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伦理理论应用于口腔科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研究

黄梅

关键词:伦理理论, 优质护理, 护理伦理
摘要:目的:提升护理人员工作技能和护理质量,更加重视伦理理论在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开展伦理护理教育与实践活动后,发放问卷,调查在口腔科住院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伦理理论的应用对优质护理服务效果的提升情况。结果发现在伦理理论应用前后,住院患者的满意度由90.8%提高到9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表明将伦理方法及理论应用于临床服务,可以为患者不断提供更优质更满意的服务,不断改善他们的身体状况,促进他们的健康恢复,同时也促进医护人员价值的实现。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论在输血工作中加强医学伦理建设的意义与建议

    在输血工作中加强医学伦理建设有其必要性,是医院管理精细化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能够助力医院内涵建设,推动科学、合理输血;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自身的医学职业精神,也能够尽大可能地帮助病人。为了进一步规范、改进输血工作,建议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成立输血伦理委员会,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输血伦理培训。

    作者:田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医院志愿服务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医院志愿服务符合了现代社会成员的需求,进一步将医院的志愿服务推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运用SWOT方法对目前我国医院志愿服务进行分析,并利用外在机会,发挥内在优势,规避外部威胁,扭转内部劣势,实现医院志愿者服务工作的长远发展。

    作者:尤玲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公立医院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

    目的:调查公立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情况,分析影响其满意度的相关因素,为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绩效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运用整群抽样法和SPSS统计软件,选取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10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总分为(92.52±18.17)分,护理人员对工作群体的满意度高,为(3.89±0.58)分,对工作回报的满意度低,为(2.19±0.89)分。不同的编制、学历、工作年限及月薪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得分均有影响。结论目前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医院管理者可以通过构建科学的薪酬体系、建立人性化的值班制度等措施满足护理人员不同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作者:朱宏晋;吕娜;赵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关于医护人员和患者对医患纠纷及医师职业精神认知差异的研究?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和患者对医患纠纷及医师职业精神认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医患纠纷的防范与处理提供实证和决策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执行质量控制的情况下,开展医护人员和患者对医患纠纷及医师职业精神认知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匿名调查医护人员847人,患者577人。应用SPSS16.0软件处理数据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α=0.05)。结果两人群在医患关系评价、纠纷预防、纠纷责任、公正处理、对医患双方影响,医闹产生原因、对医闹态度、医闹消除,医师职业精神现况评价、改善途径、医师职业价值等方面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对医师职业精神建设产生直接影响。结论医方应强化医师职业精神建设,建立有效机制,预防医患纠纷;患者应理解、信任和尊重医生,理性解决医患争议;政府应构建合理的医患纠纷处置机制,营造理性的医患纠纷应对氛围,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作者:吴起乐;赵存喜;任佰玲;余跃武;孙效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心理情景剧在实习护士生命伦理教育中的实践?

    在谈论对实习护士开展生命伦理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将心理情景剧引入实习护士生命伦理教育的过程中,对心理情景剧的实践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从心理情景剧的创作、编写、演出等方面探讨了其提升生命伦理教育有效性的作用机制。

    作者:梅思佳;陈庆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患者“有效同意”的界定及实现难题

    通过阐述有效同意以及非有效同意的概念,论述了作为医方必须识别以下非有效同意情形:误读患者意图的虚构同意,过度延伸患者意图的推定同意,将未来可能的同意置换于现实状态下的想像同意,患者人格非同一性下的同意。并指出了患者有效同意的实现难题:个体行为能力的判定,不平衡医患关系中的同意,社会学绑架下的同意。

    作者:侯蕾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医疗隐私保护的伦理困境及实现途径?

    大数据浪潮的兴起为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给人类的医疗隐私保护带来挑战:数据监测下隐私无处躲藏,共享的数据被滥用,数据挖掘中隐私被二次利用,数据预测里隐私被预测。同时也使数据的整合利用与医疗隐私保护的困境凸显:非自主性数据操作下的自主性原则的困境,数据化世界中人的主体身份消亡,医疗隐私信息难以被遗忘。在促进医疗行业信息化的同时,探讨大数据环境下医疗隐私保护的实现途径:实施使用医疗数据的过程必须符合自主性原则和透明化原则,建立医疗信息共享系统面向患者的隐私保护访问控制系统,完善保障医疗数据隐私的法律规范,加强个人的医疗数据隐私性管理意识。

    作者:王强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白癜风治疗过程中的医学伦理学思考

    分析白癜风发病特点及白癜风患者的心理特点:紧张自卑心理,紧迫治疗心理,过高期望心理,治疗失望心理。针对白癜风患者的心理特点,提出医护人员在诊治过程中的伦理道德要求,包括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耐心沟通及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随访。

    作者:董妍;李文彬;马慧群;王娟;曾维惠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从《医门法律》论喻昌重规范的医德思想

    重规范是清代名医喻昌医德思想的重要特征。喻昌在继承传统医德思想的基础上在其医学著作《医门法律》中援“佛”入“医”借鉴佛教的戒律思想进一步阐述了他的“以律戒医”的医德规范。分析了喻昌在《医门法律》中提出的“慎”“精”“诚”以及“求真”等具体的医德规范或要求,并指出了喻昌医德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意义。

    作者:李占立;赵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公正原则视角下对医患纠纷的思考

    从公正原则的角度出发,分析患者、社会媒体、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四个方面因公正原则的缺失而引起医患纠纷发生的原因,并针对纠纷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树立公民正确的就医意识,坚持客观宣传并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并增加卫生投入,加强医务人员职业胜任力教育,成立由第三方主导的医疗纠纷调解机构。

    作者:辛红;赵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医患纠纷公力救济“失声”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首先,对医患纠纷公力救济的概念作了简介;其次,从公力救济自身缺陷、法律建设不足、患方对公力救济缺乏信任和私力救济盛行四个方面对医患纠纷公力救济“失声”的原因作了具体分析;后,建议通过加强法律建设、畅通公力救济途径和打击私力救济等措施解决公力救济“失声”问题。

    作者:李金运;刘军;隋学强;周建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中风险与受益评估初探

    风险与受益的评估是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中的重要部分。风险与受益评估的重要意义是使风险小化,受益大化,保障受试者的权益。从简单阐述临床试验风险的性质、等级及受益情况入手,分析基于试验风险考量情况的审查方式,探讨了风险与受益评估需要关注的小风险问题、弱势群体的风险与受益问题、风险告知和试验受益的问题;受试者招募的公平性问题及加强伦理跟踪审查的重要性。认为伦理审查应起到“天平”的作用,既不能为了保护受试者的权益而阻碍临床试验研究的发展;也不能盲目地为了研究的利益而损害受试者的权益。

    作者:董平平;张志敏;秦叔逵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市场机制下医疗决策行为的管理--基于医学伦理界域与分层的视角

    在医疗体制改革遵循“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的情景下,从医学伦理界域与分层的视角分析认为无论是社会还是医生自身的讨论与反省,医疗决策行为的管理均应聚焦于医疗行为与病人健康收益的关系上,并通过合理的制度来保障;现阶段医疗行为决策分层的现状决定了医学伦理分层建设有利于医疗行为逐步回归伦理价值,诊疗规范构建即为当前医疗决策的伦理选择。

    作者:谭晓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卓越医学人才培养导向的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优化探索?

    医学伦理学课程在培育德术双馨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当前适应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关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需要,强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践行能力,必须进一步优化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优化医德素质培育理念,以强化学生伦理实践能力为目标;优化案例互动教学实施,以强化学生伦理思维和决策能力为根本;优化科研实践渠道和方法,以强化学生科研伦理能力为推动;优化医德素质评价方法,以强化形成性评价方法为突破。

    作者:徐玉梅;杨萍;于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临床检验血样本科研再利用的伦理考量?

    通过查阅目前国内外的相关法规指南,从临床废弃样本处理、科研生物样本管理等相关的国内外法规和流程入手,分析总结方案设计阶段的伦理注意点,并结合样本库与临床检验剩余样本研究的差异及样本的归属权等焦点问题进行分析,为伦理委员会在以后审查此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陈晓云;张倩;王思洁;樊民胜;刘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国传统诚信观及其对医学职业人格培养的启示

    通过对传统“诚信”释义,认识传统伦理文化中的“诚”“信”语义,解析传统“诚信观”与为医之道的关系,汲取优良,诠释赋新,进而揭示其对医学职业人格培养的启示。同时还指出要尽力克服传统诚信观的不足之处,厘清诚信内涵并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找到诚信文化的依据,既是对诚信内涵的溯源和深化,又是对诚信作为医学职业人格培养内容的突显,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医学职业人格培养的路径建设。

    作者:张秋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关于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中公民权利保障问题的初步探讨?

    从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中公民权利保障的解析入手,对公民生命权、人身自由权等权利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发现我国应急类法律尚不健全,涉及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的内容不一致,缺少危机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因此,政府应通过健全法律、调整管理职能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作者:仇蕾洁;郑文贵;马安宁;张建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医患信任度评价体系研究?

    医患信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内核和基础,由于当前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和深化医改的阶段,种种问题使医患关系现状不容乐观,医患之间出现信任危机。在厘清医患信任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医患信任的现状,并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当前对医患信任度评价的研究,以期为未来进行医患信任度评价的研究提供参考,为提高医患信任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借鉴。

    作者:周庆楠;杨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电子医疗保健情境下的隐私保护

    电子医疗保健指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其具体应用包括电子医疗记录、互联网健康信息服务和远程医疗等。总结了电子医疗保健情境下隐私的新特征,梳理了这些技术应用所引发的隐私问题,并对隐私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对隐私泄露的担忧主要源于未经授权的数据获取,以及对隐私数据不合伦理地使用。后,对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这一情境下的隐私保护提出一些管理建议。

    作者:周思成;翟晓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哀伤辅导在缓解器官捐献家属哀伤心理中的运用分析?

    目的:探讨哀伤辅导对缓解器官捐献家属的哀伤心理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5年2月180例符合中国Ⅲ类标准潜在器官捐献者家属,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首先征得家属同意,初次通过使用自制问卷进行访谈,了解家属的哀伤心理获得评分,然后进一步沟通,并运用哀伤辅助方法缓解家属的悲痛心情,使得患者家属能在理智、平静的心理情绪下表达捐献意愿,再次获得评分,对自身前后评分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初次访谈的评分发现180例潜在器官捐献家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哀伤心理,通过哀伤辅导后进行自身对照,使得哀伤心理在不同个体的不同条目得以缓解,总评分较辅导之前均有明显的降低(P<0.05),同意捐献意愿65例,成功实施60例。结论协调员对潜在器官捐献者家属进行哀伤辅导,可以有效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同时有利于协调员进一步与之沟通器官捐献事宜,对获得家属捐献的准确意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丽;吕毅;田敏;贾丽娜;张谞丰;师建华;王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