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构建等级医院评审工作组织体系的实践与体会

曾燕;范可

关键词:构建, 等级医院评审, 评审工作, 组织体系, 医院评审标准, 管理规范化, 医疗质量, 中国,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医疗服务需求, 医疗安全, 实施细则, 评价, 内涵建设, 规模扩张, 科学, 质量效益型, 转变, 周期, 质量管理
摘要:中国首次等级医院评审距今已有20余年,共评审一、二、三级医院17708所,占到当时中国医院总数的26.4%。其间经历了实施、总结、暂停、再研究等几个阶段[1-2]。为了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建立中国医院评价体系。并通过科学、客观、准确的评审医院,使医院各项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从而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3-4],2011年4月卫生部陆续印发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及实施细则和《医院评审暂行办法》,正式拉开了中国第二周期医院评审工作的序幕。与第一周期相比,2011版标准及实施细则不再鼓励超规模扩张,新增社会评价的内容,加大了日常评价比重,更加强调“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等核心内容和基础质量管理[5];积极引导医院的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管理模式从行政化粗放管理向科学化信息化精细管理转变,投资方向从医院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高待遇等软件内涵建设变化;在评审标准、评审流程、评审工具等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提升。新的评审标准的出台,在科学、客观、准确评价医院管理水平,指导加强内涵建设,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升医院运行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标本保存的时间和温度对血液筛查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标本不同的保存时间和保存温度对血液筛查结果的影响。方法将88例全血标本和50例血浆标本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并分置于不同温度下保存,不同时间后进行平行检测,采用 Excel2003对阳性标本检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8例随机全血标本离心后放置37℃和4℃保存过夜(16~20 h)首次双试剂血清学筛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双孔复试后,定性结果完全相同;50例随机稀释的阳性血浆分置37℃、室温和4℃保存24、48、72 h后,检测结果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保存温度的增高和保存时间的延长,阳性标本检出数有增多的趋势。结论全血标本离心后置37℃和4℃保存过夜,血液筛查结果不受影响。血浆标本在37℃、室温和4℃保存,72 h内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黄秀琳;李维;杨虎;韩继姝;阳禄平;刘东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128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护理体会

    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外伤害时有发生,颅脑损伤极为常见,发生率仅次于四肢,位居第2位。颅脑损伤包括脑挫裂伤、脑干损伤、颅内血肿等,常导致脑组织水肿引起颅内压升高,严重时引起脑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或脑疝,危及生命。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这给治疗和护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现将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128例颅脑损伤患者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钟正伟;王正仕;刘丹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该院2004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330例,根据住院期间头颅CT或 MRI复查是否有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61例)和非出血组(269例),对可能影响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溶栓后自发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8.48%(61/330),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8.18%(27/330)。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组脉压差、入院血糖水平、房颤史、超敏 C反应蛋白、早期缺血改变、入院 NIHSS评分、入院 MRS评分共7个因素与非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入院血糖水平(OR=1.160,95%CI:1.020~1.319)、房颤史(OR=4.790,95%CI:1.300~17.649)、早期缺血改变(OR=8.640,95%CI:1.230~60.691)和入院 NIHSS评分(OR=4.320,95%CI:1.070~17.441)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 NIHSS评分高、血糖水平高,有房颤史、早期缺血改变患者发生自发性颅内缺血的风险较高。

    作者:邓炳取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240例女性不孕症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女性不孕症的病因。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该科医治的240例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输卵管因素占原发不孕、继发不孕病因首位,子宫因素居第二位,其中,主要病因为子宫畸形宫腔粘连,其次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因素、排卵障碍、自身免疫因素、正常盆腔。结论女性不孕症的主要原因是输卵管因素,其次为子宫因素中的宫腔粘连。

    作者:李宗敏;胡燕;胡珊;陈智慧;吴虹霆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治疗Mbius综合征1例报道

    Mbius综合征(Mbius syndrome,MS)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遗传疾病,发病率约为0.002%,首先由德国神经学家Mbius于1888年报道,主要病理基础为面部及外展神经麻痹,临床上以患者无法微笑、皱眉、吸吮、眨眼、横向移动眼睛等为特征,一般认为此征无特殊治疗方法[1-2]。作者采用以水针穴位位点注射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1例 Mbius 综合征,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恩耀;赵鹏举;娄元俊;郭鑫;史华;介小素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在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数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EPCs)在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外周血中的数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老年突发性耳聋组)及1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 EPCs的相对计数及绝对计数,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EPCs数量的变化,分析其变化与患者临床治疗的关系。结果老年突发性患者治疗前外周血EPCs相对计数及绝对计数较健康对照组低,有效治疗后外周血 EPCs相对计数及绝对计数较治疗前高,治疗后有效组较无效组外周血EPCs相对计数及绝对计数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PCs计数值随着患者治疗情况的好转而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患者治愈情况越好,其 EPCs相对计数及绝对计数值越高,EPCs相对计数及绝对计数值可以作为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效果及术后康复的重要评价指标。

    作者:孙刚;刘虹;杨彩凤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培养是一项包含着诸多环节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课程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指出: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就是以课程设置为手段培养学生必备胜任能力,并把它作为教育目标[1]。因此,建立科学、合理、能够培养岗位胜任能力的课程体系对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第三军医大学作为首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和重庆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改革试点单位,在长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过程中,边改革边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就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谈谈本校的做法和经验。

    作者:秦永杰;赵坤;王丽华;倪平;王云贵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重庆市233例民营医院医疗纠纷调查分析

    目的:为防范和解决民营医院医疗纠纷提出相关建议。方法通过对重庆市主城区35所民营医院医务科工作人员的咨询与交流,分析各医院2011~2012年间医务科医疗投诉备案资料,利用 Excel2003统计整理医疗纠纷发生的各种影响因素。结果223例医疗纠纷涉及的诊疗科目众多,排在前4位的为泌尿外科42例(18.97%),妇科35例(15.70%),手足外科27例(13.90%),以及皮肤科15例(6.73%);初、中级职称医师为纠纷的主要责任人,占71.30%;医患协商为解决纠纷的主要途径;诊疗效果以及收费问题为医疗投诉的热点。结论民营医院及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应各司其职,防范和解决医疗纠纷。

    作者:张西瑶;万立华;张松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品管圈活动对提高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有效率的观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有效率的观察。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提高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有效率”的活动主题,采用循环管理(PDCA)方法,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实施对策制订、效果检验等,随机抽取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导致良肢位摆放有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并进行效果验证。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有效率从58.3%提高至96.7%,该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患者的满意率从88.%上升至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提高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有效率。

    作者:廖春莲;谭春燕;胡盼;谢政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适配体在体外细胞检测中的应用

    抗体广泛用于细胞检测,其检测历史悠久,技术成熟,但抗体具有体内筛选周期长,成本高;对温度敏感,易永久性变性,对检测环境要求高等缺点,限制了抗体的应用范围。适配体能与靶分子专一并紧密结合,是一种有前景的分子识别配基[1]。适配体作为分子识别配基,与抗体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适配体通过体外筛选,适用于非生理条件和(或)极端条件,筛选周期一般为2~3个月,快只需2周,而抗体由体内产生,筛选周期至少为3~6个月;体外可以筛选到针对弱免疫原性或高毒性分子的适配体,而体内很难获得相应的抗体;其次,适配体采用化学合成,产品批间差异极小,可被各种基团灵活修饰,使其具有多种功能;再次,适配体具有化学稳定性,可耐受苛刻条件,并具有一定的热复性;后,适配体组成简单,分子量较小,免疫原性低[2-4]。适配体拥有抗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已被广泛研究用于临床检测[5]。本文综述了适配体在流式细胞分析、纳米粒子细胞传感器、微流体细胞分离和组织学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唐德平;张宇洁(综述);毛爱红(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结核病免疫学标记物研究进展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MTBC)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结核病每年新增病例870万左右,其中,110万人合并 HIV感染[1]。目前,主要依靠有效的疫苗、精确的诊断技术及合理的药物治疗等方法对结核病进行有效的控制。然而,由于机体对结核杆菌(M.tuberculosis,MTB)免疫反应的复杂性,致使目前为止对新型结核疫苗的评价、结核感染的诊断和感染后治疗方案的调整等仍没有确切的免疫学评价指标。因此,了解结核杆菌致病机制和宿主免疫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无疑将有助于找到合适的免疫学标记物,以便明确感染各阶段评价指标。本文就结核杆菌感染不同阶段其与宿主的关系及各类免疫学标记物潜在应用价值作一综述,以期针对结核病的不同感染阶段确定特有的免疫学标记物,用以诊断结核病的病程和治疗效果的评价。

    作者:章明徐(综述);邓少丽(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三级医院综合ICU新护士培养模式探讨

    ICU是医院的重要病房单元,更是护理单元的重中之重[1-2]。综合 ICU 收治全院各科室危重症患者,患者病情重,病情变化快,且 ICU集中了全院先进医疗设备,存在仪器操作复杂、工作量大、突发事件多等特点,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都有极高的要求。新进护士需尽快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且建立良好的 ICU系统护理理念,这使 ICU新护士的培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传统新护士培养通常采用导师一对一带教的模式[3]。由于导师带教过程中具有教法各异、标准不一、风格不同等情况,导致护士的成长速度不一,理论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参差不齐[4-5]。为了让新护士以佳状态尽快融入ICU工作,以培养出一支训练有素的综合 ICU护理队伍,作者尝试用新的培养模式--导师指导与《综合 ICU规范化培训手册》理论指导相结合。

    作者:任丽;叶和梅;刘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改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nesfatin-1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改善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 nesfatin-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45例健康自愿者为对照(A组)。139例T2DM患者(T2DM组)分为二甲双胍治疗(B组)、格列美脲治疗(C组)、饮食运动治疗(D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测定 T2DM 患者及对照组 nesfatin-1水平,分析血浆 nesfatin-1水平与血脂、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体质量指数(BMI)、稳态胰岛素评价指数(HOMA-IR)等的关系。观察二甲双胍、格列美脲、饮食运动治疗前后T2DM患者 nesfatin-1水平变化。结果(1)T2DM组 nesfatin-1水平高于对照组;(2)血清nesfatin-1水平与 FPG、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HOMA-IR、BMI呈显著正相关(r=0.516、0.629、0.487、0.507、0.551,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呈显著负相关(r=-0.527,P<0.01);治疗后B组、D组 nesfatin-1降低的程度与 HOMA-IR降低的程度呈正相关(r=0.498、0.523,P<0.05);(3)B组治疗12周后血清 nesfatin-1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治疗后 nesfatin-1水平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低于 B组;(4):回归分析显示 HOMA-IR、BMI、FPG是影响血清 nes-fatin-1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改善T2DM患者糖代谢、胰岛素抵抗能降低血清 nesfatin-1水平。

    作者:刘云涛;简磊;李建伟;黄亮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临检实验室满足ISO15189认可的比对方案

    目的:按 ISO15189要求,对临检实验室相同检测项目在不同检测系统比对,并进形态学分析人员间的比对,以评估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人员能力。方法不同检测系统间比对、人员形态学比对按 ISO15189在血液学、体液学检验领域的指南进行。评估偏倚或符合率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结果临检4台血细胞分析仪、4台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测项目满足质量目标要求;形态学人员比对项目亦满足相关要求。结论按照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血液学、体液学检验领域的指南进行比对,能保证结果的一致性,能满足实验室认可要求,为实验室认可现场实验做好基本功。

    作者:曾张琴;董家书;周桂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系统化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对护理学生临床实习的效果观察

    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是整个护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优劣,关系到能否为各级医疗机构输送合格的护理人才。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患者法制意识的增强以及优质护理的广泛开展,只重视操作技能培养的传统临床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护理人员的要求[1]。因此,为顺应护理学科的发展,本院自2010年,在总结原有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建立了完善的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体系,对保障临床教学的顺利运行、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使教学管理不断走向科学化、合理化、现代化和规范化,现介绍如下。

    作者:谭昌静;梅韵学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护理干预对喉癌患者围术期心理影响的研究

    喉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发声器官,喉癌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恶性肿瘤疾病之一。有研究资料表明,喉癌的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5.7%~7.6%。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业、大气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增加,喉癌的发病也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1]。喉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咳嗽、吞咽困难、颈部淋巴结转移等。其治疗方式有手术、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但手术仍是目前治疗方法的首选[2-4];对于Ⅰ、Ⅱ期喉癌,一般以手术切除的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其5年生存率可达68%以上[5]。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一般分为喉部分切除术及喉全切除术。手术切除范围宽,损伤大,术后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同时还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患者的发音功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6-7],严重影响了手术的成功率及治疗效果,这一直困扰着临床医护人员。为探讨在喉癌患者围术期间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本院特进行了专项研究工作,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陶春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KAI1蛋白对786-O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转染抑癌基因KAI1后对人肾透明细胞癌786-O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等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通过慢病毒载体将KAI1基因转染入786-O细胞中,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KAI1基因转入情况;应用噻唑蓝(MTT)方法检测慢病毒载体携带的KAI1基因转染786-O细胞后的体外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KAI1诱导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当慢病毒载体转染的量为 MOI-10,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转染后细胞有大量荧光表达,MTT及 FCM检测KAI1对786-O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发786-O细胞凋亡的发生。结论 KAI1通过启动786-O细胞发生凋亡而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增殖。

    作者:陈峰;鲁伟;窦红珍;游刚;付云锐;谢鑫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重庆市36所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况,探讨防范对策。方法对2011年5月1日至9月30日参与调查的36所医院医务人员发生的职业暴露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发生职业暴露554例,其中锐器伤456例,血液、体液暴露98例。二级医院比三级医院更易发生职业暴露;人群分布以护士为主,占总数的67.69%,发生地点主要在病房(41.52%)。锐器伤常发生在锐器的使用后、处置前;血液、体液暴露中37.76%发生在面部。结论本地区医院对职业暴露重视程度不够,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落实防护措施,加大经济投入,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意识,有利于提高职业暴露上报率和保证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作者:方清永;刘丁;陈萍;王政;南玲;成瑶;王豪;黄庆宁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黄芪注射液对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Smad3、Smad7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 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中Smad3、Smad7表达的影响和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32只健康成年 SD大鼠,体质量(230±20)g,平均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辛伐他汀组和黄芪预处理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 RT-PCR,分别测定 Smad3蛋白、Smad7蛋白及Smad3 mRNA、Smad7 mRNA的表达。计算各组中心肌细胞的凋亡率。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心肌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P=0.000),并且 Smad3蛋白和Smad3 mRNA表达增加(P=0.000),Smad7蛋白和Smad7 mRNA表达减少(P=0.000);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黄芪注射液组(P=0.000)和辛伐他汀组(P=0.000)可明显降低心肌细胞的凋亡率;Smad3蛋白和Smad3 mR-NA表达减少(P=0.000);而Smad7蛋白和Smad7 mRNA表达增加(P=0.000)。结论黄芪注射液可以上调SD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细胞 Smad7蛋白和Smad7 mRNA表达,下调 Smad3蛋白和Smad3 mRNA表达。

    作者:马速佳;周志强;李祥波;刘优优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调查及预防对策

    为了保障医疗安全,患者安全,医院感染在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医院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而医院临床的浸入性操作增多,广泛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菌群日益增加,医院感染已成为世界所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简单、有效和经济的方法[1],有文献报道,医护人员的手可带有大量细菌,提高手卫生水平可降低30%的医院感染事件。因此,做好手部卫生是降低医院感染的基础,而手卫生知识的掌握是执行手卫生的基础[2]。为此,作者就本院10个科室142名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唐秀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