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婕琼
通过对2013年美国胸科协会、国际心肺移植协会、重症医学学会、器官获取委员会以及美国器官资源共享网络,根据目前的临床数据和经验,对心脏死亡的供体器官捐献的伦理学与法律问题修订的新的指南进行解析后认为,在我国特殊的器官移植环境中,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存在着伦理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知情同意、前后期干预、死亡判定、临终护理.
作者:冯丽芝;周青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根管显微镜应用于开髓术及髓腔预备教学评价的医学伦理意义.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采用不记名的调查形式,对部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学生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结果 97%的学生通过根管显微镜较清楚的看到髓室顶是否揭除干净,100%的学生较清楚的看到髓室底、髓室侧壁、根管口的解剖结构,87%的学生认为根管显微镜用于根管治疗实验课有意义,89%的学生认为根管显微镜对实验课操作结果的评价有意义,95%的学生认为用根管显微镜对操作效果的评价比较客观.92%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能够提供充足的光源和放大解剖结构,95%的学生认为帮助理解正确的操作.结论 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采取新的效果明显的教育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从而减轻患者痛苦,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作者:宋建玲;董茜茜;邓晓红;刘青;李志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论述了医学人文精神对培养青年医生的重要性,针对部分青年医生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职业倦怠感增强,缺少职业信念;功利主义思想浓重,缺少奉献精神;个人主义盛行,缺少团队意识;技术至上现象严重,缺少人文关怀).提出了加强政府支持、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注重医院文化建设、制定合理教育评价指标以及树立正确的卫生价值观等五个方面的培养措施,从培养其医学人文精神的角度加强对青年医生的培养.
作者:孙宏亮;姜兰姝;宫福清;高坤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新时期临床医护者应该有融汇自然与社会生态的人本观、“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勇于创新的时代观、“悬壶济世”的使命观在内的中医人文精神.通过对新时期临床医护者中医人文精神现状分析,提出新时期医护者中医人文精神自觉培养路径:在医院文化建设中,提升医护人员的中医人文精神自觉性;在医院继续教育中融入中医人文精神教育;强化医护者与患者交流的能力.
作者:梁慧敏;于海燕;孟令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适合某院急诊专科护士培训体系的构建,以提高急诊专科护士的能力.方法 建立新的、系统的专科护士培训与准入制度,根据工作年限及掌握专业技术能力要求按急诊三个区域,分四个阶段,对急诊专科护士进行系统化、有目标、有计划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结果 通过实施分区域、分阶段急诊专科护士培训体系,护士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预检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病人满意度、适应工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提高.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某院通过对急诊专科护士进行科学的分区域、分阶段的专业培训,收到满意成效.提高了急诊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为病人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作者:李海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处理患者关系方面具有如下特点:摄生为医学首务,不贸然诊治死证疑证,任医如任将忌猜疑,明白治病是艰难涉险的过程,鼓励病患树立信心等.将其中涉及到医患关系的几个基本问题,引申至当前现实中,分析了其在医疗公益性与营利性之选择、医生处置权与患者同意权之对立,医疗受益与风险之冲突中的应用,以助我们把握医患关系的底线,找到良好医患关系的起点.
作者:张俊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由华大基因生命伦理和生物安全审查委员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中国遗传学会科学道德与伦理委员会、《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编辑部、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协会共同协办的“首届组学与生命伦理研讨会”于2014年6月29 ~ 30日在深圳召开.本届研讨会主题是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与生命伦理.
作者:康辉;付霞;曾筱凡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从实践出发,阐述了会计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在校医学生诚信廉洁教育的几点思考,主要有:加强基础性课程和应用型课程的学习;培养诚信意识,加强诚信教育;开展廉洁教育,培养廉洁意识.
作者:寇小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术前情绪管理对不孕症患者焦虑情绪和妊娠结局的所造成的影响,提高不孕症患者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方法 筛选2013年7 ~12月因原发不孕就诊于解放军174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不孕症女性患者300例,排除曾经接受过心理辅导治疗或服用过精神药物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150人.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妊娠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恰当的术前心理干预对不孕症患者接受IVF-ET治疗有积极的作用,可明显改善妊娠结局,临床上值得使用和推广.
作者:洪玉珍;时娴;褚晓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当下口腔医学本科生教育中存在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医德医风教育的问题,从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医学生、口腔专业特殊性四个方面存在的多种原因着手进行分析与探讨,指出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提出需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医德医风教育的标准与评估体系,改善课程设置,在医学教育不同时期采取相应不同的教育手段,加强带教教师选拔与队伍建设等提升医德教育水平的方法.
作者:林欣;戴艳梅;杨颖;郭怡熠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基于医学研究生的特点,提出了抓好入学阶段、临床阶段、毕业阶段“三个阶段”,立足自我主体、辅导员主体、导师主体“三个主体”,依靠党组织、人文素质课、制度保障“三个根本”进行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创新教育,以提高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作者:申丽娟;潘尔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通过论述医患关系及其现状,从患者和医者角度分别探讨了对死亡认知的偏差,揭示了当前医患关系恶化的认知层面的原因.因此,构建医患间共享的死亡认知应普及生命教育,树立科学的死亡观;回归生命关怀,体现生命价值;支持临终关怀活动,体现医学人文,从而为医患关系的改善寻求出路.
作者:胡欢;朱丽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在肿瘤专科型医院患者满意度测评体系的基础上,选取某一肿瘤专科医院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运用IPA分析方法研究肿瘤专科医院患者的满意度影响因素,帮助医院识别患者满意度不高的因子,分析医院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针对分析中发现的不合理因素,提出相应的管理改进思路与措施:全面优化检查服务流程,有效加强收费管理,合理改善后勤服务.
作者:刘乐;龙杰;卢良州;唐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在军事精神医学实践中,医者的职业与种属、患者的地位与权责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医患关系错综复杂,难以对等.依据《夏威夷宣言》和《马德里宣言》的制度规诫,结合军事实践要求,军事精神病学医生应严守“中立”姿态、提前知情告知、区别患者秘密、善于平衡角色.
作者:常运立;杨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精神病专科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态度现状和影响因素,为相关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对武汉市某三甲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并对该院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访谈,用EpiData 3.0和SPSS12.0统计软件分别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结果 该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医护人员职业态度综合平均分为2.58,78.7%的医护人员准备长期从事精神病院医护工作,48.9%的医护人员认为工作中棘手的事是患者家属的不配合,在工作过程中令医护人员烦恼的事情当中,工作风险占据了78.7%,世俗偏见占据了63.8%.结论 该医院医护人员职业态度总体状况较好.
作者:杨坚;吴均林;张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通过论述平衡异位的相关知识,对其携带者的疾病特点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平衡易位携带者在遗传咨询中面临以下几种生育策略时的伦理困境:尝试自然怀孕,自然流产风险高,接受产前诊断可能面临终止妊娠的决定;接受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其标本取样和诊断技术仍然存在某些局限性和缺陷,费用相对昂贵;使用捐献的配子,可能面临保密问题和与中国传统观念相悖的困境;领养孩子,同样面临保密问题和与中国传统观念相悖的窘境.因此,遗传咨询医师在对平衡易位携带者咨询过程中应遵循有利于患者、知情同意、保护后代、社会公益、保密、严防商业化、伦理监督等原则.
作者:陆小溦;孙贻娟;谷瑞环;冯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对医患纠纷及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的概念和要素进行了阐释,以时间为轴线,将我国第三方调解的发展分为萌芽期、探索期、发展期、认可期并分别概述;总结我国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的变化特征:政府主管部门从卫生部门变为司法部门、调解从收费变为免费、经费从困难变为政府财政支持、模式从单一趋向多元化.提出优化医疗责任保险运行机制和制定专属医患纠纷处理法律的建议:不断优化医疗责任保险运行机制,建立专属于医患纠纷的法律条例,统一第三方调解机构调解结果的法律效应.
作者:周倩慧;袁受美;王锦帆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首先从医疗废弃物的概念出发分析了该概念的不合理性,并提出了“医源性人体脱离物”的概念,阐述了“医源性人体脱离物”具有“物”的属性,根据其有无价值和传染性进行了四种分类,后对这四种分类的权利归属进行了伦理探讨.
作者:宁晓路;曹永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通过检索查阅美国、加拿大、英国政府部门出版的政策性刊物、相关报告法规、网站等,介绍了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对涉及人体的医学研究进行伦理审查时的基本伦理原则.并对照我国伦理审查的现状,得出完善我国伦理审查基本原则的启示,包括有伦理审查原则的顶层设计、内容的概括性和落实.
作者:胡松岩;张雪;尹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养老院老人145名,居家老人275名,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老年抑郁量表(GD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其进行焦虑、抑郁及社会支持的测评.结果 老年人的焦虑、抑郁状况在养老模式、性别、文化程度和社会支持四个方面存在差异.结论 社会、家庭及老年人本身都需要积极采取对策来提高老年人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的公共健康水平.
作者:张林;王爱华;刘芳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