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院前急救中隐私保护难度分析及伦理学探讨

周海斌;宋因力;张梅光;张军根

关键词:院前急救, 隐私保护, 急救质量, 医疗安全
摘要:目的 通过对院前急救过程中,针对患者隐私控制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合理化应对策略.方法 通过对院前急救医疗事件的回顾性分析,探讨院前院内隐私控制异同,结合本中心处置经验及资深急救医师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院前急救中对患者的隐私控制,相比较院内医疗,有其独特的性质,目前院前急救从业人员对隐私控制缺乏重视,造成极大安全隐患,且对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不利,应引起救护人员重视.结论 院前急救中对患者隐私控制有其独特的价值地位,是安全医疗中容易被忽视的环节,采取减少暴露时间、加强现场隐私控制设备等应对策略有助于保护患者隐私.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走进血透患者的内心世界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工作压力、精神因素、污染等原因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中青年人数的比例也逐渐在上升.如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关注他们和家人的生活状态与基本需求,已成为医学界探讨和关心的问题.曾在医院的血液透析科进行了一个月的学习和调研,心灵被强烈的触动,有同情、有钦佩、也感激着.呼吁全社会关注尿毒症患者这个特殊的群体,也呼吁健康的人重视自己的健康,珍爱自己的身体.

    作者:温庭馨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加强同道相处规范管理,推进医院文化建设

    同道相处融洽与否,对于医院和职工的发展、患者的治疗康复都有重要影响.目前,同道相处存在医院领导重视和引导不够、团队凝聚力不强和职工缺乏交往方法与技巧等问题.因此,医院领导应重视和引导职工融洽相处,以身作则、模范引领,实施参与和激励管理、形成民主氛围、协调人际关系.而科室则应规范管理,建设纯项目小组,营造互尊、互助、互学的氛围.职工个人则应立足实情、端正态度,与同事、领导进行有效沟通.

    作者:刘瑞明;廖生武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从公共伦理主体角度探讨食品安全问题解决之道

    公共伦理视域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资源、运用公共权力,确保食品无毒、无害、符合营养要求,防止或杜绝食品中可能导致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或状态,以维护公众身体健康利益的问题.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可以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这意味着公共伦理主体承担食品安全的监管责任是其应尽的职责.和西方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进行对比后,针对我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公共伦理主体提升监管效能的建议:主体创建简便、快捷的维权程序;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提高协调部门的政治地位和推动社会性监管.

    作者:温春峰;吴静;郭慧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审视特殊儿童的预防

    在开展特殊儿童的预防实际工作中,需要特殊教育从业人员遵循知情同意、人文关怀、平等、守密等伦理原则,从开展伦理教育、提高伦理意识、实施伦理监督三方面入手,加强特殊儿童预防的伦理建设,以建立起以特殊儿童为本,凸显特殊儿童利益的特殊儿童预防伦理体系.

    作者:周姊毓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论我国临终关怀制度构建

    临终关怀引入中国至今已历经二十多年,虽在一些大中城市有了一定程度的开展,但总体进展缓慢,覆盖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责任主体的缺位和临终关怀相关制度的空白.我国临终关怀制度的构建,需从责任主体界定、服务内容规范、资金来源保障、专业团队建设、实践运行模式等几个相关方面入手,逐步形成配套体系.

    作者:石礼华;刘庚常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社区抗生素合理应用的伦理学分析

    从伦理学角度出发,在社区层次上分析了抗生素合理应用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要通过加强社区医护人员培训教育、开展社区群体健康教育、优化社区药学服务、规范社区管理和监督、强化社区感染预防与控制等综合措施,避免抗生素的滥用,提高抗生素使用的有效性.

    作者:宋梅;张雯;荆亚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健康教育持续改进效果分析

    目的 ①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患者的相关知识、护理服务需求.②观察持续改进后的健康教育方法在UBM检查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首次在某院进行UBM检查患者368例,按持续改进前后设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组实施改进后健康教育方法.比较两组观察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①在需求调查中所占比例较高的依次为:配合方法指导、快速及时检查和注意事项讲解,以心理护理所占比例低.②在眼部紧张度、眼位配合度、检查时间、检查介质漏出率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持续改进后健康教育的方法在UBM检查中对于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消除恐惧感、提高患者检查配合度、缩短检查时间、减少介质漏出率方面具有显著临床意义.该研究为建立UBM健康教育路径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田华;惠望春;燕芳;张娟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论门诊前台服务中心的作用

    设立门诊前台服务中心,优化门诊服务流程,提供高效、便捷、人性化的就医环境和畅通的医患沟通平台,提供患者所需要的各种人性化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患者满意率从90.75%上升至96.50%;同期门诊投诉率从0.069‰下降至0.010‰.门诊前台服务中心的设立优化了门诊医疗服务流程,提高了门诊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了门诊投诉率,改善了医患关系.

    作者:宣婉茹;骆包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西安某高校教职工恶性肿瘤患病情况与防治伦理

    目的 探讨高校教职工恶性肿瘤患病情况,为恶性肿瘤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伦理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西安市某高校2001-2012年的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病部位、性别及年龄进行分析.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集中分布在70~ 89岁两个年龄组,占恶性肿瘤人数的73.08%;肺癌、胃癌和直肠癌分列恶性肿瘤前三位;肺癌、胃癌、肝癌男性患病高于女性,直肠癌则女性居多.结论 高校要注意营造健康型生活环境,降低恶性肿瘤发生率、增加对罹患恶性肿瘤的教职工的心理干预、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

    作者:董春玲;权正良;梁志静;骞美芳;冯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慈善捐赠对贫困生社会支持状态以及自尊水平的相关研究

    采用自尊量表以及社会支持量表对接受慈善捐赠的贫困生和没有接受慈善捐赠的贫困生进行问卷调查,分层随机抽取接受慈善捐赠的贫困生和没有接受慈善捐赠的贫困生各200人,通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①受赠贫困生的自尊水平高于非受赠贫困生的自尊水平,受赠金额越高自尊水平越高;②受赠贫困生的社会支持水平高于非受赠贫困生的社会支持水平,受赠金额越高,社会支持水平越高;③受赠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和自尊水平呈正相关.

    作者:郑节霞;唐闻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过敏性紫癜儿童血液灌流中的心理干预

    近年来血液灌流已成为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有效治疗方法,但由于此技术属于有创操作,风险大,所需费用高,对家长及患儿的生理、心理健康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均会产生负性影响.探讨针对这些儿童进行心理分析,将心理干预与临床治疗相结合,即加强对家长的基础知识教育,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辅导;对过敏性紫癜儿童进行心理治疗,可以提高治疗质量.

    作者:廉国利;吴红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慈善资源分配分歧背后的伦理思考

    对慈善资源分配应该追求公平还是效率这一问题的探讨,使得人们一些潜在的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伦理观念彰显出来.在慈善资源分配问题上具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命无价,慈善资源应该公平分配给每位需要者;另一种观点认为,有限的慈善资源分配首先应该考虑效率运用.对两种观点及其伦理依据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并通过对罗尔斯的正义论、诺齐克的“持有正义”理论以及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的分析,寻找解决慈善资源分配分歧问题的合理性方法.

    作者:赵传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论患者的就医道德

    对患者就医道德的实质进行了探析,阐述了我国患者就医道德现状以及患者就医道德与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要提高患者的就医道德,需要教育患者正确认识医疗行为;医务人员要通过积极的医患沟通,赢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医务人员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大众传媒应客观公正的报道医疗事件,并积极进行医学知识宣传;司法机关要公正执法,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

    作者:李天颖;孙一阳;贾周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循证医学实践与转化医学的关系探讨

    现阶段,转化医学以渗入到医学的各个学科,成为医学领域的热点话题并受到各国的关注.简要阐述了转化医学概念及在我国发展的现状,认为开展循证医学是实现转化医学必不可少的过程,循证医学实践本身是对转化医学理念的实践;循证医学实践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能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生认知水平,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作者:徐静;张林;张晓文;张甦源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三阶梯止痛联合心理、伦理学干预对癌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三阶梯止痛联合心理、伦理学干预对癌症患者疼痛状况和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 入组癌痛病人106例,随机分为A组(三阶梯止痛治疗组)和B组(三阶梯止痛联合心理、伦理干预组),入院日和出院日对所有患者行NRS自测量表测量及EORT C QLQC30 V3.0问卷.对A、B两组患者疼痛状况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B组患者疼痛状况较A组患者改善更明显(P<0.01vs P<0.05)并且生活质量提高更显著.结论 三阶梯止痛联合心理、伦理干预较单纯药物止痛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状况及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这提示在今后的癌痛控制中应注重肿瘤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多学科联合干预.

    作者:玛黎清;亓小改;陈付强;徐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实习生医德知行合一教育模式的探索

    医德教育是医疗卫生领域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实习是临床医学生认知医学专业技能的重要时期,是其医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通过正式课程、课外教育、心理咨询、社会实践、卫生服务等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环节,借鉴先进医德培育经验,提高实习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作者:廖生武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床头交接班中的医学伦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目的 探讨床头交接班中存在的医学伦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方法 通过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0名初次接受床头交接班的患者,从人文关怀、被尊重及保护隐私等方面进行调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对应措施.结果 绝大部分患者反映护士缺少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缺乏对患者的尊重;缺少隐私保护.通过采取相应对策后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结论 针对存在问题采取一系列对策后能较好地体现人文关怀、尊重人及保护隐私的伦理原则,促进医惠关系和谐.

    作者:陈钟英;陈剑刚;毛明波;陈秀娣;吴陈艳;钱琴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论临床试验结束后的医学伦理问题

    随着大量临床试验的开展,试验后续反应以及试验后责任成为人们所关注的另一个伦理矛盾.目前国内尚缺试验后续反应以及试验后责任问题的管理规范,该问题暂时也不是卫生行政管理及研究机构的关注重点.但随着生物技术及医学的发展,国内外合作交流的快速增加以及生命伦理学学科的不断完善,试验后续反应以及试验后责任问题不可避免的将成为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从试验后续反应以及试验后责任产生的原因、现状以及实施的困难等方面探讨这一伦理问题,旨在引起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机构伦理委员会等的高度关注,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妥善解决方案.

    作者:卜今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国生命伦理学应立足本土文化

    各种历史背景及美国的文化变迁导致了道德真空,传统的道德信仰以及道德专家都被边缘化,生命伦理学在被当作西方后-基督教、世俗社会的道德指南而普遍受到拥护.而四原则的模糊性大大降低了四原则中的任何一项原则提供规范性伦理内容的可能性.儒家思想既有特殊的、植根于中国历史的道德意识,也有伴随它的普世的道德考量.面对当今西方世俗社会所遭遇的经济与文化双重危机,用儒家道德作为道德-理论基础显得更具有说服力,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则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对四原则进行重新考虑和定位.

    作者:恩格尔哈特;张颖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微波腔内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护理路径变异分析

    目的 分析微波腔内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临床护理路径的变异情况,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方法 对86例行微波腔内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士严格记录变异项目,并分析变异原因及性质.结果 86例患者中,共有39例(45.35%)发生了临床变异,医务人员导致的变异占30.43%,患者需求导致的变异占25%,疾病转归导致变异占31.52%,医院系统导致的变异占13.04%;正性变异占11.96%,负性变异占88.04%;可控性负性变异占50.62%;不可控性负性变异占49.38%.结论 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改进变异,有利于临床护理路径的不断完善,促进医疗护理质量不断提升.

    作者:冯小菊;刘芳校;王引侠;郝垠;张亚军;何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