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珍谷;刘涛;李红梅;王棚;赵俊华;倪卫东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亦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ocytosis ,HLH),属于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第Ⅱ类,占巨噬细胞相关疾病的绝大部分,是一种由于机体组织器官中组织细胞异常增殖导致的一种罕见的致命性疾病[1]。小儿 HL H是一种病死率高但可以治愈的疾病,关键在于早期诊断。虽然 HL H在各个阶段均有发生,但是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起病、确诊的病例十分罕见,国内外相关报道也很少。现就本院收治的1例低出生体质量(出生体质量为2000 g)HLH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早产儿HL H提供依据。
作者:万倩;徐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心功能对血运重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5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AMI合并MVD患者,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分为正常组94例(LVEF≥50%)及降低组58例(LVEF<50%),并就心功能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心肌梗死史、房颤病史、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前降支近端病变(LADp)、支架内再狭窄病变(ISR)、左心室结构及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YHA分级、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是影响PCI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功能降低是影响PCI治疗AMI合并MVD预后的危险因素,改善患者心功能将有利于患者预后。
作者:刘永;葛华;房玲;闫素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1]。自70年代起,临床上就开始探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预防静脉血栓发生的措施。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是抑制血栓形成的有效抗凝新药,其作用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及其复合物结合,加强抗凝血酶Ⅲ对X a因子的灭活而起抗血栓的作用[2]。有研究表明,LMWH可以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时也对已发生的静脉血栓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普通肝素替代药物[3],目前,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但LMWH皮下注射致皮下淤血的发生率为34%~42%[4],甚至有患者主诉淤血部位疼痛[5]。目前,传统治疗LMWH所致皮下淤血的方法为湿毛巾冷、热敷,该方法虽然能促进淤血部位血液循环并提高淤血部位组织的抗菌能力,但对淤血消散及缓解淤血部位疼痛的疗效欠佳。为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LMWH造成皮下淤血的方法,本科尝试采用多爱肤超薄敷料外敷皮下瘀斑部位,并与传统冷、热敷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倩竹;唐永利;张国惠;蒋电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即市场化的医疗体制的改革,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加深了医患矛盾。2012年3月发生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一位年轻医生被杀之后,网上竟然有60%的人高兴。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3月28日《新闻1+1》栏目中表示震惊。人们不禁要问:这社会是怎么了?在中国医师协会2008年度提供的《医患关系调研报告》中,通过对100名医护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医患之间的信任度不到70%。2009年度“医师执业风险与医患维权高层研讨会”中的数据显示,国内平均每家医院每年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42起,打伤医护人员事件5起,平均每起赔付额人民币10多万元[1]。患者对医生不信任,医生同样对患者也不信任。据中国医师协会2004年《医患关系调研报告》表明:约75%的医护人员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护[1]。医患双方丧失了基本的相互信任。医患矛盾不断加深,给医患双方都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需亟待解决。
作者:覃佳强;温晟;王忠良;南国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中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感染者高达1.2亿,全球 HBV携带者达4亿[1]。母婴传播是重要的传播途径,通过宫内传播、围生期传播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因此,研究降低 HBV母婴垂直传播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58例 HBV携带孕妇的妊娠前和产前教育、产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 ,HBIG)、阴道分娩时的护理体会以及产后母婴护理,并检测新生儿1年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 ,HbsAb)结果,为进一步改善母婴HBV垂直传播的阻断方式提供依据。
作者:刘兴琼;游兴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普通民众对目前危害健康的重要疾病惧怕程度。方法按照全国人口的年龄和性别分布,在重庆市主城区公共场所随机选择500名普通民众,先让被调查者自述3种为惧怕的疾病,再对8个重要疾病的惧怕程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普通民众自述为惧怕的前10种疾病依次为癌症、艾滋病、心脏病、高血压、卒中、白血病、慢性肝病、糖尿病、痴呆和抑郁症。受调查人群对8种重要疾病的惧怕程度(惧怕人数与总人数之比)依次为:癌症(94.2%)、交通意外伤害(89.2%)、心脏病(85.0%)、艾滋病(79.4%)、肺结核(76.8%)、乙型肝炎(76.6%)、老年性痴呆(73.4%)、抑郁症(69.0%)。这种惧怕受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的影响。结论普通民众对疾病普遍存在担忧,且对部分疾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
作者:曾凡;谢婉婷;程晓斌;肖军;任谦;赵平;周华东;李亚菲;王延江;练燕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了解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在艾滋病(A ID S )知识、态度、行为和知识获取方面的基本情况及差异,为高校制订合理的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相关依据。方法运用AIDS知识、态度、行为、知识获取调查问卷对44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各220名,运用SPSS19.0分析调查结果。结果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在AIDS知识问卷和态度问卷方面的平均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医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概率为3.96%,非医学生为7.62%。医学生与非医学生获得AIDS知识的主要途径均为报纸、杂志,电视、电影,愿意获得AIDS知识的途径为电视、电影。结论高校应联合家庭,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其进行AIDS教育,重点加强非医学生在非传播途径知识、对AIDS患者/感染者的态度、预防知识等方面的教育。
作者:奚蒙蒙;谷利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四川泸州地区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简称α地贫)基因突变类型及构成比,探讨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CR方法结合DNA芯片杂交技术,对116例可疑α地贫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分析。结果116例可疑α地贫患者中,39例检出α地贫基因,检出率为33.62%。共检出7种突变基因型,其中--αSEA/αα缺失型占41.03%,-α3.7/αα缺失型占25.64%。结论四川泸州地区α-地贫基因突变以--αSEA/αα缺失型为主;基因诊断是确诊α-地贫的重要标准。
作者:陈红英;刘春艳;邹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强化扫描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GIST患者行16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后,用多平面重建(MPR)和CT仿真内镜(GTVE)等后处理技术对GIST的CT图像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病理组织学分级对不同等级 GIST 的CT 征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肿块位于胃部17例,小肠6例,直肠3例,十二指肠3例,回盲部1例;三期强化扫描后实质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呈持续性强化13例,延迟性强化17例;9例呈囊实性,7例病灶内出现点状致密影,6例可见气体密度,8例见液-液及液气平面;极低及低恶性组和中高恶性组在肿块大小、密度是否均匀、形态是否规则、血管样有无强化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结合MPR和GTVE等后处理技术能够清晰呈现 GIST 的CT 征象,准确反映GIST的病变情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黄国鑫;孙黎明;朱进;张景中;杨忠;徐坚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RNAi基因沉默对消化系统肿瘤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胃癌SGC-7901细胞株和食管癌EC109细胞株,常规分为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培养,转染组两株细胞株转染siRNA沉默Survivin 的表达,并给予顺铂药物5 mg/L共培养72 h。空白对照组则给予常规培养,并给予转染组同剂量的顺铂共培养72 h。M T T法检测两组细胞株体外增殖速度并比较其对化疗药物顺铂的敏感性。结果 siRNA沉默SGC-7901和EC109细胞株内Survivin的表达后,细胞对顺铂药物的敏感性提高, MTT结果提示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低于未沉默组细胞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RNAi基因沉默技术可以干扰Survivin基因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同时显著提高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
作者:邵军;余文静;肖斌;曾凡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对肝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表达的影响。方法将 HL-7702细胞体外常规培养,分别用0、50、100、200、500μmol/L Hcy刺激细胞,分别于刺激后6、12、24 h采用M T T法检测肝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荧光定量 PCR(RT-qPCR)检测CyclinD1 mRNA的表达;采用微板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ALT和 AST 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 Hcy刺激肝细胞不同时间后,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其中100、200、500μmol/L Hcy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 h作用明显;不同浓度 Hcy刺激肝细胞24 h后, CyclinD1 mRNA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细胞培养液中ALT和AST 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Hcy可以抑制肝细胞增殖,并引起CyclinD1的mRNA表达下降,ALT和AST释放增多。
作者:蔡欣;杨晓玲;杨程;曹成建;王磊;田珏;张焱;姜怡邓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应用AdEasy-1腺病毒载体系统构建人生长分化因子-5(GDF-5)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在 HEK293细胞中扩增制备重组腺病毒。方法将PCR获取的GDF-5基因插入到质粒pMD19-T中,基因测序鉴定后将目的基因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质粒pShuttle-CM V ,Hind Ⅲ酶切鉴定。重组质粒经 PmeⅠ酶切使之线性化并去磷酸化处理,电转化含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的感受态大肠埃希菌BJ5183,使其在细菌内发生同源重组,卡那霉素筛选,Hind Ⅲ酶切鉴定阳性克隆,扩增重组腺病毒质粒,并转染 HEK293细胞,包装成重组腺病毒Ad-GDF-5,分别采用Western blot、TCID50法对Ad-GDF-5进行蛋白鉴定和滴度测定。结果经PCR扩增得到的GDF-5大小约为1.7 kb ,基因测序结果证实该基因与GENBANK中人GDF-5基因序列相同。pShuttle-CM V-GDF-5、pShuttle-CM V-GDF-5-AdEasy-1经 Hind Ⅲ酶切后均得到大小约为1.7 kb的片段,与GDF-5大小相符。Western blot证实Ad-GDF-5感染HEK293细胞后大量表达成熟GDF-5蛋白。研究结果表明成功地构建了携带人GDF-5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制备出5.6×109 PFU/mL的重组腺病毒。结论利用AdEasy-1腺病毒载体系统成功构建了携带人GDF-5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制备出高滴度值的重组腺病毒Ad-GDF-5,为进一步研究GDF-5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相关疾病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罗栩伟;刘康;陈竹;赵明;韩小伟;白亦光;冯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以复合树脂充填和金属烤瓷全冠修复为对照,研究钴铬合金高嵌体治疗活髓隐裂牙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例患者201颗隐裂牙按照临床症状分为3组:轻微咬合不适组(A组)、轻微咬合痛伴一过性冷热刺激痛组(B组)、咬合痛伴延缓性冷热刺激痛组(C组)。每组患牙分别采用复合树脂充填、钴铬合金高嵌体和金属烤瓷全冠修复。随访2年,观察各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结果 A组、B组和C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钴铬合金高嵌体和金属烤瓷全冠修复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复合树脂充填(P<0.05)。结论对于轻微咬合不适和轻微咬合痛伴一过性冷热刺激痛的患牙,钴铬合金高嵌体是有效的修复方法。
作者:常志明;高维诺;吴婧玮;王桃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通过低营养亚健康小鼠模型及益损指数-累计积分(BDI-GS )方式对市售两种中药保健品A、B胶囊的实际保健功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综合评价,并进行保健品相关问题的探讨。方法实验用生长期健康IC R雄性小鼠,通过玉米低营养饲料和0.25%、0.50%、0.75%3个剂量保健品掺和饲料喂养12 d ,记录小鼠体质量,解剖后统计9项脏器系数及其BDI、GS等指标,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胶囊A中、高剂量组表现一定的保健功效,而低剂量组存在轻微负面效应,体现在GS值上;胶囊B在3个剂量均对机体主要脏器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体现在多脏器的系数BDI<1.0,GS<9.0。结论目前市售的中药保健品种组成相近,但内在质量差异较大,甚至部分产品还存在有一定不良反应,其功效及安全性并未能得到充分保障。通过BDI-GS体系评价,可提高保健品的市场准入标准,以提高保健品的功效及安全水平。
作者:王晓光;黄海舟;沈秀;周晓靓;龙伟;闫玉军;周则卫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心脏介入诊疗具有创伤小、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是临床诊断、治疗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的常用方法。虽然介入治疗损伤较小,但在围术期仍存在一些并发症,以迷走神经反射较为严重,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出冷汗、面色苍白、胸闷、四肢厥冷,以及血压下降、脉搏变缓,还可出现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甚至意识丧失等[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术后恢复过程。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 ,EBN )源于循证医学[2],是指慎重、准确的运用目前佳研究数据,根据个人经验和临床技能,分析可能引起疾病的原因和机制,制订完整、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3-4]。本科在心脏介入围术期护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通过循证分析心脏介入围术期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可能机制及发生特点,为心脏介入围术期的护理提供一定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曾军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2012年12月11日,重庆市渝北区某镇一农户家发生一起食物中毒,6例发病,其中2例死亡。重庆市渝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CDC )接到通知对该事件进行全方位调查,以查明其发病原因、食品安全风险等,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现场标本采样、现场流行病学及卫生学材料、临床表现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1)调查对象:包括10名就餐者和2名未就餐者,其中就餐人员中有6例中毒患者。(2)调查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对就餐情况进行调查,采用现场卫生学调查方法对可疑餐次食物、就餐环境、厨房材料及饮水等方面进行调查。此外,对采样结果进行实验室分析。(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①发病情况。发病者均为上桌就餐人员,未上桌的2名未发病。10名就餐者中6例发病,罹患率为60.00%,其中男5例,女1例;发病大年龄58岁,小年龄21岁,平均38.40岁。2例死亡,病死率33.33%,均为男性。6例患者均在30 min内发病,其中短时间内出现2例死亡,属于急性发病,病情进展迅猛。②发病时间。短发病时间15 min ,长发病时间28 min ,平均发病时间23 min。据推测首发病例在餐后15 min发病,另外5例患者也在餐后30 min内相继发病,发病者潜伏期的中位数为24 min。③就餐情况调查。发病人员除12月11日中午在彭某家有共同就餐史外,其余无同源就餐史。12月11日中午彭某家聚餐菜品有:腊肉、白菜、南瓜汤,除食盐等调料外均未在外购买。中午所饮酒为彭某自家泡制的药酒(泡制药酒的原材料不详),约250 m L。6例发病者均饮食药酒,饮食少者为25 mL ,未饮酒者未发病。(4)现场卫生学调查:专业人员通过对可疑餐次现场彭某家的调查和对相关人员的询问发现,厨房在猪圈房和餐厅之间,厨房内调味品有豆瓣、味精、盐,饮水缸内无水,饮水是每天到附近井里挑来饮用。(5)临床表现情况:发病者主要以口、舌、四肢和全身麻木、头昏、呕吐、全身乏力、心慌等症状为主(表1)。全部患者经抗菌、补液、对症治疗后4例患者康复出院,2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农村泡酒习惯,考虑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的可能。(6)实验室检验结果:通过对有关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患者临床表现的分析,此次食源性疾患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可能性不大,故未对菜品、调味品等进行微生物培养,仅将所采集的可疑药酒送重庆市疾控中心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食用药酒中含有乌头碱,浓度为48μg/mL。而乌头碱中毒剂量为0.2 mg (相当于5 mL药酒中乌头碱的浓度),3~5 mg可致死(相当于60~100 m L药酒中乌头碱的浓度)。6例发病者的临床表现与乌头碱中毒的临床特点相符,6例中毒者的病情进展与饮用药酒的量(250 m L )一致。
作者:熊娟;魏科;杨森评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小量脑出血患者功能恢复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133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非早期康复和早期康复3组,3组患者均常规使用内科药物治疗,早期康复组、非早期康复组分别于第2天和第14天进行康复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结果早期康复组患者治疗后 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较常规治疗组、非早期康复组明显增高(P<0.01),血清中EPCs和VEGF较常规治疗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循环EPCs和VEGF增加有关。
作者:林敏;邹少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2(PGE2)与成骨细胞力学敏感性的关系,并对其细胞水平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方法使用16,16-二甲基PGE2(dmPGE2)对成骨细胞株(MC3T3-E1)进行预处理,随后观察其对细胞内钙离子信号的调控作用;并采用蛋白激酶A(PKA)信号通路的激活剂与阻滞剂检验PKA信号通路在此调控过程中的参与作用。结果相对于空白处理组,dmPGE2预处理显著提升了细胞中由水肿胀刺激引起的钙离子信号强度。该作用被 PK A信号通路的激活剂8-溴腺苷-3,5-环单磷酸钠(8br-cAMP)所模拟;且被PKA多肽阻滞剂(PKI)阻断。结论 dmPGE2通过激活PKA信号通路上调MC3T3-E1细胞中由水肿胀刺激引起的钙离子响应,为解释PGE2在骨组织中的促合成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细胞学基础。
作者:龚啸元;杨柳;潘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建立脑卒中高危人群规范化筛查模式,应用于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筛查与管理,并评价其初步应用效果。方法该科成立脑卒中筛查管理小组,建立规范化脑卒中筛查模式,在门诊及社区人群中开展脑卒中筛查工作,对筛查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根据脑卒中筛查与干预指南实施为期1年的管控。结果共筛查高危人群9631例,筛查出高危患者1786例,高危患者率为18.55%。对高危患者存在的高危因素实施干预,干预前、后高危患者血糖、血压、血脂、肥胖指数、吸烟、体育锻炼、合理饮食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脑卒中规范化筛查模式,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专项管理是做好脑卒中筛查与管控工作的重要保障,可降低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
作者:钟代曲;蒋晓江;沈盈盈;唐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成蛋白样3型蛋白(FM NL3)基因转染对结直肠癌SW480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 T )和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带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 FMNL3表达质粒pEGFP-N1/FMNL3转染至SW480细胞中(以未转染质粒的SW480细胞作正常对照,转染空载质粒的SW480细胞为阴性对照),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重组质粒转染前、后细胞FMNL3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FMNL3转染前、后SW480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SW480细胞EMT上皮标志物E-cadherin和间质标志物Vimentin的表达变化;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FMNL3基因转染对SW480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FMNL3转染48 h后SW480细胞中FMNL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1);FMNL3蛋白表达于细胞质中,转染 FMNL3基因后SW480细胞的形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由典型的圆形、多边形变成梭形并伸出多个细长突起的间充质样,呈现典型的EMT形态学改变;转染FMNL3基因后,SW480细胞中EMT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表达下调,间质标志物Vimentin表达上调;转染FMNL3基因后SW480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显著增强。结论 FMNL3基因可能通过促进结直肠癌细胞EMT而促进其侵袭。
作者:曾元凤;肖移生;罗小江;胡国柱;路名芝;吴晓牧;辛洪波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