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延续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胡敏;邵红英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生活质量, 护理伦理
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及心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在某医院接受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在住院期间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通过家庭访视、集中学习、电话随访、建立QQ群及微信等方式施以延续性护理干预。在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生活质量、焦虑、抑郁的调查分析。结果干预6个月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情绪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能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生活质量,并不同程度改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况。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探讨《纽伦堡法典》中人体实验的伦理原则与规范

    首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纽伦堡法典》制定颁布的医学伦理学意义;其次,介绍了《纽伦堡法典》在规范人体实验方面的原则,包括:完全自愿同意、知情同意、有利于社会、不伤害、尊重科学等基本原则;后,提出《纽伦堡法典》规定的人体实验应当坚持的基本操作规范,即必须进行严格的风险、危险评估并充分告知受试者这方面的相关信息,必须在规范的动物实验基础上进行,必须保障受试者有退出参与实验的自由。

    作者:王德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医疗慈善视角下提升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机制探究?

    目的通过医疗慈善建立相关机制,强化医学生社会责任感主题教育,以满足医学生健康成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的多重需求。方法以调查法为主,自主编制问卷,采取分层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67份,结合相关访谈48份,调研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分析。结果当前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积极倾向令人欣慰。具体体现为求学态度较端正,但主动性有待提高;职业认知较乐观,但道德重视有待加强;能力认知较清晰,但担当意识有待提高;社会意识较强烈,但责任感有待加强;生命价值观较积极,但身心健康需加强关注,仍需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结论应充分利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良好资源,以医疗慈善为抓手,通过“文化教育引领、临床实习启发、社会实践锻炼、校园文化熏陶、榜样力量影响”的“五位一体”提升机制来加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

    作者:曾春燕;唐闻捷;刘婵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规范化人文素质培训在实习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规范化人文素质培训在实习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1名护生进行规范化人文素质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经过规范化人文素质培训,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较前有所提高(P<0.05);住院患者对护生满意度提升(P<0.05)。结论规范化人文素质培训可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高患者对护生的满意度。

    作者:赵新华;罗媚;谢镕蔚;彭维;赵文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严正声明

    作者:《中国医学伦理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首光,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了简介和分析;其次,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在医学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优势和思考;后,强调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改变教育理念、挖掘人文教育素材、丰富大学英语教学等手段,增加人文教育的教学空间、加强情感教育、培养批判精神等策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作者:蓝梅静;崔景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医学目的与非医学目的基因增强产生的伦理问题辨析?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无论医学目的基因增强还是非医学目的基因增强应用中所产生的诸多伦理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片面的赞同或反对医学目的基因增强或非医学目的基因增强的研究和应用都是不切实际的。应该在规范基因增强技术伦理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以伦理、社会、法律相适应的基因增强技术的研究、发展及应用的管理措施,进而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使基因增强技术合理地利用并使之真正造福于人类社会。

    作者:徐莎;苏振兴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医德思想?

    通过对传统医学文化中的博爱济世、清廉尚义、精于医道、儒雅有礼等理念进行论述,对我国的传统医德思想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医家的道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从事医学职业的基本前提。

    作者:谭丽娟;刘慧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对辅助生殖技术实施中的伦理问题的思考

    通过对辅助生殖技术实施四个步骤中出现的四个特殊案例所呈现出的矛盾冲突的伦理学分析,从法律保障、规范管理、伦理监督、行业自律四个层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以使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促进我国辅助生殖技术的健康发展。

    作者:陈莉;孙琴;姚兵;杨国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认知行为团体疗法在社交焦虑医学生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团体疗法对改善医学生社交焦虑的效果,以期改善医学生社交沟通能力。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某校三年制高职存在社交焦虑医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团体疗法进行干预。运用交往焦虑量表( IAS)、惧怕否定量表( FNE)、社交回避与困扰量表( SAD)对干预前、后社交焦虑医学生认知、情绪、行为水平进行测量,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实验组医学生社交焦虑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认知行为团体疗法能够有效改善医学生社交焦虑水平。

    作者:黄爱华;张乃正;李磊;王娟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医学人文教育的启示

    以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为例,首先介绍了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医学人文教育,从四个方面就医学人文课程实施做了具体介绍;其次,通过两个典型案例论述了医学生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后,提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对医学院校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启示,即:课程设置方面,必须确定医学人文学的核心课程;师资方面,积极开展与国外医学人文教育发展成熟的医学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教学形式方面,注重新颖性和多元化。

    作者:路璐;巩珊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公共卫生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及伦理思考?

    通过概述公共卫生伦理学的兴起,论述了公共卫生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及相关伦理问题,即疾病防治中的伦理问题,以群体为单位的伦理问题,公共卫生政策制定中的伦理问题,生物科学影响下的伦理问题,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审查问题。并分析了公共卫生伦理学的思考方式,即适度多元化,避免主义化及外在关系中的思考方式,后指出了公共卫生伦理学未来的发展状况。

    作者:鲁琳;胡晓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叙事医学视角下社区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伦理挑战?

    目的:探析社区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面临的伦理挑战。方法选取8例入住社区舒缓疗护病房的晚期癌症患者进行观察,并与之访谈,采用倾听患者叙事、沟通对话、田野日记、工作日志等方法收集资料。结果对社区晚期癌症患者实施临终关怀面临诸多伦理困境。结论社区舒缓照护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仁德之心的关爱,同时要加强优死教育、生命伦理教育,积极改善伦理环境,提高临终者生命质量。

    作者:刘颖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基于伦理道德、社会、心理认知与健康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伦理道德、社会、心理认知与健康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从家庭伦理、社会公德、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个性特征6个维度调查分析对健康疾病的影响。结果356例患者中,发生心身疾病126例,神经症疾病220例;家庭伦理、社会公德、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理健康高认知水平者健康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低认知水平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庭伦理、社会公德、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理疾病等认知水平与健康疾病密切相关(P<0.05)。结论伦理道德、社会、心理认知水平与健康疾病密切相关,应大力倡导全社会遵循伦理道德准则,预防健康疾病的发生。

    作者:梁时荣;周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服务学习”模式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探索医教协同提高医学生医德人文素质的有效模式

    目的:探索“服务学习”模式在医教协同提高医学生医德人文素质中的作用。方法对汕头大学医学院831名在校生及302名毕业生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结果“服务学习”模式为大多数医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参加“服务学习”活动的在校生和毕业生比未参加者有较高的医德认知水平和较正面的行为选择倾向,且调查对象的医德认知水平和较正面的行为选择倾向与参加次数正相关。结论“服务学习”模式在医德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深入践行《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有效途径。

    作者:梁仟;陈茂怀;沈沛麟;付艳红;郁丽娜;李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肿瘤科药物临床试验实施中常见的伦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论述了某院肿瘤科药物临床试验实施过程中常见的伦理问题,如研究方案的审核与实施欠严谨,研究者的资质有待提高,缺乏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的硬件设施,知情同意书的签署不规范,缺乏专业质控。在采取严格审核研究方案,加强研究者团队建设,重视GCP和SOP培训,配备药物临床试验的硬件设施,规范ICF的签署,科室质控与医院质控并行等相应的对策后,研究者的专业水平提高,为更好的开展药物临床试验,保障受试者的权益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爱敏;田丽;张红;张莹;张明智;苗金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关于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中文化融合的探讨

    从分析医院文化融合的必要性着手,阐述医院文化融合的主要内容,即理念共生、管理升级、战略重组、责权重构、行为规范、礼仪统一,并指出了当前进行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思想认识不到位,重技术而轻人文;融合机制不健全,适应性较差;融合策划不系统,缺乏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过程中实现文化深度融合的具体路径:制订切实可行的文化融合方案;制订稳定人力资源的政策;加强中层干部岗位交流;营造全员参与的文化融合氛围。

    作者:蒋士美;钟秀;钟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论生物医药研究伦理审查的合力效应

    通过论述生物医药研究伦理审查的合力、合力效应的必要性,界定了生物医药研究伦理审查合力、合力效应的内涵:形成合力的目的是维护受试者权益、促进生物医药研究;合力的主体是与生物医药研究伦理审查相关的组织、机构、人员;合力的前提是合作;合力效应是基于生物医药研究伦理审查相关组织、机构、人员相互支持、配合所产生的效应。并解析了生物医药研究伦理审查中合力的构成:监督管理系统的合力;伦理审查与科学审查的合力;伦理委员会内部的合力;其他与生物医药研究伦理审查相关的力,由此提出了应建立生物医药研究伦理审查合力效应的评估机制。

    作者:郑小藇;张金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医学动物替代研究发展现状研究

    目的:了解我国动物替代研究发展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方法文献检索与定性描述法。以主题、篇名或关键词“动物替代”或“动物减少”或“动物优化”精确检索中文医学常用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和万方数据库,补充查找相关研究参考文献。纳入分析组织建设、立法、医学教育和替代研究方法文献,并进行定性描述概括,检索时间截止2015年7月20日。结果初检引文219条,文献发表于1999-2014年,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动物替代研究领域包括皮肤刺激、眼刺激毒理学检测、热敏试验和动物模型替代等。替代研究信息交流平台已建立,部分教师已经在实践运用替代原则,相关专著已出版,但法规建设和验证体系滞后,替代研究认识还不乐观,验证方法研究不多。结论国内动物替代研究不多,缺乏系统化建设。未来应加强动物替代研究体系研究,重点在立法、政策引导、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和研究方法等。

    作者:卫茂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关于加强医学留学生临床实习阶段人文教育的途径探索?

    通过对当前来华医学留学生临床实习期人文教育的现状和重要性进行分析,论述了加强医学留学生实习阶段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来华医学留学生临床实习阶段人文教育的途径,即:优化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坚持人文教育贯穿临床实习全过程;提高带教老师的人文素养,保证人文教育质量;以考核为导向,加入人文素养考核指标;构建富含人文精神的医院氛围,凸显环境育人功效;搭建学校-实习医院两级人文教育平台,完善和规范相关制度。

    作者:周婷;吕嘉春;范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高职专科护生生命伦理意识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高职专科护生生命伦理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高职专科院校开展生命伦理教育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设一般情况调查表、生命伦理意识问卷等对某高职专科院校550名护生的生命伦理意识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高职专科护生生命伦理意识均分为2.78分。 t检验结果显示,护生生命伦理意识受护生学制、是否接触过相关信息、是否与老师、家人讨论过相关话题等因素影响。 Spearmen相关性分析发现护生年龄、学习成绩等对其生命伦理意识具有影响。结论高职专科护生生命伦理观尚待明确,可采用多种方式针对性地引导护生深刻理解生命伦理问题,使其拥有较积极的生命伦理意识。

    作者:李小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