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70例ICU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安全性临床分析

王文琴;李玲;卢梅

关键词:人工气道, 急危重患者, 气道吸痰, 安全性, 现报道如下, 抢救, 临床效果, 急诊科, 护理管理, 措施, 生命
摘要:IC U建立人工气道是急诊科用来抢救急危重患者主要的措施之一,临床人工气道的护理管理又是关系到抢救急危重患者的成败的重要环节,安全有效的人工气道吸痰又是保障维持患者生命征平稳的措施之一。因此,对本院急诊 IC U 收治的70例患者进行人工气道安全性吸痰,并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分化抑制因子1蛋白和基因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分化抑制因子1(Id1)蛋白以及骨髓细胞中Id1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Id1在评价DLBCL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该院收治的初治DLBCL患者40例为观察组,同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的初治患者25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Id1在DLBCL组织和RH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分别检测Id1 mRNA在两组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DLBCL组织切片Id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5.00%(30/40),而对照组R H组织切片中Id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2.00%(8/25)。Id1蛋白在观察组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01),观察组中的Id1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 P>0.05),与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LDH)高低、结外器官受累情况等影响患者预后的指标有关(P<0.05)。Id1基因在观察组患者的骨髓细胞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骨髓细胞(Id1 mRNA水平2.80±0.87 vs .1.37±0.51,P<0.05),且也与临床分期、LDH高低、结外器官受累情况有关(P<0.05)。结论 Id1蛋白及Id1 mRNA在DLBCL组织以及骨髓中的表达较RH组织均明显增高,与DLBCL病情预后有关,可能作为未来DLBCL治疗的靶点。

    作者:任明强;袁钟;苏俊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贫血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CD55+、CD59+检测的意义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值和CD55+、CD59+水平在各种贫血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00例贫血患者,其中巨幼细胞贫血(M A )25例,缺铁性贫血(ID A )4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 A )35例,30名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比值)和CD55+、CD59+水平的变化,比较与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3类贫血患者的CD3+、CD4+和CD4+/CD8+均低于健康对照组[(69.2±3.62)%、(38.7±3.56)%、(1.69±0.15)%],其中A A患者的CD4+/CD8+比值为0.94±0.59,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 P<0.05);CD8+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2.9±2.35)%,其中A A患者的CD8+为(34.5±2.4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MA患者CD55+和CD59+表达正常,大约40%的IDA和34%的AA患者CD55+和CD59+表达异常。结论3类贫血患者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异常,IDA患者可能是由缺铁引起。AA患者可能是由 T细胞功能亢进和CD55+、CD59+表达异常引起的。

    作者:何苗;乔静巧;陈吉祥;马海珍;白海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500例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该院近20年来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的变迁。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胃癌手术切除的50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为前阶段组(1990~1999年)和近阶段组(2000~2009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差异。结果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48.0%,其中行根治性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为53.0%。前阶段组与近阶段组患者肿瘤大小、病理类型、T分期、N分期和淋巴结清扫数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阶段组和近阶段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0.2%和50.9%,其中根治性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5.8%和5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证实,时间段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H R=0.793,95% C I:0.672~0.881)。结论近20年来,胃癌的外科治疗效果较前得到了显著提高,对影响胃癌预后的高危因素要提高警惕。

    作者:王润华;王少勇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EBV-CTL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难治性EB病毒感染的分析

    目的:研究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 T 淋巴细胞(EBV‐CTL)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难治性 EBV感染的疗效。方法报道4例EBV‐CTL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难治性EBV感染病例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3例取得了较好疗效,分别于治疗后1、2、3个月转阴,分别随访8、12、6个月未复发,仅有1例在EBV‐DNA转阴后第6个月复发,再次EBV‐CTL治疗后,迅速进展为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EBV‐CTL是治疗难治性EBV感染的一种有效手段,但仍有部分病例治疗无效,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作者:缪晓娟;杨慧;孙浩平;付利;范方毅;王译;何光翠;赖思含;侯严堂;李业成;易海;苏毅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穴位注射配合祛痛汤治疗腰突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配合祛痛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疼痛科住院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2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穴位注射组(60例,单独采用穴位注射治疗)、祛痛汤组(60例,单独采用祛痛汤治疗)和联合组(62例,穴位注射配合祛痛汤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前列腺素E )水平,组间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有效率高达96.77%,明显高于穴位注射组和祛痛汤组的80.00%和78.33%,且联合组治疗后疾病复发率亦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异明显,腰椎功能评分升高,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IL‐1β、IL‐6、TNF‐α、PGE2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穴位注射组和祛痛汤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3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P>0.05)。结论穴位注射通过兴奋腰突症患者中枢神经感受器释放止痛物质,同时降低炎症因子释放,辅以祛痛汤活血化淤功效,二者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缓解疼痛作用,提高腰椎功能,且无并发症发生。

    作者:赵明新;董亚静;田伟明;高英雪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微小残留白血病检测在AML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是较为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尤其是成人急性白血病。据国外文献报道,大剂量化疗后完全缓解率约为50%~80%,但由于缓解后复发,仅30%~40%的年轻患者,不及20%的老年患者能达到长期无病生存[1‐3]。究其根源,微小残留白血病(M RD )是导致白血病复发的重要原因,对于微小残留病变,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定义,但现有的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M RD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现有的研究也表明,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技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 ,M FC )以及实时荧光定量 PCR (RQ‐PCR)等手段监测M RD对于明确诊断后治疗决策的选择以及治疗后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4‐5]。以下就M RD相关指标的检测在AM L治疗及预后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阐述。内容涉及MRD检测方法简述、MRD检测与AML危险度分层及治疗决策及M RD检测与疾病预后。

    作者:文钦;陈果;钟江帆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茶多酚对人鼻咽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茶多酚在体内对人鼻咽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可能的抗癌机制。方法以人鼻咽癌细胞株HONE1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茶多酚腹腔注射干预,在观察抑瘤率基础上,以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裸鼠移植瘤VEGF在mRNA及蛋白水平上的表达变化。结果茶多酚具有显著抑制鼻咽癌细胞 HONE1移植瘤生长的作用,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低、高剂量茶多酚组体内抑瘤率分别为18.82%、47.66%,呈浓度相关性(P<0.05);荧光定量 PCR及Western blot结果示,茶多酚可下调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且呈浓度依赖性,其中高剂量组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茶多酚对人鼻咽癌HONE1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VEGF表达,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作用有关。

    作者:田梦秋;袁东杰;郑实兴;李庆玉;石书婧;徐志文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人WJ-MHCs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TNF-α及NT-proBNP的影响

    目的:观察人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WJ‐M HCs)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N末端B型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影响。方法采用80只雄性SD大鼠通过异丙肾上腺素多点皮下注射,剂量为200 mg/kg ,隔24 h注射1次共2次。待大鼠存活1周建立模型后各取12只随机均衡分入WJ‐M HCs移植组、普通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各12只健康大鼠,3组再分为移植前和移植后4周两个亚组。WJ‐M HCs移植组于心肌梗死后1周移植以DAPI标记的WJ‐M HCs ,空白对照组及普通对照组不做处理正常饲养。分别于移植前和移植后4周检测大鼠心脏组织中 TNF‐α水平,移植后4周WJ‐M HCs细胞在大鼠心脏中的情况,大鼠TNF‐α和NT‐proBNP的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移植后WJ‐M HCs移植组较移植前LVEF明显提高(P<0.05),较移植前及普通对照组血清 TNF‐α及NT‐proBNP明显降低(P<0.05);移植后WJ‐MHCs移植组较普通对照组心脏组织中TNF‐α表达明显减少;WJ‐M HCs移植组病死率(16.67%)较普通对照组病死率(33.33%)明显降低;免疫荧光显示移植后4周仍可检测到移植的WJ‐M HCs。结论移植人WJ‐M HCs可明显降低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脏组织及循环中的TNF‐α,降低循环中的NT‐proBNP ,提高心功能。

    作者:梁晓辉;赵子粼;欧东波;罗建春;龚超奇;覃善都;赵东海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统计资料类型

    统计资料共有3种类型: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按变量值性质可将统计资料分为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定量资料又称计量资料,指通过度量衡的方法,测量每一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研究指标的量的大小,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资料,其特点为具有度量衡单位、多为连续性资料、可通过测量得到,如身高、红细胞计数、某一物质在人体内的浓度等有一定单位的资料。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外泌体与鼻咽癌的研究进展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我国南方高发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和健康。目前研究认为:遗传易感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 )和环境因素是其主要病因。几乎所有未分化和低分化鼻咽癌与EBV潜伏感染有关[1]。EBV的潜伏感染和转化细胞的能力被认为是鼻咽癌致癌的基础,但是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外泌体(Exo‐somes)是一种起源于细胞内涵体的小囊泡,其直径为40~100 nm ,初被认为是细胞的垃圾[2]。随着研究的深入,外泌体与肿瘤的关系及在病毒感染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发现和认识[3‐4]。来源于EBV感染细胞的外泌体在EBV的潜伏感染和致病过程中可能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而鼻咽癌作为一种与EBV密切相关的肿瘤,其外泌体的研究可能对阐明鼻咽癌的致病机制具有较大价值。

    作者:鄢勤文(综述);黄光武;何本超(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颅颈交界区畸形寰枢外侧关节生物力学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利用有限元法分析颅颈交界区畸形(CJVM )寰枢椎外侧关节生物力学变化。方法获取1例CJVM 枕骨和颈椎的CT扫描图像,利用三维造型和有限元软件建立颅颈交界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生理载荷和边界条件,通过比较该模型与正常模型活动度的差异结合临床观察经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同时分析寰枢椎外侧关节应力分布。结果建立几何精度较高和参数设定可靠的CJVM有限元模型,通过模型发现各节段的活动度与相关尸体实验和有限元模型数据的结果相比总体呈偏小趋势,与一般CJVM患者临床实际运动表现相符合。获得了不同生理状况下畸形有限元模型寰枢椎外侧关节面的应力分布情况,可以合理解释寰枢外侧关节结构变异及其在维持寰枢椎之间稳定的重要作用。结论 CJVM 患者寰枢外侧关节结构发生变异,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对于术前的诊断和术中治疗操作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杨明浩;高文雷;金乾坤;陆声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乙型肝炎病毒前S2蛋白激活人酰基蛋白硫酯酶1启动子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2蛋白(preS2)对人酰基蛋白硫酯酶1(APT1)启动子的作用。方法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人APT1启动子序列。PCR扩增人APT1启动子和HBV preS2基因,分别插入pGL3和pcDNA3.1(-)质粒构建人APT1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 pGL3‐APT1和 HBV preS2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1(-)‐preS2。将 pGL3‐APT1和pcDNA3.1(-)‐preS2共转染人肝癌细胞系 HepG2,然后通过检测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来评价 preS2对人APT1基因启动子的作用。数据用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结果测序结果证实pcDNA3.1(-)‐preS2与pGL3‐APT1与实验设计相符。pGL3‐APT1的荧光素酶活性是阳性对照质粒pGL3‐Control的荧光素酶活性的1.2倍(P<0.01)。pcDNA3.1(-)‐preS2与pGL3‐APT1共转染HepG2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为无preS2基因质粒pcDNA3.1(-)与pGL3‐APT1共转染 HepG2细胞荧光素酶活性的2.6倍(P<0.01)。结论本研究克隆的人APT1启动子序列具有高启动子活性;HBV preS2可激活人APT1启动子。

    作者:杨易;刘健翔;李红岩;黄海霞;史云龙;刘永明;苏何玲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成都市某三甲医院2012~2014年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趋势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情况及变化趋势,了解医院感染防控水平,为日后防控重点方向提供依据。方法2012~2014年采用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院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并对连续3年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2~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4.15%、3.38%、2.76%,连续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08,P=0.142)。连续3年对比观察,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61.3%)为主,其次为消化道(16.7%)和泌尿道(6.7%),不同年份感染部位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67,P=0.239);不同科室类别医院感染发病率比较,内科系统感染率2012~2014年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47,P=0.015)。结论连续观察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有助于了解医院感染趋势,寻找感染工作重点,改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方法。

    作者:向丽佳;夏娇;孙艳梅;郑晓红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CDX2基因在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尾型同源盒基因2(CDX2)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 RT‐PCR方法检测114例初发AML患者及56例诱导化疗后患者骨髓和(或)外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CDX2基因表达,19例随访患者每3个月定期检测CDX2基因表达。8名健康者外周静脉血和5名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作为对照。结果114例A M L患者和13名对照的骨髓和(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均检测到CDX2基因表达。以第一个四分位数为界划分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对照组CDX2基因表达水平均在低表达组,114例A M L患者高表达组90例(78.9%),对照组与A M L患者CDX2基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初发患者骨髓和外周静脉血CDX2基因表达呈正相关( r=0.656,P<0.01)。CDX2高低表达组诱导化疗完全缓解(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 AML 病例 CDX2高表达78.9%。CR患者 CDX2表达量为化疗前的10.3%~86.2%,且随着疗程增加逐步降低,复发时显著升高。随访6个月以上病例19例,两组早期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X2表达量变化反映患者体内白血病细胞负荷,持续高表达可能是预后不良指标之一,可作为染色体核型正常AML微小残留病监测指标。

    作者:申淑珍;刘娟;马云;杨瑞;许飞;李玲;白晓川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和肽素水平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和肽素水平与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科住院确诊高血压患者190例。左室舒张功能正常者52例(对照组);左室舒张功能不全者138例(不全组),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Ⅲ、Ⅳ)分成4个亚组:心功能Ⅰ级组(40例);心功能Ⅱ级组(33例);心功能Ⅲ级组(30例);心功能Ⅳ级组(35例)。所有研究对象于入院24h内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3~5mL,测定和肽素水平;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及计算Ea/Aa比值。结果不全组各亚组和肽素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全组中和肽素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583,P<0.05),Ea/Aa值与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453,P<0.05),和肽素水平与Ea/Aa呈负相关(r=-0.753,P<0.01)。结论检查高血压患者和肽素水平可以准确评估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

    作者:徐海涛;孙黎明;王红玉;王怡练;董政;王罗卿;汪明琅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右美托咪定在黄疸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用于黄疸患者全身麻醉的安全性。方法选取肝胆外科需做择期胆道探查手术的梗阻性黄疸患者60例,采用双盲研究随机分为右美组(D组)和对照组(C组),其中D组在麻醉诱导前15 min开始以0.5μg/kg负荷量泵注右美托咪定,术中以0.5μg·kg -1·h-1至缝皮前40min结束,C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所用麻醉药物剂量、肌肉松弛药总量、麻醉苏醒时间并比较苏醒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麻醉诱导前未给予右美托咪定或生理盐水时(t1),插管后5 min(t2),切皮后10 min(t3),拔管后10 min(t4)各时点去甲肾上腺素的血浆浓度,记录切皮后10 min、停止输注右美托咪定后5 min和手术结束时刻的脑电双频指数(BIS )值。结果血流动力学:D组患者术中血压变化幅度明显小于C组患者(P<0.05);全身麻醉药使用情况:D组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的使用量均小于C组(P<0.05);苏醒时间D组患者与C组患者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患者Ramsay评分:D组患者拔管后1 h的Ramsay评分较C组患者拔管后1 h的Ramsay评分低( P<0.05)。围术期去甲肾上腺素血浆浓度:C组 t3和 t4时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较 t1时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D组以上指标相应时点与t1相比无明显变化;苏醒期并发症:D组寒颤发生率和烦躁发生率较低,但心率变缓的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安全用于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全身麻醉中,且可以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苏醒质量,降低术中患者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

    作者:李佳;欧册华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武汉市江汉区细菌性痢疾发病率的ARIMA模型预测应用

    目的:探讨A RIM A模型在武汉市江汉区细菌性痢疾月发病率预测应用的可行性,为该区细菌性痢疾的防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使用SAS9.2软件对2005~2013年该区菌痢月发病资料拟合ARIMA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对2014年1~6月菌痢月发病率资料进行预测和效果评价。结果建立ARIMA(0,1,1)X(0,1,1)12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预测2014年上半年疫情将呈缓慢上升趋势,预测值与实际值拟合趋势基本一致。结论 A RIM A模型可以作为该区菌痢月发病水平的短期预测模型。

    作者:冯冰;张艳;周方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白细胞介素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遗传易感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多态性(SNPs)与乳腺癌遗传易感的相关性。方法采集齐齐哈尔医学院附院乳腺癌患者血样156例作为病例组,抽取健康者血样156例作为对照组。经过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等一系列反应,使用时间飞行质谱对IL‐10‐592、‐1082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及多态性分析。终通过统计学分析乳腺癌患者与健康者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的IL‐10‐592位点均存在C/C、C/A、A/A 3种基因型,比较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6,P>0.05)。两组的IL‐10‐1082位点均存在G/G、G/A、A/A基因型,比较分布存在差异,病例组G/G、G/A基因型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7,P<0.01)。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中发现,与IL‐10‐592 A/A基因型比较,携带IL‐10‐592 C/A、C/C基因型的群体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分别为 OR=1.039(95% C I:0.484~2.233),P=0.922,OR:1.635(95% C I=0.683~3.915),P=0.2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IL‐10‐1082 A/A比较,表达IL‐10‐1082 G/A、G/G基因型的群体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分别为OR=0.424(95% CI:0.210~0.855),P=0.016,OR=0.455(95% CI:0.178~1.163),P=0.100。结论 IL‐10‐592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乳腺癌遗传易感不相关。IL‐10‐1082 G/A基因型的表达可能是乳腺癌遗传易感的一个保护因素。

    作者:董静;陈萍;刘丹;吕艳欣;梅庆步;张明龙;郑立红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肠黏膜CX3CR1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UC患者大肠黏膜CX3CR1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该院就诊的轻中度活动期UC患者5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另设健康组15例,观察组予以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SASP治疗,对照组予以SASP治疗,健康组为空白对照。观察所有UC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的改良Mayo评分结果,并观察健康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同一病变部位大肠黏膜CX3CR1的表达情况。结果 UC患者治疗前大肠黏膜CX3CR1总阳性率为88.37%,健康组大肠黏膜CX3CR1总阳性率为20.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89,P<0.01);治疗后2周,观察组大肠黏膜CX3CR1的表达和改良 Mayo 评分结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Z=-2.085,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SASP治疗UC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SASP ,参芪扶正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大肠黏膜CX3CR1的表达而参与了UC的治疗。

    作者:赵昌东;张小节;张磊;罗红波;陈娴;张辉;张一峰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骨髓基质细胞相关分子在急性髓系白血症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意义

    造血微环境是由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和细胞外基质(ECM )构成,其对造血干细胞定居、增殖、分化、发育和成熟起到重要的支持和调节作用[1]。BMSCs是起源于胚胎发育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产生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巨噬细胞等,在造血干/祖细胞的定居、增殖、分化、发育、成熟、释放、迁移、凋亡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常的造血过程需要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微环境之间复杂的双向相互作用,一旦微环境的性质和功能发生改变,将会对造血干细胞的性状和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白血病的发生。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AML)是造血系统的克隆性疾病,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产生无效造血,具有较强的植入和侵袭能力。较多的研究指出AML患者的BMSCs出现了重要的性质和功能的改变,且其数量有明显地减少,对未成熟的造血细胞支持能力减弱。BM SCs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白血病细胞的黏附作用、分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 ECM),在AML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向茜茜(综述);张曦;杨世杰(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9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