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论医学研究知情同意的伦理审查

胡晋红

关键词:医学研究, 伦理审查, 知情同意, 风险, 信息
摘要:伦理委员会与知情同意书是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因此,伦理审查工作需要加大对知情同意的审查力度,注重研究受益和风险的平衡,维护受试者权益和安全。知情同意是人体生物医学研究的主要伦理要求之一。知情同意的伦理审查一般要考虑以下要点:信息的完整、充分性;知情同意书签署过程;用语的规范性;知情同意书风险处置等。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论人口老龄化社会中全科医生的作用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仍有一些老年人缺乏医疗卫生保障,高龄慢性病老人成为看病难的人群,需要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解决这一难题。宏观上,老龄化社会的全科医生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微观上,全科医生具有促使家庭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方便老年人就医、开展健康教育等作用。完善“全科医生-老年人”服务模式,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医疗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大力提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条件,根据老年人的需要培养专门的全科医学人才,推行全科医生与老年人建立契约服务关系。

    作者:司庆燕;陈士福;潘洪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卫生资源配置公平基准评价框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介绍了丹尼尔斯等人所建构的卫生系统公平基准评价框架,及其在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评价方面的发展性应用。并介绍了公共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公平基准评价修正框架。根据修正框架中的基准及其分标准,衡量中国目前卫生资源的分配情况,发现中国的公共卫生服务干预措施已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公共部门治理、宏观经济与社会政策环境、问责机制等因素可能会制约卫生体制的完善。而中国卫生财政支出配置在省际之间、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公平。中国可以借助公共卫生领域的新基准,推动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改革实施重点,制定有效的社会卫生策略。

    作者:峗怡;贺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社交媒体在医患沟通中的应用探讨

    传统的医患沟通方式受到了沟通时间短、沟通范围窄的限制,已不能满足患者对于医患沟通的需求。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应用范围扩大,借助社交媒体开展医患沟通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与可行性。通过分析传统医患沟通方式的局限性,借鉴社交媒体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应用经验,提出借助社交媒体主动推送信息、加强医患互动;开展院前、院后沟通,扩展沟通范围;收集患者意见,受理患者投诉的医患沟通策略。

    作者:侯胜田;王海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召开

    2014年4月18~19日,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换届会议在济南举行。第三届学会会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周日光教授,学会副会长、潍坊医学院石增立教授,学会副会长、济南市卫生局贾堂宏教授,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晓阳教授,以及来自全省医学高等院校、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13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和会长。

    作者:卜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论医学研究知情同意的伦理审查

    伦理委员会与知情同意书是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因此,伦理审查工作需要加大对知情同意的审查力度,注重研究受益和风险的平衡,维护受试者权益和安全。知情同意是人体生物医学研究的主要伦理要求之一。知情同意的伦理审查一般要考虑以下要点:信息的完整、充分性;知情同意书签署过程;用语的规范性;知情同意书风险处置等。

    作者:胡晋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基于名医素质特征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目的:基于对名医素质特征的调查研究,借此构建一套有利于培养卓越医生的有效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方法通过文献法、行为事件访谈法探讨名医素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医学人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及形式。结果名医素质特征中能力和价值观2个维度占整个素质特征项目比重高;人文素养蕴含在名医多项素质特征中;名医素质特征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构建明确目标。结论为培养更多卓越医师,医学人文课程目标应注重人文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应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各阶段;医学人文课程门类及数量需要进一步充实;丰富医学人文课程授课形式,完善考核模式。

    作者:徐秀;袁蕙芸;崔文彬;王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美国生命伦理学的重镇--肯尼迪伦理学研究所研究访问记

    通过记述在美国乔治城大学肯尼迪伦理学研究所做高访研究的整个经历:在那里不仅仅有世界第一大生命伦理学图书馆,更有一批热爱生命伦理学研究的专家教授,他们对待自己的工作研究兢兢业业,对待来访问学习的学者更是全心辅导,以此展示了美国生命伦理学的重镇---肯尼迪伦理学研究所。

    作者:王延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新医改”背景下乡镇卫生院医患信任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从医患信任的视角,对“新医改”过程中出台的各项政策进行分析。其中“收支两条线”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模式,消除了一些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体制因素。“公共卫生均等化”等政策引导了乡镇卫生院服务方式的转变,入村服务和健康管理增加了卫生院医生和患者的亲密程度,从而构建了医患信任的基础。但同时为保证“新农合”等制度的顺利运行,卫生院也实行了各种限制开药的措施,再加上来自“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的限制和规定,导致乡镇卫生院患者就诊满意度下降,并倾向于把这些随新政策而来的不便和不适应归咎于乡镇卫生院和医生,产生了误解,成为新政策磨合时期维护医患信任的新困难。

    作者:李亚明;王晓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眼科新药临床试验中安慰剂对照的伦理审查问题探讨

    一些研发中的眼科新药在进行临床试验时常常使用安慰剂作为对照。在眼科新药的临床试验中,使用安慰剂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安慰剂的使用不能造成受试者视力不可逆或永久性的损害,二是研究者必须做好安慰剂的风险管控并将安慰剂的风险向受试者完全披露。对于安慰剂使用的伦理审查,应该从标准治疗的效果、安慰剂的风险、研究方案中风险的管理和知情同意书中风险的告知这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作者:江一峰;马磊;张舒雅;宫尔君;祝延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应关注的问题

    中药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与一般临床试验要求是一致的,都需要审查临床试验的科学性、伦理性,根据中药不同于化学药物并在正式研究前大量的人体应用的特点,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还需要关注其临床试验前的安全性数据/资料、辨证论治的考虑、合并中药/西药的联合作用、剂量及疗程探索的依据、疗效评价的方法、试验药物的掺和物、对照药物为安慰剂时的依据、药物自命名或改变用药途径等内容。

    作者:訾明杰;高蕊;翁维良;李涛;李博;唐旭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从医学人文教学现状谈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路径

    医学本质上具备双重属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因此,需要丰厚的人文精神的滋养。当前,由于医学技术的泛化、医学社会化的畸形发展以及人文学科对医学的照护不够等诸多原因,造成了医学的人文精神的缺失。为纠正这种“失常”的现象,应积极探寻有效的手段,为医学人文性的回归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在大学课堂中以适当的方法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关注,不失为医学人文精神回归的有益路径。

    作者:王彧;吴雪松;尹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宝鸡市医疗职业精神建设与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关联性分析

    目的:研究加强医疗职业精神建设与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关联性。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2013年陕西省宝鸡市三甲医院患者对医生医疗职业精神反馈意见的数据,分析医生履行职责情况及为民服务情况与提高服务质量的关联。结果职业责任感、医患诚信度、医生给予病人帮助、医疗收费、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与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有关联。结论医院重视人文素质培养,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院服务质量。

    作者:邢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关于结核病临床研究论文的医学伦理学分析

    目的:对我国近年来结核领域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进行分析,了解我国生物医学期刊在医学伦理方面的审查情况。方法选取了在结核领域较为著名的两本杂志自2010年以来发表的与结核临床试验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在纳入的33篇文献中,对知情同意描述的数量相对较高,对伦理审查的描述较少。12%的文献对知情同意的描述不规范,9%的文献没有提到伦理委员会的名称。结论我国部分期刊和科研人员对伦理学审查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要重视医学伦理学的宣传教育,提高编辑人员和科研人员对伦理学问题的认识水平,保证受试者的权益,提高科学研究质量。

    作者:王吉春;张莹;沙磊;王敏;秦宇;焦怡琳;路凯;何广学;陈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新形势下医患沟通方式方法探究

    医患沟通因具有辅助医疗诊断、增强患者信心、缓解医务人员心理压力等作用,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建立第三方监督调解制度、积极转变思维模式、提高沟通技能、正确使用沟通方式方法、加强人文关怀与知识普及。真正做到在“以人为本”的医学模式下,缩小医患双方的距离,逐渐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交流、精诚合作的新型和谐医患关系。

    作者:朱春梅;苏振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卓越医师职业精神构成要素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调查卓越医师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并探讨医师职业精神的培养途径。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上海市八家三级甲等医院中的50位卓越医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然后从中选取了20位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卓越医师进行专家访谈。结果卓越医师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包括3个方面16项特征指标,分别为道德品质特征、成就行动特征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三个方面又各包括不同的特征。结论医师的卓越程度与职业精神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要立足于“能力+实践+人文素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医师职业精神。

    作者:崔文彬;袁蕙芸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构建新疆医学人才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新疆医科大学遵循医学教育的阶段性和循序性规律,系统改革医学人文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创新性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尝试着打造一个集教学与实践于一体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现:一是注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全程性与系统性;二是要整合人力资源,加强协同配合,共同发展;三是用科研项目推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从形式内容到方法技术的提升;四是探索适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PBL教学模式。

    作者:佟晓露;李俊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医学哲学:不是多余的话》

    医学与哲学从来都有不解之缘,是一个十分广阔的领域。《医学哲学:不是多余的话》汇集了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思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医学哲学研究的历程。全书分为不是多余的话、医学是科学吗、技术主导的医学、关于医学整合、医学目的再思考、文化在医学中充当何种角色、关于我国医学发展史经验、医事时评8个部分,共40万字。本书包含诸多亮点,极具启迪思维、开发医智的意义。

    作者:杜治政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医学院校加强医学人文通识教育的研究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通过对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开展人文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应设立医学人文通识教育组织管理机构、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通识课程体系、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改进通识课程教育教学方法等对策建议。

    作者:张翠萍;程乐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健康服务业发展中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心理状态的人文医学探析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民对日常健康的需求不断提升,健康服务产业亟待快速发展。然而在本着医德、人本的思想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同时,很容易忽略两个关键方面---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分析研究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在护理患者时所产生的情绪和心理反应情况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使三者能够高效沟通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促进患者康复,并有利于健康服务行业改革的长足发展。

    作者:纪昊一;杨同卫;陈晓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医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医学生志愿服务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论述了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总结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效果评价、长效机制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今后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趋势,对开展医学生志愿服务提出建议:提高志愿服务参与度,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以期为医学院校或志愿者组织开展或进一步改进医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参考。

    作者:周艳;王淑清;杨甜甜;赵梦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