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栩伟;刘康;陈竹;赵明;韩小伟;白亦光;冯刚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中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感染者高达1.2亿,全球 HBV携带者达4亿[1]。母婴传播是重要的传播途径,通过宫内传播、围生期传播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因此,研究降低 HBV母婴垂直传播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58例 HBV携带孕妇的妊娠前和产前教育、产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 ,HBIG)、阴道分娩时的护理体会以及产后母婴护理,并检测新生儿1年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 ,HbsAb)结果,为进一步改善母婴HBV垂直传播的阻断方式提供依据。
作者:刘兴琼;游兴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中微RNA(miRNA)的表达谱以及在CD133+ A549中的表达。方法取肺腺癌患者的肺癌组织标本和癌旁组织标本,进行 miRNA 表达芯片分析。利用流式细胞术(FCM )分选并培养 CD133+ A549细胞2周,检测CD133+、CD44+表达分析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NA-892b和miRNA-4686在CD133+ A549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肺癌组织中有27个miRNA表达较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上调(P<0.05),6个miRNA的表达较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下调(P<0.05)。CD133+ A549细胞CD133+、CD44+双阳性表达率为75.0%。CD133+ A549细胞中miRNA-892b和miRNA-4686的表达显著高于A549细胞(P<0.01)。结论肺腺癌组织中 miRNA存在异常表达谱,miRNA-892b和miRNA-4686可能在维持CD133+肺癌细胞生物学特性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胡欣春;徐建军;喻东亮;彭金华;魏益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改良超滤(MUF)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该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行瓣膜置换术的56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于体外循环(CPB)后行常规超滤和MUF,记录患者CPB前(T1)、CPB停机(T2)及CPB停机20min后(T3)的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细胞比容(Hct)、库血用量等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2和T3时CI和CO均较T1时明显增加,观察组T3时CI和CO分别为(5.23±0.35)L/(min·m2)和(3.20±0.28)L/min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UF后库血用量、术后24h尿量、Hct和呼吸机辅助时间分别为(418.69±28.63)mL、(2335.32±208.02)mL、(36.23±2.38)%和(16.18±2.13)h,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UF用于CPB下瓣膜置换术中效果显著,可迅速排除体内多余水分,使血液浓缩,以减少库血的应用和输入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胡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比较攀枝花地区多家三级医院双J管滞留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该地区8家医院自2000年1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双J管滞留患者51例,根据患者情况分别采用膀胱镜下直接拔出、体外冲击波碎石后膀胱镜下取出、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后取出、输尿管切开取出及输尿管镜联合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取出。结果51例双J管滞留患者均成功取出,其中12例采用膀胱镜下直接拔出,23例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后膀胱镜下取出,9例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后取出,5例采用输尿管切开取出,2例采用输尿管镜联合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取出。其中5例切开取出和2例输尿管镜联合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取出患者术后再次留置双J管,术后2周拔除。结论双J管滞留是少见的并发症,及时发现并采用合适的方法处理能够及时挽救肾脏功能,减少对患者的影响。
作者:易正金;熊建国;王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强化扫描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GIST患者行16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后,用多平面重建(MPR)和CT仿真内镜(GTVE)等后处理技术对GIST的CT图像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病理组织学分级对不同等级 GIST 的CT 征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肿块位于胃部17例,小肠6例,直肠3例,十二指肠3例,回盲部1例;三期强化扫描后实质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呈持续性强化13例,延迟性强化17例;9例呈囊实性,7例病灶内出现点状致密影,6例可见气体密度,8例见液-液及液气平面;极低及低恶性组和中高恶性组在肿块大小、密度是否均匀、形态是否规则、血管样有无强化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结合MPR和GTVE等后处理技术能够清晰呈现 GIST 的CT 征象,准确反映GIST的病变情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黄国鑫;孙黎明;朱进;张景中;杨忠;徐坚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儿童长程脑电图监测电极的固定方法,结合儿科特点通过临床实践加以改良。方法对儿科受检者给予适当的安装前准备,采用双层弹力绷带联合胶布固定方法进行电极固定。结果新方法被受检儿童普遍接受,安装及卸下方便,无毒无残留,记录图形质量优良。结论改良后的脑电图电极固定方法较传统方法具有简单快捷、安全稳定、人性化的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郭艺;蒋莉;杨祖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2012年12月11日,重庆市渝北区某镇一农户家发生一起食物中毒,6例发病,其中2例死亡。重庆市渝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CDC )接到通知对该事件进行全方位调查,以查明其发病原因、食品安全风险等,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现场标本采样、现场流行病学及卫生学材料、临床表现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1)调查对象:包括10名就餐者和2名未就餐者,其中就餐人员中有6例中毒患者。(2)调查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对就餐情况进行调查,采用现场卫生学调查方法对可疑餐次食物、就餐环境、厨房材料及饮水等方面进行调查。此外,对采样结果进行实验室分析。(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①发病情况。发病者均为上桌就餐人员,未上桌的2名未发病。10名就餐者中6例发病,罹患率为60.00%,其中男5例,女1例;发病大年龄58岁,小年龄21岁,平均38.40岁。2例死亡,病死率33.33%,均为男性。6例患者均在30 min内发病,其中短时间内出现2例死亡,属于急性发病,病情进展迅猛。②发病时间。短发病时间15 min ,长发病时间28 min ,平均发病时间23 min。据推测首发病例在餐后15 min发病,另外5例患者也在餐后30 min内相继发病,发病者潜伏期的中位数为24 min。③就餐情况调查。发病人员除12月11日中午在彭某家有共同就餐史外,其余无同源就餐史。12月11日中午彭某家聚餐菜品有:腊肉、白菜、南瓜汤,除食盐等调料外均未在外购买。中午所饮酒为彭某自家泡制的药酒(泡制药酒的原材料不详),约250 m L。6例发病者均饮食药酒,饮食少者为25 mL ,未饮酒者未发病。(4)现场卫生学调查:专业人员通过对可疑餐次现场彭某家的调查和对相关人员的询问发现,厨房在猪圈房和餐厅之间,厨房内调味品有豆瓣、味精、盐,饮水缸内无水,饮水是每天到附近井里挑来饮用。(5)临床表现情况:发病者主要以口、舌、四肢和全身麻木、头昏、呕吐、全身乏力、心慌等症状为主(表1)。全部患者经抗菌、补液、对症治疗后4例患者康复出院,2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农村泡酒习惯,考虑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的可能。(6)实验室检验结果:通过对有关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患者临床表现的分析,此次食源性疾患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可能性不大,故未对菜品、调味品等进行微生物培养,仅将所采集的可疑药酒送重庆市疾控中心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食用药酒中含有乌头碱,浓度为48μg/mL。而乌头碱中毒剂量为0.2 mg (相当于5 mL药酒中乌头碱的浓度),3~5 mg可致死(相当于60~100 m L药酒中乌头碱的浓度)。6例发病者的临床表现与乌头碱中毒的临床特点相符,6例中毒者的病情进展与饮用药酒的量(250 m L )一致。
作者:熊娟;魏科;杨森评 刊期: 2014年第12期
2009年教育部对硕士研究生招收进行了战略性结构调整,应届本科毕业生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生源。“无德不为医”,培养医德高、医技精,“能看病、会看病”的综合性应用人才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终极目标,更是完善医疗体制改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助推人人享有优良卫生保健的中国梦早日实现理念下高等医学院校必须承载的主要社会职能[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强烈的职业指向性特点和招生数量的持续增长,注定了毕业生们将成为铸就和谐医患关系的风向标。为此重庆医科大学开展了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职业情感、医德规范、医学伦理、医德责任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为构建切合培养特点的医德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现实的参考依据。
作者:袁羽西;冯跃林;陈地龙;李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联合血流储备分数(FFR)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CAG明确冠状动脉病变至少单支血管狭窄70%~90%的冠心病患者82例(147处病变),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共72处病变均应用压力导丝行心肌FFR测定,仅在FFR≤0.80的病变中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 ),术后FFR≤0.80患者给予支架内球囊后扩张;对照组42例患者75处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治疗(PCI)常规植入DES。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病变个数、支架植入数目,住院费用以及手术6个月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M ACE)、心绞痛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支架植入数目及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0.88±0.88)个 vs.(1.81±0.83)个,(4.72±2.30)万元 vs.(6.00±2.41)万元,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均未出现全因死亡,其再发心肌梗死率、再次血运重建率、复发心绞痛分别为2.50% vs .0、2.50% vs .2.38%、5.00% vs .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G结合心肌FFR测定,能显著减少冠心病患者支架使用数量、减少医疗费用支出,术后6个月内不增加M ACE发生率及心绞痛的发作。
作者:任凤波;刘俊明;梁岩;黄文军;谢伟;高霞;李科;王明建;赵亮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心脏介入诊疗具有创伤小、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是临床诊断、治疗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的常用方法。虽然介入治疗损伤较小,但在围术期仍存在一些并发症,以迷走神经反射较为严重,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出冷汗、面色苍白、胸闷、四肢厥冷,以及血压下降、脉搏变缓,还可出现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甚至意识丧失等[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术后恢复过程。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 ,EBN )源于循证医学[2],是指慎重、准确的运用目前佳研究数据,根据个人经验和临床技能,分析可能引起疾病的原因和机制,制订完整、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3-4]。本科在心脏介入围术期护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通过循证分析心脏介入围术期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可能机制及发生特点,为心脏介入围术期的护理提供一定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曾军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构建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转染人乳腺癌细胞株MB-231,观察其佳感染条件。方法设计并合成MACC1基因特异性的DNA寡核苷酸,连接到经AgeⅠ和EcoRⅠ双酶切线性化的pMAGic慢病毒质粒载体中,转化大肠埃希菌DH5a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菌落、扩增后提取质粒,进行DNA测序鉴定。用293FT 细胞包装产生慢病毒,感染MB-231细胞,选择感染效率高、感染复数(MOI)低的感染条件。结果 PCR与测序鉴定证实成功构建了 MACC1 RNAi的慢病毒载体,可以高效转染MB-231细胞,其佳感染条件为MOI=40。结论成功构建了MACC1 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其可高效感染MB-231,为进一步研究靶向 MACC1 RNAi对乳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变化及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闵捷;吕钢;王婷;甘霖;曾真;王亚冬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对肝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表达的影响。方法将 HL-7702细胞体外常规培养,分别用0、50、100、200、500μmol/L Hcy刺激细胞,分别于刺激后6、12、24 h采用M T T法检测肝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荧光定量 PCR(RT-qPCR)检测CyclinD1 mRNA的表达;采用微板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ALT和 AST 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 Hcy刺激肝细胞不同时间后,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其中100、200、500μmol/L Hcy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 h作用明显;不同浓度 Hcy刺激肝细胞24 h后, CyclinD1 mRNA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细胞培养液中ALT和AST 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Hcy可以抑制肝细胞增殖,并引起CyclinD1的mRNA表达下降,ALT和AST释放增多。
作者:蔡欣;杨晓玲;杨程;曹成建;王磊;田珏;张焱;姜怡邓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四川泸州地区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简称α地贫)基因突变类型及构成比,探讨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CR方法结合DNA芯片杂交技术,对116例可疑α地贫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分析。结果116例可疑α地贫患者中,39例检出α地贫基因,检出率为33.62%。共检出7种突变基因型,其中--αSEA/αα缺失型占41.03%,-α3.7/αα缺失型占25.64%。结论四川泸州地区α-地贫基因突变以--αSEA/αα缺失型为主;基因诊断是确诊α-地贫的重要标准。
作者:陈红英;刘春艳;邹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整合素在CCL18促进乳腺癌SK-3rd细胞浸润和迁移过程中的作用,以阐明CCL18促进乳腺癌细胞浸润和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CCL18作用下乳腺癌SK-3rd细胞表面整合素的聚集;采用Western blot检测黏着斑激酶(FAK)的激活;用浸润迁移实验检测乳腺癌SK-3rd细胞的浸润迁移。用siRNA转染检测沉默SK-3rd细胞整合素β1的表达。结果 CCL18促进乳腺癌SK-3rd细胞表面整合素的聚集;从而促进整合素介导的FAK磷酸化激活。在CCL18作用下,乳腺癌SK-3rd细胞浸润和迁移的细胞数增多10倍(P<0.01);用 siRNA转染检测沉默 SK-3rd细胞整合素β1的表达,可以使CCL18作用下的SK-3rd细胞浸润和迁移数量明显减少。结论 CCL18通过整合素聚集可促进乳腺癌细胞浸润和迁移。
作者:陈静琦;朱必胜;侯开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癫痫持续状态患儿血浆和脑脊液(CSF)中神经肽Y(NPY)、甘丙肽(GAL)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1月该院门诊和住院部诊断的癫痫患儿68例(癫痫组),癫痫持续状态患儿56例(癫痫持续组),选取同期需要腰部麻醉的择期手术(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儿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对象血浆和CSF中NPY、GAL水平,两组患儿在惊厥发作过程中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癫痫组患儿24 h内及第7天时血浆N PY均明显高于癫痫持续组、对照组(P<0.05),癫痫持续组患儿24 h内及第7天时血浆NPY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癫痫组患儿24 h内血浆GAL均明显高于癫痫持续组、对照组(P<0.05),癫痫持续组患儿24 h内血浆GA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第7天血浆GA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组患儿CSF中NPY、GAL均明显高于癫痫持续组、对照组(P<0.05),癫痫持续组患儿CSF中GA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血浆中NPY、GAL水平均与CSF中NPY、GAL水平呈正相关(r=0.035、r=0.041,P<0.05)。结论 NPY、GAL与癫痫发病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但是二者具体的作用机制不明,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
作者:黄月艳;潘红飞;李强;钟京梓;曾洁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脑卒中高危人群颈总动脉弹性和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的差异及其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该院就诊合并多重脑卒中危险因素患者89例,其中老年组47例,中青年组42例。收集性别、年龄、血压、体质量指数及既往史等信息。引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测量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化度、顺应性等颈动脉弹性参数。同时测量肱动脉的内径变化率(NMD),将NMD<4%定义为血管舒张功能(EID)受损。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弹性参数和EID受损发生率差异,以评价动脉弹性与EID的相关性。结果老年组Ep、硬化度分别为(136.91±67.42)kPa、(11.92±3.73)m/s,高于中青年组(102.71±33.83)kPa、(8.14±2.32)m/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顺应性(0.83±0.33)mm2/kPa,低于中青年组(1.01±0.44)mm2/kPa,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EID受损为30例(63.83%),高于中青年组12例(2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参数与年龄和NMD相关(P<0.05)。结论年龄是动脉硬化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ET的弹性参数能够敏感的反映出外周动脉的硬化程度,且与EID的一致性较好,可作为筛查老年动脉病变的常规手段。
作者:李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评价使用高黏度骨水泥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和脊柱转移瘤(VM T )的效果。方法于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对该院102例OVCF患者(OVCF组)、16例VM T患者(VM T组)行PVP治疗,术中采用局部麻醉,经椎弓根入路于双侧椎弓根穿刺,每个椎体注射高黏度骨水泥3~6 mL进行治疗。在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及术后末次随访时分别对患者的疼痛强度进行麦克吉尔疼痛调查表评分(MPQ),并对手术前、后MPQ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对患者进行6~18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患者背部疼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与术前比较,OVCF组及VM T组术后3 d、术后1个月及术后末次随访的MPQ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CT扫描显示,OVCF组、VMT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分别为11.76%、6.25%,但无骨水泥毒性反应、肺栓塞、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高黏度骨水泥具有黏度高、可控注射性强、骨水泥遗漏率低、手术安全性高等优点,适用于老年OVCF和VM T等的治疗。
作者:陈黔;王大寿;潘奇;蔡封俊;张亮;淦勇;段彬武;吴黔鸣;孟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外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136例外踝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钢丝固定螺旋形骨折15例,单纯松质骨螺钉固定11例,克氏针张力带固定20例,普通1/3管形接骨钢板固定42例,腓骨远端解剖型接骨钢板固定48例。结果136例患者中有130例患者获6个月至2年的随访,疗效满意,其中优110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为96.92%(126/130)。发生并发症5例,2例为伤口感染,2例为腓浅神经损伤,1例为创伤性关节炎。结论普通腓骨钢板固定牢固,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及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珍谷;刘涛;李红梅;王棚;赵俊华;倪卫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对三引物等位基因扩增法进行改进,实现直接对外周血样本进行痛风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型。方法针对乙二胺四乙酸(EDT A )、肝素钠和枸橼酸钠等临床常用抗凝处理的外周血样品,以rs1165205位点为靶位点,配制适用于全血扩增的“YW”缓冲液,优化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体系和扩增条件,实现SNP分型检测。选取40例男性健康志愿者和40例痛风患者,对其进行SNP基因型检测。结果改进后的三引物等位基因扩增法对 rs1165205位点分型结果与Sanger测序检测一致。80个样本中rs1165205位点各基因型在发病人群和未发病人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35)。结论改进后的三引物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可以直接对临床常用抗凝处理的外周血样品痛风SNP位点进行快速分型研究。
作者:郑晨娜;王清瑶;黄玉香;叶桂华;许超尘;杨会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应用AdEasy-1腺病毒载体系统构建人生长分化因子-5(GDF-5)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在 HEK293细胞中扩增制备重组腺病毒。方法将PCR获取的GDF-5基因插入到质粒pMD19-T中,基因测序鉴定后将目的基因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质粒pShuttle-CM V ,Hind Ⅲ酶切鉴定。重组质粒经 PmeⅠ酶切使之线性化并去磷酸化处理,电转化含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的感受态大肠埃希菌BJ5183,使其在细菌内发生同源重组,卡那霉素筛选,Hind Ⅲ酶切鉴定阳性克隆,扩增重组腺病毒质粒,并转染 HEK293细胞,包装成重组腺病毒Ad-GDF-5,分别采用Western blot、TCID50法对Ad-GDF-5进行蛋白鉴定和滴度测定。结果经PCR扩增得到的GDF-5大小约为1.7 kb ,基因测序结果证实该基因与GENBANK中人GDF-5基因序列相同。pShuttle-CM V-GDF-5、pShuttle-CM V-GDF-5-AdEasy-1经 Hind Ⅲ酶切后均得到大小约为1.7 kb的片段,与GDF-5大小相符。Western blot证实Ad-GDF-5感染HEK293细胞后大量表达成熟GDF-5蛋白。研究结果表明成功地构建了携带人GDF-5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制备出5.6×109 PFU/mL的重组腺病毒。结论利用AdEasy-1腺病毒载体系统成功构建了携带人GDF-5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制备出高滴度值的重组腺病毒Ad-GDF-5,为进一步研究GDF-5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相关疾病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罗栩伟;刘康;陈竹;赵明;韩小伟;白亦光;冯刚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