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玲;卢美玲;罗倩
目的:研究健康SD鼠在妊娠和哺乳期肝脏胆酸代谢基因的变化。方法取孕10、14、19 d及产后1、7、14、21 d的大鼠肝脏,检测胆酸水平和肝脏法尼醇X受体(FXR)、小异二聚体伴侣受体(SHP)、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α1)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测Cyp7α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孕晚期健康大鼠,肝脏中胆酸及Cyp7α1表达不升高;哺乳期的大鼠,肝脏胆酸增加,FXR表达升高;在孕晚期及哺乳期靶基因SHP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且其表达高峰期是第孕19天,其值可达对照组的6倍之多。结论健康大鼠在产后肝脏胆酸合成增加,而孕期减少,可能与Cyp7α1、FXR及SHP表达有关。
作者:谢红梅;朱琼妮;张丹;刘杰;陆远富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二期翻修的引发感染的微生物特点和药敏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在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102例髋关节置换感染二期翻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细菌培养,分析微生物特点和药敏结果。结果102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离出病原菌检出率为93.14%,其中革兰阳性菌占总菌株的51.59%,革兰阴性菌占总菌株的48.41%,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检出率分别为27.37%和2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均具有不同程度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对3代头孢、亚胺培南具有较高敏感性。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需加强对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参考监测结果针对性的应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和预防感染。
作者:韦衍莉;朱雄;林昌锋;陈如寿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优选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临床维护的培训方法,以降低PICC的非正常拔管率,延长PICC的使用时间。方法总结2012年11月至2014年3月239例新生儿PICC经不同模式培训后对导管的维护,传统培训组119例,1对1培训组120例,比较PICC的非正常拔管率及留置时间。结果1对1培训组5例非正常拔管(导管堵塞4例、导管断裂1例),非正常拔管率为4.2%(5/120),传统培训组19例非正常拔管(导管堵塞10例、导管滑出5例、导管断裂2例、针头刺破导管1例、高压输液1例),非正常拔管率为16.0%(19/11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09,P<0.05);1对1培训组导管平均留置(27.37±17.65)d ,传统培训组为(25.19±14.82)d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31,P>0.05)。结论1对1培训后可明显降低新生儿PICC非正常拔管率。
作者:付利珍;谢佳;张先红 刊期: 2015年第30期
近年来,国内诸多高校探索了研究生导师组制度,多基于学术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学位类型,其本质属性决定了更需要研究生导师组制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自1998年试点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拟通过探索研究生导师组制度,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切实保障培养质量。
作者:袁轲;侯延斌;陈地龙;白燕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介绍临床药师通过详细问诊,协助医生明确诊断,并参与拟定治疗方案,发挥治疗团队成员的作用。方法介绍临床药师参与1例少见布鲁菌感染案例的诊治过程。结果临床药师在获知病原学结果的基础上,通过详细问诊,协助医生明确诊断,并提供抗感染方案,给予患者治疗全程监护,终实现治疗安全有效。结论临床药师利用病原微生物学和药学专业特长参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发挥了药师作为临床治疗团队成员的积极作用。
作者:普燕芳;赵明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应用于开胸患者术后镇痛镇静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于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需开胸手术治疗患者入选本研究,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ASA分级Ⅰ~Ⅱ级,观察组术后采取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镇痛,对照组采取舒芬太尼镇痛,观察两组患者镇痛镇静效果,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镇痛评分于术后6、12、24、48 h分别为(3.21±0.76)、(3.01±0.77)、(2.79±0.69)、(2.67±0.66)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 Ramsay镇静评分于术后6、12、24、48 h分别为(2.12±0.23)、(2.07±0.22)、(2.02±0.24)、(2.01±0.21)分,镇静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术后48 h内按压镇痛泵次数、有效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应用于开胸患者术后镇痛镇静效果较佳,且较为安全。
作者:钟锦秀;吴少娟;黄康强;韦华 刊期: 2015年第30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39岁。因外阴丘疹伴瘙痒2年,于2011年7月至本科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外阴出现扁平圆形淡红色丘疹,自觉瘙痒。在当地医院诊断“湿疹”,给予抗组胺药和外用激素软膏后无明显好转,皮损逐渐增多。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毛囊角化病或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病史,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发育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侧大阴唇可见多发性淡红色扁平丘疹,孤立或成群分布,绿豆至黄豆大小,质地稍硬,无糜烂、水疱(图1)。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皮损真菌镜检、醋酸白试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均阴性。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棘层松解。真皮浅层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图2)。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Ig G、Ig M、Ig A、C3阴性。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改变诊断“外生殖器部位的棘层松解性皮病”。治疗:予以外用药对症处理后,皮损无明显改善。2个月后行激光治疗后痊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作者:肖沙;刁庆春;郝进;高涛 刊期: 2015年第30期
转型期的医患关系面临较多挑战,矛盾的产生无非源于利益与沟通两个方面[1‐2]。利益问题须有赖于国家对医疗相关配套设施、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随着政府的重视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转型虽需一定时间但终会改善。而沟通问题则需要医务人员长期重视,因为即便是在具备比较完备的医疗保险制度、对患者利益问题给予了较为充分保障的发达国家,也存在诸多起源于沟通问题的医患冲突。
作者:罗科宇;张泽华;谢肇;侯天勇;许建中;罗飞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前,高血压仍然是一个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左室肥厚(lef 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LVH)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心血管事件独立的危险因素[4],可显著增加心源性猝死(SCD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严重影响高血压的预后。
作者:潘建红(综述);王佩显(审校) 刊期: 2015年第30期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称脉管炎。是指周围脉管(中、小动脉及静脉)的一种慢性持续性、进行性的血管炎症病变,进而导致血栓形成使血管腔闭塞的一类疾病[1]。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合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极为少见,现将本科2014年2月13日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合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致皮肤坏死,经充分血液透析及应用伤口护理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病历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江渝;黄娟;梁莉 刊期: 2015年第30期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的工作场所人员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或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3]。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asystemic shunt ,TIPS),是经颈静脉途径在肝内静脉与门静脉之间穿刺建立有效的门体分流通道,使部分门脉血流直接进入腔静脉[4],从而降低门脉压力,减少或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非手术方法,具有微创、精准、可重复和有效等优点,已从以往的肝移植前的过渡治疗方式逐渐成为有效延长生存期的治疗方法[5]。TIPS术后常并发肝性脑病[6‐8],发生率可高达34.5%[7],为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本科采用品管圈手法以“提高肝硬化患者 T IPS术后对低蛋白饮食的依从性”为主题,对83例肝硬化 T IPS术后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付世英;罗玲;张运芝;张志会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术在房间隔缺损(ASD)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并与传统的外科体外循环下心内修补术进行对比。方法将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入住该院的236例ASD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n=109)给予外科体外循环修补术,观察组(n=127)给予经胸微创封堵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使用呼吸机时间、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VAS评分、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心脏功能指标变化。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气管插管时间、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但输血量、引流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手术成功率稍大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前后各心脏功能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临床效果显著,对患者创伤小,操作简便,明显优于传统外科体外循环下心内修补术,应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李才;田作春;朱勇德;陈纯烨;吴献华;许有忠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家庭照料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WHO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Zarit照料负担量表(ZB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等对64名AD患者的家庭照料者进行调查。结果(1)AD患者照料者的生活质量总的主观感受得分显著低于健康状况总的主观感受得分(t=-2.217,P=0.030)。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得分与中国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52、-1.994,P=0.801、0.050);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30、3.658,P<0.05)。(2)有配偶、亲子关系差、有躯体疾病及患者精神行为症状较重的照料者生活质量较低(P<0.05)。(3)照料者的生活质量总分与照料负担总分呈负相关(r=-0.433,P<0.05),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正相关( r=0.346,P<0.05)。(4)婚姻状况、亲子关系、躯体疾病、社会支持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r2=0.409)。结论加强对有配偶、亲子关系较差、身体情况不良的AD照料者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蒋平静;谭小林;黄杰;赵科;文晏;陈非;蒋振虹;胡舒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研究狼疮性肾炎(LN)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探究其在L N发病中的作用。方法18例L N患者均来自该科病房,全部患者都达到美国风湿学会1997年推荐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分类诊断标准。满足以下条件为活动性的LN,蛋白尿大于0.5g/d,或活动性尿沉渣改变(血尿红细胞超过5个/Hp,或脓尿白细胞大于5个/Hp,或细胞管型大于1个/Hp),血肌酐升高大于1.2mg/L,排除感染、肾结石和其他原因引起的。非活动的LN :蛋白尿小于0.5g/L,非活动性的尿沉渣。将L N患者分为两组:非活动性(I组)8例、活动性的L N组(A组)10例,对照组(N组)8例。分别采集L N患者和N组的外周血50 mL ,密度梯度离心法(Ficoll法)分离出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采用免疫磁珠技术分选出CD4+ T细胞,并提取组蛋白,采用组蛋白H3/H4乙酰化检测试剂盒检测组蛋白H3/H4的乙酰化水平,分析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及与疾病的关系。结果(1)与N组相比,A和I组LN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的组蛋白 H3、H4均呈低乙酰化状态(P<0.01);(2)A组的组蛋白H4的乙酰化水平低于I组(P<0.01),而组蛋白 H3乙酰化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蛋白 H4的乙酰化水平与24 h尿蛋白排泄量呈负相关(r=-0.661,P<0.05)。结论在LN患者中的CD4+ T细胞组蛋白 H3和组蛋白 H4均呈低乙酰化状态可能参与了LN的发病,CD4+ T细胞组蛋白H4的乙酰化水平可能与LN的活动性有关。
作者:刘抗寒;刘芳;梁玉梅;饶慧;陈莹;曾清华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研究饮酒对宜昌市职业人群代谢综合征(MS)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为该市MS人群生活方式干预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抽样调查宜昌市15个单位职业人群共3640人(男2285人,女1355人,年龄20~70岁),详细询问其饮酒习惯并填写调查表,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日饮酒量分为3组(不饮和偶尔饮酒组、适量饮酒组、过量饮酒组),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不饮和偶尔饮酒组比较,适量饮酒组MS患病率及体质量指数(BMI)、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尿酸(UA)异常率显著升高(P<0.05),收缩压(SBP)异常率显著下降(P<0.05);过量饮酒组BMI、DBP、SBP、葡萄糖(GLU)、总胆固醇(TCH)、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UA、MS患病率显著升高(P<0.05)。与适量饮酒组比较,过量饮酒组MS患病率及BMI、DBP、GLU、TCH、TG、LDL‐C、UA异常率上升显著(P<0.05)。不论适量还是过量饮酒,C‐反应蛋白(CRP)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异常率没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适量饮酒对宜昌市职业人群BMI、DBP、TG、LDL‐C、UA有显著影响,对GLU、TCH、HDL‐C、CRP影响不明显。MS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异常率与乙醇摄入量呈正相关。适量饮酒有降低SBP和GLU作用,但不能降低MS发病率。
作者:罗春华;杨少玉;刘敏;张庆勇;龚峰;李雪莉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了解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特点,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296例胆汁标本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细菌培养结果及耐药情况。结果296例胆汁标本中有199例检出致病菌,阳性率占67.23%,其中21例检出两种细菌,共检出22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58株,占71.82%;革兰阳性菌46株,占20.91%;真菌16株,占7.27%;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均较低,其次对他唑巴坦、氨曲南、三四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的耐药率相对较低。革兰阴性菌中耐药性高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大于50.00%。革兰阳性球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为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小于30.00%,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氯洁霉素高度耐药,耐药率70.00%~100.00%。结论296例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屎肠球菌,对青霉素类耐药性较高。
作者:吴晓春;侯章梅;成燕;杨薇;颜令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利用有限元数字模拟技术动态仿真不同致伤条件下人下颌骨颏部投射伤动态致伤过程,通过生物力学分析探讨下颌骨投射伤致伤机制。方法建立人下颌骨投射伤三维有限元模型,动态模拟在不同致伤条件下(高、中、低三种投射速度)投射物致伤下颌骨颏部的动态过程,对模拟结果进行生物力学对比分析。结果成功模拟不同致伤条件下人下颌骨投射伤动态致伤过程,模拟结果逼真,投射速度越高,下颌骨损伤更为严重。结论利用数字模拟技术可以有效地仿真下颌骨投射伤,为口腔颌面部战创伤基础研究、临床救治提供参考和指导。
作者:雷涛;郑加军;王婷婷;李瑛;谢良宪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司坦唑醇对高营养风险危重患者氮平衡、握力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6月入住该院ICU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给予相同营养支持治疗方案基础上,治疗组予以患者司坦唑醇片4 mg 3次/天口服或胃肠道给药,对照组给予相应安慰剂,连续7 d。所有患者在入IC U后第1、4、7天分测定患者氮平衡、握力,在第1、4、7天及出院时留取患者血标本行肝功能监测,检测患者前清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并统计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留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入ICU时APACHE‐Ⅱ,NRS‐2002评分,28 d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 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缩短(P<0.05)。在入ICU第1天时,两组患者各项检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4天及第7天时,治疗组患者氮平衡、前清蛋白、握力及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在出院前治疗组升高的肝功能指标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结论在危重患者中应用蛋白同化激素司坦唑醇,可以促进蛋白合成,减少肌肉等瘦体组织分解,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与住IC U时间。但在使用中需高度关注其对危重患者的肝功能损害情况。
作者:王宇辉;龙大利;叶八宁;施贤清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比较卧立位对血浆醛固酮/肾素比值(ARR)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影响,并通过盐水确诊试验研究较有效的筛查条件。方法将排除其他继发性高血压病因,严格换药后完成盐水确诊试验的84例高血压患者根据盐水试验结果分为PA组(52例)和原发性高血压(PH)组(32例),统计立卧位血浆醛固酮、肾素(PRA)数值,计算立卧位ARR比值,测定尿醛固酮。结果 PA组立位 AAR>240(pg/mL)/(ng·mL-1·h-1)者42例(80.77%),PH 组立位 AAR>240(pg/mL)/(ng · m L -1· h-1)者14例(43.75%),尿醛固酮中位数14.34μg/24 h ,P H组A A R>240(pg/m L )/(ng · m L -1· h-1)且卧位血浆醛固酮大于150 pg/mL者1例(3.13%)。PA组立位AAR>240(pg/mL)/(ng·mL-1·h-1)且卧位血浆醛固酮大于150 pg/mL者34例(65.39%),此方法诊断PA的特异性为96.88%。PA组立位AAR>240(pg/mL)/(ng·mL-1·h-1)且卧位血浆醛固酮大于150 pg/mL及尿醛固酮大于10μg/24 h者31例(59.62%),此方法诊断 PA特异性为100.00%。结论以立位ARR>240(pg/mL )/(ng·mL-1·h-1)且卧位血浆醛固酮大于150 pg/mL及尿醛固酮大于10μg/24 h为标准是有效筛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方法。
作者:许红峰;朱理敏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观察酮替芬联合孟鲁司特钠和右美沙芬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疗效。方法100例感染后咳嗽患者分成2组,观察组口服酮替芬1mg,每天2次,孟鲁司特钠10mg每晚1次,右美沙芬片15mg每天3次。对照组口服孟鲁司特钠10mg,每晚1次,右美沙芬片15mg,每天3次。治疗时间为2周。结果两组治疗2周后咳嗽积分和视觉模拟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周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酮替芬联合孟鲁司特钠和右美沙芬治疗感染后咳嗽较孟鲁司特钠联合右美沙芬治疗感染后咳嗽疗效更好。
作者:王东安;孙洁民;文芸;杨硕;罗光伟;张念;聂红 刊期: 2015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