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研究

邓炳取

关键词:血栓溶解疗法, 脑梗死, 自发性出血, 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该院2004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330例,根据住院期间头颅CT或 MRI复查是否有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61例)和非出血组(269例),对可能影响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溶栓后自发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8.48%(61/330),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8.18%(27/330)。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组脉压差、入院血糖水平、房颤史、超敏 C反应蛋白、早期缺血改变、入院 NIHSS评分、入院 MRS评分共7个因素与非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入院血糖水平(OR=1.160,95%CI:1.020~1.319)、房颤史(OR=4.790,95%CI:1.300~17.649)、早期缺血改变(OR=8.640,95%CI:1.230~60.691)和入院 NIHSS评分(OR=4.320,95%CI:1.070~17.441)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 NIHSS评分高、血糖水平高,有房颤史、早期缺血改变患者发生自发性颅内缺血的风险较高。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40例女性不孕症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女性不孕症的病因。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该科医治的240例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输卵管因素占原发不孕、继发不孕病因首位,子宫因素居第二位,其中,主要病因为子宫畸形宫腔粘连,其次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因素、排卵障碍、自身免疫因素、正常盆腔。结论女性不孕症的主要原因是输卵管因素,其次为子宫因素中的宫腔粘连。

    作者:李宗敏;胡燕;胡珊;陈智慧;吴虹霆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护理干预对喉癌患者围术期心理影响的研究

    喉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发声器官,喉癌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恶性肿瘤疾病之一。有研究资料表明,喉癌的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5.7%~7.6%。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业、大气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增加,喉癌的发病也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1]。喉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咳嗽、吞咽困难、颈部淋巴结转移等。其治疗方式有手术、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但手术仍是目前治疗方法的首选[2-4];对于Ⅰ、Ⅱ期喉癌,一般以手术切除的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其5年生存率可达68%以上[5]。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一般分为喉部分切除术及喉全切除术。手术切除范围宽,损伤大,术后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同时还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患者的发音功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6-7],严重影响了手术的成功率及治疗效果,这一直困扰着临床医护人员。为探讨在喉癌患者围术期间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本院特进行了专项研究工作,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陶春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干预措施在老年患者胃镜检查中效果分析

    中国的年龄结构呈老龄化趋势,老年人胃肠功能差,患胃肠疾病风险增加。目前,胃镜是检查食管、胃疾病重要、直观检查手段,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年患者应常规定期行胃镜检查,早诊断、早治疗对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老年患者由于症状不适感、对疾病后果的担心及对胃镜检查的顾虑,大多存在抵触心理,认为无法忍受而拒绝,加之害怕自己查出阳性病变,从而使很多疾病无法得到早期诊断,由此作者设想,是否能在胃镜检查前、中、后对老年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及认知等干预措施,使老年患者能够主动接受胃镜检查,提高胃镜检查的满意度。

    作者:尹春英;王春青;李炳庆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128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护理体会

    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外伤害时有发生,颅脑损伤极为常见,发生率仅次于四肢,位居第2位。颅脑损伤包括脑挫裂伤、脑干损伤、颅内血肿等,常导致脑组织水肿引起颅内压升高,严重时引起脑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或脑疝,危及生命。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这给治疗和护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现将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128例颅脑损伤患者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钟正伟;王正仕;刘丹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品管圈活动对提高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有效率的观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有效率的观察。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提高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有效率”的活动主题,采用循环管理(PDCA)方法,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实施对策制订、效果检验等,随机抽取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导致良肢位摆放有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并进行效果验证。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有效率从58.3%提高至96.7%,该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患者的满意率从88.%上升至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提高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有效率。

    作者:廖春莲;谭春燕;胡盼;谢政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改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nesfatin-1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改善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 nesfatin-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45例健康自愿者为对照(A组)。139例T2DM患者(T2DM组)分为二甲双胍治疗(B组)、格列美脲治疗(C组)、饮食运动治疗(D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测定 T2DM 患者及对照组 nesfatin-1水平,分析血浆 nesfatin-1水平与血脂、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体质量指数(BMI)、稳态胰岛素评价指数(HOMA-IR)等的关系。观察二甲双胍、格列美脲、饮食运动治疗前后T2DM患者 nesfatin-1水平变化。结果(1)T2DM组 nesfatin-1水平高于对照组;(2)血清nesfatin-1水平与 FPG、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HOMA-IR、BMI呈显著正相关(r=0.516、0.629、0.487、0.507、0.551,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呈显著负相关(r=-0.527,P<0.01);治疗后B组、D组 nesfatin-1降低的程度与 HOMA-IR降低的程度呈正相关(r=0.498、0.523,P<0.05);(3)B组治疗12周后血清 nesfatin-1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治疗后 nesfatin-1水平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低于 B组;(4):回归分析显示 HOMA-IR、BMI、FPG是影响血清 nes-fatin-1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改善T2DM患者糖代谢、胰岛素抵抗能降低血清 nesfatin-1水平。

    作者:刘云涛;简磊;李建伟;黄亮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系统化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对护理学生临床实习的效果观察

    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是整个护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优劣,关系到能否为各级医疗机构输送合格的护理人才。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患者法制意识的增强以及优质护理的广泛开展,只重视操作技能培养的传统临床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护理人员的要求[1]。因此,为顺应护理学科的发展,本院自2010年,在总结原有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建立了完善的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体系,对保障临床教学的顺利运行、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使教学管理不断走向科学化、合理化、现代化和规范化,现介绍如下。

    作者:谭昌静;梅韵学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KAI1蛋白对786-O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转染抑癌基因KAI1后对人肾透明细胞癌786-O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等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通过慢病毒载体将KAI1基因转染入786-O细胞中,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KAI1基因转入情况;应用噻唑蓝(MTT)方法检测慢病毒载体携带的KAI1基因转染786-O细胞后的体外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KAI1诱导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当慢病毒载体转染的量为 MOI-10,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转染后细胞有大量荧光表达,MTT及 FCM检测KAI1对786-O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发786-O细胞凋亡的发生。结论 KAI1通过启动786-O细胞发生凋亡而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增殖。

    作者:陈峰;鲁伟;窦红珍;游刚;付云锐;谢鑫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与对策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及术前和术中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该院和外院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失败病15例,分析失败的原因。结果手术未能复位3例,螺钉进入关节内3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手术入路选择不当2例,内固定不当6例。结论髋臼骨折手术需要具有一定手术经验的创伤骨科医师才能开展,掌握髋臼的解剖知识、影像基础、手术入路、内固定方式、一定时间的专业培训学习是髋臼骨折内固定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徐林;向柄彦;柏小金;黄文良;吕雪峰;李鹏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c,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血小板生成减少和血小板破坏增多引起,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目前,研究广泛认为遗传因素在 ITP 发病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 ITP的家族发病率为2.57%(12/466)。基于样本量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既往研究大多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等方法从基因和蛋白水平寻找 ITP 致病因素。迄今为止,研究者发现至少63种基因与 ITP存在关联,为深入阐释其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主要从免疫和 DNA甲基化两个方面对 ITP的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徐颜美;邓立彬(综述);王小中(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DNMT3B mRNA 3′非编码区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与功能验证

    目的:构建用于鉴定microRNA(miRNA)靶基因的报告基因系统并进行功能验证,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奠定良好基础。方法在pGL3-control载体的荧光素酶基因下游克隆位点插入DNA甲基转移酶3B(DNMT3B)3′非编码区序列,经酶切、测序验证是否插入及正确性。生物信息学分析 DNMT3B与 miRNA-125b的靶向关系,并用 miRNA-125b过表达载体与所构建载体共转染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DNMT3 B 3′非编码区报告基因载体,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共转染细胞24 h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显示与空载体对照组相比,构建载体组荧光素酶活性下降了54.8%(P<0.01)。结论成功构建了DNMT3B mRNA 3′非编码区报告基因载体,且提示miRNA-125b靶向调控了DNMT3B。

    作者:曹成建;杨晓玲;王磊;杨程;蔡欣;徐华;王洁;姜怡邓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慢性气道炎症黏液高分泌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气道黏液高分泌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肺囊性纤维化和间质性肺疾病等慢性气道炎性疾病重要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之一。气道慢性炎症时,长期、反复的炎性刺激可刺激支气管上皮杯状细胞化生和黏膜下支气管腺体增生和肥大,引起“分泌高反应性”,继而引起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致使黏液难以排出而潴留于气道内形成黏液栓,加重了业已狭窄气道的阻塞和病原菌的定植,导致持续的感染和难以控制的低氧症状,甚至导致病情的恶化乃至患者的死亡[1]。可见,气道黏液高分泌不仅是一种临床症状,更是影响慢性气道炎性疾病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因此,慢性气道炎性疾病伴随的气道黏液高分泌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3]。现就祛痰治疗的重要性和常用及新型祛痰药物的分类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钟贞;邓玥(综述);张婷(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剖宫产术后急性结肠假性梗阻14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发生急性结肠假性梗阻(ACPO)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14例剖宫产术后发生 ACP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全部治愈,未行手术治疗。结论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剖宫产术后发生 ACPO可通过非手术方法治愈,从而避免再次手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

    作者:詹玮;姬清华;张汝一;甄运寰;廖欣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AuroraA、CyclinD1、CyclinB1和Bcl-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 AuroraA、CyclinD1、CyclinB1和Bcl-2在膀胱移行细胞瘤(BT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 AuroraA、CyclinD1、CyclinB1和Bcl-2在56例BTCC和1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 BTC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BTCC组织AuroraA阳性率为51.8%(29/56),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13.3%(2/15)(P<0.01);Cy-clinD1阳性率为46.4%(26/56),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6.7%(1/15)(P<0.01);CyclinB1阳性率为75.0%(42/56),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33.3%(5/15)(P<0.01);Bcl-2的表达为62.5%(35/56),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6.7%(1/15)(P<0.01)。AuroraA、Cy-clinB1和Bcl-2阳性率与BTCC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但是 CyclinD1随病理分级增加阳性率下降。AuroraA阳性率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CyclinD1则呈负相关;CyclinB1和 Bcl-2阳性率与临床分期无关。AuroraA阳性率与 CyclinD1(r=0.508,P<0.01)、CyclinB1(r=0.594,P<0.01)和Bcl-2(r=-0.535,P<0.01)阳性率明显相关。结论 AuroraA可能影响 CyclinD1、CyclinB1和Bcl-2的表达。

    作者:肖宁;周兴;赵晓昆;蒋宏毅;赵洪青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百草枯中毒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对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06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A组,48例)和对照组(B组,47例)。两组均予常规方法救治并行血液灌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乌司他丁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7 d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治疗3周后患者肺纤维化发生率,肝、肾、心功能指标的差异,评价器官损害情况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7 d 的TNF-α和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但 A组下降较B组更为明显(P<0.01);A 组死亡15例,B组死亡19例(P<0.05),A 组死亡病例存活时间明显长于 B 组[(12.12±4.15)d vs.(9.05±5.03)d,P<0.05],A组肺纤维化发生率,肝、肾、心功能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 B组(P<0.01或P<0.05)。结论采用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可以减轻百草枯对患者各器官的损害,延长患者生命,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朱冬菊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健康教育路径对16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能力的影响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一组急性起病,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弥漫性或局灶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病[1]。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2],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康复训练,则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病死率,致使卒中预后不良[3],目前,尚无该病满意的治愈方法。因此,作者以临床护理路径(CNP)为指导,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建立从入院到出院的健康教育路径,帮助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提高其自护能力,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现将健康教育路径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爱丽;王燕;李保兰;冯丽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门静脉癌栓的研究进展

    肝癌是中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高,早、中、晚期都极易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预后极差。PVTT 是肝癌细胞侵入门静脉,在其分支或主干上生长的癌性栓子。由于门静脉内血流速度较慢,黏度较高,营养物质丰富,故其微环境可为肝癌细胞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培养基地。PVTT形成常常是肝癌晚期的重要标志,发生率高达90%[1],不积极治疗的该类患者常常在数月内死亡,生存期短。死亡的原因多数为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恶病质等。目前,临床上治疗 PVTT的主要方法有外科手术、介入、分子靶向治疗、放疗及化疗等,且均已取得了不同的治疗进展,但在延长患者生存期等问题上仍未能取得显著进展[2]。因此,探索新的安全无创的治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作为一种新的体外非侵入性治疗技术问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一需求。临床上,HIFU已用于多种组织器官的恶性与良性实体肿瘤的治疗研究[3-5],其中,针对 PVTT的研究历史已长达10余年,并已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现综述如下。

    作者:高艳(综述);朱辉(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以重症水痘为首发表现的儿童艾滋病1例

    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临床症状多样,发生在儿童患者更易造成误诊漏诊。本文报道1例以重症水痘为首发表现的儿童艾滋病病例,为临床提供参考。1临床资料农村患儿,女,8岁。因“全身皮疹伴头痛4 d,发热1 d”就诊。4d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水疱状皮疹,伴头痛。就诊于当地诊所(治疗用药不详,诉仅给予口服药),后面部皮疹逐渐增多,躯干部也渐出现,1d前患儿出现反复发热,体温高达39℃。为进一步治疗,遂来本科,门诊以(1)水痘;(2)病毒性脑炎?收入住院。自患病来,患儿精神、食欲较差,体质量变化不明显,大小便正常。否认血制品输注史。父亲死于“肝癌、结肠癌”,母亲死于“肺癌”。有一同父异母妹妹,死于“皮肤长疮”。以上部分病史由家属代述。

    作者:李渝华;文静;石晓莉;赵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重庆市36所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况,探讨防范对策。方法对2011年5月1日至9月30日参与调查的36所医院医务人员发生的职业暴露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发生职业暴露554例,其中锐器伤456例,血液、体液暴露98例。二级医院比三级医院更易发生职业暴露;人群分布以护士为主,占总数的67.69%,发生地点主要在病房(41.52%)。锐器伤常发生在锐器的使用后、处置前;血液、体液暴露中37.76%发生在面部。结论本地区医院对职业暴露重视程度不够,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落实防护措施,加大经济投入,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意识,有利于提高职业暴露上报率和保证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作者:方清永;刘丁;陈萍;王政;南玲;成瑶;王豪;黄庆宁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在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数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EPCs)在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外周血中的数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老年突发性耳聋组)及1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 EPCs的相对计数及绝对计数,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EPCs数量的变化,分析其变化与患者临床治疗的关系。结果老年突发性患者治疗前外周血EPCs相对计数及绝对计数较健康对照组低,有效治疗后外周血 EPCs相对计数及绝对计数较治疗前高,治疗后有效组较无效组外周血EPCs相对计数及绝对计数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PCs计数值随着患者治疗情况的好转而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患者治愈情况越好,其 EPCs相对计数及绝对计数值越高,EPCs相对计数及绝对计数值可以作为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效果及术后康复的重要评价指标。

    作者:孙刚;刘虹;杨彩凤 刊期: 2014年第13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