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雯;翟晓梅
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以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热爱生命、维护健康;至真至善、追求卓越为主要内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过程中要处理好公平与公益、显性与隐性、他律与自律的关系.
作者:刘翠;徐玉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为了解在校本科阶段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现况,探讨建立基于社区环境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评价体系的意义和方法.方法 带教教师运用SEGUE量表,通过结构化观察的方法对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真实临床情境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进行评价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60名被评估对象中,就医患沟通内容而言,仅有38.3%达到合格标准;就沟通技巧而言,有93.3%达到合格标准.结论 基于社区环境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评价能够客观地反映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现况,高等医学院校应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同时也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的依据.
作者:徐燚;陈红;周庆环;王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取精室是患者取出精液用作化验的专用场所,但大多数医院未建设专门的取精室,给患者造成不便,这说明医院在一些方面存在不够重视患者权利、管理手段欠缺以及质量意识不强等问题.卫生管理部门应严格准入制度,加强管理和监督,促使医院重视专门取精室的建设;医院要完善取精室配套设施,完善精子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并加强伦理管理,重视患者诉求,从而促进精子分析工作的良性发展.
作者:范久波;刘海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从伦理缺失的角度,分析了医疗卫生改革、公立医院管理、医务工作者自身以及舆论宣传、患者及其家属等多个层面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认为在卫生改革的新形势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以良好的伦理道德为基础:应该体现卫生政策的伦理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运用伦理原则约束公立医院道德建设并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伦理修养.
作者:杜晔;徐建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视域下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应着眼于医学职业认知、医学职业归属感以及职业道德选择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其中,医学职业的人学认知教育构成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起点;医学职业归属感教育形成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核心;医学职业道德选择能力培养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落脚点.
作者:杨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在创建JCI过程中,首次将PDCA循环法运用于改进医学伦理审查工作流程中.回顾分析了2011年至2012年12月医院伦理审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通过头脑风暴和鱼骨图分析法,确定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医学伦理委员会职责不清晰等5个主要问题.其次,针对主要问题,采取对策,如加大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集中资料审查等.再次,通过数据收集观察改进效果,审查资料完整性由2011年33.33%提升至2013年5月的100%;后,明确今后常态化工作和制度,提出了需要下一阶段继续PDCA改进的工作计划.
作者:罗睿;耿春华;宋燕燕;黄有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在信息通讯技术时代,面临着来自隐私保护、数字身份、数字裂沟、信息可及性以及信息自由等伦理和管理上的巨大挑战.数字身份可以变更、可以隐藏、甚至可以废弃的属性使得网络甚至社会的安全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由于经济、教育、地理等条件的差异,不同的人群之间出现了信息通信技术上的隔阂这种数字裂沟的出现,可能导致歧视、贫富分化的加剧.因此相关的规定和管理是必要和紧迫的.
作者:黄雯;翟晓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通过分析精神病福利院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的必要性,认为护患沟通是密切观察病情、完善支持系统、改善护患关系的需要.提出增进护患沟通的对策:加强护理伦理教育、提高职业道德素养、采用沟通技巧、创新护理工作模式完善制度约束、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事件护理等.
作者:田玉莲;张建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首先综述介绍了社会语言学及会话分析、医患会话分析、话轮转化机制、打断等的研究.其次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基于收集的语料,从打断结果、打断原因等方面分析医患会话中的打断这一言语现象如何体现出医患之间医生对话语的控制权势.后得到启示,医生要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加强医患沟通技巧的锻炼,以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作者:朱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在了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度的基础上,分析社会热点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认为可通过适时开展社会热点事件跟踪教育、积极拓宽热会热点教育载体、创新社会热点教育形式、将社会热点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相结合、将社会热点教育与医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措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钱锐;张春丽;丁晶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由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协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华医学基金会支持的第2届生命伦理学高级研讨会(含第2届研究伦理学高级研讨班)于2013年10月20~22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医学院校、科研机构、医院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代表约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作者:李恩昌;商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慢性病现已成为全球致死致残的首因,是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根据中国慢性病的发展趋势及其经济负担,多维度地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加强社区管理,发挥初级卫生保健的作用;建立、健全慢性病患者门诊账户;提高卫生服务的利用率;树立防重于治、小病即治的观念,期望能够有效地缓解慢性病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和疾病痛苦.
作者:郭斌;程怀志;杨庆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由于部分患儿家长对儿童发热相关知识及处置方式的不了解、面对儿童发热的负向态度及一些医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等原因.很多情况下针对儿童发热多采取过度治疗,以至于造成诊断困难而延误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儿的脏器功能,导致激素、抗生素的滥用.同时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在分析此危害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医院多进行发热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采用网络、多媒体宣教方式;建立医德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以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儿童发热过度治疗.
作者:徐曼;赵萌;房夏玲;王娇;刘小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阐述医学职业精神的生命文化内涵,分析生命文化教育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作用,提出了加强医学生生命文化教育,培养医学职业精神的对策和建议:明确生命文化教育内容,丰富生命文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师生命文化教育智慧,建设以弘扬生命文化为中心的校园文化.
作者:洪梅;吴冰;周庆焕;程娜娜;刘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大学<医药伦理>课程教学现场调查课的教学设计包含两个步骤:合理安排教学分组,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设定学生现场调查形式及考察方式.通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现场调查主题,指导学生开展医药伦理主题的社会学调查,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调查研究全过程,深化了学生对医药伦理问题的认识和关注,训练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知识和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作者:贡庆;洪兰;叶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由于受传统伦理观影响、患者权利意识增强、个别带教教师带教意识和医德医风欠佳以及实习生医学人文素质缺乏等原因而面临一些问题.建议摒弃传统观念束缚、促进各学科均衡发展,建立带教准入制度、拓展模拟教学思路,转变学校及医院医学教育模式,以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作者:王雷刚;谢丽丽;孙巧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建立牙周病数据库可以系统地记载和积累患者病史资料,对患者病程进行长期跟踪分析,了解患者疾病的进程、变化以及其诊断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但是也存在着诸如标准化与规范化、人力及时间成本、患者隐私的保护、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保护、病历信息的安全、医学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伦理问题.从伦理道德教育、技术监控、制度控制、法律保障等方面来探讨应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作者:宋健玲;王宝彦;苟建重;张兰;徐刚;孙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当前,儿科临床实践存在用药不合理、用药途径不安全、儿童用药科学信息不足、儿科医生配备不够等问题.因此,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应遵循基本的医学伦理原则,针对儿科用药的特殊性,从战略高度重视儿童合理用药,重点开展不良反应监测,建立国家级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络;鼓励开发更多儿科用药的规格和剂型,建立儿童用药再评价系统;进行儿科合理用药的创新科学研究;建立健全儿科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及再培训体系.
作者:李鹤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患者相关治疗情况及心理,了解家属对自然安宁死的认识.方法选择五所医院肿瘤科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 手术治疗加化疗放疗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增加,患者经过放疗化疗处于痛苦状态但肯定治疗产生的作用;被调查的大部分患者家属认为可以或应该让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分析调查结果后认为,末期病人的安宁治疗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但自然死还较不能被接受,而宁养院病区的患者家属肯定安宁治疗.结论 应明确界定恶性肿瘤末期阶段;加强自然安宁死的宣传;政府应该积极推进自然安宁死制度建设.
作者:肖俊辉;李大平;杨云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对100例妇科门诊会话语料从语言的功用角度,按照相似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原则,将医生的话语分为解释、指导、安慰三种类型并进行频次统计,发现解释性的话语凸显出医生教育者的角色特点;指导性话语凸显出医生深层的医疗服务内涵;安慰性话语凸显出现阶段我国医生的角色表现正逐步与新医学模式吻合.
作者:王茜;隆娟;王凯鑫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