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某院2529株细菌耐药性监测及分析

王定媚;德学;卢锋;陈红梅;刘丽萍;王兴林;杜晖;戴时莉

关键词: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 细菌, 药物耐受性, 监测
摘要:目的:了解该院2014年临床分离细菌构成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全年临床送检标本分离的细菌,采用PHOENIX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全自动血液培养仪或手工方法进行分离鉴定,对临床分离细菌采用自动化仪器法或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WHON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按CLSI2012年标准判定结果。结果共分离细菌2529株,革兰阳性菌537株(21.23%),革兰阴性菌1992株(78.77%)。葡萄球菌属中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和MRCNS)对测试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MSSA和MSCNS),已发现对替考拉宁耐药菌株;肠球菌属中屎肠球菌的分离率、耐药性大多数超过粪肠球菌,二者均存在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菌株;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株对测试药物的耐药率均比非产ESBLs株高,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高;非发酵菌中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突出,明显高于铜绿假单胞菌。结论该院临床细菌耐药呈增长趋势,应定期进行耐药性监测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抑制细菌耐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三脉紫菀有效组分配比的平喘作用及其毒性研究

    目的:研究三脉紫菀抗慢支组分平喘作用的佳配比及其毒性。方法合格豚鼠72只,体质量(300±20)g ,雄性,分为空白组、氨茶碱组(0.047 g/kg )、三脉紫菀总皂苷与总黄酮不同配比组(8∶1、4∶1、2∶1、1∶1、1∶2、1∶4、1∶8,0.38 g/kg )。各组连续灌胃给药3 d ,每天1次,采用His‐Ach雾化引喘法通过诱咳引喘仪优选佳配比;制备豚鼠离体气管环标本,采用Pow‐er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考察豚鼠平滑肌条在正常克氏液条件下加入氯化乙酰胆碱(Ach)后的收缩变化,以及其他组分别在Ach致平滑肌收缩明显时,加入氨茶碱(1.25 mg/mL )后的平滑肌舒张百分率。采用经典的小鼠急性毒性实验方法,考察三脉紫菀总皂苷、总黄酮及其1∶2配比的急性毒性。结果较之空白组,氨茶碱组、其他各给药组的致喘潜伏期延长显著(P<0.05),其中1∶1、1∶2、1∶4组与其他配比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又以1∶2组引喘潜伏期长。氨茶碱组与各配比组均能明显松弛Ach导致收缩的豚鼠气管平滑肌,其中氨茶碱组舒张百分率大(24.12±1.20)%,各配比组舒张百分率不及氨茶碱组( P<0.05),但以1∶2组与之接近。三脉紫菀总皂苷、总黄酮及其1∶2配比对小鼠的大耐受量分别为300、345、325 g/kg。结论在给药总量恒定的情况下,三脉紫菀总皂苷与总黄酮1∶2平喘解痉作用明显,其总黄酮、总皂苷及1∶2配比的急性毒性实验未显示明显的毒性作用,安全性相对良好。

    作者:康林之;朱建成;任刚;罗云;张婧;刘荣华;杨明;王芳;何小汝;赵海平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两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对比常频机械通气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诊断为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患儿60例,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照组给予常频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d内的X线胸片并评分,记录两组患儿3d存活率、血气分析指标、呼吸机相关肺炎、上机时间、肺出血的情况。结果治疗后24h,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 d存活率观察组93.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H、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机时间,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患儿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与常频机械通气均可有效防治新生儿的呼吸衰竭,短期疗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要优于常频机械通气,可有效减少呼吸道出现相关肺炎的发生率。

    作者:冯琼;李春蕾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不同浓度七氟醚喉罩吸入联合瑞芬太尼应用于新生儿麻醉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七氟醚喉罩吸入联合瑞芬太尼静脉泵入用于新生儿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ASAⅠ~Ⅱ级患儿180例,分为Ⅰ、Ⅱ、Ⅲ组,每组60例。3组患儿术前均肌内注射海俄辛0.02mg/kg镇静,静脉推注芬太尼0.002mg/kg、国产异丙酚(迪施乐)2mg/kg诱导麻醉,待患儿角膜反射消失后分别给予不同浓度七氟醚喉罩吸入联合瑞芬太尼静脉泵入维持麻醉,其中Ⅰ组患儿吸入七氟醚浓度为2.0%,Ⅱ组1.5%,Ⅲ组1.0%。比较3组患儿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停止后苏醒时间、苏醒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儿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波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患儿苏醒时间较Ⅰ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患儿术后PAED评分较Ⅰ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Ⅰ、Ⅲ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浓度七氟醚喉罩吸入联合瑞芬太尼静脉泵入应用于新生儿麻醉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张磊;吴裕超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NT-proBNP在AHF诊断中不同年龄段截断值的比较分析

    目的:分析年龄对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诊断急性心力衰竭(AHF)的影响,探讨AHF诊断中不同年龄段NT‐proBNP佳截断值。方法收集临床疑诊AHF并于入院24h内行NT‐proBNP检测的患者457例,其中确诊AHF者194例。将AHF和非AHF患者按年龄分为3个组(<50岁、>50~70岁、>70岁),分析NT‐ProBNP与AHF的相关性,评价NT‐ProBNP在各组中诊断AHF的价值并进行佳截断值的比较。结果各年龄组中AHF患者的NT‐proBNP中位数水平均较非AHF患者明显升高(P<0.01)。应用NT‐proBNP诊断≤50岁、>50~70岁和>70岁3个组中AHF患者的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0.91、0.88,佳诊断截点分别为1100pg/mL、1800pg/mL和3000pg/mL,诊断特异性分别为88%、76%和73%。总体而言,按年龄分组的NT‐proBNP截断值诊断的特异性较不按年龄分组的高。结论NT‐proBNP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均具有较好的诊断AHF的价值。根据年龄分组,不同年龄段选用不同NT‐proBNP截断值,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作者:段芹;覃数;葛平;陆凯;贾俊;常广磊;张冬颖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P-Cx43在人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增殖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磷酸化缝隙连接蛋白43(P‐Cx43)在人脑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该科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手术切除内减压正常脑组织10例作为对照组,同时间段切除人脑胶质瘤标本63例为试验组。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法确定胶质瘤性质等级,通过Ki‐67的染色反映肿瘤细胞增殖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技术检测P‐Cx43的表达。结果研究发现,在正常脑组织中,P‐Cx43的表达较WHOⅠ级胶质瘤中表达略低,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0),其余各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组之间P‐Cx43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P‐Cx43与肿瘤细胞活性和胶质瘤恶性进展密切相关。

    作者:姬云翔;王业忠;赵冬;董江涛;田卫东;王刚刚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Napsin A 、TTF-1与ERCC1表达对肺癌患者预后状况的临床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NapsinA、TTF‐1与ERCC1的表达对肺癌患者预后状况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NapsinA、TTF‐1、ERCC1在50例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另选取30例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结果NapsinA在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0.00%,低于癌旁正常组织100%;TTF‐1与ERCC1则在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P<0.05)。NapsinA和TTF‐1的阳性表达与肺癌组织类型有密切关系(P<0.05),NapsinA的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ERCC1阳性表达者总生存率优于阴性表达者(P<0.05)。结论NapsinA、TTF‐1与ER‐CC1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其表达水平有利于医师判别患者的病情变化,且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陈晓露;吴蓉宜;罗昊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SOCS3基因转染对小鼠CD4+T h细胞分化及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SOCS3基因对小鼠CD4+Th细胞分化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并转染小鼠CD4+Th细胞,以植物血凝素(PHA)刺激靶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相应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目的细胞因子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转染组T‐bet、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γ(IFN‐γ)、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4、IL‐12Rβ2基因表达明显下调,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SOCS)3、GATA‐3、IL‐4、IL‐6、IL‐10、STAT6基因表达明显上调,T‐bet、IL‐2、IFN‐γ、STAT4、IL‐12Rβ2蛋白表达明显下调,SOCS3、GATA‐3、IL‐4、IL‐6、IL‐10、STAT6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OCS3基因转染可上调小鼠CD4+Th细胞SOCS3基因表达,下调STAT4活化和磷酸化,抑制Th1细胞分化,并下调炎症细胞因子基因和蛋白表达,同时间接促进Th2细胞分化,并上调相应炎症细胞因子基因和蛋白表达。

    作者:张沛;董念国;刘金平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永存寰前节间动脉并双侧椎动脉缺如病例1例报道

    寰前节间动脉与原始三叉动脉、舌下动脉、耳动脉是胚胎早期在原始颈动脉与后脑循环之间存在的一过性血液循环联系通路,沟通原始颈动脉与颈节间动脉的血液循环。到胚胎12 mm阶段,当后交通动脉形成后,在正常情况下,这4支胚胎期吻合血管即退化消失。如果吻合支不消失,持续存在,即形成颈动脉‐基底动脉吻合。既往该类血管发育异常均在尸体解剖时发现,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在临床上,对患者行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即可发现。笔者行脑血管检查中发现一例永存寰前节间动脉病例,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严家川;王延江;陈东万;周华东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医学毕业生在完成院校教育后,接受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教育阶段。旨在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临床医师。

    作者:付卫华;赵磊;肖亚;黄赤兵;张椿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重庆地区Ezscan用于筛查糖代谢异常的研究

    目的:探索Ezscan在无症状人群中筛查糖代谢异常的能力。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进行健康体检的重庆市常驻居民1732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空腹血糖(FP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和Ezscan检测。结果Ezscan高评分人群糖代谢异常患病率高于低评分人群。Ezscan筛查糖代谢异常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616,佳切点值为24%,灵敏度为67.0%;FPG筛查糖代谢异常佳切点值为5.5mmol/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5%和61.7%,AUC为0.824;FPG为6.1mmol/L时,筛查糖代谢异常的灵敏度为47.2%。结论重庆地区Ezscan筛查糖代谢异常灵敏度高于经典方法FPG(切点值为6.1mmol/L)检测,在无症状人群中,Ezscan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糖代谢异常早期筛查技术。

    作者:张亚兰;赵小兰;王怡丹;邹冰;师嘉阳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食管鳞癌中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通过检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TAM浸润在食管鳞癌中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以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收集每位患者手术切除的食管组织标本,其中包括90份鳞癌组织标本,20份癌旁组织标本,20份正常食管组织标本。以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CD206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各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CD206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CD206的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组织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MCP‐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食管鳞癌组织的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TAM浸润数量与MCP‐1的表达呈正相关(r=0.617,P<0.05)。结论通过免疫组化检测TAM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揭示了TAM在食管鳞癌中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准确评估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作者:冯稳;于庆凯;陈奎生;孙淼淼;张建波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74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外多脏器结核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外多脏器结核患者的临床分析,提高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4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外2个及以上脏器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诊断及初步疗效。结果74例患者中合并脑外2个脏器结核47例(63.5%),以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常见,合并脑外3个脏器结核21例(28.4%),以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及淋巴结结核常见,脑外4个及以上的脏器结核共6例(8.1%)。经正规抗结核治疗,55例好转出院,14例自动出院,死亡2例,放弃治疗3例。结论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外多脏器结核表现复杂,病情严重,易漏诊,治疗难度大,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

    作者:唐书福;陈诚;张建勇;陈雪融;聂进;陈玲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建立主动脉瓣简化模型的研究

    目的:应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EE)及其定量软件对主动脉瓣(AV)三维结构的重要参数进行测量,分析各部分的形态及生理特点,进一步建立AV简化模型,为AV成形环的设计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95例行RT3DTEE检查的主动脉根部正常的人群,采集主动脉根部实时三维全容积图像,应用QLAB7.0瓣环定量分析软件测量舒张末期、收缩中期、收缩末期及舒张中期的三维AV的重要参数,包括窦管交界直径(S)、相邻瓣膜交界的距离(L、R、N)、瓣膜交界构成三角形外接圆直径(J)、AV高度(H)、AA长径(A)、AA短经(B)及AA偏心率(B/A)。分析三维AV底部与AA的延续关系,简化三维AV各结构特点,建立几何模型。结果各参数均以舒张末期为例,窦管交界为(26.3±3.3)mm,三维AV高度为(12.4±1.9)mm,AA长径、短经分别为(25.9±2.7)、(19.8±2.0)mm,相邻瓣膜交界间距离L、R、N均为(21.6±2.5)mm,三者所构成的图形近似等边三角形。比较相邻周期时相的窦管交界直径、AV高度、AA长径、三个相邻瓣膜交界间距离及它们的外接圆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舒张末期与收缩中期AA短径及AA短径与长径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T3DTEE及瓣环定量分析软件能准确测量AV各部分的大小并显示其形态,及其在不同周期时相间的变化,进而三维AV形态的简化与重建。

    作者:刘高远;林敏;史学功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阿托伐他汀强化疗法对高血压并发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与Lp-PLA2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疗法对高血压并发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与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高血压并发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阿托伐他汀强化疗法)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血脂、Lp‐PLA2、心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SBP、HDL‐C、LDL‐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p‐PLA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p‐PLA2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明显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一氧化碳(CO)、心脏指数(CI)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疗法能够明显降低高血压并发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压及Lp‐PLA2水平,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颖;魏简汇;翟保同;郑芝欣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两种方法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 )置入内固定术和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和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22例,女38例;年龄75~87岁,平均80.5岁。其中采用PFN A‐Ⅱ置入内固定术和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术各30例,均配合早期功能锻炼。统计并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各种心脑血管意外,安全渡过围术期。6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至3年,平均1.5年。PFNA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下床时间早于PF‐NA组(P<0.05)。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9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FNA置入内固定术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且固定稳定,更符合股骨近端生物力学特性,同时远期髋关节功能期望评价较高,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张鹏程;吴健;孟祥启;李南;苏腾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三峡库区就地移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与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就地移民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结果,并研究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三峡库区就地移民RA患者抑郁状况,使用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测量HRQOL分数,并对HRQOL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SDS评分结果显示抑郁症状110例(67.5%),其中轻度抑郁58例(35.6%),中度抑郁39例(23.9%),重度抑郁13例(8.0%)。统计结果显示SDS评分、DAS‐28分级、年龄、性别、治疗处理、文化程度、职业、锻炼情况、经济收入、医疗保障、饮酒状况可影响HRQOL评分,其中DAS‐28分级、经济收入、医疗保障、性别、治疗处理是主要影响因素,偏回归系数分别为-39.211、31.512、25.866、-42.348、-51.235。结论三峡库区就地移民RA患者大部分有抑郁症状,整体HRQOL不容乐观。应加强年龄偏大、低收入、女性、文化程度低、DAS‐28高分级、无稳定职业患者的防治;积极接收治疗、重视心理治疗、戒酒、加强锻炼、扩大居民医保范围可以改善患者HRQOL。

    作者:陈卓;顾小红;戴若以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miRNA-26a抑制ox-LDL介导的HAECs凋亡作用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究miR‐26a在ox‐LDL介导内皮细胞HAECs凋亡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体外作用于HAECs细胞,噻唑蓝(MTT)和TUNEL染色检测ox‐LDL作用HAECs后细胞的活性与凋亡率,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ox‐LDL作用HAECs后细胞中miR‐26a的表达水平。在HAECs中过表达miR‐26amimic,MTT和TUNEL染色检测ox‐LDL作用后细胞的活性和凋亡率。构建荧光素酶报告载体pMIR‐PTEN的3′UTR,利用荧光素酶活性检测鉴定miR‐26a的预测靶基因。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分别检测PTE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ox‐LDL能够介导HAECs细胞的毒性死亡和细胞凋亡,并且降低了HAECs细胞中miR‐26a的表达水平。过表达miR‐26amimic能够抑制ox‐LDL作用HAECs后细胞的毒性和凋亡。转染miR‐26amimic显著抑制荧光素酶的活性(P<0.05)。转染miR‐26amimic显著下调HAECs细胞中PTE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miR‐26a能够抑制抑制ox‐LDL作用HAECs后细胞的毒性和凋亡,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下调了PTEN的表达。miR‐26a可能成为治疗凋亡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靶点。

    作者:李勇;杨特;沈怡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基于MEBT/MEBO的ERK1/2和p38信号通路与糖尿病足免疫表达关系的研究

    目的:观察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湿润暴露疗法(MEBT)/湿润烧伤膏(MEBO)]对糖尿病足部创面组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和p38信号通路分子及免疫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关系,探讨MEBT/MEBO对糖尿病足溃疡的修复机制。方法糖尿病足患者40例予MEBT/MEBO干预治疗,留取治疗前后创面组织行免疫组化检测ERK1/2和p38信号通路关键分子ERK1/2、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K6)、原癌基因(c‐myc)、Akt、活化复制因子2抗体(ATF2)及免疫因子IgA、IgM、IgG、C3c、C4c表达情况,并观察二者间关系。结果经MEBT/MEBO治疗后,39例患者足部创面面积有不同程度缩小,仅1例患者无明显变化,显效14例(35.00%),有效25例(62.50%),无效1例(2.50%)。治疗前后信号通路分子全阳性表达、免疫阳性表达(任一指标)及免疫阳性表达(具体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创面信号通路分子表达阳性率升高的同时,免疫因子阳性表达率亦升高。治疗前创面组织可见免疫因子极少量分布,治疗后创面组织免疫因子IgA、IgM、IgG、C3c、C4c呈广泛、弥漫分布。治疗前创面组织可见信号分子极少量分布,治疗后创面组织信号通路分子ERK1/2、p38、MAPKK6、c‐myc、Akt、ATF2呈广泛、弥漫分布。结论MEBT/MEBO可能促进了糖尿病足创面ERK1/2和p38信号通路分子及免疫表达,ERK1/2和p38信号通路及其交互作用可能通过增加创面组织免疫表达而促进了糖尿病足创面的愈合。

    作者:吴标良;唐乾利;覃晓洁;冯烈;王民登;何明杰;吕震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肺癌患者出院指导质量现状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肺癌患者出院指导内容,为提高肺癌的出院指导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四川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胸部肿瘤科212例肺癌患者进行一般资料问卷、出院指导质量量表调查。结果总出院指导质量为(195.93±39.98)分,处于较高水平;出院指导内容需求得分(48.69±11.51)分高于获得得分(47.35±11.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及是否带有中心静脉置管的肺癌患者出院指导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根据肺癌患者年龄、学历、居住方式等给予不同针对性健康宣教,尤其加强独居、带有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出院指导,提高出院指导质量,促进肺癌患者康复。

    作者:刘珊珊;黄江渝;李俊英;余春华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狼疮肾炎住院患者感染病原菌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狼疮肾炎(SLE‐LN)住院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离情况,为感染患者提供诊治依据。方法选取2010~2014年该院诊断为SLE与SLE‐LN的住院患者380例,其中SLE‐LN患者96例。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菌接种、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SPSS19.0和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与药敏分析。结果SLE和SLE‐LN患者尿路感染者分别占25.0%和27.1%,血流感染者分别占8.1%和10.4%,皮肤组织感染者分别占12.0%和8.3%。分离的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在SLE患者中占25.53%,SLE‐LN患者中占30.21%,其次是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占13.42%和14.54%。分离的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在SLE患者中占11.58%,SLE‐LN患者中占11.46%。69.79%的SLE患者、66.67%的SLE‐LN患者尿液中分离出大肠埃希菌,高于常规尿培养中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率(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患者分离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于66%,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89.69%,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3.09%)。SLE‐LN患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均高于SLE患者。结论SLE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较高,临床可选用β‐内酰胺类复方制剂治疗SLE患者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

    作者:王辉;巫丽娟;赵丹;刘敏雪;马莹;陈知行;康梅;谢轶 刊期: 2016年第36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