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蓝梅静;崔景珍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医学生, 人文素质, 第二课堂
摘要:首光,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了简介和分析;其次,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在医学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优势和思考;后,强调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改变教育理念、挖掘人文教育素材、丰富大学英语教学等手段,增加人文教育的教学空间、加强情感教育、培养批判精神等策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医学人文教育的启示

    以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为例,首先介绍了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医学人文教育,从四个方面就医学人文课程实施做了具体介绍;其次,通过两个典型案例论述了医学生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后,提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对医学院校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启示,即:课程设置方面,必须确定医学人文学的核心课程;师资方面,积极开展与国外医学人文教育发展成熟的医学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教学形式方面,注重新颖性和多元化。

    作者:路璐;巩珊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临终关怀的伦理困境及对策探讨

    首先,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临终关怀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其次,针对其伦理困境从生命伦理、医学伦理、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等方面深层次地分析了原因;后,针对这些伦理困境及原因,提出了与临终关怀事业相关的临终者、医护人员、家属、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具体的对策,以期推动临终关怀事业向前发展。

    作者:谢和成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关于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中文化融合的探讨

    从分析医院文化融合的必要性着手,阐述医院文化融合的主要内容,即理念共生、管理升级、战略重组、责权重构、行为规范、礼仪统一,并指出了当前进行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思想认识不到位,重技术而轻人文;融合机制不健全,适应性较差;融合策划不系统,缺乏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过程中实现文化深度融合的具体路径:制订切实可行的文化融合方案;制订稳定人力资源的政策;加强中层干部岗位交流;营造全员参与的文化融合氛围。

    作者:蒋士美;钟秀;钟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论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医学伦理教育的融入?

    在分析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融入医学伦理教育的必要性的基础上,论述了该实验教学融入伦理教育的融入原则,并提出了该实验教学融入伦理教育的实施措施: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进行敬畏生命教育;加强死亡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者:汪全海;李怀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服务学习”模式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探索医教协同提高医学生医德人文素质的有效模式

    目的:探索“服务学习”模式在医教协同提高医学生医德人文素质中的作用。方法对汕头大学医学院831名在校生及302名毕业生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结果“服务学习”模式为大多数医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参加“服务学习”活动的在校生和毕业生比未参加者有较高的医德认知水平和较正面的行为选择倾向,且调查对象的医德认知水平和较正面的行为选择倾向与参加次数正相关。结论“服务学习”模式在医德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深入践行《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有效途径。

    作者:梁仟;陈茂怀;沈沛麟;付艳红;郁丽娜;李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规范化人文素质培训在实习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规范化人文素质培训在实习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1名护生进行规范化人文素质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经过规范化人文素质培训,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较前有所提高(P<0.05);住院患者对护生满意度提升(P<0.05)。结论规范化人文素质培训可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高患者对护生的满意度。

    作者:赵新华;罗媚;谢镕蔚;彭维;赵文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对辅助生殖技术实施中的伦理问题的思考

    通过对辅助生殖技术实施四个步骤中出现的四个特殊案例所呈现出的矛盾冲突的伦理学分析,从法律保障、规范管理、伦理监督、行业自律四个层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以使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促进我国辅助生殖技术的健康发展。

    作者:陈莉;孙琴;姚兵;杨国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伤医事件与医学生职业态度的研究

    目的:调查当前伤医事件对在校医学生职业态度的影响。方法使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温州医科大学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以及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结果。结果被调查者职业认同度尚可,未来职业信心低落,职业使命感堪忧;伤医事件损伤职业荣誉感,威胁基本人身安全;社交平台对消极情绪的急速蔓延以及职业选择的多元化扩大伤医事件本身影响力。结论伤医事件频发对医学生职业态度产生消极影响,成为制约医学生成为医疗工作者的要素。需要从社会、媒体、学校、教师等多方面加强措施以减少这种负面影响。

    作者:阮登峰;丁晓霞;李肖斌;郑茜斤;林建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医学生医德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当前医学院校在医德培育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医学生对医学经典著作不了解,医德教育缺乏系统性,评价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并分析了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互联网+”时代,医德经典著作遭遇尴尬;分段式学习,医德培育的分工面目模糊;边缘又交叉,医德教育的专业人才匮乏。

    作者:杨俐玲;陈旻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公共卫生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及伦理思考?

    通过概述公共卫生伦理学的兴起,论述了公共卫生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及相关伦理问题,即疾病防治中的伦理问题,以群体为单位的伦理问题,公共卫生政策制定中的伦理问题,生物科学影响下的伦理问题,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审查问题。并分析了公共卫生伦理学的思考方式,即适度多元化,避免主义化及外在关系中的思考方式,后指出了公共卫生伦理学未来的发展状况。

    作者:鲁琳;胡晓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临床科研项目伦理审查的实践与探讨--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

    结合工作中的实践阐述了临床科研项目的立项流程和伦理审查要点,指出临床科研项目应先请同行专家审核立项后,然后在伦理会上按照合法性、科学性、可行性、伦理性等要点进行详细的伦理审查。准确把握鼓励创新和遵循伦理间的平衡点,确保临床科研健康规范地发展。

    作者:陆明莹;张彩霞;张田香;袁祖贻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认知行为团体疗法在社交焦虑医学生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团体疗法对改善医学生社交焦虑的效果,以期改善医学生社交沟通能力。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某校三年制高职存在社交焦虑医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团体疗法进行干预。运用交往焦虑量表( IAS)、惧怕否定量表( FNE)、社交回避与困扰量表( SAD)对干预前、后社交焦虑医学生认知、情绪、行为水平进行测量,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实验组医学生社交焦虑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认知行为团体疗法能够有效改善医学生社交焦虑水平。

    作者:黄爱华;张乃正;李磊;王娟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我国智障者的生存保障研究--基于法律和伦理视角

    分析了我国智障者的生存现状:智障者家庭生活条件艰苦,智障者缺乏平等就业的机会,智障者处于长期隔离状态。并基于法律和伦理视角,提出了法律层面上,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完善智障者权利救济的司法程序;在伦理层面上:以伦理思想为指导,树立“尊重、关心、照顾”智障者的伦理道德风尚,建构无障碍的人文环境,实现智障者参与社会的无障碍的一系列措施,以进一步改善智障者的生存环境,维护其合法权益,保障智障者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作者:谢兰珍;古津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管理思维视野中的医患矛盾分析

    围绕管理学中的人本原则、系统原则、制度原则和适度原则分析医患矛盾持续发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依据管理学原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从整体上高效地管理医疗人员和患者,改善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掌握好适度原则来合理解决医患矛盾的方案,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合理化建议。

    作者:郑舒月;彭浩轩;李晓寇;赵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医德思想?

    通过对传统医学文化中的博爱济世、清廉尚义、精于医道、儒雅有礼等理念进行论述,对我国的传统医德思想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医家的道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从事医学职业的基本前提。

    作者:谭丽娟;刘慧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人文医学视角下遏制过度医疗的对策探讨

    在分析过度医疗的定义及出现的原因的基础上,对过度医疗的危害做了具体的探讨,包括增加医疗费用、浪费医疗资源、恶化医患矛盾、影响整体医学的发展。并从伦理道德、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三个方面提出了预防和解决过度医疗问题的对策。

    作者:罗娟;石兴莲;程华刚;李元;张颜;赵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医学动物替代研究发展现状研究

    目的:了解我国动物替代研究发展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方法文献检索与定性描述法。以主题、篇名或关键词“动物替代”或“动物减少”或“动物优化”精确检索中文医学常用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和万方数据库,补充查找相关研究参考文献。纳入分析组织建设、立法、医学教育和替代研究方法文献,并进行定性描述概括,检索时间截止2015年7月20日。结果初检引文219条,文献发表于1999-2014年,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动物替代研究领域包括皮肤刺激、眼刺激毒理学检测、热敏试验和动物模型替代等。替代研究信息交流平台已建立,部分教师已经在实践运用替代原则,相关专著已出版,但法规建设和验证体系滞后,替代研究认识还不乐观,验证方法研究不多。结论国内动物替代研究不多,缺乏系统化建设。未来应加强动物替代研究体系研究,重点在立法、政策引导、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和研究方法等。

    作者:卫茂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医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及反歧视态度现状

    目的:通过了解医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探讨艾滋病防治中的反歧视问题。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4月至6月,对西安地区2所医学院校1352名医学生进行匿名式自填问卷调查,资料整理录入后,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受访医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高于95%;对非传播途径知晓率则偏低;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意愿方面,68.9%的受访医学生害怕以后工作中接触艾滋病患者,60.1%的人不愿去有艾滋病患者的科室工作,38.7%的人不愿意从事与艾滋病防治相关工作,33.6%的人认为艾滋病患者应实施隔离治疗。结论医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态度较明显,对艾滋病相关认知的欠缺和恐惧是导致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医学生在校期间的艾滋病防治及反歧视相关教育亟待加强。

    作者:张欣文;杨柳;白娥;李静;李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基于伦理道德、社会、心理认知与健康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伦理道德、社会、心理认知与健康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从家庭伦理、社会公德、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个性特征6个维度调查分析对健康疾病的影响。结果356例患者中,发生心身疾病126例,神经症疾病220例;家庭伦理、社会公德、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理健康高认知水平者健康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低认知水平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庭伦理、社会公德、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理疾病等认知水平与健康疾病密切相关(P<0.05)。结论伦理道德、社会、心理认知水平与健康疾病密切相关,应大力倡导全社会遵循伦理道德准则,预防健康疾病的发生。

    作者:梁时荣;周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我国临终关怀机构护理人员匮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分析了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机构护理人员匮乏,人员配置不合理,护工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并对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作了分析研究,从医学院校教育、社会志愿组织、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以及临终关怀机构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作者:赵丽;常江梦;王晓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