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诊检验报告周转时间的实时监控及持续改进

黎海生;熊林怡;张鸿伟;尹利民;胡大春

关键词:急诊, 检验报告, 周转时间, 临床医生, 提速效果, 检验结果, 样本采集, 患者, 现报道如下, 临床实验室, 检验申请单, 重要议题, 医院, 信息系统, 实时监控, 临床需求, 检验服务, 管理难度, 报告发放, 时效性
摘要:报告周转时间(turnaroud time ,TAT),也称为结果回报时间,是指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申请单到接收到报告之间的时间[1]。及时的检验报告不仅可以使患者尽快得到诊治,而且在危急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挽救患者的生命[2‐3]。因此,临床医生和患者在关注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的同时更关注检验结果的时效性[4‐6]。由于 TAT 包括从提出检验申请、样本采集、样本运输、样本接收、检验、报告审核、报告打印、报告发放与签收等各环节所占时间,参与部门和人员较多,涉及面广,管理难度大,提速效果常常难以达到预期。如何尽可能缩短TAT ,大限度地满足临床需求成为当前临床实验室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各家医院依据自身的特点,有各自的措施,其提速效果不尽相同。本检验科利用医院已有的信息系统,对急诊检验服务中,“贡献”TAT的重要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与不断改进,3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现报道如下。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P结合TBL教学在妇产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对临床实习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力、临床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临床动手能力等专业技能,而且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沟通及团队协作能力等非专业技能。而目前临床实习带教模式是带教教师带领实习医学生查房,进行讲解;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解答;医学生按照指示,开检验单、写医嘱、参加手术、办理出入院手续等[1]。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达不到临床实习的预期效果,严重阻碍了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现代教学要求。为了改变现状,2013年,漯河市中医院尝试将临床路径式教学法(clinical pathway ,CP)和以团队为基础教学法(team based learning , TBL)相结合应用于妇产科学的临床实习教学中,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清伟;宋佳玉;王锋;崔利娜;王慧芬;付秀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双醋瑞因对碘乙酸钠诱导的骨关节炎软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双醋瑞因对碘乙酸钠(MIA)诱导的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4μMMIA),双醋瑞因低、中、高剂量组(1、10、100μM)。噻唑蓝(MTT)法检测各组软骨细胞活力;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Westernblot分析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激活情况及下游靶蛋白Bax、Bcl‐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表达量。结果1、10、100μM双醋瑞因能提高MIA诱导的大鼠软骨细胞的活力并降低Caspase‐3活性(P<0.05);10、100μM双醋瑞因能降低IκBα及NF‐κB磷酸化水平,并下调Bax、MMP‐9及MMP‐13的表达,上调Bcl‐2的表达(P<0.05)。结论双醋瑞因能够抑制MIA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与细胞外基质降解,与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张慧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血栓抽吸并直接 PCI对老年急性STE-MI患者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老年急性STE‐MI患者124例,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分为两组,观察组(n=56)行血栓抽吸并直接PCI术治疗,对照组(n=68)行单纯PCI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冠状动脉内溶栓后冠状动脉血流情况(TIMI),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CTFC),肌红蛋白、肌钙蛋白(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术后1hST抬高回落超过50%百分比,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观察组术后1hST段抬高回落超过50%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红蛋白、cTnT、CK‐MB水平,术后校正的CTFC、术后无复流率和慢复流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等)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LVEF>50%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并直接PCI对老年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直接PCI治疗。

    作者:王端;司良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严重脓毒血症的救治疗效

    目的: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 )严重脓毒血症的疗效。方法选择严重脓毒血症患者22例,以行CRRT的患者作为治疗组(n=11),同期未行CRRT 而行常规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11)。两组均动态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乳酸、降钙素原、氧合指数、尿量等的变化,比较两组疗效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疾病严重程度(APACHE Ⅱ评分)及器官衰竭水平(SOF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短期内乳酸、降钙素原的下降,氧合指数的改善及尿量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急性期(7d)病死率为9.1%,明显低于对照组(36.4%);但呼吸机使用时间、肾功能恢复情况及总体生存率等长期预后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RT可提高严重脓毒血症患者急性期抢救成功率,为原发病的治疗创造条件,但对长期预后影响不大。

    作者:王扬;陈军;詹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不同诱因致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例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对TTP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获得性T T P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策略及转归。结果20例获得性TTP患者中,16例有诱发因素,包括:自身免疫异常、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药物、淋巴瘤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初诊时仅5例(25%)表现为典型“五联”征,18例患者(90%)伴血小板减少,14例(70%)伴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17例(85%)伴神经精神症状,15例(75%)伴发热,8例(40%)伴肾功能不全。16例(80%)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升高,18例(90%)检出破碎红细胞,其中3例同时检出小球形红细胞;20例(100%)患者乳酸脱氢酶均升高。20例患者均接受了以血浆疗法(血浆置换或/和血浆输注)为主的治疗,其中9例患者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患者接受了环磷酰胺治疗,2例接受人免疫球蛋白治疗,4例患者接受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100 mg每周1次,连用4次)。11例(55%)患者完全缓解,3例(15%)患者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70%;4例(15%)患者死亡,治疗有效的14例患者中3例(21%)复发。结论TTP诊断依赖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早期诊断和以血浆疗法为主要手段的早期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吉刚;周凡;刘彦琴;刘景华;白颖;张海婷;孟广晗;佟丹江;李敏燕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针对Th17细胞及IL-17的靶向生物制剂在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是一个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炎症和滑膜增生为主要特点,常导致骨及软骨的破坏,有较高的致残率,严重影响功能活动及生活质量[1]。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辅助性 T 细胞17 ;(T help cell 17,T h17)及产生的白细胞介素‐17(IL‐17)在RA发病机制中有关键作用。传统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拮抗剂能有效的治疗RA ,但仍有许多患者对其不耐受或反应不佳。而针对 T h17细胞及IL‐17的靶向生物制剂为RA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作者:任茜(综述);何成松(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患者体验和满意度监测在住院服务中的应用

    患者参与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受到了卫生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在新一轮的医院等级评审中,也体现了患者参与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性[1]。目前,我国的医院管理在患者体验方面缺乏科学的测量工具,相关的调查研究也较少。北京大学医学部住院患者体验和满意监测(PKU‐VPSM )工具是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患者满意监测(VPSM )工具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2]。VPSM从2000年7月开始,在澳大利亚州开始使用,2007年北京大学与澳大利亚 Monash大学专家共同合作,将VPSM本土化,并从2007年起首先在北京的3家大医院试用[3‐4]。在新一轮的医疗改革及等级医院评审中,重点提倡的一种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和评审方法是PDC A循环管理法,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成效(act)[5]。PKU‐VPSM作为满意度调查的使用工具可以与医疗服务的PDCA循环管理相结合,达到科学、规范管理的目的。本文旨在探讨 PKU‐VPSM 工具在 PDCA循环管理中实施阶段的作用,以及找到容易对各住院服务环节不满意的“重点人群”,以便将来重点调查这部分人群作为满意度调查的对象,使得PKU‐VPSM能够更加适用于住院服务的PDCA管理。

    作者:田晋;张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术前多学科团队心理干预对患者镇静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多学科团队心理干预对麻醉患者镇静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术前患者124例随机分为3组,Ⅰ、Ⅱ、Ⅲ组分别为41、41、42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术前指导,Ⅰ组为对照组,未采取其他干预措施;Ⅱ组术前30 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 g ;Ⅲ组术前1 d给予多学科团队心理干预;对患者术前1 d及入手术室15 min进行焦虑视觉模拟评分(AVAT)、Ram‐say镇静评分及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入手术室15 min后 AVAT 评分、Ramsay评分,Ⅰ组[(4.37±1.56)、(1.98±0.72)分]与Ⅱ组[(4.22±0.99)、(1.90±0.66)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Ⅰ组、Ⅱ组分别与Ⅲ组[(3.63±0.97)、(2.38±0.6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Ⅰ组26.83%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以头痛、乏力、皮疹为主。结论术前多学科团队心理干预镇静效果优于药物苯巴比妥钠,苯巴比妥钠镇静效果欠佳且易发生多种不良反应。

    作者:易红美;任洪艳;吴小候;何云锋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Bax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人脑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Bax的表达,并探讨二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人脑胶质瘤患者脑组织标本50例及脑创伤内减压术中切除的脑组织标本20例,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脑组织中MMP‐2和Bax的表达,并探讨二者在胶质瘤中的相关性。结果 MMP‐2在胶质瘤脑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脑组织(P<0.05),在胶质瘤Ⅰ~Ⅱ,Ⅲ~Ⅳ级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92%,70.83%(P<0.05);Bax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量低于正常脑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胶质瘤Ⅰ~Ⅱ,Ⅲ~Ⅳ级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5%、25.0%( P<0.05)。且人脑胶质瘤中M M P‐2和Bax的表达呈负相关( r=-0.587,P<0.01)。结论 Bax蛋白表达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起着抑制作用,且与MMP‐2蛋白呈负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可为胶质瘤的诊断提供判断指标。

    作者:杨立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NDY1shRNA真核表达质粒构建及其在卵巢癌A2780细胞中的稳定表达

    目的:构建NDY1 shRNA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稳定表达shNDY1质粒的卵巢癌A2780细胞。方法根据Gen‐Bank数据库提供的NDY1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靶向干扰NDY1基因的小发夹RNA(shRNA)序列,插入表达载体获得重组质粒pGPU6/GFP/Neo‐shNDY1。重组质粒测序鉴定正确后,脂质体介导转染A2780细胞,经G418筛选及有限稀释法获得稳定转染细胞,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A2780稳定转染细胞NDY1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重组质粒测序正确,转染shNDY1后,A2780细胞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下降(72.89±4.83)%及(55.85±4.8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成功构建 pGPU6/GFP/Neo‐shNDY1真核表达质粒,并获得shNDY1稳定转染的卵巢癌A2780细胞,为细胞水平研究NDY1与卵巢癌的关系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卢芳芳;况燕;徐朝欢;王旗;李美仪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麻黄碱对TNF-α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eotaxin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麻黄碱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中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麻黄治疗哮喘的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16HBE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TNF‐α刺激组(TNF‐α20 ng/mL)、TNF‐α+麻黄碱组(TNF‐α20 ng/mL+麻黄碱300μg/mL),每组细胞均设3个复孔培养18 h;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eotaxin mRNA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eotaxin蛋白的表达;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otaxin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NF‐α刺激组上皮细胞eotaxin mRNA及蛋白表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otaxin的浓度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TNF‐α刺激组比较,TNF‐α+麻黄碱组以上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麻黄碱能抑制前炎症因子 TNF‐α诱导的16HBE中eotaxin的表达及分泌,这可能是中药麻黄治疗哮喘的机制之一。

    作者:李中燕;邓俊;熊彬;熊瑛;王宋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晚期胃癌患者抑郁与生存质量的现状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了解晚期胃癌患者的抑郁与生存质量的状况,并探讨二者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 )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131例晚期胃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健康人群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31例晚期胃癌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47.33%,SDS平均得分为(45.99±15.47)分,高于健康人群。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分为:生理领域(61.61±12.66)分,心理领域(59.54±12.49)分,社会关系领域(64.95±14.16)分,环境领域(52.93±14.07)分,均低于健康人群。抑郁得分与生存质量4个领域的评分均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与心理领域的相关性强[相关系数( r)=-0.636,决定系数( r2)=0.405]。结论晚期胃癌患者的抑郁程度较高,生存质量较差,二者具有相关性。其中,抑郁与心理领域的相关性强。

    作者:唐志;王镇南;李淑慧;廖湘晖;鲜枫;谢忠;林志雄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急性髓系白血病FLT3基因突变研究进展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 ,AML)是由髓系造血干/祖细胞起源的一组在临床及遗传学上均有高度异质性的克隆性疾病,是成人急性白血病的主要类型,分类复杂,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染色体易位或缺失、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突变等,但其独特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改变是分类的基础,对疾病诊断、预后分层、微小残留病灶监测,以及靶向治疗的开发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人们在AML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分子异常,例如NPM1、FLT3的内部串联重复序列(FLT3‐ITD)、C‐KIT等基因突变,在 AML 的分层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1],而FLT3/ITD 是 AML 中常见基因突变之一,该突变在AML发病机制中起驱动作用[2],是提示预后不良的标志[3],动态检测AML患者治疗前后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 AML 预后和监测微小残留病灶的一项指标。目前,在 FLT3‐ITD阳性 AML患者治疗方面,化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均不理想,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尚存在争议,靶向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疗效,然而随着耐药的出现,克服耐药的靶向药物治疗是人们面临的一大挑战,是治疗FLT3‐ITD阳性的AML患者的新方向。现简要综述AML中FLT3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检测方法及治疗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杨金荣(综述);曾云;于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把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应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养老服务实践中,为探索一条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新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小组,利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平台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对比慢性病健康管理实施前、后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服务情况,以及慢性病健康管理实施后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服务上的差异。结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前、后比较,服务内容实施得到明显提高(P<0.01),慢性病管理的满意度增加39.66%;在慢性病管理率和控制率上均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P<0.01)。结论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应用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平台上,可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具体、高效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探索出一条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管理应用的新模式。

    作者:孙海燕;汤晓峰;周丽华;乔学斌;刘洋;俞黎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的变化及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入组的157例ACS患者依据症状、心肌酶及心电图变化分为ST 段抬高心肌梗死组(STE‐MI)、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病变组、中度狭窄病变组及重度狭窄病变组;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CS患者的血清VEGF浓度的变化,采用循环酶法在贝克曼BXC800生化分析仪上测定HCY浓度。比较不同组之间VEGF及HCY浓度的差异。结果轻度狭窄病变组、中度狭窄病变组及重度狭窄病变组之间比较,VEG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9,P=0.00);UA组患者与NSTEMI组及STEMI组患者比较VEG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3.3,P=0.00)。重度狭窄病变组与轻度狭窄病变组及中度狭窄病变组比较 HC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9.7,P=0.00);UA组、NSTEMI组及STEMI组比较 HC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2.65,P=0.00)。轻度狭窄病变组、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组及不同临床诊断组患者血清VEGF及HCY浓度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723,0.716)。结论 ACS患者血清VEGF、HCY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心肌坏死程度相关,并与Gensini积分相关。

    作者:任明芬;魏旭明;张三强;刘建庄;王朝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术中自体血回吸收后不同温度下保存对红细胞无氧代谢的影响

    目的:对比术中回吸收自体血在室温(23℃)和低温(4℃)下保存对红细胞无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接受骨科手术患者40例,术中应用自体血回吸收,回吸收后的自体血分别在室温下(n=20)和低温下(n=20)保存4 h ,在0 h(T0)、2 h (T2)、4 h(T4)时抽取2 mL自体血样本检测乳酸(Lac)、pH、动脉血氧分压(PaO2)。结果两组乳酸水平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升高,T2和T4均高于T0(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H随时间的变化逐渐降低,T2和T4均低于 T0(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PaO2随时间的变化逐渐降低,T2和T4均低于T0(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血回吸收后的红细胞放置4 h无氧代谢仍可进行,室温与低温条件下保存对其的影响无差异。

    作者:史晓萍;李国辉;徐涛;王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改良后腹腔镜下脂肪囊外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78例报道

    目的:探讨程序化改良后腹腔镜下完全脂肪囊外途径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并评估该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12月酉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乳糜尿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均采用程序化改良后腹腔镜下脂肪囊外途径肾蒂淋巴管结扎术进行治疗。结果78例患者均一次手术获得成功。随访4~50个月,所有的患者乳糜尿消失,无1例复发,无血尿、肾下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程序化改良后腹腔镜下完全脂肪囊外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具有流程合理,效果肯定,创伤小、出血少、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目前治疗乳糜尿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佘先;石军辉;李胜武;刘勇;李仁举;冉强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阿奇霉素联合脂溶性维生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观察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小儿肺部疾病,主要是由肺炎支原体导致的肺间质或(和)肺实质急性感染,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组成部分[1],主要经飞沫传播,常见于青少年与儿童。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全球性疾病,但患病率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地方性,随年龄、性别、地区、国家、季节的不同而不同,其患病率约为20%~30%[2]。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喘息等,病情严重者,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近年来,已发展为导致发展中国家儿童夭折的主要病因之一,如何有效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已为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广泛关注的问题。其发病机制多样,有学者研究后认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不仅与支原体的直接感染有关,还与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同时肺炎的治疗与预后还与机体维生素的是否充足密切相关[3]。基于此,笔者对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在本院被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同时经阿奇霉素和脂溶性维生素治疗的患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总体与样本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集合)称为总体,包括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称为样本,样本包含的观察单位数量称为样本含量或样本大小。如为了解某地区10~15岁儿童血钙水平,随机选取该地区3000名10~15岁儿童并进行血钙检测,则总体为该地区所有10~15岁儿童的血钙检测值,样本为所选取3000名儿童的血钙检测值,样本含量为3000例。类似的研究需满足随机抽样原则,即需要采用随机的抽样方法,保证总体中每个个体被选取的机会相同。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SLIT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 )儿童过敏性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治疗过程中发生免疫耐受的部分机制进行研究,为哮喘的联合治疗提供良好的临床证据。方法对30例4~14岁螨性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采用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法治疗观察1年,综合评价其临床控制情况及血清sIgE和sIgG4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哮喘日间、夜间症状评分,鼻炎症状和鼻炎体征评分,用药评分,哮喘、鼻炎视觉模拟(VAS)评分,哮喘控制问卷(ACQ)评分均显著下降,哮喘PEF占预计值百分数上升,血清sIgE值降低、sIgG4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治疗期间30例患儿仅有2例在初用药时曾出现过胸闷,其余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SLIT 治疗儿童螨性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安全有效。

    作者:万弦;崔玉霞;黄玉瑛;范丽;袁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