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研究生导师组制度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研究

袁轲;侯延斌;陈地龙;白燕

关键词:导师组制度,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学位研究生, 研究生培养模式, 职业能力, 职业领域, 学位类型, 探索研究, 培养质量, 本质属性, 学术, 试点, 设置, 国内, 国家, 高校
摘要:近年来,国内诸多高校探索了研究生导师组制度,多基于学术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学位类型,其本质属性决定了更需要研究生导师组制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自1998年试点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拟通过探索研究生导师组制度,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切实保障培养质量。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一次性带取样器的采血袋的应用分析

    目的:评价一次性带取样器的采血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00套附加取样器的一次性使用采血袋(实验组)和无取样器的100套一次性使用采血袋(对照组)取样的产品适配性、取样的安全性、取样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2种一次性采血袋留取样品总时间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12.49±0.64)s明显少于对照组(12.96±1.09)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带取样器的采血袋)留取检测样品的流程优于对照组。结论一次性带取样器采血袋留取检测样品更方便。

    作者:易中梅;王世春;王泽荣;张红;刁荣华;王红苹;赖秋月;罗岚;赵树铭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对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 )和急性时相C反应蛋白(CRP)对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重症学科2014年1~10月的63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分为感染组(n=37)和非感染组(n=26)。留取静脉血标本要在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1 h内,观察指标有:体温(℃)、白细胞计数(WBC ,×109/L)、PCT、CRP。结果感染组各时段 PCT、CRP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CRP和PCT联合CRP诊断肺部感染灵敏度分别为78%、81%、81%。特异度方面,PCT联合CRP为77%,明显高于PCT (69%)和CRP(15%)。结论 PCT联合CRP的检测阳性率及特异度较高,可作为颅脑损伤患者继发肺部感染早期较特异和敏感指标。

    作者:陈亮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心房纤颤患者二尖瓣反流与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旨在探讨非瓣膜性房颤血栓形成的心脏本身因素,二尖瓣反流与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212例心房纤颤患者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和经食道超声检查。按左心房有无血栓分为血栓组(50例)和无血栓组(162例)。分析入选病例的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左心房内径(LAD)[(48.1±4.7)mm vs .(40.4±3.4)mm]、左室舒张末径(LVEDD)[(50.9±3.7)mm vs .(46.4±3.9)mm]、左室射血分数(LVEF)[(56.5±3.9)% vs .(65.9±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栓组仅有少量反流,中度以上反流患者无血栓形成。结论 LAD、心功能下降是并发左心房血栓的危险因素。二尖瓣反流是左心房血栓形成的保护性因素。

    作者:柴青芬;阮伟丽;韩芳芳;石延辉;柴振基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1191例新生儿脐血感染生物学指标参考区间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健康足月新生儿脐血中提示早发细菌感染的生物标志: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 )、白细胞介素(IL)‐6、IL‐8、血小板(PLT)、白细胞总数(WBC)在该地区的参考区间。方法搜集2012年1月到2013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足月新生儿脐带血1476例,终纳入1191例健康足月新生儿脐血,检测脐血中hs‐CRP、PCT、IL‐6、IL‐8、PLT、WBC的变化,采用SAS9.0处理数据,对相关数据应用上下(上)限进行描述,应用秩和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正常足月新生儿脐血hs‐CRP参考上限为3.1mg/L,PCT参考上限为为0.18ng/mL。IL‐6、IL‐8参考区间为56.6(11.9~133.2)ng/L、976.0(111.7~2507.1)ng/L,PLT参考区间为242.0(120.0~339.0)×109/L,WBC参考区间为12.9(7.6~19.3)×109/L,脐血血小板值在剖宫产组中较顺产组低(230vs.254,Z=4.301,P<0.05),不同孕周,各感染生物学标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败血症患儿的CRP、PCT升高(P<0.05),IL‐6、IL‐8、WBC、PLT与健康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研究建立了健康足月儿脐血中细菌感染生物学标志的参考区间,为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的诊断奠定了基础。

    作者:杨瑞兰;彭祖菊;贺雨;王泉秀;张维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应用于开胸患者术后镇痛镇静效果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应用于开胸患者术后镇痛镇静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于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需开胸手术治疗患者入选本研究,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ASA分级Ⅰ~Ⅱ级,观察组术后采取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镇痛,对照组采取舒芬太尼镇痛,观察两组患者镇痛镇静效果,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镇痛评分于术后6、12、24、48 h分别为(3.21±0.76)、(3.01±0.77)、(2.79±0.69)、(2.67±0.66)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 Ramsay镇静评分于术后6、12、24、48 h分别为(2.12±0.23)、(2.07±0.22)、(2.02±0.24)、(2.01±0.21)分,镇静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术后48 h内按压镇痛泵次数、有效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应用于开胸患者术后镇痛镇静效果较佳,且较为安全。

    作者:钟锦秀;吴少娟;黄康强;韦华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痴呆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痴呆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为该类患者术后痴呆发生的预防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共纳入120例贵州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骨科因股骨颈骨折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价正常。详细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术后观察患者谵妄发生情况。随访1年再次进行CDR评分,根据结果分为痴呆组与非痴呆组,分析术后谵妄对患者术后痴呆发生的影响。结果120例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中,术后1周有40例(33.3%)患者发生谵妄,随访1年后有16例(40.0%)患者CDR评分0.5~3.0分;术后1周80例(66.7%)患者未发生谵妄,随访1年后有4例(5.0%)患者CDR评分大于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显示:年龄、性格内向、受教育程度小于6年、糖尿病史、发生谵妄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与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术后发生痴呆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显示年龄大、糖尿病史及发生谵妄是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术后痴呆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发现:术后谵妄预测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痴呆发生的 AUC面积为0.878。结论高龄、糖尿病史及术后谵妄是无痴呆病史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痴呆发生的危险因素,且术后谵妄对痴呆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胡国伦;陈代全;龚定华;李学斌;齐晓岚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肾移植术后髋关节置换围术期护理对患者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肾移植是临床治疗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但由于肾移植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FNH)的发病率明显增多[1]。OFNH主要表现为髋部疼痛和髋关节功能障碍,导致行走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被大多学者人为是治疗OFNH的佳治疗方法[2],且随着人们对医疗护理要求的日渐提高,其围术期护理也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对肾移植术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围术期综合护理,观察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陈晓玲;黄天雯;刘巧梨;谭运娟;桂自珍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外周血CD4+T 细胞组蛋白乙酰化在狼疮性肾炎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狼疮性肾炎(LN)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探究其在L N发病中的作用。方法18例L N患者均来自该科病房,全部患者都达到美国风湿学会1997年推荐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分类诊断标准。满足以下条件为活动性的LN,蛋白尿大于0.5g/d,或活动性尿沉渣改变(血尿红细胞超过5个/Hp,或脓尿白细胞大于5个/Hp,或细胞管型大于1个/Hp),血肌酐升高大于1.2mg/L,排除感染、肾结石和其他原因引起的。非活动的LN :蛋白尿小于0.5g/L,非活动性的尿沉渣。将L N患者分为两组:非活动性(I组)8例、活动性的L N组(A组)10例,对照组(N组)8例。分别采集L N患者和N组的外周血50 mL ,密度梯度离心法(Ficoll法)分离出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采用免疫磁珠技术分选出CD4+ T细胞,并提取组蛋白,采用组蛋白H3/H4乙酰化检测试剂盒检测组蛋白H3/H4的乙酰化水平,分析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及与疾病的关系。结果(1)与N组相比,A和I组LN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的组蛋白 H3、H4均呈低乙酰化状态(P<0.01);(2)A组的组蛋白H4的乙酰化水平低于I组(P<0.01),而组蛋白 H3乙酰化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蛋白 H4的乙酰化水平与24 h尿蛋白排泄量呈负相关(r=-0.661,P<0.05)。结论在LN患者中的CD4+ T细胞组蛋白 H3和组蛋白 H4均呈低乙酰化状态可能参与了LN的发病,CD4+ T细胞组蛋白H4的乙酰化水平可能与LN的活动性有关。

    作者:刘抗寒;刘芳;梁玉梅;饶慧;陈莹;曾清华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2002~2014年重庆市璧山区霍乱疫情及水产品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2002~2014年璧山区霍乱疫情及水产品监测结果及干预措施,为制订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并有效的防范霍乱疫情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璧山区2002~2014年的霍乱疫情资料进行分析。同时对2005~2014年随机抽取水产品样品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4年璧山区共对水产品检测4443份,检出霍乱弧菌5株,阳性率为0.11%,璧山区水产品存在污染状况。2002~2014年共报告霍乱病例38例,带菌者166例,病例主要发生在2002~2006年,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后,2006年以后无病例发生。聚餐及不良的卫生习惯是引起霍乱暴发的主要原因。结论发生疫情后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特别是根据水产品检测结果实时调整防控措施能有效控制霍乱疫情的发生。

    作者:罗媚;徐玲;刘宏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循证护理对减少或预防患者 PICC置管并发症的M eta分析

    目的:综合评价循证护理对减少或预防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并发症发生的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VIP资源,Pubmed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减少或预防PICC置管并发症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 an 5.0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 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个随机对照研究,3092例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循证护理组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静脉炎、穿刺点感染、导管脱出或异位及导管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减少或预防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改善PICC置管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万玲;卢美玲;罗倩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1例疑难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回顾性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 M )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株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临床上形态学不典型MM并不多见,需利用骨髓细胞形态学(M )、细胞免疫学(I )、细胞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学(M )四者即MICM 的白血病诊断手段来进行相互印证,通过实验室检查与临床经验终进行临床诊断,该患者各种诊断手段似乎并不能够相互映衬。

    作者:杨学敏;白俊;杨璐西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2011~2013年某院胆道感染病原菌与细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特点,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296例胆汁标本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细菌培养结果及耐药情况。结果296例胆汁标本中有199例检出致病菌,阳性率占67.23%,其中21例检出两种细菌,共检出22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58株,占71.82%;革兰阳性菌46株,占20.91%;真菌16株,占7.27%;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均较低,其次对他唑巴坦、氨曲南、三四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的耐药率相对较低。革兰阴性菌中耐药性高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大于50.00%。革兰阳性球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为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小于30.00%,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氯洁霉素高度耐药,耐药率70.00%~100.00%。结论296例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屎肠球菌,对青霉素类耐药性较高。

    作者:吴晓春;侯章梅;成燕;杨薇;颜令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司坦唑醇对高营养风险危重患者氮平衡、握力及临床预后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司坦唑醇对高营养风险危重患者氮平衡、握力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6月入住该院ICU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给予相同营养支持治疗方案基础上,治疗组予以患者司坦唑醇片4 mg 3次/天口服或胃肠道给药,对照组给予相应安慰剂,连续7 d。所有患者在入IC U后第1、4、7天分测定患者氮平衡、握力,在第1、4、7天及出院时留取患者血标本行肝功能监测,检测患者前清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并统计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留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入ICU时APACHE‐Ⅱ,NRS‐2002评分,28 d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 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缩短(P<0.05)。在入ICU第1天时,两组患者各项检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4天及第7天时,治疗组患者氮平衡、前清蛋白、握力及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在出院前治疗组升高的肝功能指标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结论在危重患者中应用蛋白同化激素司坦唑醇,可以促进蛋白合成,减少肌肉等瘦体组织分解,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与住IC U时间。但在使用中需高度关注其对危重患者的肝功能损害情况。

    作者:王宇辉;龙大利;叶八宁;施贤清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儿童身高影响的 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治疗对哮喘儿童身高的影响。方法全面检索万方、知网、CENTRAL、EM‐BASE、MEDLINE、CINAHL等数据库中1979年至2014年10月ICS治疗对哮喘儿童身高增长影响的相关文献,语种限中文和英文。纳入原始研究、质量评价并提取资料,剔除不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对所纳入的研究数据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 eta分析结果显示ICS治疗6~8月哮喘儿童身高增长平均减少0.77 cm ,治疗1年哮喘儿童身高增长平均减少0.55 cm ,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 D=-0.77、-0.55,P<0.01);ICS治疗2年哮喘儿童身高增长平均减少0.30 cm ,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30,P>0.05)。结论 ICS治疗对哮喘儿童身高增长有暂时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在半年内较明显,随时间推移抑制作用减少。

    作者:李颖;张光莉;张慧;李俊奇;张东伟;刘茹;罗征秀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重庆市永川区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他们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生理变化的快速发生必然会产生心理上的波动及对新事物的好奇,性教育的缺失必将带来青少年的心理困惑,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表的《2003年世界人口状况》称:目前每隔14 s 就有1名青少年感染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V ),而在全世界新感染H IV的病例中,青少年占了将近一半[1]。2013年7月,重庆市政府官方网站信息,本市 HIV 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总计16548人,新增病例90%以上通过性传播,小年龄14岁。据永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5岁以下青少年感染 H IV呈快速发展趋势,2012年较2011年同期增长44%,2013年较2012年同期增长69%。据笔者前期调查结果:永川区每年未婚先孕流产人次达到6000多(不完全统计),其中20岁及以下青少年占比超过50%,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达到未婚群体的30%左右。因此,笔者通过对永川区中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访谈,掌握永川区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找出青少年性教育缺乏的症结所在,提出解决的办法,为决策部门相关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的依据。

    作者:肖进莲;龚放;米春香;邹亮;唐万珍;王映月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127例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术在房间隔缺损(ASD)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并与传统的外科体外循环下心内修补术进行对比。方法将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入住该院的236例ASD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n=109)给予外科体外循环修补术,观察组(n=127)给予经胸微创封堵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使用呼吸机时间、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VAS评分、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心脏功能指标变化。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气管插管时间、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但输血量、引流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手术成功率稍大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前后各心脏功能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临床效果显著,对患者创伤小,操作简便,明显优于传统外科体外循环下心内修补术,应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李才;田作春;朱勇德;陈纯烨;吴献华;许有忠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不同致伤条件下人下颌骨投射伤计算机仿真模拟和对比分析

    目的:利用有限元数字模拟技术动态仿真不同致伤条件下人下颌骨颏部投射伤动态致伤过程,通过生物力学分析探讨下颌骨投射伤致伤机制。方法建立人下颌骨投射伤三维有限元模型,动态模拟在不同致伤条件下(高、中、低三种投射速度)投射物致伤下颌骨颏部的动态过程,对模拟结果进行生物力学对比分析。结果成功模拟不同致伤条件下人下颌骨投射伤动态致伤过程,模拟结果逼真,投射速度越高,下颌骨损伤更为严重。结论利用数字模拟技术可以有效地仿真下颌骨投射伤,为口腔颌面部战创伤基础研究、临床救治提供参考和指导。

    作者:雷涛;郑加军;王婷婷;李瑛;谢良宪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模式探讨

    目的:探讨基于故障树分析法对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手术送检标本27705例,根据采用故障树分析法前后分为对照组(n=13792例)和观察组(n=13913例)。总结分析两组标本中发生标本交接不清和处置不规范的情况。结果实施故障树分析法前后发生标本交接不清的比例分别是4.44%和1.07%( P<0.01),处置不规范的比例分别是4.35%和0.85%( P<0.01)。结论基于故障树分析法对手术室病理标本进行管理,不仅能准确分析问题根源,还能显著提高标本管理质量。

    作者:马红利;张文敏;袁晓华;杨畅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诊断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比较卧立位对血浆醛固酮/肾素比值(ARR)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影响,并通过盐水确诊试验研究较有效的筛查条件。方法将排除其他继发性高血压病因,严格换药后完成盐水确诊试验的84例高血压患者根据盐水试验结果分为PA组(52例)和原发性高血压(PH)组(32例),统计立卧位血浆醛固酮、肾素(PRA)数值,计算立卧位ARR比值,测定尿醛固酮。结果 PA组立位 AAR>240(pg/mL)/(ng·mL-1·h-1)者42例(80.77%),PH 组立位 AAR>240(pg/mL)/(ng · m L -1· h-1)者14例(43.75%),尿醛固酮中位数14.34μg/24 h ,P H组A A R>240(pg/m L )/(ng · m L -1· h-1)且卧位血浆醛固酮大于150 pg/mL者1例(3.13%)。PA组立位AAR>240(pg/mL)/(ng·mL-1·h-1)且卧位血浆醛固酮大于150 pg/mL者34例(65.39%),此方法诊断PA的特异性为96.88%。PA组立位AAR>240(pg/mL)/(ng·mL-1·h-1)且卧位血浆醛固酮大于150 pg/mL及尿醛固酮大于10μg/24 h者31例(59.62%),此方法诊断 PA特异性为100.00%。结论以立位ARR>240(pg/mL )/(ng·mL-1·h-1)且卧位血浆醛固酮大于150 pg/mL及尿醛固酮大于10μg/24 h为标准是有效筛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方法。

    作者:许红峰;朱理敏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重庆地区高血压发病率及其与睡眠时间的关系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高血压、肥胖、超质量患病率,探索血压与睡眠时间的内在关系,为高血压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13~2015年前往西南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的体检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对睡眠时间与血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超质量患病率36.68%,肥胖患病率11.36%。高血压患病率22.14%,血压正常高值占33.43%,男性高血压患病率约为女性的2倍。睡眠时间与高血压呈负相关,睡眠时间小于5 h者,单纯收缩压高、2级、3级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结论睡眠时间小于5h可增加单纯收缩压高、2级、3级高血压的患病风险。

    作者:赵小兰;张亚兰;陈虹 刊期: 2015年第30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