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琼;游兴利
目的:评价经腹腔镜与开放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lsevier、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等数据库有关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与开放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疗效比较的临床对照研究相关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筛选并提取相关资料,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4篇文献纳入分析,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共146例,其中腹腔镜手术61例,开放手术85例。结果表明,两种术式手术时间[加权均数差(WMD)=32.33,95%CI-25.70~90.36,P=0.27]、术中失血量(WMD=9.10,95%CI-76.03~94.23,P=0.83)、术后淋巴结清扫数量(WMD=0.77,95%CI-1.66~3.20,P=0.53)、阳性淋巴结数量(WMD=0.08,95%CI-0.23~0.40,P=0.61)、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WMD=-1.30,95%CI-6.40~3.80,P=0.62)、住院时间(WMD=-4.02,95%CI-10.19~2.15,P=0.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种术式的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08,95%CI0.03~0.26,P<0.01)。结论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疗效与开放手术相当,但手术并发症较开放手术少。
作者:姚自翔;王德林;杨帆;刘舜;刘文聪;张鑫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 H )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肺血管阻力增加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病理、生理综合征。根据2008年戴纳波恩特(Dana Point)会议,其被定义为: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定肺动脉平均压(MPAP)≥25 mm Hg ,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 )≤15 mm Hg ,以及肺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 , PVR)增加[1]。其中儿童PAH是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的心肺血管疾病之一,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改善疾病预后有重要意义。由于婴幼儿血压值较成人低,专家建议在儿童PA H定义中保留PVR≥3 Wood units × m2[1]。虽对 PAH 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但至今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基因、信号分子、离子通道等有关。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PA H在细胞机制、分子机制、遗传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近3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膜片钳技术的发展,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 ,PASMCs)膜上的离子通道如钾通道、钙通道、氯通道等,在PA H中的作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现就与PA H形成有关的离子通道综述如下。
作者:马建法(综述);庞玉生(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心脏介入诊疗具有创伤小、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是临床诊断、治疗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的常用方法。虽然介入治疗损伤较小,但在围术期仍存在一些并发症,以迷走神经反射较为严重,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出冷汗、面色苍白、胸闷、四肢厥冷,以及血压下降、脉搏变缓,还可出现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甚至意识丧失等[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术后恢复过程。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 ,EBN )源于循证医学[2],是指慎重、准确的运用目前佳研究数据,根据个人经验和临床技能,分析可能引起疾病的原因和机制,制订完整、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3-4]。本科在心脏介入围术期护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通过循证分析心脏介入围术期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可能机制及发生特点,为心脏介入围术期的护理提供一定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曾军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了解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在艾滋病(A ID S )知识、态度、行为和知识获取方面的基本情况及差异,为高校制订合理的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相关依据。方法运用AIDS知识、态度、行为、知识获取调查问卷对44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各220名,运用SPSS19.0分析调查结果。结果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在AIDS知识问卷和态度问卷方面的平均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医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概率为3.96%,非医学生为7.62%。医学生与非医学生获得AIDS知识的主要途径均为报纸、杂志,电视、电影,愿意获得AIDS知识的途径为电视、电影。结论高校应联合家庭,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其进行AIDS教育,重点加强非医学生在非传播途径知识、对AIDS患者/感染者的态度、预防知识等方面的教育。
作者:奚蒙蒙;谷利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2009年教育部对硕士研究生招收进行了战略性结构调整,应届本科毕业生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生源。“无德不为医”,培养医德高、医技精,“能看病、会看病”的综合性应用人才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终极目标,更是完善医疗体制改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助推人人享有优良卫生保健的中国梦早日实现理念下高等医学院校必须承载的主要社会职能[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强烈的职业指向性特点和招生数量的持续增长,注定了毕业生们将成为铸就和谐医患关系的风向标。为此重庆医科大学开展了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职业情感、医德规范、医学伦理、医德责任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为构建切合培养特点的医德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现实的参考依据。
作者:袁羽西;冯跃林;陈地龙;李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改良超滤(MUF)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该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行瓣膜置换术的56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于体外循环(CPB)后行常规超滤和MUF,记录患者CPB前(T1)、CPB停机(T2)及CPB停机20min后(T3)的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细胞比容(Hct)、库血用量等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2和T3时CI和CO均较T1时明显增加,观察组T3时CI和CO分别为(5.23±0.35)L/(min·m2)和(3.20±0.28)L/min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UF后库血用量、术后24h尿量、Hct和呼吸机辅助时间分别为(418.69±28.63)mL、(2335.32±208.02)mL、(36.23±2.38)%和(16.18±2.13)h,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UF用于CPB下瓣膜置换术中效果显著,可迅速排除体内多余水分,使血液浓缩,以减少库血的应用和输入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胡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2012年12月11日,重庆市渝北区某镇一农户家发生一起食物中毒,6例发病,其中2例死亡。重庆市渝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CDC )接到通知对该事件进行全方位调查,以查明其发病原因、食品安全风险等,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现场标本采样、现场流行病学及卫生学材料、临床表现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1)调查对象:包括10名就餐者和2名未就餐者,其中就餐人员中有6例中毒患者。(2)调查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对就餐情况进行调查,采用现场卫生学调查方法对可疑餐次食物、就餐环境、厨房材料及饮水等方面进行调查。此外,对采样结果进行实验室分析。(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①发病情况。发病者均为上桌就餐人员,未上桌的2名未发病。10名就餐者中6例发病,罹患率为60.00%,其中男5例,女1例;发病大年龄58岁,小年龄21岁,平均38.40岁。2例死亡,病死率33.33%,均为男性。6例患者均在30 min内发病,其中短时间内出现2例死亡,属于急性发病,病情进展迅猛。②发病时间。短发病时间15 min ,长发病时间28 min ,平均发病时间23 min。据推测首发病例在餐后15 min发病,另外5例患者也在餐后30 min内相继发病,发病者潜伏期的中位数为24 min。③就餐情况调查。发病人员除12月11日中午在彭某家有共同就餐史外,其余无同源就餐史。12月11日中午彭某家聚餐菜品有:腊肉、白菜、南瓜汤,除食盐等调料外均未在外购买。中午所饮酒为彭某自家泡制的药酒(泡制药酒的原材料不详),约250 m L。6例发病者均饮食药酒,饮食少者为25 mL ,未饮酒者未发病。(4)现场卫生学调查:专业人员通过对可疑餐次现场彭某家的调查和对相关人员的询问发现,厨房在猪圈房和餐厅之间,厨房内调味品有豆瓣、味精、盐,饮水缸内无水,饮水是每天到附近井里挑来饮用。(5)临床表现情况:发病者主要以口、舌、四肢和全身麻木、头昏、呕吐、全身乏力、心慌等症状为主(表1)。全部患者经抗菌、补液、对症治疗后4例患者康复出院,2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农村泡酒习惯,考虑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的可能。(6)实验室检验结果:通过对有关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患者临床表现的分析,此次食源性疾患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可能性不大,故未对菜品、调味品等进行微生物培养,仅将所采集的可疑药酒送重庆市疾控中心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食用药酒中含有乌头碱,浓度为48μg/mL。而乌头碱中毒剂量为0.2 mg (相当于5 mL药酒中乌头碱的浓度),3~5 mg可致死(相当于60~100 m L药酒中乌头碱的浓度)。6例发病者的临床表现与乌头碱中毒的临床特点相符,6例中毒者的病情进展与饮用药酒的量(250 m L )一致。
作者:熊娟;魏科;杨森评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比较攀枝花地区多家三级医院双J管滞留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该地区8家医院自2000年1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双J管滞留患者51例,根据患者情况分别采用膀胱镜下直接拔出、体外冲击波碎石后膀胱镜下取出、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后取出、输尿管切开取出及输尿管镜联合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取出。结果51例双J管滞留患者均成功取出,其中12例采用膀胱镜下直接拔出,23例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后膀胱镜下取出,9例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后取出,5例采用输尿管切开取出,2例采用输尿管镜联合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取出。其中5例切开取出和2例输尿管镜联合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取出患者术后再次留置双J管,术后2周拔除。结论双J管滞留是少见的并发症,及时发现并采用合适的方法处理能够及时挽救肾脏功能,减少对患者的影响。
作者:易正金;熊建国;王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系统评价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和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URSL)治疗上段输尿管结石的作用和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civer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维普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收集关于ESWL与URSL治疗上段输尿管结石的研究,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采用Rev-man 5.0进行数据分析,Stata 11.0检测发表偏倚。结果通过筛选共纳入12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提示,两种术式治疗后结石排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2.19,95% CI 0.88~5.43,P=0.09),而URSL较 ESWL能更好地提高上段输尿管结石的首次碎石成功率(OR=0.54,95% CI 0.35~0.82,P=0.00);URSL较ESWL引起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更低(OR=6.27,95% CI 3.41~11.53,P<0.01),而二者在发热和血尿发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ESWL较URSL更能引起患者肾绞痛的发生(OR=7.16,95% CI 2.75~18.67,P<0.01)。结论 URSL治疗上段输尿管结石较ESWL有更高的首次碎石成功率,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明星;李涛;辛文虎;杨雄;岳中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1]。自70年代起,临床上就开始探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预防静脉血栓发生的措施。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是抑制血栓形成的有效抗凝新药,其作用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及其复合物结合,加强抗凝血酶Ⅲ对X a因子的灭活而起抗血栓的作用[2]。有研究表明,LMWH可以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时也对已发生的静脉血栓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普通肝素替代药物[3],目前,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但LMWH皮下注射致皮下淤血的发生率为34%~42%[4],甚至有患者主诉淤血部位疼痛[5]。目前,传统治疗LMWH所致皮下淤血的方法为湿毛巾冷、热敷,该方法虽然能促进淤血部位血液循环并提高淤血部位组织的抗菌能力,但对淤血消散及缓解淤血部位疼痛的疗效欠佳。为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LMWH造成皮下淤血的方法,本科尝试采用多爱肤超薄敷料外敷皮下瘀斑部位,并与传统冷、热敷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倩竹;唐永利;张国惠;蒋电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比较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SP-VATS)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开胸术(VAMT)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围术期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该科收治的286例早期NSCLC患者分为SP-VATS组(150例)和VAMT组(136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术后总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程度等。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病例。SP-VATS组与VAMT组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和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P-VATS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引流管放置天数和术后疼痛(术后第1~3天)评分小于VAM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VATS肺叶切除术安全、可靠,较VAMT创伤小,恢复快。SP-VATS肺叶切除术可作为治疗早期NSCLC的推荐手术方式。
作者:袁源;谭群友;王如文;周景海;邓波;康珀铭;李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成蛋白样3型蛋白(FM NL3)基因转染对结直肠癌SW480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 T )和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带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 FMNL3表达质粒pEGFP-N1/FMNL3转染至SW480细胞中(以未转染质粒的SW480细胞作正常对照,转染空载质粒的SW480细胞为阴性对照),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重组质粒转染前、后细胞FMNL3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FMNL3转染前、后SW480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SW480细胞EMT上皮标志物E-cadherin和间质标志物Vimentin的表达变化;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FMNL3基因转染对SW480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FMNL3转染48 h后SW480细胞中FMNL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1);FMNL3蛋白表达于细胞质中,转染 FMNL3基因后SW480细胞的形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由典型的圆形、多边形变成梭形并伸出多个细长突起的间充质样,呈现典型的EMT形态学改变;转染FMNL3基因后,SW480细胞中EMT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表达下调,间质标志物Vimentin表达上调;转染FMNL3基因后SW480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显著增强。结论 FMNL3基因可能通过促进结直肠癌细胞EMT而促进其侵袭。
作者:曾元凤;肖移生;罗小江;胡国柱;路名芝;吴晓牧;辛洪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RNAi基因沉默对消化系统肿瘤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胃癌SGC-7901细胞株和食管癌EC109细胞株,常规分为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培养,转染组两株细胞株转染siRNA沉默Survivin 的表达,并给予顺铂药物5 mg/L共培养72 h。空白对照组则给予常规培养,并给予转染组同剂量的顺铂共培养72 h。M T T法检测两组细胞株体外增殖速度并比较其对化疗药物顺铂的敏感性。结果 siRNA沉默SGC-7901和EC109细胞株内Survivin的表达后,细胞对顺铂药物的敏感性提高, MTT结果提示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低于未沉默组细胞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RNAi基因沉默技术可以干扰Survivin基因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同时显著提高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
作者:邵军;余文静;肖斌;曾凡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外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136例外踝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钢丝固定螺旋形骨折15例,单纯松质骨螺钉固定11例,克氏针张力带固定20例,普通1/3管形接骨钢板固定42例,腓骨远端解剖型接骨钢板固定48例。结果136例患者中有130例患者获6个月至2年的随访,疗效满意,其中优110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为96.92%(126/130)。发生并发症5例,2例为伤口感染,2例为腓浅神经损伤,1例为创伤性关节炎。结论普通腓骨钢板固定牢固,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及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珍谷;刘涛;李红梅;王棚;赵俊华;倪卫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对三引物等位基因扩增法进行改进,实现直接对外周血样本进行痛风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型。方法针对乙二胺四乙酸(EDT A )、肝素钠和枸橼酸钠等临床常用抗凝处理的外周血样品,以rs1165205位点为靶位点,配制适用于全血扩增的“YW”缓冲液,优化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体系和扩增条件,实现SNP分型检测。选取40例男性健康志愿者和40例痛风患者,对其进行SNP基因型检测。结果改进后的三引物等位基因扩增法对 rs1165205位点分型结果与Sanger测序检测一致。80个样本中rs1165205位点各基因型在发病人群和未发病人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35)。结论改进后的三引物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可以直接对临床常用抗凝处理的外周血样品痛风SNP位点进行快速分型研究。
作者:郑晨娜;王清瑶;黄玉香;叶桂华;许超尘;杨会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湛江市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生存质量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湛江市区418名60岁以上的老年居民,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生理、心理、环境领域生存质量男性居民高于女性居民;心理、环境领域生存质量高文化程度居民高于低文化程度居民;社会关系领域生存质量高收入居民高于低收入居民;不同退休前职业、不同婚姻状况老年居民生存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职业因素是老年居民生存质量自我评价的影响因素。结论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是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
作者:胡利人;宁文晖;吴家园;于海兵;邓晓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强化扫描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GIST患者行16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后,用多平面重建(MPR)和CT仿真内镜(GTVE)等后处理技术对GIST的CT图像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病理组织学分级对不同等级 GIST 的CT 征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肿块位于胃部17例,小肠6例,直肠3例,十二指肠3例,回盲部1例;三期强化扫描后实质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呈持续性强化13例,延迟性强化17例;9例呈囊实性,7例病灶内出现点状致密影,6例可见气体密度,8例见液-液及液气平面;极低及低恶性组和中高恶性组在肿块大小、密度是否均匀、形态是否规则、血管样有无强化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结合MPR和GTVE等后处理技术能够清晰呈现 GIST 的CT 征象,准确反映GIST的病变情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黄国鑫;孙黎明;朱进;张景中;杨忠;徐坚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亦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ocytosis ,HLH),属于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第Ⅱ类,占巨噬细胞相关疾病的绝大部分,是一种由于机体组织器官中组织细胞异常增殖导致的一种罕见的致命性疾病[1]。小儿 HL H是一种病死率高但可以治愈的疾病,关键在于早期诊断。虽然 HL H在各个阶段均有发生,但是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起病、确诊的病例十分罕见,国内外相关报道也很少。现就本院收治的1例低出生体质量(出生体质量为2000 g)HLH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早产儿HL H提供依据。
作者:万倩;徐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及希美钠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方法收集攀钢总医院肿瘤科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脑转移瘤患者共50例,所有患者给予脑部放疗,单个脑转移瘤者予以三维适形放疗(3D-CRT )DT 56~68 Gy/28~34 d ,脑转移瘤数小于或等于2个者,予以全脑放疗(WBRT )DT 38~40 Gy/19~20 d ,转移灶予以3D-CRT加量至DT 56~68 Gy/28~34 d ,脑转移瘤数大于2个者,予以WBRT DT 38~44 Gy/19~22 d ,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用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及希美钠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用放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3.33%,对照组为55.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及希美钠治疗脑转移瘤有较好的疗效,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小,患者能耐受联合治疗方案。
作者:郑连喜;杨科;邓超;何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额颞部颅脑损伤患者血肿清除术后执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外伤致额颞部颅脑损伤并行手术清除血肿的73例患者(患者组)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常规组37例,采用一般认知康复训练和电针治疗。对照组40例,为健康志愿者。经治疗12、24、36周后分别进行执行功能测试,包括钟表绘画测验(CD T )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 ),结合一般临床资料对所测试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术后CDT和WCST结果显示其执行功能各项测试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4周后,观察组患者CDT和WCST测试参数完成分类数(CC)、错误应答数(RE)、概念化水平百分数(RFP)、持续性应答数(RP)、非持续性错误(NRPE)较常规组明显改善(P<0.05);经治疗36周后,观察组患者CDT和WCST测试参数NRPE较常规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额颞部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执行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蔡正华;黄志东;马宝君;叶子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