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嫒姝;付钢;邱雨;何科
目的:检测miRNA‐29a在腹主动脉瘤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的表达差异,探讨miRNA‐29a过表达对人腹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VSMCs)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收集该院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间确诊腹主动脉瘤患者血清标本25例,平均年龄(62.9±13.6)岁;同期收集与其年龄相匹配的正常老年人血清标本25例,平均年龄(61.5±11.8)岁。用RT‐PCR分别检测其miRNA‐29a表达。构建人重组慢病毒载体MCS‐CMV‐miRNA;将构建载体MCS‐CMV‐miRNA‐29a转染HVSMCs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转染效率,RT‐PCR及Westernblot法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中miRNA‐29a和miRNA‐29a靶基因COL1A1的表达,后应用AnnexinV/7‐AAD双染法检测转染后72h对HVSMCs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在腹主动脉瘤患者中miRNA‐29a表达较正常人低。构建的重组慢病毒载体MCS‐CMV‐miRNA‐29a转染效率为(74.25±10.10)%,转染后miRNA‐29a及蛋白表达在靶细胞较对照组增多,MTS及AnnexinV显示miRNA‐29a过表达后细胞增殖增多,凋亡减少。结论成功构建携带miR‐NA‐29a慢病毒载体,转染后miRNA‐29a稳定表达,miRNA‐29a过表达可促进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
作者:冯洪涛;李红普 刊期: 2015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在颈丛阻滞麻醉下采用经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小切口行单侧甲状腺手术的技巧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接受经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小切口入路单侧甲状腺手术患者50例(实验组)和同期接受经颈前弧形切口入路单侧甲状腺手术患者4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水肿、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患者颈部紧缩感、吞咽不适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于颈丛阻滞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水肿、颈部紧缩感、吞咽不适等方面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小切口行单侧甲状腺肿块切除术疗效确切,患者创伤小、术后生活质量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满;张浩;李伟汉;陈进宏 刊期: 2015年第35期
目的:对比观察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良性肿瘤妇科患者子宫切除术后凝血功能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纳入该院因非恶性肿瘤疾病拟行子宫全切手术患者110例,其中,腹腔镜组57例,开腹手术组53例。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观察患者术前、术毕、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并在术后24、48和72h行双下肢超声检查明确有无DVT形成。结果两组患者术毕PT低于其余各时间点(P<0.05);术毕时和术后24hAPTT低于其余观测时间点(P<0.05);术毕时和术后24h血浆FIB水平高于其余观测时间点(P<0.05);两组间PT、APTT及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D‐D水平较术前均显著升高,腹腔镜组术后24hD‐D水平高于开腹手术组,术后48hD‐D水平低于开腹手术组(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72h内下肢DVT发生率分别为14.04%(8/57)、5.66%(3/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均明显激活机体凝血系统,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并不降低子宫切术后DVT的发生率。
作者:赵娜;李有长;程波;刘朝文 刊期: 2015年第35期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是以结肠上皮黏膜的持续性损伤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临床难治性疾病[1‐2]。大量证据表明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结肠上皮黏膜的维护和修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肠道上皮细胞系统的增殖和分化失常时会诱发多种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甚至结肠癌等)[3‐5]。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主要受Notch、Wnt和BM P等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调节[6‐8],其中 Notch信号通路是黏膜层再生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调节肠道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以及参与肠道上皮细胞的维护,保持肠道上皮细胞抗菌活性的关键通路[3,9]。此外,Notch信号通路在淋巴前体细胞向T淋巴细胞的分化以及 T 淋巴细胞向 T h1或 T h2效应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0‐11],而 Th1和 Th2效应淋巴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分化控制调节的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 )‐2、肿瘤坏死因子‐γ(IFN‐γ)、IL‐4、IL‐10表达失衡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闫曙光;惠毅;李京涛(综述);周永学(审校) 刊期: 2015年第35期
目的:了解重庆市无偿献血者中人细小病毒B19感染状况,评估B19病毒的流行病学情况,为本市乃至中国未来制订实施更为科学合理的输血安全策略提供基础数据。方法用ELISA对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B19 IgM 和IgG抗体筛查。结果1104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中,B19 IgM和IgG阳性率分别为5.07%和36.68%(P<0.05)。女性B19 IgM 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P<0.05),而在男性和女性中B19 IgG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中B19 IgM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9 IgG阳性率随着年龄升高而升高(P<0.05)。不同血型人群比较、不同季节献血者B19 IgM和IgG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HIV阳性样本与阴性样本中B19 Ig M 、B19 Ig G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重庆市献血者中,仍有少部分人群感染B19病毒,在尚未开展B19病毒筛查的情况下,存有输血传播该病毒的风险。
作者:秦伟斐;廖红梅;谭茜茜;田耘博;黄霞;李亚斐 刊期: 2015年第35期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分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组、恩替卡韦组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组,每组40例。根据分组安排,患者接受皮下注射1μg/kg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 ,每周1次,或者口服0.5 mg/d的恩替卡韦,连续治疗48周。观察3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及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 )的水平,以及HBV‐DNA和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及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组患者的ALT、AST和GGT明显低于其他两组,HBV‐DNA和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及有效率也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更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琼香;李小丹;秦永照;向红梅 刊期: 2015年第35期
目的:评价国产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型号BC‐6800血液分析仪)的分析性能。方法按CLIS和ICSH的标准从精密度、携带污染率、线性、相关性等方面对国产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检测血液样本 WBC、RBC、HGB、MCV、PLT等指标的批内及批间精密度的CV%均在标准范围内;WBC、HGB、RBC、PLT 的携带污染率分别为0%、0%、0.30%和0.18%,均在要求的标准内;WBC、RBC、HGB和PLT的 r2都大于0.99,国产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仪器稀释功能良好;BC‐6800手动和自动模式配对检验( P>0.05),其在不同模式间测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6800与L H750比较时,配对检验 P>0.05,与L H750间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性能良好、检测快捷、能满足临床应用和临床实验室检测的要求。
作者:沈轶骊;顾国浩;沈怡敏;刘冬梅;王琳;周剑波 刊期: 2015年第35期
目的:提高对M adelung畸形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该院8例M adelung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X线表现。结果典型X线表现:桡骨远端内侧骨骺发育不良,外侧骨骺及尺骨发育正常;近排腕骨以月骨为中心嵌入下尺桡关节间;下尺桡关节半脱位。结论 M adelung畸形具有典型X线表现,可为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详细而可靠的影像资料, X线表现对本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开富 刊期: 2015年第35期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体内植骨死骨形成与植骨量及骨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胸腰椎骨折进行后路撑开复位椎体内植骨102例患者进行约18个月随访,其中,22例患者椎体内植骨死骨形成,对死骨形成病例,按Denis及M cafce分类进行骨折评分,手术时植骨材料选用同种异体骨,植骨量3~9 g。术后随访对患者骨折椎体进行C T扫描,对植骨量及骨折类型进行变量关联性分析。结果椎体内植骨死骨形成22例,均为骨折较重及植骨量较大患者,对患者死骨形成程度与患者骨折严重程度及植骨量进行线性相关统计学分析,发现患者死骨形成与患者骨折严重程度及植骨量具有正相关的关联性,骨折严重程度对死骨形成的相关系数为0.535;植骨量对死骨形成的相关系数为0.422。结论胸腰骨折椎体内植骨植骨死骨形成与植骨量及骨折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植骨量越大及骨折创伤越重,越易导致死骨形成。
作者:季文军;敖俊;廖文波;杨朔 刊期: 2015年第35期
目的: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导管封堵术对儿童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左房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实施导管封堵术房间隔缺损(ASD)患儿56例,其中,肺动脉高压(PAH)正常者15例,轻度PA H者18例,中度PA H者13例,重度PA H者10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导管封堵术,分别于术前、术后7 d及术后1、3、6个月对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不同症状患儿接受封堵术前、后的左房结构及功能指标。结果患儿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收缩末内径(LVEDS)及左房前后径(LA)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6个月的LVEDD、LVEDS及LA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手术前、后各时期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PAH组在术前的LVEDD、LVEDS、LA水平较正常组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及轻度PAH组LVEDD及LVEDS水平在术后7 d至术后6个月均分别显著大于术前水平,LA水平在术后1~6个月均分别显著大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PAH组 LVEDD及LVEDS水平在术后3~6个月均分别显著大于术前的水平,LA水平在术后6个月时显著大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PAH组LVEDD、LVEDS及LA水平在术后6个月时显著大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封堵术对于儿童ASD合并PA H患者的术后左房结构及功能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但与患儿PA H病情症状的严重紧密相关,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蒋威;胡晖;王飞;黄葆莹 刊期: 2015年第35期
目的:探讨血液学检测指标评估晚期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准确性。方法对杭州市肿瘤医院2014年1~9月收治的100例Ⅲ~Ⅳ期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清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空腹血糖、乳酸脱氢酶、胆固醇、三酰甘油、尿素氮和肌酐等指标进行测定,对PG‐SGA调查问卷进行回顾性分析,PG‐SGA量表评估其营养状况,评分为A级(n=70)、B级(n=8)、C级(n=22),对应将患者分为营养良好、中度营养不良(潜在性营养不良)、严重营养不良,以PG‐SGA评分作为标准,评估上述各项血液学检测指标评估患者营养状况的准确性。结果在PG‐SGA分级的A、B、C级之间晚期肿瘤患者血红蛋白和血清清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PG‐SGA A级与C级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B级与C级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清蛋白PG‐SGA A级与B级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A级与C级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结论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检测指标在晚期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评估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作者:李娟;黄沈珺;潘月龙;孟庆莲 刊期: 2015年第35期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t‐AUCB调节小鼠来源内皮祖细胞(EPCs)归巢功能。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来源EPCs ,不同浓度t‐AUCB预干预EPCs ,检测归巢至小鼠心脏梗死区、边缘区及正常区EPCs细胞数。结果从0~100μmol/L ,随着浓度增加,归巢至上述区域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t‐AUCB可呈浓度依赖性参与正向调控EPCs归巢功能。
作者:王振河;许丹焰;李卫华;谢强;黄峥嵘;姜德谦 刊期: 2015年第35期
目的:了解重庆农村地区留守/非留守儿童监护人的预防接种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和知识需求情况,探索相应干预模式。方法对3个项目县的1岁组留守/非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查验儿童接种证获取信息,完成有效问卷1441份。结果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监护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与预防接种行为依从性比例低于非留守儿童监护人。村医对基层预防接种工作开展起主要推动作用。结论建议引入同伴教育的宣传方式深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开展宣传教育;针对留守儿童预防接种干预工作的重点是调动村级预防接种人员积极性,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投入与关心。
作者:徐佳薇;王青;匡珊珊;姚宁 刊期: 2015年第35期
目的:研究缺氧对人牙周膜细胞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基因表达的影响,揭示缺氧在正畸牙移动压力侧骨吸收中的作用。方法采取酶消化法结合组织块法培养人牙周膜细胞。取3~5代细胞,分别在常氧(O2浓度为20%,对照组)和缺氧(O2浓度为2%)状态下培养3、6、12、24 h ,采用RT‐PCR检测OPG、RANKL 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RT‐PCR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培养3、6 h时,缺氧组和对照组OPG、RANKL 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培养12、24 h时,缺氧组OPG mRNA 表达水平低于常氧组,而缺氧组RANKL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常氧组,缺氧组RANKL/OPG的比值较常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氧可以影响人牙周膜细胞OPG、RANKL mRNA的表达,在正畸牙移动压力侧骨吸收中起促进作用。
作者:任嫒姝;付钢;邱雨;何科 刊期: 2015年第35期
目的探讨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在TGF‐β1诱导人气道平滑肌细胞(HASMC)细胞外基质(ECM )蛋白沉积中的作用。方法将原代培养的 HASMC用于实验。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来分析蛋白表达量,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来分析ECM蛋白的基因表达。结果用TGF‐β1刺激体外培养的 HASMC ,可以引起胶原蛋白Ⅰα1(P<0.01)及ECM 蛋白mRNA (包括胶原蛋白Ⅰα1、纤连蛋白、多功能蛋白聚糖、层粘连蛋白α2及核心蛋白多糖)表达增加(P<0.01)。TGF‐β1可以引起β‐连环蛋白(P<0.05)及其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TGF‐β1通过抑制糖原合酶激酶3(GSK3)β活化(P<0.01)而引起非磷酸化的β‐连环蛋白表达增加(P<0.01)。此外,用Wnt信号通路药理学抑制剂PKF115‐584可以明显抑制TGF‐β1诱导的胶原蛋白Ⅰα1(P<0.01)及ECM蛋白(包括胶原蛋白Ⅰα1、纤连蛋白及多功能蛋白聚糖)的基因表达(P<0.01)。结论 HASMC中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的活化,参与了TGF‐β1诱导的ECM蛋白沉积。
作者:霍雅婷;程远雄;赖文岩;蔡开灿 刊期: 2015年第35期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谵妄(emergency delirium ,ED )主要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注意力发生紊乱,出现定向障碍及知觉改变,包括对刺激敏感和运动亢进的行为。其发生率高,多见于2~5岁的学龄前儿童,且与麻醉药物、手术部位等多种因素有关[1]。小儿ED不但影响苏醒质量,还可能伴随潜在的身体伤害效应,是小儿围麻醉期值得重点关注的临床问题。本文就小儿 ED 的诱发因素、诊断及防治等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书婷(综述);王寿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s)与调节性T细胞(Treg)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DCs与 Treg之间的相关性,观察氟伐他汀对大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效应。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其中,对照组10只,喂养普通饲料;高脂组10只,喂养普通AS饲料;氟伐他汀组10只,喂养AS饲料+氟伐他汀0.1 g · kg -1· d-1。喂养20周,取胸主动脉,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DCs的免疫表型CD11c、HLA‐DR及Treg免疫分子CD4、CD25、FoxP3的表达,分析DCs、Treg在各组主动脉壁中的数量分布变化及DCs与Treg相关性。结果(1)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c+及CD11c+ HLA‐DR+双阳性分子表达,高脂组及氟伐他汀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氟伐他汀组与高脂组比较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CD4+CD25+及CD4+CD25+ FoxP3+ Treg淋巴细胞表达,氟伐他汀组与高脂组比较,Treg淋巴细胞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照组血管壁内未见T reg表达;(3)相关性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组织中CD11c+ HLA‐DR+DCs与CD4+CD25+ FoxP3+ Treg相关性分析显示,在高脂组与氟伐他汀组中均呈明显负相关。结论免疫细胞DCs与T reg均参与了AS大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且氟伐他汀可通过降低粥样斑块内DCs的数量、增加CD4+CD25+ FoxP3+ Treg的表达来实现抗AS病变的目的。
作者:牛川;王清 刊期: 2015年第35期
困难气道(difficult airw ay ,DA )的管理与麻醉安全和质量密切相关,30%以上的严重麻醉相关并发症(脑损伤、呼吸心搏骤停、不必要的气管切开以及气道损伤等)是由于气道管理不当引起的。因此,所有患者都必须在麻醉前对是否存在困难气道做出评估。但是,有时术前评估基本正常的患者,也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气管内插管困难或通气困难。现将本院收治的术前评估为非急症困难气道演变为急症困难气道1例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陈秋宇 刊期: 2015年第35期
目的:探究原代人子宫内膜细胞分离及培养的简易方法,并对其纯度及生物活性进行鉴定。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人子宫内膜组织,经2次筛网过滤、离心及贴壁纯化技术,分离、纯化培养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C )和腺上皮细胞(EEC ),用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和免疫荧光方法对所分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ESC呈平行生长,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波形蛋白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纯度达95%以上。EEC呈漩涡状生长,细胞呈多角形或蝌蚪形,细胞角蛋白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纯度可达90%。结论应用胶原酶消化法及二次筛网过滤法成功分离并培养数量、活力和纯度高的子宫内膜细胞,可操作性强,可供具备基本细胞培养条件的实验室进行推广。
作者:刘妍;李卫红;韦尉元 刊期: 2015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前路清除病灶、植骨联合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收治的31例腰骶椎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病变部位为下腰椎及骶椎,术前抗结核治疗3周以上,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髂骨)。术后卧床休息6~12周,持续使用抗结核药物12~18个月。结果随访12~43个月,有1例形成窦道,双侧形成脓肿,经再次手术切除窦道、清脓后愈合,植骨块无移位,结核病灶均愈合;13例有神经症状者基本恢复;31例术后随访未见椎体滑移,椎体高度、后突畸形矫正及椎体稳定性恢复满意,植骨于术后5~9个月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前后联合入路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和充分脊髓神经减压,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坚强的三柱稳定性。
作者:杨利斌;杨素敏;侯文根;路坦 刊期: 2015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