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精神科临床工作中的自律和维权

亢明

关键词:精神疾病, 法律, 伦理, 权利
摘要:讨论了精神卫生的现状、临床诊疗中存在的常见法律、伦理问题,提出了临床诊疗中加强自律和维权的内容和具体要求.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在中国临床开展活体供肾肾移植的伦理学问题探讨

    在中国开展活体供肾肾移植更多可能遇到的是伦理学问题.供体和受体的知情、自愿、同意是关键的伦理学问题.其中知情的内容和限度、供体与受体智力能力的判断、自愿同意三个问题需要明确.为保障智力或精神残障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他们绝对不允许作为活体供肾者.还应该保护不同意作为供体的人,医务人员有责任保护他们的隐私,并给予帮助.内在和外在的压力可能影响供体做出自主同意的决定,外在压力尤其值得注意.在考虑活体肾移植利益及风险方面,应恪守生命价值原则.从亲情角度考虑,对于活体供肾者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是合理的,也是符合中国人情感表达方式的.对活体供肾肾移植进行社会伦理的干预、法律控制和社会监督是必要的.社会伦理的干预其关键点在于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并且要真正发挥医院伦理委员会的作用.

    作者:杨志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重心论道义深层探规律(《百论寻径》集编稿综述)

    <百论寻径>是作者几十年来发表的一百多篇文章的集编稿,较集中地探寻了医德医风建设的路径和规律.综述了医德理论、医德规范、医德组织等四项建设及医德层次教育、他自合律运用、医德医风形成等十项规律.

    作者:张鸿铸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维系和谐医患关系

    从影响医疗费用增长的因素卫生管理体制、卫生筹资机制、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法制不健全、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五方面,论述了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原因,并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①加大政府投入和宏观调控能力,完善医疗服务补偿机制,缓解医患矛盾.②调整和配置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增进医患和谐.③加快法制化建设,平衡医患关系.④改变医疗费用按服务项目付费的方式,真正建立医患合作伙伴关系.⑤加快医院自身体制改革,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作者:汤敏;尹爱田;赵国志;李向辉;吴秀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从科技成为强势文化存在对伦理的排拒倾向,以及科技负面效应显现催生了生命伦理学的二个层面,论述了树立新的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同时论述了科技与伦理不是对立而应是良性互动关系,进一步说明了确保科学技术公平、公正为人类利益服务,是全体科学家和伦理学家的共同社会责任.

    作者:丘祥兴;沈铭贤;胡庆澧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关于调动员工参与医院文化建设主观能动性的思考

    医院文化建设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并具有丰厚的伦理内涵,能否调动员工参与医院文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到医院文化建设的成败.因此,医院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员工的人格;要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并满足不同员工的不同需要,从而采取恰当的激励方法;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努力为员工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吸引员工参与医院文化建设.

    作者:鲁光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有限性财政支持和负责任的选择:福利国家后的卫生保健

    福利国家在医疗保健的金融资助上片面追求公平、公正、平等.坚持医疗保健享有权的公平、公正、平等虽然符合世俗道德,但不符合情理和伦理学要求,并且会误导政府制定出财政上无法持续、医疗经费支付不合理的保健政策,把医疗保健作为福利来对待从而加重国家和个人的经济负担,而不能全面保障国民的保健需求.从国家政策和个人的选择、医疗保健项目与自我使用的权利和可利用的资源、享有权与道德风险、享有权与政治风险、国家福利制度与制药企业间、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医疗成本、医学进步与老年人口增长七个方面全方位探讨医疗保健与人的状况的有限性的关系.建议:发展中国家应该审慎研究发达国家的医疗保健政策,但绝不能照搬;他们需要建立和制定符合自己国情的医疗保障体系和政策,使国民享有全面的医疗保障;为了保障医疗财政支持的可持续性及全面保障国民的保健需求,应建立健康储蓄账户,并以强制性购买灾难性健康保险作为补充,对于一些贫穷的地方或地区,由国家支付经费为其建立健康储蓄账户,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医疗经费支付单位,这样可以避免医疗保健享有权的五大危害:过度消费、政治风险、资源不足的风险、风险转移、哲学风险.

    作者:H.Tristram Engelhardt;张殿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重塑诚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通过诚信缺失成因分析,认为医患双方存在角色意识差异与归因偏差,医疗主体对患者的平等主体意识滞后,医疗卫生体制不健全,卫生资源分配不公.应从强化诚信服务意识,重建医务人员职业伦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性化医疗服务;完善医院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做好三项沟通工作,争取宽松外部环境;加快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维护医患双方正当权益;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完善社会配套措施等方面着手,正确调节社会转型期的医患利益,公正化解现实中的医患利益冲突,合理重构医患之间的诚信、友好、和谐关系,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作者:徐明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医学人文教育的德育意蕴

    医学人文教育是旨在提高医学人才整体综合素质为目标,达到促进医学教育从单纯强调科学教育到实现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不仅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在需求.

    作者:周柳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PBL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为探索适合医学伦理学教学的PBL教学方法,我们进行了PBL授课的尝试,以临床专业的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理论考试两种考核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等,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者:谢欣;邵永祥;王彩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人的全面发展视阈中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需要,在构建新的医学教育模式的形势下,应该更加深入地考量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更加深刻地探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而在实质上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作者:安娜;王晓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精神科临床工作中的自律和维权

    讨论了精神卫生的现状、临床诊疗中存在的常见法律、伦理问题,提出了临床诊疗中加强自律和维权的内容和具体要求.

    作者:亢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美国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支持模式分析和启示

    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与支持已成为艾滋病防治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互通信息、取长补短,这才是促进工作的有效途径.对美国的艾滋病支持模式的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目的是总结其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改善中国的艾滋病支持模式.

    作者:薛文娟;王明旭;张平川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国古代医德理论探析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医德理论,其内容包含预防疾病、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习医目的,博极医源、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普同一等、谦虚谨慎的高尚品质,实事求是、不图名利的诊疗作风等.虽然古今医疗环境有所不同,但我国古代医德理论是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医务人员行为规范,对当今我国医德建设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作者:贺兰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鼻内镜手术治疗中的伦理问题

    鼻内镜外科医生应该具备扎实的鼻科学解剖知识,进行正规的专业培训,把治愈疾病作为医疗目的,树立正确的医德信念,严格遵守相关伦理原则,并且建立严格的随访制度,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使患者能密切配合和主动接受随访治疗,以提高鼻内镜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作者:权芳;张少强;张鹏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几个伦理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多方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伦理问题.为了社区卫生服务的长期稳定发展,必须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人性化服务、隐私、弱势群体等伦理问题.

    作者:彭松;扈书霞;丁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社会干预模式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效益规察

    采用社会干预模式讨论了其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疗效.结果表明社会干预模式不仅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抑郁,而且有助于病人神经功能的康复,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彩英;叶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论以医德案例为警示,强化医学实习生医德再教育

    运用临床医学实习生的医德案例并警示教育,提出了医德再教育的必要性,探讨了医德再教育的方法、途径,特别在医德考核上做出了大胆尝试,对医学生成长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作者:余皖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浅谈胃肠镜检查的医患沟通方式和技巧

    患者在胃肠镜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都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医务人员应针对性地运用一些沟通方式和技巧与患者沟通,可减轻患者做此检查时的消极心理反应.

    作者:陈梁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患者权利运动的伦理审视

    患者权利运动的兴起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并成为人权运动的一个部分,它有力地维护了患者的正当权利,有利于建立积极的患医关系.但它的泛化导致了对患医本质关系的偏离,一是过分强调患者的法律权利,二是将患医关系类同于消费关系,从而引发了一些不应该发生的医疗冲突.患医之间本质的是一种道德关系,尊重患者的权利,根本的是强化医务工作者的道义感,增强他们履行道德义务的自觉性.这样,才能使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过程中的主观故意从规避风险转向积极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患者权利运动泛化在理论和实践上造成的弊端就是导致患医诚信关系的缺失.

    作者:李霁;张怀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消化内镜诊疗中的伦理问题初探

    探讨了消化内镜诊治工作中的一些医学伦理学问题.

    作者:熊俊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