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改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nesfatin-1水平的影响

刘云涛;简磊;李建伟;黄亮

关键词:nesfatin-1, 二甲双胍, 格列美脲, 糖尿病, 2 型
摘要:目的:观察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改善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 nesfatin-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45例健康自愿者为对照(A组)。139例T2DM患者(T2DM组)分为二甲双胍治疗(B组)、格列美脲治疗(C组)、饮食运动治疗(D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测定 T2DM 患者及对照组 nesfatin-1水平,分析血浆 nesfatin-1水平与血脂、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体质量指数(BMI)、稳态胰岛素评价指数(HOMA-IR)等的关系。观察二甲双胍、格列美脲、饮食运动治疗前后T2DM患者 nesfatin-1水平变化。结果(1)T2DM组 nesfatin-1水平高于对照组;(2)血清nesfatin-1水平与 FPG、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HOMA-IR、BMI呈显著正相关(r=0.516、0.629、0.487、0.507、0.551,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呈显著负相关(r=-0.527,P<0.01);治疗后B组、D组 nesfatin-1降低的程度与 HOMA-IR降低的程度呈正相关(r=0.498、0.523,P<0.05);(3)B组治疗12周后血清 nesfatin-1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治疗后 nesfatin-1水平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低于 B组;(4):回归分析显示 HOMA-IR、BMI、FPG是影响血清 nes-fatin-1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改善T2DM患者糖代谢、胰岛素抵抗能降低血清 nesfatin-1水平。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重庆市36所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况,探讨防范对策。方法对2011年5月1日至9月30日参与调查的36所医院医务人员发生的职业暴露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发生职业暴露554例,其中锐器伤456例,血液、体液暴露98例。二级医院比三级医院更易发生职业暴露;人群分布以护士为主,占总数的67.69%,发生地点主要在病房(41.52%)。锐器伤常发生在锐器的使用后、处置前;血液、体液暴露中37.76%发生在面部。结论本地区医院对职业暴露重视程度不够,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落实防护措施,加大经济投入,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意识,有利于提高职业暴露上报率和保证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作者:方清永;刘丁;陈萍;王政;南玲;成瑶;王豪;黄庆宁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临检实验室满足ISO15189认可的比对方案

    目的:按 ISO15189要求,对临检实验室相同检测项目在不同检测系统比对,并进形态学分析人员间的比对,以评估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人员能力。方法不同检测系统间比对、人员形态学比对按 ISO15189在血液学、体液学检验领域的指南进行。评估偏倚或符合率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结果临检4台血细胞分析仪、4台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测项目满足质量目标要求;形态学人员比对项目亦满足相关要求。结论按照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血液学、体液学检验领域的指南进行比对,能保证结果的一致性,能满足实验室认可要求,为实验室认可现场实验做好基本功。

    作者:曾张琴;董家书;周桂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240例女性不孕症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女性不孕症的病因。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该科医治的240例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输卵管因素占原发不孕、继发不孕病因首位,子宫因素居第二位,其中,主要病因为子宫畸形宫腔粘连,其次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因素、排卵障碍、自身免疫因素、正常盆腔。结论女性不孕症的主要原因是输卵管因素,其次为子宫因素中的宫腔粘连。

    作者:李宗敏;胡燕;胡珊;陈智慧;吴虹霆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治疗Mbius综合征1例报道

    Mbius综合征(Mbius syndrome,MS)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遗传疾病,发病率约为0.002%,首先由德国神经学家Mbius于1888年报道,主要病理基础为面部及外展神经麻痹,临床上以患者无法微笑、皱眉、吸吮、眨眼、横向移动眼睛等为特征,一般认为此征无特殊治疗方法[1-2]。作者采用以水针穴位位点注射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1例 Mbius 综合征,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恩耀;赵鹏举;娄元俊;郭鑫;史华;介小素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慢性气道炎症黏液高分泌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气道黏液高分泌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肺囊性纤维化和间质性肺疾病等慢性气道炎性疾病重要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之一。气道慢性炎症时,长期、反复的炎性刺激可刺激支气管上皮杯状细胞化生和黏膜下支气管腺体增生和肥大,引起“分泌高反应性”,继而引起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致使黏液难以排出而潴留于气道内形成黏液栓,加重了业已狭窄气道的阻塞和病原菌的定植,导致持续的感染和难以控制的低氧症状,甚至导致病情的恶化乃至患者的死亡[1]。可见,气道黏液高分泌不仅是一种临床症状,更是影响慢性气道炎性疾病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因此,慢性气道炎性疾病伴随的气道黏液高分泌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3]。现就祛痰治疗的重要性和常用及新型祛痰药物的分类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钟贞;邓玥(综述);张婷(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干预模式对提高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研究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度降低所致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多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1]。可引发血糖、脂肪和电解质代谢的紊乱,终导致高血糖[2]。国际糖尿病联盟提出了糖尿病防治的5项措施: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和自测[3],这也体现了血糖控制的多元化。临床上依赖药物血糖达标者仅占小部分,很多患者因对糖尿病认识不足而没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加之滥用药物,故糖尿病患者常有低血糖事件发生,轻者出现冷汗、心慌,重者可危及生命[4]。针对上述问题,作者从患者身处环境入手,提出了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干预模式,以期能够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自我控制血糖的能动性,从而达到减少患者危险事件发生的目的。

    作者:王唯;李情;李锋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与对策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及术前和术中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该院和外院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失败病15例,分析失败的原因。结果手术未能复位3例,螺钉进入关节内3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手术入路选择不当2例,内固定不当6例。结论髋臼骨折手术需要具有一定手术经验的创伤骨科医师才能开展,掌握髋臼的解剖知识、影像基础、手术入路、内固定方式、一定时间的专业培训学习是髋臼骨折内固定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徐林;向柄彦;柏小金;黄文良;吕雪峰;李鹏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健康教育路径对16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能力的影响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一组急性起病,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弥漫性或局灶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病[1]。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2],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康复训练,则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病死率,致使卒中预后不良[3],目前,尚无该病满意的治愈方法。因此,作者以临床护理路径(CNP)为指导,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建立从入院到出院的健康教育路径,帮助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提高其自护能力,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现将健康教育路径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爱丽;王燕;李保兰;冯丽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AuroraA、CyclinD1、CyclinB1和Bcl-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 AuroraA、CyclinD1、CyclinB1和Bcl-2在膀胱移行细胞瘤(BT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 AuroraA、CyclinD1、CyclinB1和Bcl-2在56例BTCC和1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 BTC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BTCC组织AuroraA阳性率为51.8%(29/56),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13.3%(2/15)(P<0.01);Cy-clinD1阳性率为46.4%(26/56),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6.7%(1/15)(P<0.01);CyclinB1阳性率为75.0%(42/56),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33.3%(5/15)(P<0.01);Bcl-2的表达为62.5%(35/56),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6.7%(1/15)(P<0.01)。AuroraA、Cy-clinB1和Bcl-2阳性率与BTCC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但是 CyclinD1随病理分级增加阳性率下降。AuroraA阳性率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CyclinD1则呈负相关;CyclinB1和 Bcl-2阳性率与临床分期无关。AuroraA阳性率与 CyclinD1(r=0.508,P<0.01)、CyclinB1(r=0.594,P<0.01)和Bcl-2(r=-0.535,P<0.01)阳性率明显相关。结论 AuroraA可能影响 CyclinD1、CyclinB1和Bcl-2的表达。

    作者:肖宁;周兴;赵晓昆;蒋宏毅;赵洪青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门静脉癌栓的研究进展

    肝癌是中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高,早、中、晚期都极易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预后极差。PVTT 是肝癌细胞侵入门静脉,在其分支或主干上生长的癌性栓子。由于门静脉内血流速度较慢,黏度较高,营养物质丰富,故其微环境可为肝癌细胞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培养基地。PVTT形成常常是肝癌晚期的重要标志,发生率高达90%[1],不积极治疗的该类患者常常在数月内死亡,生存期短。死亡的原因多数为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恶病质等。目前,临床上治疗 PVTT的主要方法有外科手术、介入、分子靶向治疗、放疗及化疗等,且均已取得了不同的治疗进展,但在延长患者生存期等问题上仍未能取得显著进展[2]。因此,探索新的安全无创的治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作为一种新的体外非侵入性治疗技术问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一需求。临床上,HIFU已用于多种组织器官的恶性与良性实体肿瘤的治疗研究[3-5],其中,针对 PVTT的研究历史已长达10余年,并已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现综述如下。

    作者:高艳(综述);朱辉(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改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nesfatin-1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改善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 nesfatin-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45例健康自愿者为对照(A组)。139例T2DM患者(T2DM组)分为二甲双胍治疗(B组)、格列美脲治疗(C组)、饮食运动治疗(D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测定 T2DM 患者及对照组 nesfatin-1水平,分析血浆 nesfatin-1水平与血脂、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体质量指数(BMI)、稳态胰岛素评价指数(HOMA-IR)等的关系。观察二甲双胍、格列美脲、饮食运动治疗前后T2DM患者 nesfatin-1水平变化。结果(1)T2DM组 nesfatin-1水平高于对照组;(2)血清nesfatin-1水平与 FPG、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HOMA-IR、BMI呈显著正相关(r=0.516、0.629、0.487、0.507、0.551,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呈显著负相关(r=-0.527,P<0.01);治疗后B组、D组 nesfatin-1降低的程度与 HOMA-IR降低的程度呈正相关(r=0.498、0.523,P<0.05);(3)B组治疗12周后血清 nesfatin-1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治疗后 nesfatin-1水平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低于 B组;(4):回归分析显示 HOMA-IR、BMI、FPG是影响血清 nes-fatin-1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改善T2DM患者糖代谢、胰岛素抵抗能降低血清 nesfatin-1水平。

    作者:刘云涛;简磊;李建伟;黄亮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适配体在体外细胞检测中的应用

    抗体广泛用于细胞检测,其检测历史悠久,技术成熟,但抗体具有体内筛选周期长,成本高;对温度敏感,易永久性变性,对检测环境要求高等缺点,限制了抗体的应用范围。适配体能与靶分子专一并紧密结合,是一种有前景的分子识别配基[1]。适配体作为分子识别配基,与抗体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适配体通过体外筛选,适用于非生理条件和(或)极端条件,筛选周期一般为2~3个月,快只需2周,而抗体由体内产生,筛选周期至少为3~6个月;体外可以筛选到针对弱免疫原性或高毒性分子的适配体,而体内很难获得相应的抗体;其次,适配体采用化学合成,产品批间差异极小,可被各种基团灵活修饰,使其具有多种功能;再次,适配体具有化学稳定性,可耐受苛刻条件,并具有一定的热复性;后,适配体组成简单,分子量较小,免疫原性低[2-4]。适配体拥有抗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已被广泛研究用于临床检测[5]。本文综述了适配体在流式细胞分析、纳米粒子细胞传感器、微流体细胞分离和组织学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唐德平;张宇洁(综述);毛爱红(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c,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血小板生成减少和血小板破坏增多引起,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目前,研究广泛认为遗传因素在 ITP 发病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 ITP的家族发病率为2.57%(12/466)。基于样本量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既往研究大多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等方法从基因和蛋白水平寻找 ITP 致病因素。迄今为止,研究者发现至少63种基因与 ITP存在关联,为深入阐释其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主要从免疫和 DNA甲基化两个方面对 ITP的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徐颜美;邓立彬(综述);王小中(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妊娠合并梅毒母儿健康状况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孕妇孕期进行驱梅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51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妊娠合并梅毒孕妇,根据孕期是否进行规范的驱梅治疗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13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以及分娩先天性梅毒儿的情况。结果(1)妊娠结局:治疗组孕妇足月产率为92.1%,而对照组为3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孕妇早产与死胎、流产、死产发生率分别为7.9%和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1%和2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围产儿预后:治疗组孕妇分娩正常新生儿者占84.2%,而对照组占3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孕妇开始治疗的时间越早,先天性梅毒患儿的发生率越低(P<0.05)。(3)确诊为先天性梅毒儿的有13例,确诊依据临床表现及19 S-IgM-TP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结果。结论对妊娠梅毒的孕妇采取规范的驱梅治疗是改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的关键,早发现、早治疗十分重要。19 S-IgM-TP ELISA方法检测对新生儿梅毒治疗疗效的早期判定有临床意义。

    作者:徐丹;黄崇斌;钱小泉;林敏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以重症水痘为首发表现的儿童艾滋病1例

    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临床症状多样,发生在儿童患者更易造成误诊漏诊。本文报道1例以重症水痘为首发表现的儿童艾滋病病例,为临床提供参考。1临床资料农村患儿,女,8岁。因“全身皮疹伴头痛4 d,发热1 d”就诊。4d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水疱状皮疹,伴头痛。就诊于当地诊所(治疗用药不详,诉仅给予口服药),后面部皮疹逐渐增多,躯干部也渐出现,1d前患儿出现反复发热,体温高达39℃。为进一步治疗,遂来本科,门诊以(1)水痘;(2)病毒性脑炎?收入住院。自患病来,患儿精神、食欲较差,体质量变化不明显,大小便正常。否认血制品输注史。父亲死于“肝癌、结肠癌”,母亲死于“肺癌”。有一同父异母妹妹,死于“皮肤长疮”。以上部分病史由家属代述。

    作者:李渝华;文静;石晓莉;赵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三级医院综合ICU新护士培养模式探讨

    ICU是医院的重要病房单元,更是护理单元的重中之重[1-2]。综合 ICU 收治全院各科室危重症患者,患者病情重,病情变化快,且 ICU集中了全院先进医疗设备,存在仪器操作复杂、工作量大、突发事件多等特点,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都有极高的要求。新进护士需尽快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且建立良好的 ICU系统护理理念,这使 ICU新护士的培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传统新护士培养通常采用导师一对一带教的模式[3]。由于导师带教过程中具有教法各异、标准不一、风格不同等情况,导致护士的成长速度不一,理论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参差不齐[4-5]。为了让新护士以佳状态尽快融入ICU工作,以培养出一支训练有素的综合 ICU护理队伍,作者尝试用新的培养模式--导师指导与《综合 ICU规范化培训手册》理论指导相结合。

    作者:任丽;叶和梅;刘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培养是一项包含着诸多环节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课程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指出: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就是以课程设置为手段培养学生必备胜任能力,并把它作为教育目标[1]。因此,建立科学、合理、能够培养岗位胜任能力的课程体系对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第三军医大学作为首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和重庆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改革试点单位,在长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过程中,边改革边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就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谈谈本校的做法和经验。

    作者:秦永杰;赵坤;王丽华;倪平;王云贵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基于适时教学的医学化学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探讨

    医学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程,后续课程如生物化学、临床生物化学、药理学等学科都离不开医学化学的基础知识[1],而医学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手段,以应用和创造为特点的实验学科,因此,医学化学实验是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生动、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刘源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百草枯中毒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对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06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A组,48例)和对照组(B组,47例)。两组均予常规方法救治并行血液灌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乌司他丁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7 d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治疗3周后患者肺纤维化发生率,肝、肾、心功能指标的差异,评价器官损害情况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7 d 的TNF-α和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但 A组下降较B组更为明显(P<0.01);A 组死亡15例,B组死亡19例(P<0.05),A 组死亡病例存活时间明显长于 B 组[(12.12±4.15)d vs.(9.05±5.03)d,P<0.05],A组肺纤维化发生率,肝、肾、心功能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 B组(P<0.01或P<0.05)。结论采用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可以减轻百草枯对患者各器官的损害,延长患者生命,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朱冬菊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品管圈活动对提高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有效率的观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有效率的观察。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提高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有效率”的活动主题,采用循环管理(PDCA)方法,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实施对策制订、效果检验等,随机抽取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导致良肢位摆放有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并进行效果验证。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有效率从58.3%提高至96.7%,该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患者的满意率从88.%上升至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提高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有效率。

    作者:廖春莲;谭春燕;胡盼;谢政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