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峰;王元占;弓莉;杨培梁;吴湘慧;曾俊岭;刘谋荣
目的:探讨规范化人文素质培训在实习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1名护生进行规范化人文素质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经过规范化人文素质培训,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较前有所提高(P<0.05);住院患者对护生满意度提升(P<0.05)。结论规范化人文素质培训可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高患者对护生的满意度。
作者:赵新华;罗媚;谢镕蔚;彭维;赵文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析社区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面临的伦理挑战。方法选取8例入住社区舒缓疗护病房的晚期癌症患者进行观察,并与之访谈,采用倾听患者叙事、沟通对话、田野日记、工作日志等方法收集资料。结果对社区晚期癌症患者实施临终关怀面临诸多伦理困境。结论社区舒缓照护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仁德之心的关爱,同时要加强优死教育、生命伦理教育,积极改善伦理环境,提高临终者生命质量。
作者:刘颖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以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为例,首先介绍了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医学人文教育,从四个方面就医学人文课程实施做了具体介绍;其次,通过两个典型案例论述了医学生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后,提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对医学院校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启示,即:课程设置方面,必须确定医学人文学的核心课程;师资方面,积极开展与国外医学人文教育发展成熟的医学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教学形式方面,注重新颖性和多元化。
作者:路璐;巩珊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无论医学目的基因增强还是非医学目的基因增强应用中所产生的诸多伦理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片面的赞同或反对医学目的基因增强或非医学目的基因增强的研究和应用都是不切实际的。应该在规范基因增强技术伦理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以伦理、社会、法律相适应的基因增强技术的研究、发展及应用的管理措施,进而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使基因增强技术合理地利用并使之真正造福于人类社会。
作者:徐莎;苏振兴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分析了我国智障者的生存现状:智障者家庭生活条件艰苦,智障者缺乏平等就业的机会,智障者处于长期隔离状态。并基于法律和伦理视角,提出了法律层面上,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完善智障者权利救济的司法程序;在伦理层面上:以伦理思想为指导,树立“尊重、关心、照顾”智障者的伦理道德风尚,建构无障碍的人文环境,实现智障者参与社会的无障碍的一系列措施,以进一步改善智障者的生存环境,维护其合法权益,保障智障者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作者:谢兰珍;古津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围绕管理学中的人本原则、系统原则、制度原则和适度原则分析医患矛盾持续发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依据管理学原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从整体上高效地管理医疗人员和患者,改善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掌握好适度原则来合理解决医患矛盾的方案,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合理化建议。
作者:郑舒月;彭浩轩;李晓寇;赵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及心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在某医院接受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在住院期间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通过家庭访视、集中学习、电话随访、建立QQ群及微信等方式施以延续性护理干预。在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生活质量、焦虑、抑郁的调查分析。结果干预6个月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情绪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能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生活质量,并不同程度改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况。
作者:胡敏;邵红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通过对传统医学文化中的博爱济世、清廉尚义、精于医道、儒雅有礼等理念进行论述,对我国的传统医德思想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医家的道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从事医学职业的基本前提。
作者:谭丽娟;刘慧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在回顾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医院管理制度伦理的研究成果发现,近二十年间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医院管理制度伦理的概念及层次界定、医院管理制度伦理的建设、医院管理制度伦理的价值和作用、医院管理制度伦理缺失的原因及后果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并对该研究的前景作一展望。
作者:曹慧;陈敏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通过对山东省1026名大学生网络利用现状调查问卷的研究分析,论述了目前大学生的网络利用现状,分析了网络的发展给高校班级管理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网络的发展也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指出了采取以下措施更好地利用网络进行班级管理: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加强网络监管;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协助网络辅导员建立起民主的管理机制;利用网络平台,加强班级交流。
作者:李敏;郭继志;朱宇航;贾君杰;胡善菊;王瑞梅;张涵;庄立辉;董毅;罗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调查当前伤医事件对在校医学生职业态度的影响。方法使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温州医科大学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以及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结果。结果被调查者职业认同度尚可,未来职业信心低落,职业使命感堪忧;伤医事件损伤职业荣誉感,威胁基本人身安全;社交平台对消极情绪的急速蔓延以及职业选择的多元化扩大伤医事件本身影响力。结论伤医事件频发对医学生职业态度产生消极影响,成为制约医学生成为医疗工作者的要素。需要从社会、媒体、学校、教师等多方面加强措施以减少这种负面影响。
作者:阮登峰;丁晓霞;李肖斌;郑茜斤;林建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通过概述公共卫生伦理学的兴起,论述了公共卫生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及相关伦理问题,即疾病防治中的伦理问题,以群体为单位的伦理问题,公共卫生政策制定中的伦理问题,生物科学影响下的伦理问题,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审查问题。并分析了公共卫生伦理学的思考方式,即适度多元化,避免主义化及外在关系中的思考方式,后指出了公共卫生伦理学未来的发展状况。
作者:鲁琳;胡晓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当前医学院校在医德培育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医学生对医学经典著作不了解,医德教育缺乏系统性,评价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并分析了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互联网+”时代,医德经典著作遭遇尴尬;分段式学习,医德培育的分工面目模糊;边缘又交叉,医德教育的专业人才匮乏。
作者:杨俐玲;陈旻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医疗慈善建立相关机制,强化医学生社会责任感主题教育,以满足医学生健康成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的多重需求。方法以调查法为主,自主编制问卷,采取分层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67份,结合相关访谈48份,调研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分析。结果当前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积极倾向令人欣慰。具体体现为求学态度较端正,但主动性有待提高;职业认知较乐观,但道德重视有待加强;能力认知较清晰,但担当意识有待提高;社会意识较强烈,但责任感有待加强;生命价值观较积极,但身心健康需加强关注,仍需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结论应充分利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良好资源,以医疗慈善为抓手,通过“文化教育引领、临床实习启发、社会实践锻炼、校园文化熏陶、榜样力量影响”的“五位一体”提升机制来加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
作者:曾春燕;唐闻捷;刘婵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阐述了动物实验伦理审查后监管的必要性,由谁监管,如何监管,监管什么等问题。并提出以下建议:制订详细的规章制度与SOP,加强动物实验伦理审查后监管小组成员与动物实验人员的培训,用动物实验伦理学审查软件对动物实验的伦理学审查进行全程监控。
作者:朱玉峰;王元占;弓莉;杨培梁;吴湘慧;曾俊岭;刘谋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外药物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中妊娠告知内容和告知形式的差异。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伦理委员会近5年审批的中外药物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参考国内外相关法则,归纳知情同意书中妊娠告知的要素标准和告知形式,通过分析要素完整性、各要素告知率及告知形式采用率,比较中外知情同意书中妊娠的告知内容和告知形式的差异。结果本次研究共抽取知情同意书177份,其中中国107份,国外70份。中国知情同意书妊娠告知完整的比例低于国外(19%vs.56%,P=0.000)。与国外相比,中国告知率较低的要素有:妊娠风险研究(32% vs.73%,P=0.000)、随访期妊娠检查(33% vs.56%,P=0.002)和避孕措施(22% vs.53%, P=0.000)。结论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妊娠告知完整性低于国外,其中妊娠风险研究、随访期妊娠检查和避孕措施具有明显的告知缺陷;中国知情同意书妊娠告知形式相比较差。
作者:徐娜娜;陆瑶;陈瑞芳;温改艳;阳国平;黄志军;项玉霞;李莹;袁洪;彭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结合工作中的实践阐述了临床科研项目的立项流程和伦理审查要点,指出临床科研项目应先请同行专家审核立项后,然后在伦理会上按照合法性、科学性、可行性、伦理性等要点进行详细的伦理审查。准确把握鼓励创新和遵循伦理间的平衡点,确保临床科研健康规范地发展。
作者:陆明莹;张彩霞;张田香;袁祖贻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医学生机能学实验过程中存在动物实验前的饲养环境较差、课前准备不充分、实验操作不规范、不注重麻醉技术的学习、实验后对动物随意处置等伦理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尊重动物的权利与关注动物福利的思想,从学校积极重视支持、课程设置、规范实验设计和操作步骤、提高动物实验教学教师的动物伦理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动物伦理意识等方面提出建议。并就加强教育进一步提出了思考:国内医学院校普遍需要加强医学伦理教育、应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医学生善待生命的医德素质。
作者:王巍;董园园;王丹;赵成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我国动物替代研究发展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方法文献检索与定性描述法。以主题、篇名或关键词“动物替代”或“动物减少”或“动物优化”精确检索中文医学常用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和万方数据库,补充查找相关研究参考文献。纳入分析组织建设、立法、医学教育和替代研究方法文献,并进行定性描述概括,检索时间截止2015年7月20日。结果初检引文219条,文献发表于1999-2014年,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动物替代研究领域包括皮肤刺激、眼刺激毒理学检测、热敏试验和动物模型替代等。替代研究信息交流平台已建立,部分教师已经在实践运用替代原则,相关专著已出版,但法规建设和验证体系滞后,替代研究认识还不乐观,验证方法研究不多。结论国内动物替代研究不多,缺乏系统化建设。未来应加强动物替代研究体系研究,重点在立法、政策引导、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和研究方法等。
作者:卫茂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