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璐;巩珊珊
目的:探讨规范化人文素质培训在实习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1名护生进行规范化人文素质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经过规范化人文素质培训,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较前有所提高(P<0.05);住院患者对护生满意度提升(P<0.05)。结论规范化人文素质培训可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高患者对护生的满意度。
作者:赵新华;罗媚;谢镕蔚;彭维;赵文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首先,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临终关怀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其次,针对其伦理困境从生命伦理、医学伦理、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等方面深层次地分析了原因;后,针对这些伦理困境及原因,提出了与临终关怀事业相关的临终者、医护人员、家属、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具体的对策,以期推动临终关怀事业向前发展。
作者:谢和成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在分析过度医疗的定义及出现的原因的基础上,对过度医疗的危害做了具体的探讨,包括增加医疗费用、浪费医疗资源、恶化医患矛盾、影响整体医学的发展。并从伦理道德、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三个方面提出了预防和解决过度医疗问题的对策。
作者:罗娟;石兴莲;程华刚;李元;张颜;赵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为有效检验及提升医师职业精神状态,初步构建医师职业精神评价指标体系。方法抽取来自上海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临床医师240名,采用自设问卷调研的形式,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医师职业精神评价模型并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初步构建了医师职业精神评价指标体系,在道德品质特征、成就行动特征、职业认知特征3项一级指标下筛选出责任心等14项二级特征要素,并确定了各一级指标及二级特征要素的权重分布,经一致性检验,证明判断矩阵具有完全的一致性,说明该权重系数能够较好地反应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结论道德品质特征是医师职业精神评价的重要构成要素;责任意识及职业理想对于医师的成长至关重要;终身学习及沟通能力的高权重体现了医疗行业发展所需;医学伦理意识在医师群体中有逐渐强化的趋势;进一步提升医师职业精神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
作者:徐秀;袁蕙芸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了解医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探讨艾滋病防治中的反歧视问题。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4月至6月,对西安地区2所医学院校1352名医学生进行匿名式自填问卷调查,资料整理录入后,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受访医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高于95%;对非传播途径知晓率则偏低;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意愿方面,68.9%的受访医学生害怕以后工作中接触艾滋病患者,60.1%的人不愿去有艾滋病患者的科室工作,38.7%的人不愿意从事与艾滋病防治相关工作,33.6%的人认为艾滋病患者应实施隔离治疗。结论医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态度较明显,对艾滋病相关认知的欠缺和恐惧是导致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医学生在校期间的艾滋病防治及反歧视相关教育亟待加强。
作者:张欣文;杨柳;白娥;李静;李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首先分析了美丽中国视域下强化医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其次分析了美丽中国视域下医学生生态道德现状及医学生生态道德缺失的原因;后提出了美丽中国视域下强化医学生生态道德培育的对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促进生态道德教育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增强维系力量,构建全域覆盖的生态道德教学体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生态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
作者:邱高会;蒋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新媒体时代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状况,为推进医学人文教育改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新媒体时代赣南医学院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状况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5.1%的学生认为医患关系是和谐的;89.6%医学生认为医患关系性质是消费经济关系;57.1%医学生认为应采取“私了”方式解决医患冲突;25.1%医学生认为医患矛盾将影响其今后的就业取向。结论医学生对医患关系认知状况具有显著差异,要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医患认知教育,培育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李佳倩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伦理道德、社会、心理认知与健康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从家庭伦理、社会公德、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个性特征6个维度调查分析对健康疾病的影响。结果356例患者中,发生心身疾病126例,神经症疾病220例;家庭伦理、社会公德、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理健康高认知水平者健康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低认知水平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庭伦理、社会公德、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理疾病等认知水平与健康疾病密切相关(P<0.05)。结论伦理道德、社会、心理认知水平与健康疾病密切相关,应大力倡导全社会遵循伦理道德准则,预防健康疾病的发生。
作者:梁时荣;周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通过“医乃仁术”“忠恕”“尊生”“行医济世”“恻隐之心”五个方面论述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对中国传统医师职业精神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医师发展现状,剖析了中国传统仁爱思想对当代医师职业精神建设所具有的重要研究价值,即精心钻研医术,发奋攻克医学难题;深切领悟“忠恕”之道,视病人如亲人;“人命至贵重于千金”,树立“以人为本”的崇高生命价值观;“行医济世”,增强社会道德责任感;体恤病人,廉洁行医。
作者:史国华;古丽娜尔·马木尔别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首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纽伦堡法典》制定颁布的医学伦理学意义;其次,介绍了《纽伦堡法典》在规范人体实验方面的原则,包括:完全自愿同意、知情同意、有利于社会、不伤害、尊重科学等基本原则;后,提出《纽伦堡法典》规定的人体实验应当坚持的基本操作规范,即必须进行严格的风险、危险评估并充分告知受试者这方面的相关信息,必须在规范的动物实验基础上进行,必须保障受试者有退出参与实验的自由。
作者:王德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我国动物替代研究发展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方法文献检索与定性描述法。以主题、篇名或关键词“动物替代”或“动物减少”或“动物优化”精确检索中文医学常用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和万方数据库,补充查找相关研究参考文献。纳入分析组织建设、立法、医学教育和替代研究方法文献,并进行定性描述概括,检索时间截止2015年7月20日。结果初检引文219条,文献发表于1999-2014年,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动物替代研究领域包括皮肤刺激、眼刺激毒理学检测、热敏试验和动物模型替代等。替代研究信息交流平台已建立,部分教师已经在实践运用替代原则,相关专著已出版,但法规建设和验证体系滞后,替代研究认识还不乐观,验证方法研究不多。结论国内动物替代研究不多,缺乏系统化建设。未来应加强动物替代研究体系研究,重点在立法、政策引导、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和研究方法等。
作者:卫茂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开展DCD微信伦理审查有其必要性、优越性,但也存在问题与困惑,如微信审查时间紧急有限,微信审查讨论不够充分甚至难以开展,审查方式有限,审查意见的真实性难以把握,审查资料的保密性存在隐患,审查质量的保证,微信会议内容存档存在困难等。对此,提出如下对策:尽可能给予伦理审查时间上的保证,由主审委员发起审查讨论交流,将审查资料尽可能上传至微信群,伦理委员实名发言与表达意见,确保资料保密和隐私保护,加强器官移植伦理委员培训交流,提高委员审查素质和道德修养,将微信会议资料存档。
作者:李兰;陈桂淑;余少鸿;赵永恒;李超;张瑞宏;张鸿青;蒋文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医科大学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18.7%的医学生完全记得医学生誓词,7.3%的医学生没有听说过关于“人文素养”等概念,31.7%的医学生从未借阅过人文类书籍,79.3%的医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部分结果显示:年级之间、专业之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升人文课程的授课质量,使其与医学专业教育相融合,同时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采取多样化的培养形式。
作者:郭斌;程怀志;王彩霞;田丽娟;刘艳瑞;邹路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首光,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了简介和分析;其次,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在医学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优势和思考;后,强调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改变教育理念、挖掘人文教育素材、丰富大学英语教学等手段,增加人文教育的教学空间、加强情感教育、培养批判精神等策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作者:蓝梅静;崔景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无论医学目的基因增强还是非医学目的基因增强应用中所产生的诸多伦理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片面的赞同或反对医学目的基因增强或非医学目的基因增强的研究和应用都是不切实际的。应该在规范基因增强技术伦理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以伦理、社会、法律相适应的基因增强技术的研究、发展及应用的管理措施,进而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使基因增强技术合理地利用并使之真正造福于人类社会。
作者:徐莎;苏振兴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基于医学生职业与责任的特殊关系,讨论了医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有:选择医学专业的动机不纯、医学人文素养缺乏及职场的反向引导,并从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文素质实训教学和临床教学实践三方面对加强医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进行了阐述。
作者:李增光;韦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者:《中国医学伦理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结合工作中的实践阐述了临床科研项目的立项流程和伦理审查要点,指出临床科研项目应先请同行专家审核立项后,然后在伦理会上按照合法性、科学性、可行性、伦理性等要点进行详细的伦理审查。准确把握鼓励创新和遵循伦理间的平衡点,确保临床科研健康规范地发展。
作者:陆明莹;张彩霞;张田香;袁祖贻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是祖国医学医德传统的精华。其从医生个人品德修养、学习医学的方法、工作态度、价值取向与同道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对当代医者完善自身修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张洁;王夏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