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洋;刘连新;姜洪池
目前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医学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欠缺.因此,医学院校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现实需要.大学英语教学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实施策略主要表现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医学人文教育因素;扩展课外内容,提高英语能力的同时提升人文素质;注重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营造人文氛围;重视培养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作者:袁月红;朱莉莉;王志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处理患者关系方面具有如下特点:摄生为医学首务,不贸然诊治死证疑证,任医如任将忌猜疑,明白治病是艰难涉险的过程,鼓励病患树立信心等.将其中涉及到医患关系的几个基本问题,引申至当前现实中,分析了其在医疗公益性与营利性之选择、医生处置权与患者同意权之对立,医疗受益与风险之冲突中的应用,以助我们把握医患关系的底线,找到良好医患关系的起点.
作者:张俊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从医学实践中人文精神缺失的三大症结:医学实践仍以崇尚“技术主义”的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医院经营管理理念存在偏差;医务人员人文底蕴不足出发分析说明了医学人文精神缺失已成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就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进行了思考:要构建全程式的人文教育体系,要重塑立体式的人文服务体系并倡导植入式的文化建设体系,以期能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倪健辉;施琳玲;张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职业危害会损害妊娠期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降低其职业幸福感,甚至会影响胎儿的健康.其影响因素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社会、职业、个人及医院管理等.为预防妊娠期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医院需要加强职业防护的伦理化管理,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手术室需要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合理排班和完善休假制度,规范操作行为和预防措施;妊娠期护士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提高预防职业危害的能力,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保护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作者:刘雄涛;赵丽燕;钞海莲;赵莉;薛鹏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在医德教育实践中,应传承传统有益的道德理念,迅速适应、融入新时期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发展大潮中.并从其古今通理与现代价值对象以及该理念的现代解释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了立德树人的主体实践性体现在法治建构性与德治熏陶性,以及群众评价性与个体引导性两个方面.
作者:张洪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现代医学模式的兴起呼唤医学院校实施以生命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和死亡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生命教育,其目标包括有认清生命本质、尊重生命存在、创造生命价值.要通过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将生命教育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探寻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等方式开展医学生生命教育,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鲍中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由华大基因生命伦理和生物安全审查委员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中国遗传学会科学道德与伦理委员会、《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编辑部、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协会共同协办的“首届组学与生命伦理研讨会”于2014年6月29 ~ 30日在深圳召开.本届研讨会主题是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与生命伦理.
作者:康辉;付霞;曾筱凡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术前情绪管理对不孕症患者焦虑情绪和妊娠结局的所造成的影响,提高不孕症患者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方法 筛选2013年7 ~12月因原发不孕就诊于解放军174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不孕症女性患者300例,排除曾经接受过心理辅导治疗或服用过精神药物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150人.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妊娠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恰当的术前心理干预对不孕症患者接受IVF-ET治疗有积极的作用,可明显改善妊娠结局,临床上值得使用和推广.
作者:洪玉珍;时娴;褚晓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阐述了医患关系的现状,并对医患关系紧张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医患关系的对策,主要有:改善医疗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分级诊疗,缓解大医院的诊疗压力;加强医患沟通,重视医疗人文关怀理念;重视并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作用.
作者:赵小洋;刘连新;姜洪池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对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务性学习作为服务与学习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以其服务性、复合性、实践性、学术性特点为实现“卓越医生”的卓越性提供了现实路径.以多样性的组织方式、有效的过程控制建构医学生服务性学习模式,培养卓越医学人才.
作者:张婕琼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骨科病房的应用效果,为医院管理者提供理论学参考依据.方法 从2012年3月开始在榆林市某三级乙等医院及交通大学某附属医院骨科病房开展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根据护士的能力设置不同层级,再根据层次的不同对每位护士进行相应的培训后在病房实施层次管理,用Epidate 3.0和SPSS18.0软件比较在层次管理模式下及传统护理管理模式下的护士综合能力、护理工作质量、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及差错事故发生率的异同.结果 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后,临床护士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临床护理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均得到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护理工作质量评分明显改善,各个维度的得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差错事故发生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提高骨科病房护士的综合能力,增加患者家属及患者的满意度,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提升骨科病房的伦理护理服务质量,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可广泛应用在骨科病房的日常护理工作中.
作者:张照亮;李严峰;姚晚侠;姚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通过对我国目前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形式和存在的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分析了第三方调解机制的特点和优势,对比并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构建更加有效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方式的政策建议:制定相关法律;要全面引入并强制推行医疗责任险;建立“医调委”与医疗责任保险机构的衔接机制;完善“医调委”的队伍和制度建设.
作者:武海波;张妮洁;黄奕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医院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作为器官捐献潜在者信息主要来源地、部分医院器官摘取地,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器官捐献与全力抢救、脑死亡与心死亡判定、协调沟通与知情同意、人文关怀与重症监护、器官获取与维护尊严,以及特殊人群与自愿捐献等六种关系,以使在ICU内的器官捐献既遵守法律法规,又符合伦理道德.
作者:韦林山;黄海;霍枫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首先提出了关怀道德理论,指出了关怀道德理论研究出发点是女性并分析了它的内涵,其次分析护理核心价值观,对护理所面对的照护对象、从事护理事业的特色群体和现代社会的护理进行了阐述,后认为关怀道德理论研究为护理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从关怀道德理论得到对护理教育事业的启示.
作者:李春香;王磊;王斌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在校大学生对器官捐献的认知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偶遇抽样方法,对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279名大学生进行了关于器官捐献认知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器官捐献有所了解,但对具体知识、流程、用途及相关法规等知晓程度较低;有22.9%的大学生表示从来没有捐献器官的意愿,且仍有66.9%的人还未做决定;大学生整体器官捐献态度呈正向态度,但不同年级、性别、科系类别、风俗习惯及献血习惯者的器官捐献认知水平存在差异.结论 政府、高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器官捐献知识和价值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器官捐献的知识水平,促进器官捐献态度的改善和器官捐献意愿的提升.
作者:曾春燕;朱奕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在军事精神医学实践中,医者的职业与种属、患者的地位与权责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医患关系错综复杂,难以对等.依据《夏威夷宣言》和《马德里宣言》的制度规诫,结合军事实践要求,军事精神病学医生应严守“中立”姿态、提前知情告知、区别患者秘密、善于平衡角色.
作者:常运立;杨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介绍了以急诊患者为中心的五步式沟通模式,五个步骤是:预先计划,将坏消息告诉给患者,了解患者的情绪、看法、待议事项以及是否愿意讨论下一步计划,将详细信息告诉给患者,达成共识.并就五个步骤里的注意问题和方法作了交流.
作者:刘丽丽;王逸之;楼玉凤;詹永杰;陈志华;刘德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通过论述医患关系及其现状,从患者和医者角度分别探讨了对死亡认知的偏差,揭示了当前医患关系恶化的认知层面的原因.因此,构建医患间共享的死亡认知应普及生命教育,树立科学的死亡观;回归生命关怀,体现生命价值;支持临终关怀活动,体现医学人文,从而为医患关系的改善寻求出路.
作者:胡欢;朱丽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通过回顾性分析某院小儿外科2012年1月~ 2013年10月发生的21例护理不良事件,找出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相关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核心制度执行不力,告知、宣教、沟通不到位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等有关.为避免小儿外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患儿住院期间的安全,应加强对护理人员伦理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加强核心制度的落实,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做好入院宣教,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改变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状态,从而提高小儿外科护理质量.
作者:王婉秋;王颖;周红霞;孟棣;闫妮;葛秀萍;刘婷;吕红芬;罗晨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首先从医疗废弃物的概念出发分析了该概念的不合理性,并提出了“医源性人体脱离物”的概念,阐述了“医源性人体脱离物”具有“物”的属性,根据其有无价值和传染性进行了四种分类,后对这四种分类的权利归属进行了伦理探讨.
作者:宁晓路;曹永福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