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IA P与Caspase-7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徐燕;何涛;袁红瑛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 腺癌, 凋亡抑制蛋白质类,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7,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探索细胞凋亡抑制蛋白cIAP和凋亡蛋白Caspase‐7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2010年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子宫内膜癌根治且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腺癌患者55例,统计发病时组织学分类、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年龄等参数,电话随访无瘤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取病理标本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观察cIAP与Caspase‐7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各参数的关系。结果cIAP与Caspase‐7的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类、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肌层浸润、年龄无关(P>0.05)。cIAP与Caspase‐7阳性表达和阴性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腺癌患者cIAP与Caspase‐7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分级、总生存期具有相关性,或可作为子宫内膜腺癌预后检测指标。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芬太尼滴鼻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术后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芬太尼滴鼻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ESS )术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择期行FESS患者90例,ASA Ⅰ级,年龄18~50岁,分为3组,每组30例,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持续泵注。术毕填塞膨胀海绵时,N组经鼻滴入生理盐水2 mL ,D组经鼻滴入1μg/kg右美托咪定2 mL ,DF组经鼻滴入1μg/kg右美托咪定+1μg/kg芬太尼共2 mL。记录拔管30 min Ramsay镇静评分,观察术后第1次镇痛药需求的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组患者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Ramsay镇静评分为(1.5±0.6)分明显低于D组(3.3±0.7)分和DF组(3.2±0.8)分(P<0.05)。D组第1次镇痛药需求时间为(120±19) min ,明显长于N组的(55±10) min ,但明显短于DF组的(256±60) min(P<0.05)。与N组比,D和DF组术后恶心发生率下降(P<0.05),3组无一例发生呕吐、心动过缓、呼吸抑制及低血压。结论全身麻醉下行FESS患者术后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芬太尼滴鼻可以减少拔管时心血管反应及术后恶心发生率,具有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许波;李筱;汪小海;高宏;王志萍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不同浓度七氟醚喉罩吸入联合瑞芬太尼应用于新生儿麻醉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七氟醚喉罩吸入联合瑞芬太尼静脉泵入用于新生儿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ASAⅠ~Ⅱ级患儿180例,分为Ⅰ、Ⅱ、Ⅲ组,每组60例。3组患儿术前均肌内注射海俄辛0.02mg/kg镇静,静脉推注芬太尼0.002mg/kg、国产异丙酚(迪施乐)2mg/kg诱导麻醉,待患儿角膜反射消失后分别给予不同浓度七氟醚喉罩吸入联合瑞芬太尼静脉泵入维持麻醉,其中Ⅰ组患儿吸入七氟醚浓度为2.0%,Ⅱ组1.5%,Ⅲ组1.0%。比较3组患儿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停止后苏醒时间、苏醒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儿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波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患儿苏醒时间较Ⅰ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患儿术后PAED评分较Ⅰ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Ⅰ、Ⅲ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浓度七氟醚喉罩吸入联合瑞芬太尼静脉泵入应用于新生儿麻醉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张磊;吴裕超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食管鳞癌中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通过检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TAM浸润在食管鳞癌中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以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收集每位患者手术切除的食管组织标本,其中包括90份鳞癌组织标本,20份癌旁组织标本,20份正常食管组织标本。以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CD206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各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CD206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CD206的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组织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MCP‐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食管鳞癌组织的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TAM浸润数量与MCP‐1的表达呈正相关(r=0.617,P<0.05)。结论通过免疫组化检测TAM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揭示了TAM在食管鳞癌中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准确评估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作者:冯稳;于庆凯;陈奎生;孙淼淼;张建波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两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对比常频机械通气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诊断为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患儿60例,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照组给予常频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d内的X线胸片并评分,记录两组患儿3d存活率、血气分析指标、呼吸机相关肺炎、上机时间、肺出血的情况。结果治疗后24h,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 d存活率观察组93.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H、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机时间,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患儿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与常频机械通气均可有效防治新生儿的呼吸衰竭,短期疗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要优于常频机械通气,可有效减少呼吸道出现相关肺炎的发生率。

    作者:冯琼;李春蕾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病例对照研究文献发表现状的分析研究--以中文护理学术期刊为例

    目的:系统分析中文护理学术期刊病例对照研究的发表现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为数据源,计算机检索发表在中文护理学术期刊上的病例对照研究,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纳入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77篇,分别发表在17种中文护理学术期刊上;文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文献内容涉及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和基础护理等11个护理领域,且有29.9%的文献获得基金支持;作者来自1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研究单位以临床机构为主。结论病例对照研究逐渐受到国内护理研究者的重视,但研究数量总体偏少,应积极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护理研究领域。

    作者:窦昊颖;张盼盼;陈珊珊;王云云;王泓午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Hsa-miR-149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易感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Hsa‐miR‐149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ISIWebof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等国内外数据库,收集关于Hsa‐miR‐149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符合的文献,提取数据以合并OR值和相应的95%置信区间(95%CI)来预测Has‐miRNA‐149基因多态性和消化道肿瘤的关系,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移的评估,应用Sta‐ta12.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终纳入13篇研究包括病例组4424例,对照组5290例。Hsa‐miR‐149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易感性具有相关性(显性模型CT+CCvs.TT:OR=0.915,95%CI:0.840~0.996,P=0.040;杂合子模型CTvs.TT:OR=0.880,95%CI:0.803~0.965,P=0.007)。分层分析发现,CT和CC基因型携带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明显降低(OR=0.834,95%CI:0.715~0.972,P=0.021);亚洲人群里,Hsa‐miR‐149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风险相关(显性遗传模型CT+CCvs.TT:OR=0.894,95%CI:0.818-0.977,P=0.013),但与高加索人群的消化道肿瘤易感性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Hsa‐miR‐149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易感性密切相关,尤其在亚洲人群中,携带突变基因型CT/CC的个体与携带TT野生基因型相比患消化道肿瘤的风险降低。

    作者:吴冬冬;宋鹏;付波;鲁明;赵庆洪;汪宝林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帕瑞昔布钠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超前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超前镇痛作用及对患者致炎因子的影响观察。方法将择期拟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6例分为A组、B组、C组,每组32例。A组于全身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稀释成5mL),术毕前15min静脉注射5mL生理盐水;B组全身麻醉诱导时、术毕前15min分别予以5mL生理盐水、帕瑞昔布钠40mg(稀释为5mL)静脉注射;C组于全身麻醉诱导时及术毕前15min均予以5m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比较3组患者术后12h患者自控镇痛(PCA)按压总数和有效按压次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术毕即刻、术后2h、术后12h、术后24h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2的水平。结果A组术后12hPCA总按压次数和PC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低于B、C组(P<0.05);A组术后1、2、4、6、8、12h的VAS评分较B、C组低(P<0.05),而术后24hA组与B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3组患者术毕即刻、术后2h、术后12h、术后24h的IL‐6、TNF‐α水平变化为:A组<B组<C组,IL‐12各时点比较:A组>B组>C组。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超前应用帕瑞昔布钠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全身麻醉诱导时应用比术毕前应用效果更佳,且其发挥镇痛作用同时可降低炎症因子IL‐6、TNF‐α的产生,提高IL‐12的水平,有利于术后恢复。

    作者:石小莉;黎平;何琴;贺强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74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外多脏器结核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外多脏器结核患者的临床分析,提高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4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外2个及以上脏器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诊断及初步疗效。结果74例患者中合并脑外2个脏器结核47例(63.5%),以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常见,合并脑外3个脏器结核21例(28.4%),以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及淋巴结结核常见,脑外4个及以上的脏器结核共6例(8.1%)。经正规抗结核治疗,55例好转出院,14例自动出院,死亡2例,放弃治疗3例。结论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外多脏器结核表现复杂,病情严重,易漏诊,治疗难度大,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

    作者:唐书福;陈诚;张建勇;陈雪融;聂进;陈玲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重庆医学2016年(第45卷)总目次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食管活瓣成形-胃食管套接术预防食管癌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效果分析

    目的:明确食管活瓣成形‐胃食管套接术预防食管癌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预先设计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共394例食管癌患者。该项研究已在中国临床试验中心注册,并获得了注册号:ChiCTR‐T RC‐13003817。有9例(2.3%)患者因未行食管癌根治术被排除,余下的所有患者均遵循随机分组的原则,随机分为两组,A组191例,B组194例。A组为试验组,术中接受食管活瓣成形‐胃食管套接吻合,而B组为对照组,术中接受常规器械吻合。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在A组和B组分别为4.1%和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68)。在观察术后吻合口狭窄时有7例患者因术后死亡而失访。在剩下的病例中,观察到A组和B组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例数分别为13例(6.9%)和25例(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4)。此外对于术后胃食管返流的监测发现,A组和B组术后返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的例数分别为54例(28.7%)和105例(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食管活瓣成形‐胃食管套接术能有效预防术后胃食管返流的发生,同时也能降低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

    作者:刘权兴;冯勃翔;侯兵;陈伟;李静孟;崔珂钒;戴纪刚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改良黏结式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改良黏结式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8例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的临床病例,先行快速扩弓治疗后,给予上颌前方牵引治疗。矫治前后均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矫治后SNA增加(2.1±1.3)°,ANB增大(2.8±1.6)°,前牙反?全部解除;UL‐E线增加(1.8±1.0)mm,LL‐E线减小了(-0.7±0.7)mm,患者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改良黏结式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可以有效地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调整上、下颌骨间前后向的位置关系,改善患者软组织侧貌。

    作者:彭怡;刘剑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三脉紫菀有效组分配比的平喘作用及其毒性研究

    目的:研究三脉紫菀抗慢支组分平喘作用的佳配比及其毒性。方法合格豚鼠72只,体质量(300±20)g ,雄性,分为空白组、氨茶碱组(0.047 g/kg )、三脉紫菀总皂苷与总黄酮不同配比组(8∶1、4∶1、2∶1、1∶1、1∶2、1∶4、1∶8,0.38 g/kg )。各组连续灌胃给药3 d ,每天1次,采用His‐Ach雾化引喘法通过诱咳引喘仪优选佳配比;制备豚鼠离体气管环标本,采用Pow‐er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考察豚鼠平滑肌条在正常克氏液条件下加入氯化乙酰胆碱(Ach)后的收缩变化,以及其他组分别在Ach致平滑肌收缩明显时,加入氨茶碱(1.25 mg/mL )后的平滑肌舒张百分率。采用经典的小鼠急性毒性实验方法,考察三脉紫菀总皂苷、总黄酮及其1∶2配比的急性毒性。结果较之空白组,氨茶碱组、其他各给药组的致喘潜伏期延长显著(P<0.05),其中1∶1、1∶2、1∶4组与其他配比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又以1∶2组引喘潜伏期长。氨茶碱组与各配比组均能明显松弛Ach导致收缩的豚鼠气管平滑肌,其中氨茶碱组舒张百分率大(24.12±1.20)%,各配比组舒张百分率不及氨茶碱组( P<0.05),但以1∶2组与之接近。三脉紫菀总皂苷、总黄酮及其1∶2配比对小鼠的大耐受量分别为300、345、325 g/kg。结论在给药总量恒定的情况下,三脉紫菀总皂苷与总黄酮1∶2平喘解痉作用明显,其总黄酮、总皂苷及1∶2配比的急性毒性实验未显示明显的毒性作用,安全性相对良好。

    作者:康林之;朱建成;任刚;罗云;张婧;刘荣华;杨明;王芳;何小汝;赵海平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EMT在大肠癌细胞奥沙利铂耐药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上皮‐间叶转化(EMT)在大肠癌耐药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药物浓度递增的方法建立大肠癌LOVO细胞奥沙利铂(L‐OHP)耐药细胞株LOVO/L‐OHP,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LOVO和LOVO/L‐OHP细胞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Westernblot检测核转录因子Snail、Twist表达;噻唑蓝(MTT)检测细胞增殖。结果与LOVO细胞比较,LOVO/L‐OHP皮表型消失,细胞膜E‐cadherin表达减弱(22.63±3.25)%(P<0.01),获得间叶细胞表型,表达Vimentin(475.42±58.36)%(P<0.01)。LOVO/L‐OHP细胞株Twist表达轻度增加(116.42±18.36)%(P>0.05),Snail表达显著增加(382.18±41.33)%(P<0.01)。siSnail上调E‐cadherin表达(246.82±31.57)%(P<0.01),下调Vimentin表达(28.75±3.96)%(P<0.01);siSnail显著增强LOVO/L‐OHP细胞株L‐OHP化疗敏感性,对照组和siSnail组的IC50分别为23.75μg/mL和12.42μg/mL。结论EMT在大肠癌细胞L‐OHP耐药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抑制EMT可恢复耐药细胞化疗敏感性。

    作者:向德兵;董蕻;全晋;孙贵银;李梦侠;王东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基于MEBT/MEBO的ERK1/2和p38信号通路与糖尿病足免疫表达关系的研究

    目的:观察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湿润暴露疗法(MEBT)/湿润烧伤膏(MEBO)]对糖尿病足部创面组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和p38信号通路分子及免疫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关系,探讨MEBT/MEBO对糖尿病足溃疡的修复机制。方法糖尿病足患者40例予MEBT/MEBO干预治疗,留取治疗前后创面组织行免疫组化检测ERK1/2和p38信号通路关键分子ERK1/2、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K6)、原癌基因(c‐myc)、Akt、活化复制因子2抗体(ATF2)及免疫因子IgA、IgM、IgG、C3c、C4c表达情况,并观察二者间关系。结果经MEBT/MEBO治疗后,39例患者足部创面面积有不同程度缩小,仅1例患者无明显变化,显效14例(35.00%),有效25例(62.50%),无效1例(2.50%)。治疗前后信号通路分子全阳性表达、免疫阳性表达(任一指标)及免疫阳性表达(具体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创面信号通路分子表达阳性率升高的同时,免疫因子阳性表达率亦升高。治疗前创面组织可见免疫因子极少量分布,治疗后创面组织免疫因子IgA、IgM、IgG、C3c、C4c呈广泛、弥漫分布。治疗前创面组织可见信号分子极少量分布,治疗后创面组织信号通路分子ERK1/2、p38、MAPKK6、c‐myc、Akt、ATF2呈广泛、弥漫分布。结论MEBT/MEBO可能促进了糖尿病足创面ERK1/2和p38信号通路分子及免疫表达,ERK1/2和p38信号通路及其交互作用可能通过增加创面组织免疫表达而促进了糖尿病足创面的愈合。

    作者:吴标良;唐乾利;覃晓洁;冯烈;王民登;何明杰;吕震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IMRT联合HIFU治疗手术及TACE术后复发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IMRT)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手术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复发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60例手术及TACE术后复发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行IM‐RT联合HIFU同步治疗,对照组仅行IMRT治疗。两组均采用6MV‐X射线IMRT,总剂量54~70Gy/6~7周。观察组于放疗第1天开始行HIFU,5次/周,共6~7周。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急性放射性毒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8%、36.2%和89.9%、78.9%,1、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4.3%、28.1%和85.9%、50.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4个月和3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7个月和27个月。结论对于不能手术或拒接手术的术后TACE复发原发性肝癌患者,IMRT联合HIFU治疗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可以耐受,有一定应用价值。

    作者:许涛;景红霞;李林均;张军;余建云;程雄飞;焦娇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护理学基础》“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设计及效果评价

    “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体系,以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载体、以主题工作任务为单位来组织与实施课程的新型课程模式[1]。《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之一,设计合理的课程模式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本研究探索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引入基于“项目主题式”的课程模式,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作者:邵阿末;刘娟;陆琦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小剂量多靶点免疫抑制治疗中老年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探讨小剂量激素联合小剂量环孢素A和来氟米特多靶点免疫抑制治疗中老年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48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分为多靶点治疗组和对照组。多靶点治疗组联合应用泼尼松0.5mg·kg-1·d-1+环孢素A 2 mg · kg -1· d-1+来氟米特10 mg/d。对照组联合应用泼尼松1 mg · kg -1· d-1+环磷酰胺100 mg/d。治疗8周后泼尼松逐渐减量,每2周减少5 mg ,至10 mg/d停止减量;环磷酰胺总量达10.0 g停药。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清蛋白、血肌酐、血糖及肝功能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尿蛋白定量均明显降低,血浆清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多靶点治疗组尿蛋白定量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血浆清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6个月后,多靶点治疗组完全缓解率66.7%,明显高于对照组(31.8%,P<0.05);多靶点治疗组总有效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59.1%,P<0.05)。多靶点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激素联合小剂量环孢素A、来氟米特多靶点免疫抑制治疗中老年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的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方案,且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高山林;李晓东;丁新国;张红梅;赵慧娟;孙东立;魏冬梅;张靖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青少年腰骶部半椎体所致僵硬脊柱侧弯冠状面矫治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一期经后路半椎体切除长节段固定矫治青少年腰骶部半椎体所致僵硬型脊柱侧弯的手术效果。方法18例腰骶部半椎体所致僵硬型脊柱侧弯青少年患者均经一期行后路半椎体切除长节段固定矫治。其中L514例,S14例;完全分节型半椎体12例,部分分节型半椎体5例,楔形变椎体1例;10例患者有冠状面躯干失平衡。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8.5h,平均6.3h;术中出血量600~2800mL,平均1180mL。一过性神经根损伤2例,术后使用甲泼尼龙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1周后痊愈。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21.6个月。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腰骶弯冠状面Cobb角及近端腰弯冠状面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X线片无内固定松动。17例患者冠状面躯干偏移改善,1例患者冠状面躯干失平衡加重。结论采用经后路半椎体切除长节段固定矫治对青少年腰骶部半椎体所致僵硬型脊柱侧弯是一有效的方法,冠状面的重建是手术的关键。

    作者:李波;张辉琴;桂钱欢;屈一鸣;王群波;钱邦平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EphB4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EphB4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分析EphB4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分析EphB4在60例肝癌组织与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EphB4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MTS实验分析EphB4对肝癌细胞系SK‐Hep‐1活力的影响。结果RT‐PCR检测结果显示EphB4在肝癌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1.39±0.8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56±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分析发现EphB4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1.7%和23.3%;EphB4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AFP水平、肿瘤大小、TNM分期相关(P<0.05);EphB4蛋白表达阳性和阴性的肝癌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22.5%和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EphB4显著提高肝癌细胞增殖能力(P<0.05)。结论EphB4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与肝癌进展和预后相关;并且EphB4能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其可作为肝癌进展的标志物之一。

    作者:曹阳;吴念;刘桦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重庆地区67所医院感染监测基本数据及质量控制指标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重庆地区67所医院感染监测基本数据与质量控制指标情况,为探寻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根据国家卫计委《医院感染监测基本数据及质量控制指标调查》问卷,选取重庆地区部分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的调研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67所,21所为三级医院,46所为二级医院。其中教学医学5所、综合医院47所、中医院11所、厂矿医院3所、私立医院1所。床位与人员配备达标56所,未达标的有11所。67所医院中有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占71.64%,其医院感染信息系统占83.33%,有手术麻醉系统占31.34%,有抗菌药物管理监测系统占68.65%。医院感染监测以常规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两项为主。监测对象正确率为74.62%,抗菌药物用药在手术室占44.78%;监测统计以月为单位占73.13%,计算N N IS手术危险因素时长分级与手术时长的P75值正确率不高,手术与诊疗操作混淆占97.01%,对微生物检验知识与技术判定掌握率较低。结论医院感染监测基本数据与质量控制指标调查能了解医院感染管理开展的情况,针对调查项目发现薄弱环节并进行相关的强化、干预,有助于提高医院感染的监测水平。

    作者:刘丁;陈萍;方清永 刊期: 2016年第36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