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舒月;彭浩轩;李晓寇;赵丽
分析了我国智障者的生存现状:智障者家庭生活条件艰苦,智障者缺乏平等就业的机会,智障者处于长期隔离状态。并基于法律和伦理视角,提出了法律层面上,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完善智障者权利救济的司法程序;在伦理层面上:以伦理思想为指导,树立“尊重、关心、照顾”智障者的伦理道德风尚,建构无障碍的人文环境,实现智障者参与社会的无障碍的一系列措施,以进一步改善智障者的生存环境,维护其合法权益,保障智障者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作者:谢兰珍;古津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索“服务学习”模式在医教协同提高医学生医德人文素质中的作用。方法对汕头大学医学院831名在校生及302名毕业生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结果“服务学习”模式为大多数医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参加“服务学习”活动的在校生和毕业生比未参加者有较高的医德认知水平和较正面的行为选择倾向,且调查对象的医德认知水平和较正面的行为选择倾向与参加次数正相关。结论“服务学习”模式在医德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深入践行《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有效途径。
作者:梁仟;陈茂怀;沈沛麟;付艳红;郁丽娜;李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首先解释了医患冲突的内涵,其次从法律根源、体制根源和文化根源等多方面因素分析了医患冲突的根源。后提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患双方权利达到平衡是基础,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安全阀机制是根本,多维度探讨医患冲突深层的社会心理成因是前提,从利益平衡角度建立保障机制是保证。
作者:凌子平;黎东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者:《中国医学伦理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基于医学生职业与责任的特殊关系,讨论了医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有:选择医学专业的动机不纯、医学人文素养缺乏及职场的反向引导,并从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文素质实训教学和临床教学实践三方面对加强医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进行了阐述。
作者:李增光;韦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开展DCD微信伦理审查有其必要性、优越性,但也存在问题与困惑,如微信审查时间紧急有限,微信审查讨论不够充分甚至难以开展,审查方式有限,审查意见的真实性难以把握,审查资料的保密性存在隐患,审查质量的保证,微信会议内容存档存在困难等。对此,提出如下对策:尽可能给予伦理审查时间上的保证,由主审委员发起审查讨论交流,将审查资料尽可能上传至微信群,伦理委员实名发言与表达意见,确保资料保密和隐私保护,加强器官移植伦理委员培训交流,提高委员审查素质和道德修养,将微信会议资料存档。
作者:李兰;陈桂淑;余少鸿;赵永恒;李超;张瑞宏;张鸿青;蒋文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首先,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临终关怀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其次,针对其伦理困境从生命伦理、医学伦理、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等方面深层次地分析了原因;后,针对这些伦理困境及原因,提出了与临终关怀事业相关的临终者、医护人员、家属、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具体的对策,以期推动临终关怀事业向前发展。
作者:谢和成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了解医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探讨艾滋病防治中的反歧视问题。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4月至6月,对西安地区2所医学院校1352名医学生进行匿名式自填问卷调查,资料整理录入后,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受访医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高于95%;对非传播途径知晓率则偏低;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意愿方面,68.9%的受访医学生害怕以后工作中接触艾滋病患者,60.1%的人不愿去有艾滋病患者的科室工作,38.7%的人不愿意从事与艾滋病防治相关工作,33.6%的人认为艾滋病患者应实施隔离治疗。结论医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态度较明显,对艾滋病相关认知的欠缺和恐惧是导致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医学生在校期间的艾滋病防治及反歧视相关教育亟待加强。
作者:张欣文;杨柳;白娥;李静;李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线粒体替换技术应用于人类辅助生殖,能够造福线粒体疾病家族,改善高龄患者辅助生殖的临床结局。但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医学伦理问题:如该项技术的规范化及安全性、与传统伦理观念的冲突、知情同意与保密原则的确定、后代身心健康成长问题、商业化供卵等。对此,在应用该项技术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有关机构要严格把控适应证,同时加强社会伦理监督与管理,还要提高辅助生殖行业医务人员职业与伦理道德素养,并加强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作用。
作者:孙小花;刘兰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外药物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中妊娠告知内容和告知形式的差异。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伦理委员会近5年审批的中外药物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参考国内外相关法则,归纳知情同意书中妊娠告知的要素标准和告知形式,通过分析要素完整性、各要素告知率及告知形式采用率,比较中外知情同意书中妊娠的告知内容和告知形式的差异。结果本次研究共抽取知情同意书177份,其中中国107份,国外70份。中国知情同意书妊娠告知完整的比例低于国外(19%vs.56%,P=0.000)。与国外相比,中国告知率较低的要素有:妊娠风险研究(32% vs.73%,P=0.000)、随访期妊娠检查(33% vs.56%,P=0.002)和避孕措施(22% vs.53%, P=0.000)。结论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妊娠告知完整性低于国外,其中妊娠风险研究、随访期妊娠检查和避孕措施具有明显的告知缺陷;中国知情同意书妊娠告知形式相比较差。
作者:徐娜娜;陆瑶;陈瑞芳;温改艳;阳国平;黄志军;项玉霞;李莹;袁洪;彭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医科大学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18.7%的医学生完全记得医学生誓词,7.3%的医学生没有听说过关于“人文素养”等概念,31.7%的医学生从未借阅过人文类书籍,79.3%的医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部分结果显示:年级之间、专业之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升人文课程的授课质量,使其与医学专业教育相融合,同时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采取多样化的培养形式。
作者:郭斌;程怀志;王彩霞;田丽娟;刘艳瑞;邹路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阐述了动物实验伦理审查后监管的必要性,由谁监管,如何监管,监管什么等问题。并提出以下建议:制订详细的规章制度与SOP,加强动物实验伦理审查后监管小组成员与动物实验人员的培训,用动物实验伦理学审查软件对动物实验的伦理学审查进行全程监控。
作者:朱玉峰;王元占;弓莉;杨培梁;吴湘慧;曾俊岭;刘谋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调查当前伤医事件对在校医学生职业态度的影响。方法使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温州医科大学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以及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结果。结果被调查者职业认同度尚可,未来职业信心低落,职业使命感堪忧;伤医事件损伤职业荣誉感,威胁基本人身安全;社交平台对消极情绪的急速蔓延以及职业选择的多元化扩大伤医事件本身影响力。结论伤医事件频发对医学生职业态度产生消极影响,成为制约医学生成为医疗工作者的要素。需要从社会、媒体、学校、教师等多方面加强措施以减少这种负面影响。
作者:阮登峰;丁晓霞;李肖斌;郑茜斤;林建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结合工作中的实践阐述了临床科研项目的立项流程和伦理审查要点,指出临床科研项目应先请同行专家审核立项后,然后在伦理会上按照合法性、科学性、可行性、伦理性等要点进行详细的伦理审查。准确把握鼓励创新和遵循伦理间的平衡点,确保临床科研健康规范地发展。
作者:陆明莹;张彩霞;张田香;袁祖贻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医学人文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一代代专家、学者辛勤开拓、锲而不舍推动的结果,石大璞教授就是一位在医学人文学领域默默耕耘的专家。
作者:张金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规范化人文素质培训在实习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1名护生进行规范化人文素质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经过规范化人文素质培训,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较前有所提高(P<0.05);住院患者对护生满意度提升(P<0.05)。结论规范化人文素质培训可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高患者对护生的满意度。
作者:赵新华;罗媚;谢镕蔚;彭维;赵文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通过“医乃仁术”“忠恕”“尊生”“行医济世”“恻隐之心”五个方面论述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对中国传统医师职业精神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医师发展现状,剖析了中国传统仁爱思想对当代医师职业精神建设所具有的重要研究价值,即精心钻研医术,发奋攻克医学难题;深切领悟“忠恕”之道,视病人如亲人;“人命至贵重于千金”,树立“以人为本”的崇高生命价值观;“行医济世”,增强社会道德责任感;体恤病人,廉洁行医。
作者:史国华;古丽娜尔·马木尔别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当前医学院校在医德培育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医学生对医学经典著作不了解,医德教育缺乏系统性,评价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并分析了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互联网+”时代,医德经典著作遭遇尴尬;分段式学习,医德培育的分工面目模糊;边缘又交叉,医德教育的专业人才匮乏。
作者:杨俐玲;陈旻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