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林
目的探讨低剂量硫芥诱导大鼠脾脏氧化应激状态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皮下注射硫芥,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脾线粒体.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ROS、SOD、MDA及细胞色素含量;荧光分光法检测细胞内GSH含量;HE染色法观察脾脏病理损伤.结果低剂量硫芥作用下,脾脏出现水肿;组织和线粒体内ROS、SOD、MDA、GSH、GSSG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线粒体电子传递链成分(细胞色素)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丢失.结论氧化应激状态的改变是低剂量硫芥诱导机体免疫器官(脾)损伤的毒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曾惠;刘勇;朱明学;张黎明;董兆君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以腺病毒介导gax基因转染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探讨gax基因表达增强后VSMC迁移的变化.方法以携带大鼠gax基因表达序列的复制缺陷型5型腺病毒载体(AdCMV-gax)常规转染VSMC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gax基因表达的变化,Boyden's小室观察gax基因表达增强对VSMC迁移的影响.结果①AdCMV-gax转染前,PDGF-BB下调Gax蛋白的表达,接近正常生理浓度的PDGF-BB(2 ng/ml)即可使VSMC的Gax蛋白表达率由36.42%显著降低至22.83%(P<0.05),随着PDGF-BB浓度的升高,gax基因表达下降程度更加显著;AdCMV-gax转染后,无论有无PDGF-BB刺激,VSMC中gax基因的表达均比转染前显著增高.②AdCMV-gax转染使VSMC表达gax增强后,VSMC迁移数较未转染组显著减少.结论增强gax基因表达,可抑制由有丝分裂原刺激所引起的VSMC迁移.
作者:王耿;何国祥;冉擘力;张萍;景涛;陈渝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建立HBV X-HCV C融合蛋白细胞表达模型,并探讨其对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双酶切质粒pXT1-X,得到完整的HBV X基因片段后,将其插入到质粒PBK-CMV和PBK-HCV C的相应酶切位点,得到重组质粒PBK-X和PBK-X-C;再将质粒PBK-CMV、PBK-X、PBK-HCV C和PBK-X-C分别导入肝癌细胞株HepG2中,G418筛选,RT-PCR、蛋白印迹鉴定HBV X和HCV C蛋白表达.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质粒PBK-CMV、PBK-X、PBK-HCV C和PBK-X-C在HepG2细胞中有稳定表达.表达融合蛋白的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较转染空载体的细胞及单独表达HBV X、HCV C蛋白的细胞明显升高.结论HBV X-HCV C融合蛋白能显著上调端粒酶活性,提示HBV、HCV可能具有协同致癌作用.
作者:刘重阳;陈东风;王军 刊期: 2005年第14期
多囊肾(polycystic kidney,PKD)是一类遗传性肾脏疾病,其病程发展的终结果是并发尿毒症[1].PKD中5%~10%的透析患者原发病为PKD[2].肾移植是终末期PKD理想的治疗方法.现将我院自1993年开展肾移植以来收治的8例PKD施行肾移植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孙煦勇;赵月涛;文宁;赖彦华;文海涛;谭刘欣;曲海燕;叶常青;李壮江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GPRS移动式心电监护系统ECG信号QRS波的实时检测算法.方法采用四点平均对CM5导联的ECG信号进行滤波,再对ECG信号的一、二阶差分值进行平滑处理,利用ECG信号的二阶差分值极小值和一阶差分过零点在较短的时间窗内实现QRS波精确定位,并设计了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功能的信号检测门限.结果算法能抑止多种噪声对ECG信号的影响,将搜索的时间窗宽度缩小到0.02 s以下,且算法只具有多项式的复杂度;经过临床测试,动态ECG信号进QRS波检测准确率可达99.8%以上.结论该算法适合于移动心电监护系统QRS波的实时检测和分析.
作者:朱凌云;王正国;吴宝明;曹长修;储伟;朱新建;闫庆广;谢奇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设计保证临床质量要求的凝血试验室内质控规则.方法以卫生部检验中心室间质评结果计算偏倚Bias,以连续4个月的室内质控测定CV为方法的不精密度,CLIA88能力比对检验评价限为总允许误差TEa,利用OP-Specs图,选择凝血试验项目的室内质控规则.结果一批测定两个浓度的质控品,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室内规则分别为1_3s/1Ox、4_1s、1_3s/10x.结论质控性能均达到误差检出率大于90%且假失控率小于5%,质量控制符合临床质量要求.
作者:张凤川;汤蓓;石凌波;王露霞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FGF8在神经胚形成和神经管缺陷(NTD)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全胚胎原位杂交技术观察FGF8在胚胎神经胚形成中的表达;通过喂服过量的维甲酸(retinoic acid,RA)诱导NTD模型,观察NTD鼠胚FGF8和STAT3的表达变化.结果①在E8.75d整个鼠胚几乎没有FGF8的表达;到E9.5d、E10.5d,在前脑泡的前缘、脑峡部位和神经管的末端观察到较局限的紫蓝色阳性区域,但到E10.5d时,上述3个部位的染色较E9.5d减弱;E11.5d时阳性信号主要集中在中脑部位.②FGF8在NTD鼠胚的表达,E9.5d时脑峡部位的染色减弱,前脑泡的前缘和神经管的尾端染色略有减弱;E10.5d,脑峡部位染色加深,且范围扩大,前脑泡的前缘和神经管的尾端染色较正常减弱.③STAT3在NTD鼠胚的表达,E9.5d和E10.5d时,STAT3的表达较正常鼠胚明显减少,在前脑泡和中脑泡均无明显的STAT3 mRNA表达的阳性信号.结论FGF8可能作为STAT3的上游分子,二者共同参与了神经管的关闭.
作者:纪华;李泽桂;丁震宇;马路;李红丽;蔡文琴;常智杰;刘力;傅新元 刊期: 2005年第14期
和外周神经系统(PNS)相比,中枢神经系统(CNS)不能再生的原因主要在于:①CNS髓磷脂的几个糖蛋白成分对再生是抑制的;②CNS对损伤的生理反应与PNS不同,CNS损伤后,损伤部位的巨噬细胞浸润较慢,使抑制性的髓磷脂清除延迟,这主要是由于血-脊髓屏障的存在;③损伤脊髓的远端不能象PNS一样在损伤后上调表达细胞粘附分子;④CNS内星形胶质细胞扩增,变成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产生抑制再生的胶质疤痕.
作者:初同伟;周跃 刊期: 2005年第14期
柿叶中含有黄酮甙类、三帖类、香豆素类、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主要功效为止咳定喘、生津止渴、活血止血[1].本研究初步观察了柿叶提取物(WESPL)对链脲佐菌素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糖、血脂的影响.
作者:张秋燕;刘秀萍;赵燕燕;王亮;王华琳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研究显示,人类微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HPB19)和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在胸液中有较高的阳性发现,此2种病毒感染可能是导致或加重胸腔积液的重要因素.选择2002-2003年本院胸腔积液住院病人180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宇;庞桂芬;薛承岩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影像学对四肢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54例原发性四肢软组织肿瘤,CT检查23例,MRI31例.结果良性34例、恶性20例.CT检查与病理符合11例,MRI 24例;定性错误和未定性,CT 12例,MR 7例.软组织肿瘤CT的特点是低密度肿块,脂肪瘤、囊肿有典型CT表现;MRI表现各异,脂肪瘤在短T1反转回复(Short-T1WI inversion recovery,STIR)序列具有与皮下脂肪同步降低特点.血管性肿瘤,血管流空信号为其特征性表现.良性肿瘤信号多均匀,边缘规则和光滑.恶性肿瘤呈混杂信号,STIR序列可显示肿瘤浸润性生长的边缘及与正常组织相交形成的移行带,故恶性肿瘤范围>T2WI瘤灶.结论影像学检查对四肢软组织肿瘤诊断有重要价值,CT定性有难度.MRI有一定特征性,结合STIR序列,有助于良恶性鉴别.
作者:孙清荣;卫静;王文献;邹利光;陈垦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基于α-病毒复制酶的人黑色素瘤基因疫苗免疫学作用.方法建立及鉴定人/鼠嵌合模型(trimera),将基于α-病毒复制酶的mage-3基因疫苗免疫动物,检测动物体内特异抗体滴度;用标准4 h51Cr释放实验检测动物体内特异CTL活性.结果FACS分析显示,trimera小鼠腹腔细胞中人白细胞占总细胞的88.84%,脾脏细胞中人白细胞的比例占57%,同国外文献报道一致.基于α-病毒复制酶的重组基因疫苗mage-3/pSMART2a对trimera小鼠免疫后,小鼠腹腔细胞的CTL在效靶比为100:l时杀伤率达到70%左右,此时的对照组mage-3/pCI-neo组大杀伤率为40%左右.ELISA结果显示,重组基因疫苗mage-3/pSMART2a组产生的mage-3抗原特异性抗体效价达到1:512,mage-3/pCI-neo组为1:256.结论成功建立了人/鼠嵌合模型,并在动物体内激发出针对人黑色素瘤基因疫苗的初次免疫应答.
作者:倪兵;姜曼;黎万玲;毛丽伟;何仰东;肖宇;吴玉章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大鼠经不同时间低压缺氧并复合线粒体蛋白翻译特异抑制剂氯霉素(CAP)处理后,脑组织线粒体呼吸功能和COX活性的变化以及CAP处理对缺氧过程中线粒体氧化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药物处理组和缺氧复合药物处理组,后者为模拟海拔5 000 m高原连续低压缺氧暴露1、5、15 d和30d,分别于动物处死前7 d按100 mg/kg体质量,腹腔注射0.5%CAP.高速离心密度梯度法分离大鼠脑皮质线粒体,Clark氧电极法测定线粒体呼吸活性,极谱法测量COX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纯CAP处理大鼠脑线粒体ST3、RCR、OPR及COX活性显著降低;复合缺氧后则线粒体呼吸功能及COX活性明显改善,且随缺氧时间的延长而基本恢复到平原对照组水平.结论缺氧可以改善氯霉素处理大鼠脑皮质COX活性及线粒体的氧化呼吸功能,提高氧化磷酸化效率,其改善程度具有时间依赖性,随缺氧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
作者:宋熔;柳君泽;陈丽峰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初步探讨ATP对正常及DI大鼠离体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大鼠逼尿肌不稳定模型,采用离体逼尿肌肌条实验观察ATP对正常及DI大鼠逼尿肌收缩特性的影响.结果成功建立了稳定的大鼠DI模型,成功率76.67%.DI组离体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力明显高于对照组;ATP可以明显加快DI组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而对收缩力无明显影响.结论ATP主要调节大鼠逼尿肌兴奋性方面,而在收缩力方面可能不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为兵;方强;杨昕;宋波;金锡御 刊期: 2005年第14期
抗痫胶囊是天津中医学院李少川教授根据<证治准绳>涤痰之意,结合小儿痫证的病理特点,加减化裁而成,具有健脾顺气,豁痰熄风之效.自1984年应用于临床,经20余年的实践证明,对多种类型的癫痫有明显作用.为系统探讨其药效学,进行了如下实验研究.
作者:姚凤莉;马融;李新民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无气工作腔室内镜下甲状腺手术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颈前单一2 cm小切口径路,借助外牵吊技术建立无气工作腔室.以高频超声刀剪作为主操作器械,辅以特选吸引剥离器等,对43例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病人实施内窥镜下手术.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1例因出血失控或术后创口内出血而转为开放手术.结论颈前小切口无气腔室内镜下甲状腺手术是安全可靠的方法.既达到微创的目的,又具有一定的美容效果.
作者:苏新良;任国胜;吴诚义;孔令权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缺氧预处理对正常肝细胞株L02缺氧复氧损伤的抗凋亡细胞保护机制.方法建立缺氧预处理细胞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复氧损伤组(hypoxia reoxygenation,H/R组)和缺氧预处理组(hypoxic precondition,H/P组).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缺氧复氧处理后l、6、12、18、24 h细胞凋亡率,并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缺氧复氧处理后12 h时bcl-2、bcl-xl、bax和P53蛋白的表达量,同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H/P组和H/R组比较,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bcl-2、bcl-xl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53、bax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结构基本维持正常.结论缺氧预处理对缺氧复氧导致的L02肝细胞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肝缺氧预处理过程中,bcl-2、bcl-xl、bax及P53蛋白参与了细胞凋亡调控作用.
作者:邹忠东;王瑜;王烈;刘庆宏;姚和祥 刊期: 2005年第14期
面部皮肤的各种常见皮损,虽然不会引起功能障碍,但严重影响美观,影响人们的自信心,且某些皮损的治疗效果不太理想.自2003年3月以来,我科采用新型的微晶换肤术治疗面部皮肤的粗糙老化、粗大毛孔、青春痘痕、各种疤痕、色素斑、细小皱纹等共18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晓霞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心内直视手术后ARDS的病情演变与临床特征,并探讨其发病机制与诊治原则,以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6年1月至2004年3月我科ICU收治的69例心内直视手术后ARDS病人临床资料.结果共发生心内直视手术后ARDS 69例,占同期468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1.47%.多数发生于术后早期.所有病例术后均出现顽固性低氧血症,对常规的治疗效果不明显;同时存在气道压升高、肺顺应性降低;先后出现胸片改变.术后早期死亡15例,死亡率21.74%.其中1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死于致死性的心律失常.术前心功能差,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存在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史、吸烟史、脑血管意外史,术中长时间转流或心肌保护不良,麻醉或体外循环过程中意外情况发生,急诊手术是心内直视手术后ARDS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在心内直视手术后ARDS的诊治过程中强调早期发现与早期处理.尤其是针对具有高危因素的病人,作出早期诊断与处理,有利于争取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在治疗中强调积极应用小潮气量保护性通气治疗,同时应用大剂量的激素与前列腺素E,积极防治防止其它脏器功能的损害.
作者:陈柏成;肖颖彬;钱桂生;陈林;钟前进;王学锋;王惠春;刘晓莉 刊期: 2005年第14期
治疗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的传统方法是后颅窝减压术.近年来由于对传统后颅窝减压术的缺陷认识加深,以及对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治疗方法也不断改进.我们采用枕大孔扩大减压,小脑扁桃体复位,枕大池重建术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空洞(CM-SM)复合征,并进行随访观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明祥;犹春跃;肖顺武;张学军;李毅;李刚;刘同华 刊期: 200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