘桂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提高男护生人文护理品质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在高职男护班100人中随机选取50人作为实验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另50人作为对照组参与学校组织的常规课余活动.1年后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两组人文护理品质提高效果.结果 实验组调查结果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 开展第二课堂可有效培养男护生人文护理品质.
作者:赵蓓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从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实际出发,积极创新实践,提出构建临床模拟教学体系,建立教学数据库,改进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张淑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成教生自身特点,使得其学习绩效水平偏低.依据成教生特点和网络自主学习优势,提出成教生网络自主学习策略,以期为成教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习质量和毕业率提供借鉴.
作者:张怀斌;谢清华;马丽英;高宗华;黄玉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为提高学生课堂内容理解程度,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良,探索运用“学生生活知识小链接”展开讲解教学内容.实践表明,运用“学生生活知识小链接”展开讲解,能显著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吴伟;罗媚;郑琼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终身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医学教育作为专业化的职业型技能教育,具有长期积累性.医务工作者的成长是一个长期过程,医学学历教育只是其教育的一个基础性阶段,如何实现医学教育终身化成为研究的重点.传统医学终身教育模式很难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形势,本文重点分析“互联网+”时代以学生为主的医学终身教育体系的生态组成,指明医学终身教育的发展方向.
作者:赵慧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以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为背景,积极探索中职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老年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并结合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标准、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分阶段实施,渐进式培养,使学生在取得中职护理专业毕业证的同时,获取护士执业资格证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从而为社会提供优质的老年护理服务人才.
作者:符秀华;陈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应用高黏度骨水泥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OVCF患者200例(241个椎体),体位加手法复位后分别应用高黏度骨水泥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彤术(PKP)治疗,手术前后进行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伤椎高度与后凸畸形X线片测量.结果 全部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平均随访6~10个月.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椎体前缘、中线高度及后凸畸形较术前明显恢复(P<0.05).27个椎体(13.5%)出现骨水泥渗漏,但无临床症状及体征.高黏度骨水泥PVP组骨水泥渗漏率5.21%,PKP组骨水泥渗漏率16.66%.结论 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行且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杰;鄢卫平;柳直;牛喜信;王玉泉;李景周;强天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从辅导员队伍现状、专业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的优势、中医文化融入辅导员工作的意义以及具体措施等方面,就如何将中医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兼职辅导员工作,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文化育人功能,传承中医文化,培养具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中医人才进行论述.
作者:张训浩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