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平;张宇洁(综述);毛爱红(审校)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MTBC)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结核病每年新增病例870万左右,其中,110万人合并 HIV感染[1]。目前,主要依靠有效的疫苗、精确的诊断技术及合理的药物治疗等方法对结核病进行有效的控制。然而,由于机体对结核杆菌(M.tuberculosis,MTB)免疫反应的复杂性,致使目前为止对新型结核疫苗的评价、结核感染的诊断和感染后治疗方案的调整等仍没有确切的免疫学评价指标。因此,了解结核杆菌致病机制和宿主免疫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无疑将有助于找到合适的免疫学标记物,以便明确感染各阶段评价指标。本文就结核杆菌感染不同阶段其与宿主的关系及各类免疫学标记物潜在应用价值作一综述,以期针对结核病的不同感染阶段确定特有的免疫学标记物,用以诊断结核病的病程和治疗效果的评价。
作者:章明徐(综述);邓少丽(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改善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 nesfatin-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45例健康自愿者为对照(A组)。139例T2DM患者(T2DM组)分为二甲双胍治疗(B组)、格列美脲治疗(C组)、饮食运动治疗(D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测定 T2DM 患者及对照组 nesfatin-1水平,分析血浆 nesfatin-1水平与血脂、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体质量指数(BMI)、稳态胰岛素评价指数(HOMA-IR)等的关系。观察二甲双胍、格列美脲、饮食运动治疗前后T2DM患者 nesfatin-1水平变化。结果(1)T2DM组 nesfatin-1水平高于对照组;(2)血清nesfatin-1水平与 FPG、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HOMA-IR、BMI呈显著正相关(r=0.516、0.629、0.487、0.507、0.551,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呈显著负相关(r=-0.527,P<0.01);治疗后B组、D组 nesfatin-1降低的程度与 HOMA-IR降低的程度呈正相关(r=0.498、0.523,P<0.05);(3)B组治疗12周后血清 nesfatin-1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治疗后 nesfatin-1水平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低于 B组;(4):回归分析显示 HOMA-IR、BMI、FPG是影响血清 nes-fatin-1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改善T2DM患者糖代谢、胰岛素抵抗能降低血清 nesfatin-1水平。
作者:刘云涛;简磊;李建伟;黄亮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及术前和术中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该院和外院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失败病15例,分析失败的原因。结果手术未能复位3例,螺钉进入关节内3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手术入路选择不当2例,内固定不当6例。结论髋臼骨折手术需要具有一定手术经验的创伤骨科医师才能开展,掌握髋臼的解剖知识、影像基础、手术入路、内固定方式、一定时间的专业培训学习是髋臼骨折内固定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徐林;向柄彦;柏小金;黄文良;吕雪峰;李鹏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中国首次等级医院评审距今已有20余年,共评审一、二、三级医院17708所,占到当时中国医院总数的26.4%。其间经历了实施、总结、暂停、再研究等几个阶段[1-2]。为了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建立中国医院评价体系。并通过科学、客观、准确的评审医院,使医院各项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从而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3-4],2011年4月卫生部陆续印发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及实施细则和《医院评审暂行办法》,正式拉开了中国第二周期医院评审工作的序幕。与第一周期相比,2011版标准及实施细则不再鼓励超规模扩张,新增社会评价的内容,加大了日常评价比重,更加强调“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等核心内容和基础质量管理[5];积极引导医院的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管理模式从行政化粗放管理向科学化信息化精细管理转变,投资方向从医院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高待遇等软件内涵建设变化;在评审标准、评审流程、评审工具等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提升。新的评审标准的出台,在科学、客观、准确评价医院管理水平,指导加强内涵建设,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升医院运行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
作者:曾燕;范可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和颈部血管超声(CVUS)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系统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经头部 CT或 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51例,51例患者均进行 SCTA和CVUS检查,并对其中3例进行了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 SCTA和CVUS两种检查方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系统的优缺点。结果51例脑梗死患者中41例(80.39%)被检测出患有颈动脉狭窄,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NASECT)计算SCTA和CVUS的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6.54%±15.64%和33.42%±14.7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TA斑块检出率为58.82%,明显优于CVUS的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TA和CVUS检查发现颈动脉狭窄主要集中在轻、中度狭窄,两种方法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率为69.90%,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TA诊断出3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完全闭塞并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但在CVUS检查中却被诊断为中度狭窄。结论 SCTA与 CVUS在评价血管狭窄程度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在颈动脉闭塞的评价中,SCTA的准确性更优。
作者:赵亮;冯佩明;胡亚军;万立野;张燕;蔡秀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 E1微脂球制剂(lipo-PGE1)联合缬沙坦逆转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远期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在该院治疗的166例DN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83例)和对照组(83例)。对照组以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用 Lipo-PGE1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及末次随访尿蛋白及肾功能相关指标,以及治疗后及末次随访的逆转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尿微量清蛋白肌酐比(UACR)、尿转铁蛋白(UTRF)、尿α1微球蛋白(Uα1-MG)、尿免疫球蛋白 G (U IgG)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逆转率及3~7年后随访逆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 Lipo-PGE1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DN,远期逆转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颖;李志琛;梅伟群;陈建斌;张华北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有效率的观察。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提高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有效率”的活动主题,采用循环管理(PDCA)方法,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实施对策制订、效果检验等,随机抽取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导致良肢位摆放有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并进行效果验证。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有效率从58.3%提高至96.7%,该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患者的满意率从88.%上升至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提高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有效率。
作者:廖春莲;谭春燕;胡盼;谢政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度降低所致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多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1]。可引发血糖、脂肪和电解质代谢的紊乱,终导致高血糖[2]。国际糖尿病联盟提出了糖尿病防治的5项措施: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和自测[3],这也体现了血糖控制的多元化。临床上依赖药物血糖达标者仅占小部分,很多患者因对糖尿病认识不足而没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加之滥用药物,故糖尿病患者常有低血糖事件发生,轻者出现冷汗、心慌,重者可危及生命[4]。针对上述问题,作者从患者身处环境入手,提出了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干预模式,以期能够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自我控制血糖的能动性,从而达到减少患者危险事件发生的目的。
作者:王唯;李情;李锋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研究生培养是一项包含着诸多环节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课程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指出: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就是以课程设置为手段培养学生必备胜任能力,并把它作为教育目标[1]。因此,建立科学、合理、能够培养岗位胜任能力的课程体系对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第三军医大学作为首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和重庆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改革试点单位,在长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过程中,边改革边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就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谈谈本校的做法和经验。
作者:秦永杰;赵坤;王丽华;倪平;王云贵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对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06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A组,48例)和对照组(B组,47例)。两组均予常规方法救治并行血液灌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乌司他丁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7 d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治疗3周后患者肺纤维化发生率,肝、肾、心功能指标的差异,评价器官损害情况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7 d 的TNF-α和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但 A组下降较B组更为明显(P<0.01);A 组死亡15例,B组死亡19例(P<0.05),A 组死亡病例存活时间明显长于 B 组[(12.12±4.15)d vs.(9.05±5.03)d,P<0.05],A组肺纤维化发生率,肝、肾、心功能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 B组(P<0.01或P<0.05)。结论采用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可以减轻百草枯对患者各器官的损害,延长患者生命,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朱冬菊 刊期: 2014年第13期
ICU是医院的重要病房单元,更是护理单元的重中之重[1-2]。综合 ICU 收治全院各科室危重症患者,患者病情重,病情变化快,且 ICU集中了全院先进医疗设备,存在仪器操作复杂、工作量大、突发事件多等特点,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都有极高的要求。新进护士需尽快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且建立良好的 ICU系统护理理念,这使 ICU新护士的培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传统新护士培养通常采用导师一对一带教的模式[3]。由于导师带教过程中具有教法各异、标准不一、风格不同等情况,导致护士的成长速度不一,理论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参差不齐[4-5]。为了让新护士以佳状态尽快融入ICU工作,以培养出一支训练有素的综合 ICU护理队伍,作者尝试用新的培养模式--导师指导与《综合 ICU规范化培训手册》理论指导相结合。
作者:任丽;叶和梅;刘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 AuroraA、CyclinD1、CyclinB1和Bcl-2在膀胱移行细胞瘤(BT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 AuroraA、CyclinD1、CyclinB1和Bcl-2在56例BTCC和1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 BTC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BTCC组织AuroraA阳性率为51.8%(29/56),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13.3%(2/15)(P<0.01);Cy-clinD1阳性率为46.4%(26/56),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6.7%(1/15)(P<0.01);CyclinB1阳性率为75.0%(42/56),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33.3%(5/15)(P<0.01);Bcl-2的表达为62.5%(35/56),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6.7%(1/15)(P<0.01)。AuroraA、Cy-clinB1和Bcl-2阳性率与BTCC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但是 CyclinD1随病理分级增加阳性率下降。AuroraA阳性率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CyclinD1则呈负相关;CyclinB1和 Bcl-2阳性率与临床分期无关。AuroraA阳性率与 CyclinD1(r=0.508,P<0.01)、CyclinB1(r=0.594,P<0.01)和Bcl-2(r=-0.535,P<0.01)阳性率明显相关。结论 AuroraA可能影响 CyclinD1、CyclinB1和Bcl-2的表达。
作者:肖宁;周兴;赵晓昆;蒋宏毅;赵洪青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中国的年龄结构呈老龄化趋势,老年人胃肠功能差,患胃肠疾病风险增加。目前,胃镜是检查食管、胃疾病重要、直观检查手段,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年患者应常规定期行胃镜检查,早诊断、早治疗对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老年患者由于症状不适感、对疾病后果的担心及对胃镜检查的顾虑,大多存在抵触心理,认为无法忍受而拒绝,加之害怕自己查出阳性病变,从而使很多疾病无法得到早期诊断,由此作者设想,是否能在胃镜检查前、中、后对老年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及认知等干预措施,使老年患者能够主动接受胃镜检查,提高胃镜检查的满意度。
作者:尹春英;王春青;李炳庆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手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以采取合适处理措施。方法对该院2003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60例肺癌患者手术后心律失常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类型、治疗措施及效果。结果160例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45例,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30例(66.67%)。术后有80%的心律失常并发低氧血症、肺部感染、疼痛等。结论肺癌患者手术后心律失常常见的原因是低氧血症和肺部感染,应注意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积极干预诱因是预防术后心律失常的关键。
作者:徐成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为了保障医疗安全,患者安全,医院感染在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医院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而医院临床的浸入性操作增多,广泛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菌群日益增加,医院感染已成为世界所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简单、有效和经济的方法[1],有文献报道,医护人员的手可带有大量细菌,提高手卫生水平可降低30%的医院感染事件。因此,做好手部卫生是降低医院感染的基础,而手卫生知识的掌握是执行手卫生的基础[2]。为此,作者就本院10个科室142名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唐秀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了解重庆市主城区倒班作业工人职业紧张状况。方法采用基本情况问卷和职业紧张量表(OSI-R)调查1024名工人的一般情况和职业紧张状况,并与西南常模人群职业紧张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倒班作业工人职业任务问卷均分为(186.4±23.3)分,紧张反应问卷均分为(99.4±17.8)分,应对资源问卷均分为(128.1±16.8)分;与西南常模人群职业紧张相应指标相比较,职业任务问卷与紧张反应问卷及其各子项(心理紧张除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对资源问卷子项中娱乐休闲和理性处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庆市主城区倒班作业工人具有较高的职业紧张,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其工作和生活质量。
作者:熊娟;李文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标本不同的保存时间和保存温度对血液筛查结果的影响。方法将88例全血标本和50例血浆标本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并分置于不同温度下保存,不同时间后进行平行检测,采用 Excel2003对阳性标本检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8例随机全血标本离心后放置37℃和4℃保存过夜(16~20 h)首次双试剂血清学筛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双孔复试后,定性结果完全相同;50例随机稀释的阳性血浆分置37℃、室温和4℃保存24、48、72 h后,检测结果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保存温度的增高和保存时间的延长,阳性标本检出数有增多的趋势。结论全血标本离心后置37℃和4℃保存过夜,血液筛查结果不受影响。血浆标本在37℃、室温和4℃保存,72 h内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黄秀琳;李维;杨虎;韩继姝;阳禄平;刘东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按 ISO15189要求,对临检实验室相同检测项目在不同检测系统比对,并进形态学分析人员间的比对,以评估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人员能力。方法不同检测系统间比对、人员形态学比对按 ISO15189在血液学、体液学检验领域的指南进行。评估偏倚或符合率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结果临检4台血细胞分析仪、4台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测项目满足质量目标要求;形态学人员比对项目亦满足相关要求。结论按照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血液学、体液学检验领域的指南进行比对,能保证结果的一致性,能满足实验室认可要求,为实验室认可现场实验做好基本功。
作者:曾张琴;董家书;周桂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医学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程,后续课程如生物化学、临床生物化学、药理学等学科都离不开医学化学的基础知识[1],而医学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手段,以应用和创造为特点的实验学科,因此,医学化学实验是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生动、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刘源 刊期: 2014年第13期
抗体广泛用于细胞检测,其检测历史悠久,技术成熟,但抗体具有体内筛选周期长,成本高;对温度敏感,易永久性变性,对检测环境要求高等缺点,限制了抗体的应用范围。适配体能与靶分子专一并紧密结合,是一种有前景的分子识别配基[1]。适配体作为分子识别配基,与抗体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适配体通过体外筛选,适用于非生理条件和(或)极端条件,筛选周期一般为2~3个月,快只需2周,而抗体由体内产生,筛选周期至少为3~6个月;体外可以筛选到针对弱免疫原性或高毒性分子的适配体,而体内很难获得相应的抗体;其次,适配体采用化学合成,产品批间差异极小,可被各种基团灵活修饰,使其具有多种功能;再次,适配体具有化学稳定性,可耐受苛刻条件,并具有一定的热复性;后,适配体组成简单,分子量较小,免疫原性低[2-4]。适配体拥有抗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已被广泛研究用于临床检测[5]。本文综述了适配体在流式细胞分析、纳米粒子细胞传感器、微流体细胞分离和组织学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唐德平;张宇洁(综述);毛爱红(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