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华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影响新疆医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培养新疆高校医学生对媒介及媒介信息的认知、解读和批判能力,尤其是提升新疆医学生对境内外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新媒体传播的不良政治信息的批判、甄别能力,加强对新疆医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作者:汤先萍;杨露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医患信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内核和基础,由于当前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和深化医改的阶段,种种问题使医患关系现状不容乐观,医患之间出现信任危机。在厘清医患信任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医患信任的现状,并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当前对医患信任度评价的研究,以期为未来进行医患信任度评价的研究提供参考,为提高医患信任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借鉴。
作者:周庆楠;杨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在输血工作中加强医学伦理建设有其必要性,是医院管理精细化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能够助力医院内涵建设,推动科学、合理输血;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自身的医学职业精神,也能够尽大可能地帮助病人。为了进一步规范、改进输血工作,建议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成立输血伦理委员会,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输血伦理培训。
作者:田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公立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情况,分析影响其满意度的相关因素,为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绩效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运用整群抽样法和SPSS统计软件,选取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10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总分为(92.52±18.17)分,护理人员对工作群体的满意度高,为(3.89±0.58)分,对工作回报的满意度低,为(2.19±0.89)分。不同的编制、学历、工作年限及月薪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得分均有影响。结论目前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医院管理者可以通过构建科学的薪酬体系、建立人性化的值班制度等措施满足护理人员不同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作者:朱宏晋;吕娜;赵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在分析目前遗体捐献者纪念堂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建设遗体捐献者纪念堂的意义:尊重捐献者的人格尊严,体现对捐献者亲属的人文关怀,引导和促进遗体捐献,能够作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基地。
作者:胡庆中;王泽恩;彭珍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国内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而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对医疗活动却至关重要。考虑到国内医学院校办学实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应是必由之路,具体可采取引导医学生关注社会民生、打造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品牌、实施人文教育动态观测三种方法。
作者:钟秀;蒋士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首先,对医患纠纷公力救济的概念作了简介;其次,从公力救济自身缺陷、法律建设不足、患方对公力救济缺乏信任和私力救济盛行四个方面对医患纠纷公力救济“失声”的原因作了具体分析;后,建议通过加强法律建设、畅通公力救济途径和打击私力救济等措施解决公力救济“失声”问题。
作者:李金运;刘军;隋学强;周建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在医疗体制改革遵循“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的情景下,从医学伦理界域与分层的视角分析认为无论是社会还是医生自身的讨论与反省,医疗决策行为的管理均应聚焦于医疗行为与病人健康收益的关系上,并通过合理的制度来保障;现阶段医疗行为决策分层的现状决定了医学伦理分层建设有利于医疗行为逐步回归伦理价值,诊疗规范构建即为当前医疗决策的伦理选择。
作者:谭晓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通过对麻醉门诊概念、工作内容及其部分标准化工作运行流程的论述,分析了麻醉门诊存在的道德价值: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提高患者安全,增强麻醉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有助于麻醉医生价值的体现。并探讨了麻醉门诊的实现途径,旨在提高手术和麻醉安全性的同时增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作者:兴东梅;孙鹤宇;尹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2014年12月29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体系”成为我国第一个医学伦理认证项目,也是中医药领域的首个认证项目。《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体系要求》( CNCA/CTS 0008-2014认证技术规范备案)作为认证依据。
作者: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伦理审查委员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以81例肝硬化并肝性脑病的患者及家属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病治疗中出现的医学伦理学问题。方法将72例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6例。试验组实施伦理学教育,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结果将医学伦理学知识融入健康教育中,可迅速缓解患者压力和情绪波动,可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结论通过肝硬化并肝性脑病患者实施有效的伦理学教育、严格遵循医学伦理学为患者保密的原则,大限度的保护受试者,把握伦理学与医学道德间的问题,配合全面的专科治疗和护理,能大程度的降低死亡率,改善医护患关系。
作者:张银莉;宗红梅;王艳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电子医疗保健指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其具体应用包括电子医疗记录、互联网健康信息服务和远程医疗等。总结了电子医疗保健情境下隐私的新特征,梳理了这些技术应用所引发的隐私问题,并对隐私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对隐私泄露的担忧主要源于未经授权的数据获取,以及对隐私数据不合伦理地使用。后,对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这一情境下的隐私保护提出一些管理建议。
作者:周思成;翟晓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临床试验或研究招募相应受试者是临床试验中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招募过程的多个环节,如在招募对象选择、招募方式、招募材料描述及报酬与补偿方面都可能存在伦理问题。通过案例解析,讨论相关伦理要素,认为需要恪守伦理规范、落实知情同意、发挥伦理委员会职能,才能充分保障受试者权益。
作者:陈旻;李红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通过分析当前医学生廉洁教育所面临的理念和实践方面的困境,提出如下措施:抓好系统性、主体性、针对性三个原则,增强医学生廉洁教育的科学性;抓实课堂、文化、实践三个载体,增强医学生廉洁教育的实效性;与医学生群体特点、职业发展、日常管理有效结合,增强医学生廉洁教育的针对性。
作者:李明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国医师宣言》和美欧国家的《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是弘扬与培育当代医师职业精神的两个重要文献。研究比较发现,它们在形成的社会背景、指导思想等方面基本一致,但由于受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医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社会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两个宣言在医师职业精神的认知与实践等层面也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为对医师职业精神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医师职业精神所依托的伦理学理论基础、对医师职业精神要求的规范性性质与程度以及医师职业精神的实践保障等方面。因此,对中美《医师宣言》的差异性比较与研究有助于我国医师职业精神建设。
作者:刘云章;梁香阁;张笑微;王晶晶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医学伦理学课程在培育德术双馨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当前适应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关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需要,强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践行能力,必须进一步优化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优化医德素质培育理念,以强化学生伦理实践能力为目标;优化案例互动教学实施,以强化学生伦理思维和决策能力为根本;优化科研实践渠道和方法,以强化学生科研伦理能力为推动;优化医德素质评价方法,以强化形成性评价方法为突破。
作者:徐玉梅;杨萍;于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山东省城市老年女性的调查,了解其主观幸福感状况,探究影响老年女性幸福感的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山东省6个城市18个社区的449名老年女性,运用自编基本情况调查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 MUNSH)对其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结果经济状况、子女个数、居住情况、生活自理能力、慢性病严重程度对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结论改善城市社区老年女性的经济状况,关注其心身健康水平,完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加大养老机构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家庭、子女、社会等在社区老年女性社会支持系统中的作用等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城市老年女性的主观幸福感。
作者:朱宇航;郭继志;李敏;胡善菊;罗盛;董毅;庄立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分析白癜风发病特点及白癜风患者的心理特点:紧张自卑心理,紧迫治疗心理,过高期望心理,治疗失望心理。针对白癜风患者的心理特点,提出医护人员在诊治过程中的伦理道德要求,包括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耐心沟通及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随访。
作者:董妍;李文彬;马慧群;王娟;曾维惠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护理教学和医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1月~2015年4月入科实习的75名护理实习生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7月~2015年12月入科实习的96名护理实习生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临床护理和医德教学,实验组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和医德教育中,比较两组护理实习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及实习生受表扬次数。结果实验组护理实习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和受表扬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心内科临床护理教学和医德教育中,能明显提高护理实习生的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护理实习生的医学人文精神,提高其医学人文素质。
作者:胡经文;阮慧琴;郭燕;刘美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通过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之长期照护发展概况及存在的伦理问题的概述,指出未来“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模式应加强公立医院参与的积极性,减少政府部门多重管理,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及医保制度,提高从业人员及社会大众的责任意识,同时积极践行伦理学的人道与尊重、公平与效率、诚实与守信等原则,为该模式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及新方向。
作者:马宁;孙荣青;段峰;倪居;李洪玲;曾西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