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燕;刘晓芳;何佳
目的:初步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后是否会导致盆腔黏连。方法收集明确诊断的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患者1672例,根据是否进行 HIFU手术,将其分为非 HIFU组(1560例)、HIFU组(112例)。根据盆腔黏连评分细则,对患者盆腔黏连情况进行分度评分,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盆腔黏连情况及盆腔黏连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可能引起黏连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既往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手术史、盆腔炎病史、病灶大小、痛经史对盆腔黏连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多因素相关性分析中,HIFU组各因素均被排除(P>0.05),非 HIFU组中,手术史及盆腔炎病史与盆腔黏连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HIFU治疗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不会引起盆腔黏连。
作者:牟燕;刘晓芳;何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以铜代谢障碍为主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上较为少见。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急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更为罕见,其病情凶险,误诊率高,病死率高,早期明确诊断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以急性肝衰竭和溶血为特征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诊治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慎杰;张苓;钟萍;彭建华;吴昭君;陈礼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评价针刺对偏头痛急性期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检索1989年1月到2014年12月中英文偏头痛急性期针刺治疗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进行M 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共618例偏头痛患者,其中4项进行Meta分析,1项描述性分析;针刺组与假针刺组针刺后2 h[MD=0.36;95% CI:0.08~0.65;P=0.01]、4 h[MD=0.49;95% CI:0.14~0.84;P=0.007]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减少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以VAS评分为评价指标时,针刺后2 h[MD=-0.38;95% CI:-0.83~0.07;P=0.10]、4 h[MD=-0.42;95% CI:-0.96~0.12;P=0.12],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有效减轻偏头痛程度,以 VAS评分减少值为评价指标时,针刺止痛治疗偏头痛明显优于假针刺组;而以VAS评分为评价指标时,针刺组与假针刺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蒲圣雄;谭戈;王达岩;陈津津;蒋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醒脑静注射液是由古验方“安宫牛黄丸”提炼而成,由麝香、冰片、山栀、郁金等组成,具有开窍醒脑、镇惊止痛、清热解毒、安神定志、凉血行气功效。主要用于气血逆乱,脑脉瘀阻所致中风昏迷,口眼?斜,肢体偏瘫,外伤头痛呕恶,酒毒攻心,神志昏迷抽搐(如急性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酒精中毒、高热)。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醒脑静注射液可迅速通过血‐脑屏障,抑制炎症因子、抑制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脑神经细胞凋亡、降低脑脊液中内源性致热原、减轻脑水肿、清除自由基、改善大脑血氧供应、保护脑细胞、镇静[1]。作者现就近年来醒脑静注射液在临床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卢志刚(综述);王承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以改良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 )≥10分作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切换点,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撤机,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择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5例为治疗组,早期辅助控制通气,逐步改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 V )+压力支持通气(PSV),待意识障碍改善“改良GCS≥10分”,此时拔除气管插管,改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以后逐渐减低PSV水平直至脱离呼吸机,动态观察拔除气管插管前、无创机械通气后2 h血气分析指标及 PSV、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以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2例为对照组,在“改良GCS≥10分”后仍按常规有创通气治疗,以SIM V+ PSV方式继续撤机,先逐渐降低SIM V频率至5~8次/min ,后减低PSV水平至5~7 cm H2 O ,稳定达2 h后脱机,气管插管内吸氧再稳定2 h后拔管,拔管后如出现呼吸衰竭加重,给予BiPAP通气,以后逐渐减低PSV水平直至脱离呼吸机。观察两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无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再次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及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拔除气管插管前及采用无创机械通气后2 h血气分析指标及PEE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V高于有创机械通气水平(P<0.05);治疗组、对照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2.22±2.11)d和(9.17±4.91)d ,P<0.05;无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8.18±5.53)和(4.33±3.55)d ,P<0.05;V A P发生例数分别为1和6例( P<0.05);总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天数、再次气管插率、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改良GCS≥10分作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切换点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能维持较好的通气换气指标,能指导早期拔管,降低VAP发生率,改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效果。
作者:罗先海;陈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小肠原发性肿瘤临床少见,文献报道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5%[1],而同时性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ncers ,MPC)更为罕见。因小肠冗长,检查手段有限,小肠癌早期临床症状不突出,容易误诊漏诊。现对本院收治的1例小肠M PC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小肠M PC的认识。
作者:曾梦优;周婷婷;仝巧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TAC方案新辅助化学治疗(NEC)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本院收治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87例,给予患者TAC方案NEC 4个疗程后,依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RECIST1.1)评价临床治疗效果;WHO标准评价不良反应;Kaplan‐Meier方法分析TAC方案NEC患者治疗后5年生存率。结果 TAC方案NEC后12.64%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6.90%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治疗有效率为85.06%,疾病控制率为100%;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和肿瘤分子亚型是影响患者新辅助化学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和脱发等是T AC方案新辅助化学治疗后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患者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患者治疗后5年生存率为49.43%,达到pCR患者预后好,cCR次之。结论 TAC方案NEC对于局部晚期乳腺癌有较好临床疗效且患者耐受性好。根据患者病理特征应用个性化N EC可以有效提高病理完全缓解率,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作者:孔凡立;赵洪远;冯国丽;曾峰;胡康;方小玉;罗迤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外加电场对体外培养的内皮祖细胞(EPCs)迁移行为及形态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3~4代EPCs分别用场强为0 mV/mm(Ⅰ组)、100 mV/mm(Ⅱ组)、200 mV/mm(Ⅲ组)和300 mV/mm(Ⅳ组)的直流电场加以持续刺激3 h ,活细胞工作站实时记录细胞迁移轨迹及形态变化,分析外加电场对EPCs迁移行为及形态的影响。结果Ⅳ、Ⅲ、Ⅱ组细胞向阳极定向迁移,Ⅰ组细胞显示随机运动。电刺激3 h时,细胞轨迹迁移速率(Vt)、位移速率(Vd)、电场方向迁移速率(Vx)分别为:Ⅳ组[(98.86±6.00)、(63.78±2.81)、(63.15±2.88)μm/h]、Ⅲ组[(88.06±8.83)、(35.90±1.22)、(34.20±1.57)μm/h]和Ⅱ组[(42.28±2.25)、(13.29±0.37)、(12.39±0.51)μm/h],均显著高于Ⅰ组的[(37.39±2.42)、(6.99±0.31)、(4.62±0.40)μm/h],均 P<0.01,且Ⅲ组细胞Vt、Vd、Vx均显著高于Ⅱ组、Ⅰ组(均 P<0.01)。EPCs在电场刺激下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细胞外观变得狭长,逐渐与电场方向平行排列。结论外加直流电场可诱导EPCs向阳极迁移并加快其迁移速率,且对EPCs的形态有明显影响。
作者:胡雪飞;程勇;文星;王永飞;王强;许喜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作出的发展性评价[1]。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并培养合作精神。我国自1999年教育部正式实施开放教育模式以来,形成性评价得到了各高等学历教育机构和中小学教育机构的纷纷效仿,且以计算机、英语、远程教育课程等研究居多,近年来逐渐在体育类、医学类课程中开展研究[2‐5],但在统计学类课程的研究少见报道。
作者:田冶;赵婵娟;王小丹;李巧;莫景富;吴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接受结节切除术的188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和肿瘤大小将患者分为良性甲状腺结节(BTN)组(n=1182)、PTMC组(肿瘤大径小于1 cm ,n=267)及大于1 cm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组(n=437)。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TSH水平及分布,分析TSH水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外侵袭及结节内钙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PTMC组和DTC组的年龄、病灶大径均显著低于BTN组,而结节内钙化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TN组(P<0.05)。PT‐MC组的病灶大径、淋巴结转移率和甲状腺外侵袭率均显著低于DTC组(P<0.05)。DTC组的 TSH水平显著高于BTN组(P<0.05),PTMC组和另外两组的T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 TSH水平的增高,BTN的患病率逐渐降低,DTC的患病率逐渐升高(P<0.05),而各 TSH水平的PTMC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无甲状腺外侵袭、无结节内钙化患者的TSH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有甲状腺外侵袭、有结节内钙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H水平与DTC的发生、发展和结节内钙化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DTC病灶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
作者:朱剑峰;朱红静;李志辉;刘洋;宋小龙;罗俊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部动脉斑块的关系,并分析引起动脉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42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baPWV、颈部动脉超声检查、生化指标检测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记录。分析baPWV与IM T的相关性。并根据baPWV结果分为正常组与异常组,对两组的IM T、颈部动脉斑块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危险因素中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个数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年龄、腹围、BMI、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部动脉超声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斑块平均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组明显多于正常组;IMT正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明显高于异常组。两组IMT值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组较正常组明显增厚。对baP‐WV与IM 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 T与baPWV呈正相关关系(r=0.228,P<0.05)。结论动脉弹性降低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伴有颈IM T明显增厚、斑块数量明显增多。结合baPWV及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可更好地进行颈动脉硬化的评估。
作者:王静;陈时芳;徐淑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比较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后,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及达英35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5例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A组33例,术后肌肉注射Gn‐RH‐a 3.75 mg ,共6个月;B组32例,术后使用6个月的GnRH‐a后,月经来潮继续使用达英35至术后2年。术后随访24个月,对比分析2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1年内1例复发(3.03%),B组1年内复发率为0,较A组低;A组2年累积复发率为18.1%(6/33),B组3.1%(1/32),B组累积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 P<0.05)。B组突破性出血,体质量增加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症状、肝功能异常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联合使用GnRH‐a及达英35,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复发率。
作者:陈观美;徐莉莉;杨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评估重组人乳铁蛋白(rhLF)对幽门螺杆菌(H .pylori)的抑菌作用及其对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尿素酶(Ure)和胃黏膜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IC)和不同药物浓度对 H .pylori增殖的影响。通过实时定量PCT和Western blot检测rhLF对 H .pylori CagA和Ure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动物实验,144只BABL/c小鼠,分为4组,标准三联+rhLF组(A组)、rhLF组(B组)、标准三联组(C组)、生理盐水组(D组),组织病理学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不同分组间胃黏膜炎性反应,ELISA法检测各组胃组织IL‐8水平。结果 MIC为0.5 mg/mL ,且rhLF抑制细菌生长增殖呈现浓度依赖性过程。rhLF能降低H .pylori主要毒力因子CagA、Ure mRNA和蛋白的表达。A组胃黏膜组织炎症积分和匀浆液IL‐8水平与B、C、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LF抑制H .pylori生长及增殖,并不同程度抑制H . pylori主要毒力因子CagA、Ure mRNA及蛋白的表达,削弱该菌的致病性,同时降低小鼠胃黏膜IL‐8水平,减轻H .pylori相关性胃黏膜炎性反应。
作者:罗娟;成国祥;袁渝萍;张爱民;刘雪芳;刘思国;边莉;陈建泉;张磊;董向前;杨刚;南琼;马岚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云南地区高血红蛋白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下腹部手术、术前检查男性血红蛋白大于160 g/L ,女性血红蛋白大于150 g/L的患者40例,分为硬膜外阻滞麻醉组(Ⅰ组)和全身麻醉组(Ⅱ组),每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麻醉前相比,两组患者麻醉后60 min时,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T K )均有下降( P<0.05、P<0.01));与Ⅱ组比较,Ⅰ组血流变学指标下降更明显(P<0.05),且有血浆黏度下降(P<0.01)。结论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可以使高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液黏滞性降低,较全身麻醉更利于手术的进行和并发症的预防。
作者:马庆杰;刘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2008~2014年度永川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探讨院前急救策略,提高院前急救质量。方法按照制订的入组标准,从重庆市永川区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调取2008~2014年度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院前急救人次逐年递增,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2,P=1.000)。地域分布仍以环城路内的城区地域为主,但其构成比出现逐年下降(χ2=38.437,P=0.000)。疾病谱的构成中,车祸及非车祸创伤排前两位,但构成比在逐年下降(χ2=90.178,P=0.000)。转诊患者均以30~49岁为主,占比46.32%。转出医院等级以一级社区及乡镇卫生院为主,占比74.98%。结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变化趋势研究,有利于合理调配急救资源,有针对性地制订院前急救对策,同时增强基层卫生机构的专项培训,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作者:喻依川;赵小刚;荣科;史金莲;李静涵;黄益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某后团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肾脏病(CKD)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兵团第四师65岁以上共2030名老年人,分布在6个社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个社区334名65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及肾损伤指标和相关因素的检测。结果在资料完整的329例居民中,经年龄校正后,清蛋白尿的患病率为22.2%,血尿的患病率为14.2%,肾功能下降的患病率为4.9%。该人群CKD的患病率为32.8%,以早期CKD 1~3期为主,知晓率为1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与CKD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有性别、高血压。结论该兵团65岁以上老年人CKD患病率较高,相关因素为性别、高血压。
作者:宋雪;吴文礼;程江;葛敏;鹿新红;邓朝晖;梁梦洁;宋颖博;张烨;易卫东;梁学立;刘爽;王磊;李艳;张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19例,经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脱位矫正和后路植骨融合。参照日本骨科学会(JO A )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结果患者植骨全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无断钉、断棒发生,JO A评分由术前(7.35±2.39)分改善至术后(13.21±2.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疗效满意。
作者:赵则雪;费昊东;王守国;季峰;谢跃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并在发病72 h内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7水平,同时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试验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试验组内大梗死组血清炎症因子高于中、小梗死组(P<0.05),中梗死组高于小梗死组(P<0.05);试验组的易损斑块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检测能及时提示急性脑梗死的病灶大小和颈动脉硬化斑块性质,可利用炎性生物分子标志物协助对缺血性卒中进行早期诊断、治疗,判断预后。
作者:张作念;王志晔;顾伟;章慧;潘振华;魏杰;倪梦园;徐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乳腺癌是在世界范围内对女性健康威胁大的疾病之一,每年恶性肿瘤的新发病例中乳腺癌占23%,且死亡人数中14%死于乳腺癌[1],乳腺癌已经成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因此,探索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越来越深入。其中机体免疫细胞的状态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关系密切,尤其是T淋巴细胞,它可通过其表面的抗原特异性受体识别肿瘤表面抗原,终杀伤肿瘤细胞。但其中有种亚型却扮演着相反的角色,就是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s), T regs是机体中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它一方面通过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而防止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免疫抑制作用促使肿瘤发生免疫逃逸[2]。 Tregs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并聚集在肿瘤组织周围及外周血液中,抑制机体多种抗肿瘤免疫细胞,这种抑制作用主要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其次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方式来发挥抑制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肿瘤组织中 T reg s的数量及活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目前T reg s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程龙(综述);孙治君(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穴位电针刺激复合七氟烷麻醉对断尾大鼠急性应激反应调控作用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体质量280~320 g ,分为正常组(Ⅰ组)、模型组(Ⅱ组)、七氟烷吸入组(Ⅲ组)、七氟烷吸入加体针组(Ⅳ组)和七氟烷吸入加耳针组(Ⅴ组),每组10只。Ⅰ组不作处理置于氧流量30%的混合气体玻璃箱中(流量2 L/min),Ⅱ组断尾后置于氧流量30%的混合气体玻璃箱中(流量2 L/min),Ⅲ、Ⅳ、Ⅴ组断尾后置于含体积分数为2%的七氟烷麻醉箱中(流量2 L/min),Ⅳ组持续刺激双侧“足三里”穴30 min (刺激参数3 V ,3 Hz ,2 ms),共4次,每次间隔30 min ,Ⅴ组刺激双侧“耳尖”穴,刺激参数及时间同Ⅳ组。各组治疗方法结束后,处死各组大鼠,取断颈血采用ELISA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 H )和外周血皮质酮(CORT )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下丘脑组织c‐fos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Ⅰ组相比,Ⅱ组血清ACT H、CORT水平、下丘脑c‐fo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Ⅱ组相比,Ⅲ、Ⅳ、Ⅴ组大鼠外周血ACTH、CORT 水平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Ⅳ组的ACTH和COR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Ⅴ组的ACTH水平与Ⅲ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Ⅴ组CORT水平与Ⅳ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Ⅲ、Ⅳ、Ⅴ组c‐fos表达与Ⅱ组相比均降低(P<0.05),Ⅲ、Ⅳ、Ⅴ组3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复合电刺激“耳尖”穴治疗时,对应激的作用优于单纯的七氟烷治疗和七氟烷复合电刺激“足三里”穴。电针复合吸入全身麻醉对应激的调控机制可能与下丘脑调节室旁核c‐fos蛋白分泌并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 PA )轴有关。
作者:胡越;刘莉;熊威威;谭毅;黄志华;李爱国;杨华;蒋奕红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