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型肝炎病毒前S2蛋白激活人酰基蛋白硫酯酶1启动子

杨易;刘健翔;李红岩;黄海霞;史云龙;刘永明;苏何玲

关键词:肝炎病毒, 乙型, 病毒蛋白类, 蛋白质前体, 酰基蛋白硫酯酶1, 启动子, 反式激活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2蛋白(preS2)对人酰基蛋白硫酯酶1(APT1)启动子的作用。方法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人APT1启动子序列。PCR扩增人APT1启动子和HBV preS2基因,分别插入pGL3和pcDNA3.1(-)质粒构建人APT1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 pGL3‐APT1和 HBV preS2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1(-)‐preS2。将 pGL3‐APT1和pcDNA3.1(-)‐preS2共转染人肝癌细胞系 HepG2,然后通过检测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来评价 preS2对人APT1基因启动子的作用。数据用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结果测序结果证实pcDNA3.1(-)‐preS2与pGL3‐APT1与实验设计相符。pGL3‐APT1的荧光素酶活性是阳性对照质粒pGL3‐Control的荧光素酶活性的1.2倍(P<0.01)。pcDNA3.1(-)‐preS2与pGL3‐APT1共转染HepG2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为无preS2基因质粒pcDNA3.1(-)与pGL3‐APT1共转染 HepG2细胞荧光素酶活性的2.6倍(P<0.01)。结论本研究克隆的人APT1启动子序列具有高启动子活性;HBV preS2可激活人APT1启动子。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1,25-(OH)2D3对哮喘小鼠体内髓系抑制细胞及气道炎症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哮喘小鼠进行研究,建立其气道重塑模型,同时运用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 H )2 D3]进行干预,哮喘小鼠脾脏内及外周血髓系抑制细胞(MDSCs)水平及气道壁厚度的改变进行检测,分析1,25‐(OH)2D3对MDSCs及气道炎症的影响,从而了解其在哮喘发病机制的作用。方法选取30只BALB/c系小鼠,雌性、健康、8周龄,将其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哮喘组,对照组及1,25‐(OH)2D3干预组,通过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建立哮喘模型。取肺组织进行 HE染色,比较小鼠气道壁厚度;收集各组小鼠外周血及脾脏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方法测定其CD11b+ Gr1+ MDSCs细胞的比例。结果哮喘组小鼠气道发生典型气道重塑的改变,小鼠体内MDSCs均较对照组、1,25‐(OH)2D3干预组下降;1,25‐(OH)2D3干预组较哮喘组气道重塑有所改善,MDSCs较对照组、哮喘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OH)2D3可能对于哮喘的发作起到一定的治疗的作用,其可能通过对于MDSCs的水平的上调来发挥作用,使得气道的炎症得以减轻,同时能够对气道重塑进行改善。

    作者:陶秋影;雷瑞瑞;王亚哲;韩影;王祯;陈茜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颅颈交界区畸形寰枢外侧关节生物力学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利用有限元法分析颅颈交界区畸形(CJVM )寰枢椎外侧关节生物力学变化。方法获取1例CJVM 枕骨和颈椎的CT扫描图像,利用三维造型和有限元软件建立颅颈交界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生理载荷和边界条件,通过比较该模型与正常模型活动度的差异结合临床观察经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同时分析寰枢椎外侧关节应力分布。结果建立几何精度较高和参数设定可靠的CJVM有限元模型,通过模型发现各节段的活动度与相关尸体实验和有限元模型数据的结果相比总体呈偏小趋势,与一般CJVM患者临床实际运动表现相符合。获得了不同生理状况下畸形有限元模型寰枢椎外侧关节面的应力分布情况,可以合理解释寰枢外侧关节结构变异及其在维持寰枢椎之间稳定的重要作用。结论 CJVM 患者寰枢外侧关节结构发生变异,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对于术前的诊断和术中治疗操作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杨明浩;高文雷;金乾坤;陆声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超声与M RI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病变的比较

    目的:探讨超声与M RI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早期阶段的价值比较。方法对60例诊断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别进行超声检测与M RI检测,比较二者的差异。结果60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320个关节中,超声组检测出滑膜炎1040个(78.79%),关节积液400个(30.30%),腱鞘炎症336个(25.45%),骨侵蚀748块(47.94%)。M RI检测出滑膜炎1020个(77.27%),关节积液411个(31.14%),腱鞘炎症326个(24.70%),骨侵蚀1021块(65.4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检测手段,其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基本病变的检出率与MRI基本相当,是可靠的临床检测手段。

    作者:吕斌;肖芳;袁媛;牟霜;周小莉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当代医学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及科研诚信现状分析

    2014年8月底,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并自2014年9月1日起施行。这一规范的出台,对提高医学科研水平,影响科研的学术氛围意义重大,这也引发了公众对医学科研工作者整体道德水平的关注。由于医学科研人员社会责任的缺失,近来医学科研不端行为频发,导致人们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颇感担忧。

    作者:孙亚梅;杨小丽;封欣蔚;曾原琳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2013~2014年重庆市渝中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调查2013~2014年手足口病在重庆市渝中地区的流行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4年重庆市渝中地区手足口疑似患者样本1103例,用磁珠法提取样本后用荧光定量PCR法进行病原体检测。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病原体型别的分布比例。结果在2013~2014收集的1103例手足口疑似患儿样本中,检测出肠道病毒EV型580例(52.58%),其中EV71型171例(15.50%),CA16型77例(6.98%),其他肠道病毒型332例(30.10%)。男、女性别在各型肠道病毒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不同年龄组中其他肠道病毒型为主要型别。与2013年相比,2014年EV71和CA16的检出例数有所增加,但是占肠道病毒阳性个数的比例有所下降。结论该地区手足口的主要病原体病以其他肠道病毒型为主,EV71、CA16感染比例近1年来有下降的趋势。

    作者:唐彦;谭俊杰;李云霞;魏碧友;杨红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茶多酚对人鼻咽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茶多酚在体内对人鼻咽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可能的抗癌机制。方法以人鼻咽癌细胞株HONE1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茶多酚腹腔注射干预,在观察抑瘤率基础上,以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裸鼠移植瘤VEGF在mRNA及蛋白水平上的表达变化。结果茶多酚具有显著抑制鼻咽癌细胞 HONE1移植瘤生长的作用,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低、高剂量茶多酚组体内抑瘤率分别为18.82%、47.66%,呈浓度相关性(P<0.05);荧光定量 PCR及Western blot结果示,茶多酚可下调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且呈浓度依赖性,其中高剂量组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茶多酚对人鼻咽癌HONE1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VEGF表达,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作用有关。

    作者:田梦秋;袁东杰;郑实兴;李庆玉;石书婧;徐志文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乙型肝炎病毒前S2蛋白激活人酰基蛋白硫酯酶1启动子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2蛋白(preS2)对人酰基蛋白硫酯酶1(APT1)启动子的作用。方法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人APT1启动子序列。PCR扩增人APT1启动子和HBV preS2基因,分别插入pGL3和pcDNA3.1(-)质粒构建人APT1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 pGL3‐APT1和 HBV preS2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1(-)‐preS2。将 pGL3‐APT1和pcDNA3.1(-)‐preS2共转染人肝癌细胞系 HepG2,然后通过检测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来评价 preS2对人APT1基因启动子的作用。数据用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结果测序结果证实pcDNA3.1(-)‐preS2与pGL3‐APT1与实验设计相符。pGL3‐APT1的荧光素酶活性是阳性对照质粒pGL3‐Control的荧光素酶活性的1.2倍(P<0.01)。pcDNA3.1(-)‐preS2与pGL3‐APT1共转染HepG2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为无preS2基因质粒pcDNA3.1(-)与pGL3‐APT1共转染 HepG2细胞荧光素酶活性的2.6倍(P<0.01)。结论本研究克隆的人APT1启动子序列具有高启动子活性;HBV preS2可激活人APT1启动子。

    作者:杨易;刘健翔;李红岩;黄海霞;史云龙;刘永明;苏何玲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预防性气管插管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价值

    目的:评估早期预防性气管插管在严重创伤早期急救中价值,提高严重创伤早期急救能力。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258例严重创伤引起急性气道梗阻患者根据,观察达到梗阻标准和呼吸衰竭为对照组(n=84),出现有气道梗阻趋势进行预防性气管插管为观察组(n=174),比较平均住院时间、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的伤员平均住院时间17.2 d ,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44.59%,病死率10.67%。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27.9 d ,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67.51%,病死率3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预防性气管插管可对严重创伤进行较好气道管理,改善呼吸,缩短严重创伤患者住院日、降低并发症;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天泉;张文军;徐世伟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不同组织在电刀笔电极表面的粘附行为研究

    目的:在电切模式下研究高频电刀切割不同组织时电极表面的组织粘附行为。方法选用新鲜的离体猪组织为实验材料,在电刀笔完成对组织切割实验后,利用数码相机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电极表面粘附组织的形貌。结果切割肌肉组织时,电极表面粘附物由黄色焦痂和絮状肌肉组织组成;切割脂肪组织时,电极表面粘附物主要为油脂和少量黄色焦痂;切割脂肪‐肌肉混合组织时,电极表面粘附物是脂肪与肌肉组织粘附物的混合体;切割皮肤组织时,电极表面粘附物主要为胶体状黑色焦痂。结论不同组织在电极表面的粘附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有助于分析电极表面粘附组织的产生形式和影响因素,为高频电刀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数据,并且可对临床手术操作做出相应的指导。

    作者:栗云龙;茹磊磊;郑靖;付和林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HPLC法测定apoA-1介导的泡沫细胞胆固醇流出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载脂蛋白A‐1(apoA‐1)介导的泡沫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率的实验方法。方法人单核细胞THP‐1用160 nmol/L佛波酯(PMA)诱导24 h分化为贴壁巨噬细胞(PMA组),再用50μg/mL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处理48 h ,诱导巨噬细胞变成泡沫细胞(ac‐LDL组);加入含apoA‐1的1640培养基培养24 h(apoA‐1组)。油红O染色和HPLC法测定细胞内胆固醇水平,鉴定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模型。采用 HPLC分析和液体闪烁计数法测定apoA‐1介导的泡沫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率。结果 T 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经油红O染色后,细胞内可明显观察到大量红色脂滴存在。胆固醇水平测定显示,ac‐LDL组内游离胆固醇、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水平明显高于 PMA组(P<0.01)。ac‐LDL处理细胞48 h后,ac‐LDL 组内总胆固醇水平为80.25μg/mg 细胞蛋白,胆固醇酯水平为47.65μg/mg 细胞蛋白,占总胆固醇的59.38%,与PM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HPLC分析和液体闪烁计数法结果表明,apoA‐1介导泡沫细胞内apoA‐1组胆固醇流出率分别为5.63%和7.08%(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酶促反应结合 HPLC测定泡沫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的方法,为后续研究细胞脂质代谢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马卫列;龚晓华;李观强;丁航;兰柳波;陈小谊;张志珍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外泌体与鼻咽癌的研究进展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我国南方高发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和健康。目前研究认为:遗传易感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 )和环境因素是其主要病因。几乎所有未分化和低分化鼻咽癌与EBV潜伏感染有关[1]。EBV的潜伏感染和转化细胞的能力被认为是鼻咽癌致癌的基础,但是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外泌体(Exo‐somes)是一种起源于细胞内涵体的小囊泡,其直径为40~100 nm ,初被认为是细胞的垃圾[2]。随着研究的深入,外泌体与肿瘤的关系及在病毒感染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发现和认识[3‐4]。来源于EBV感染细胞的外泌体在EBV的潜伏感染和致病过程中可能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而鼻咽癌作为一种与EBV密切相关的肿瘤,其外泌体的研究可能对阐明鼻咽癌的致病机制具有较大价值。

    作者:鄢勤文(综述);黄光武;何本超(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统计资料类型

    统计资料共有3种类型: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按变量值性质可将统计资料分为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定量资料又称计量资料,指通过度量衡的方法,测量每一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研究指标的量的大小,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资料,其特点为具有度量衡单位、多为连续性资料、可通过测量得到,如身高、红细胞计数、某一物质在人体内的浓度等有一定单位的资料。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42例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随访资料,其中男16例,女26例;年龄60~78岁,平均70.2岁,分析影响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经12~33个月(平均20.6个月)随访,Constant评分平均为79.1分(33.0~91.0分)。肩关节功能预后与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钢板位置、颈干角内翻复位呈显著相关,与性别、合并伤、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无明显相关。结论骨折类型、钢板位置、颈干角内翻复位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是影响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预后的因素。

    作者:赵康全;杨惠林;王羿萌;万国杨;皮斌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脂多糖对气道上皮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检测不同浓度脂多糖(LPS)刺激气道上皮细胞不同时间后炎症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ICAM‐2]分泌量的变化,从而探索LPS在调节气道上皮细胞炎症因子分泌中的作用。方法用培养贴壁细胞的方法,培养具有气道上皮细胞特性的A549细胞株,用不同浓度的LPS(0、0.1、1.0、10.0、20.0、30.0、50.0、100.0μg/mL )刺激饥饿24 h后的同等数量的A549细胞,分别在刺激2、4、8、24、30 h以后收集细胞上清液;用ELASA方法检测A549细胞各炎症因子分泌量,分析不同时间点的变化。结果(1)LPS能够干预气道上皮细胞分泌TGF‐β、MCP‐1、TNF‐α、ICAM‐1和ICAM‐2;当LPS干预浓度为20.0μg/mL ,干预时间为4 h和8 h时,ICAM‐1的分泌量达到峰值;当LPS干预浓度为50.0μg/mL ,干预时间为4 h时,MCP‐1的分泌量达到峰值。(2)TGF‐β、MCP‐1、TNF‐α、ICAM‐1和ICAM‐2的分泌量与LPS的干预浓度和干预时间有一定关系,在各个时相点,TNF‐α、MCP‐1和ICAM‐1分泌量达到大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干预时间为30 h时,TGF‐β分泌量下降,ICAM‐2的分泌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各时相点,TGF‐β和ICAM‐2分泌量大时也需要一个佳的LPS干预浓度,且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PS对气道上皮细胞TGF‐β、MCP‐1、TNF‐α、ICAM‐1和ICAM‐2分泌量的影响与L PS的干预浓度和干预时间相关,特定的干预浓度和干预时间可使相应的炎症因子分泌达峰值。

    作者:舒艳;蔡颖;况九龙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成都市某三甲医院2012~2014年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趋势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情况及变化趋势,了解医院感染防控水平,为日后防控重点方向提供依据。方法2012~2014年采用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院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并对连续3年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2~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4.15%、3.38%、2.76%,连续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08,P=0.142)。连续3年对比观察,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61.3%)为主,其次为消化道(16.7%)和泌尿道(6.7%),不同年份感染部位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67,P=0.239);不同科室类别医院感染发病率比较,内科系统感染率2012~2014年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47,P=0.015)。结论连续观察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有助于了解医院感染趋势,寻找感染工作重点,改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方法。

    作者:向丽佳;夏娇;孙艳梅;郑晓红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血CM V-DNA 的定期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术(allo‐HSCT )后患者血液巨细胞病毒DNA (CM V‐DNA )阳性率,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30例在2012年7月至2014年9月行allo‐HSCT患者,用PCR方法定量检测患者移植术后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2周)、第4~6个月(1次/月)静脉血中CM V‐DNA的拷贝数,统计各时期的阳性率。结果30例患者有13例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率为43.3%。第1个月内阳性患者有4例(13.3%),第2个月有11例(36.7%),第3个月有2例(6.7%),第4个月0例,第5个月有2例(6.7%),第6个月0例。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术后半年内第2个月患者CM V‐DNA阳性率较高。相关分析提示CMV‐DNA阳性率与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巴利昔单抗(CD25单抗)的使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程度有关,与性别、年龄、原发病危险分层、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情况、预处理方案、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等无关。结论定期监测allo‐HSCT后患者血液CM V‐DNA可及时干预,减少巨细胞病毒感染并发症。

    作者:李欢;张三陵;邓建川;张颖;娄世锋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期的护理分析

    近年来由于移植技术的进步,显著提高了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成功率[1],而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预处理阶段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杀死体内的肿瘤细胞或异常细胞,抑制或摧毁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为造血干细胞的植入提供条件,腾空造血细胞龛,减少排斥反应,为干细胞的植入提供必要的空间[2],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关键。而预处理期间的护理[3]是预处理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儿童因其具有病情变化快、依从性差、不配合、不能准确表达清楚等特点,给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采用个体规范的护理方法,是取得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重要保障。现将本科2009~2014年1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预处理期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伍满群;曾东风;孙爱华;刘学;杜欣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胃癌手术老年患者不同麻醉方案免疫功能比较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胃癌手术老年患者围术期免疫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和右美托咪定组(n=30)。右美托咪定组在麻醉诱导后10 min内静脉注射0.5μg/kg右美托咪定后以0.3μg·kg -1·h-1维持,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在麻醉诱导前、术后1 d、术后3 d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浆细胞因子浓度和血 T 细胞亚群比例。结果与麻醉诱导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 d CD3+、CD4+、CD8+、CD4+/CD8+ T细胞比例减少,对照组患者术后3 d比例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术后1、3 d比例较高( P<0.05)。与麻醉诱导前相比,两组患者血浆IL‐2、IFN‐γ浓度术后1 d降低,术后3 d升高;IL‐6浓度术后1 d上升;IL‐10浓度术后1 d升高,术后3 d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术后1、3 d血浆 IL‐2、IFN‐γ浓度较高,IL‐6、IL‐10浓度较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改善胃癌手术老年患者围术期免疫状况,减少对免疫功能的抑制。

    作者:马长华;袁林辉;李昌;王洪涛;徐国海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70例ICU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安全性临床分析

    IC U建立人工气道是急诊科用来抢救急危重患者主要的措施之一,临床人工气道的护理管理又是关系到抢救急危重患者的成败的重要环节,安全有效的人工气道吸痰又是保障维持患者生命征平稳的措施之一。因此,对本院急诊 IC U 收治的70例患者进行人工气道安全性吸痰,并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文琴;李玲;卢梅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髓系肿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 M )是一种恶性浆细胞肿瘤,化疗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针对骨髓瘤的治疗手段可谓日新月异,尤其是分子靶向药物(硼替佐米、卡非佐米、来那度胺等)的引入,其联合化疗带来的效果几乎可以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媲美,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缓解率及预后,为那些无法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随着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随之而来的第二肿瘤(SPM )成为新的挑战,但目前多发性骨髓瘤继发第二肿瘤发病机制不清,部分与药物相关,此类患者疗效不佳。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共收治7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中有2例继发第二肿瘤,分别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现报道如下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作者:赵鹏;王季石;卢英豪;何玲;黄懿;张燕 刊期: 2015年第29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