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发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夹层介入治疗1例

胥光热;林静

关键词:左冠状动脉, 回旋支, 动脉夹层, Coronary Artery, 冠状动脉疾病, 年轻女性, 冠脉血流, 动脉内膜, 自发性, 内出血, 发病率, 动脉壁, 撕裂, 猝死
摘要: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 ,SCAD)是一种少见的冠状动脉疾病,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内膜自发撕裂或冠状动脉壁内出血造成夹层,影响或阻断冠脉血流,其发病率约为0.2%~0.3%[1],成为年轻女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的M 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订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检索PubMed、Webof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CBM)、重庆维普(VIP)和万方数据库,收集研究中国新生儿VAP危险因素的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终纳入20篇文献,病例1145例,对照2610例。影响新生儿发生VAP的危险因素包括机械通气(MV)≥3d、原发性肺部疾病、头部仰卧位、鼻胃管、早产、重插管、低体质量、血制品应用、剖宫产及肠外营养。结论临床上应针对中国新生儿VAP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从而降低VAP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作者:谭斌;张帆;黄娅铃;张弦;杨世亚;李迎丽;邱景富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6-姜酚降低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衰老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6‐姜酚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病理衰老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培养的VSMCs细胞,给予血管紧张素Ⅱ(A ng Ⅱ)刺激及6‐姜酚干预,采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衰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TOR蛋白表达及其底物P70‐S6K磷酸化水平。结果 Ang Ⅱ显著增加VSMCs的β‐半乳糖苷酶染色率、G0/G1期停滞、mTOR蛋白表达及P70‐S6K磷酸化,而6‐姜酚能显著干预上述 Ang Ⅱ诱导的细胞衰老表型及相关信号分子变化。结论6‐姜酚可能通过抑制mTOR/P70‐S6K降低Ang Ⅱ诱导的VSMCs衰老。

    作者:周艳芳;张国辉;王好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耳鸣耳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耳鸣耳聋是耳科的常见症状,病因复杂,耳部及全身疾病可能引起耳鸣耳聋;外耳、中耳、内耳疾病均可引起耳鸣耳聋[1]。耳鸣是患者的一种主观感受,主观性的耳鸣是在外界一定声源或刺激的情况下使耳内产生声响的一种主观感受[2]。虽然耳鸣不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但它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精神健康,以及生活质量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耳聋是听觉传导通路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导致不同程度听力损害的总称。其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耳听力下降或丧失,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少数患者还伴有头晕、失眠、焦虑、烦躁、精神疲乏等症状。近年来的临床调查表明,明显听力障碍者约占世界总人口的7%~10%,其中,因聋致残者近1亿。耳鸣症状轻微或短暂出现时,通常不被人们所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耳鸣逐渐加重,甚至发展成耳鸣持续状态时,患者就会出现精神紧张、幻听多疑、烦躁、焦虑不安等症状。严重者还会产生孤僻、恐惧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其工作和生活。经临床分析发现,由于耳鸣耳聋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都会影响到患者的休息、睡眠及工作效率。因此,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耳鸣耳聋患者的自觉症状、焦虑抑郁心理,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研究价值[3]。

    作者:陶春花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CEA 和CA19-9阳性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9‐9(CA19‐9)检测结果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的23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患者术前CEA和CA19‐9的检测结果与其术后临床病理分期结果及临床资料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直肠癌患者中 CEA 总阳性率为51.5%(119/231),CA19‐9总阳性率为46.3%(107/231)。结直肠癌患者中 CEA 阳性率和CA19‐9阳性率均与肿瘤TNM分期和肿瘤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 CEA和CA19‐9的阳性率与结直肠癌的进展和转移密切相关;术前血清CEA和CA19‐9检测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患者临床分期的辅助指标,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和判断结直肠癌患者预后。

    作者:尹江燕;陈道荣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健脾化湿颗粒对实验性IBS-D大鼠结肠黏膜5-HT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健脾化湿颗粒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 )大鼠结肠黏膜5‐羟色胺(5‐H T )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分为6组,每组10只。采用番泻叶灌胃配合束缚应激造模。造模成功后,健脾化湿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给药浓度分别为1.5、2.5、4.0 g/mL(生药),得舒特组给药浓度3 mg/mL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2周,另外两组为不经任何处理的正常组和造模成功的模型组。实验结束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肠标本5‐H T水平的变化。结果 IBS‐D模型大鼠结肠组织5‐HT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除健脾化湿低剂量组外,各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中5‐HT 的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其中,健脾化湿颗粒高剂量组效果明显,与得舒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健脾化湿颗粒可抑制IBS‐D模型大鼠结肠黏膜5‐H T过高表达,明显改善IB S‐D模型大鼠胃肠功能。

    作者:赵立波;王迎寒;刘玉玲;张晓峰;董岫岩;郭洪杰;赵淑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舒芬太尼、丙泊酚复合东莨菪碱在无痛肠镜检查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丙泊酚复合东莨菪碱无痛肠镜检查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 )Ⅰ~Ⅱ级拟行肠镜检查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80例:A 组(对照组)先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 ,再静脉注射丙泊酚1.5 mg/kg ;B组(实验组)在A组基础上增加0.006 mg/kg东莨菪碱静脉注射。意识消失后开始置入肠镜。进镜中发现患者有肢体运动及睫毛反射后视情况追加丙泊酚0.5~1.0 mg/kg。结肠镜到达回盲部时停止给药。记录麻醉前(T1)、入镜后2 min (T2)、肠镜达回盲部(T3)、检查结束(T4)时两组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肠镜检查时间、清醒时间,统计丙泊酚用量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与T1比较,两组患者HR、SBP、DBP、SpO2在各时点均下降;给药后各时点组间比较,B组下降幅度较A组小,循环更为平稳(P<0.05)。B组术中肠腔视野暴露优于A组,肠镜检查时间、丙泊酚用量,不良反应事件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丙泊酚复合东莨菪碱用于无痛肠镜检查术中循环更为平稳,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镇痛方法。

    作者:钟惠;江英强;阚明威;彭良缘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术前间质化疗对口腔鳞状细胞癌中 Ki-67、Caspase-3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间质化疗对高分化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 )中Ki‐67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高分化OSCC 60例分为术前未化疗组(30例)、术前静脉化疗组(15例)、术前间质化疗组(15例),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PV‐6000通用型二步法检测Ki‐67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各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OSCC组织中Ki‐67蛋白标记指数在术前未化疗组、术前静脉化疗组、术前间质化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黏膜中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蛋白表达在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CC中术前间质化疗较静脉化疗相比更能有效抑制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作者:金彬;玄云泽;李京旭;金光泽;吴润国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电视胸腹腔镜下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研究外科手术治疗食管癌中电视胸腹腔镜下和传统开胸手术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选取于该院胸外科治疗的中老年食管癌,根据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腔镜组和开胸组,记录病理诊断结果、手术一般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结果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更少,与开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癌安全性高,疗效肯定,值得广泛研究和推广。

    作者:金虎日;车成日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专项整治背景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处方调查分析

    目的:统计并分析某三级综合医院2012年1~12月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处方,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有效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使用限定日剂量(DDD)为分析单位,计算累计DDDs ,以(DDDs ×100)/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计算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值。结果2012年住院患者平均AUD值为49.84,下半年相对上半年而言呈下降趋势,抽查处方合格率91.8%,抗菌药物使用趋于规范。结论该院住院患者总体AUD值中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呈现平稳趋势,抗菌药物管理初见成效,抗菌药物的使用日趋合理规范。

    作者:蒋立英;仇凡;熊存全;高红燕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利多卡因胶浆引起胃肠道过敏症状1例

    局部麻醉药物(简称:局麻药)不良反应以皮肤过敏反应为主,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但以恶心、腹痛等肠道为过敏表现者临床上较少见。近期本院内镜中心发生了1例由局麻药引起的胃肠道过敏症状,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寿兰;甘晓琴;刘宿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50例毛母质瘤高频超声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毛母质瘤的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毛母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2月至2013年3月在该院经高频超声检查且病理证实的50例(52个)毛母质瘤患者的声像图资料。总结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回声情况及血流状况等超声图像特征。结果50例(52个)毛母质瘤患者中,头颈部43个、躯干部1个、四肢8个;单发48例、多发2例,所有肿瘤均位于皮下;典型的毛母质瘤的高频超声声像图特点:青少年患者,发生于头颈部皮下的弱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部伴有钙化,可见点条状血流信号。结论毛母质瘤具有一定的声像图特点,高频超声检查在其诊断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

    作者:万晋州;张静漪;何英;蔡迪明;罗燕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穿心莲内酯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穿心莲内酯(AD)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的增殖、周期和 Bax、Bcl‐2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AD对Tca811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AD作用 Tca8113细胞后细胞周期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AD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Bax、Bcl‐2 mRNA的表达的影响。结果 AD能抑制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的增殖,细胞半数致死值(IC50)为74.66μg/mL ,且具有明显的剂量时间依赖性;镜下见凋亡细胞形态学特征;随着AD浓度的升高与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周期中 G0/G1期细胞比例由(39.45±0.65)%上升至(63.70±0.65)%,S期细胞比例由(56.55±0.64)%下降至(32.28±0.54)%,对细胞G0/G1期的阻滞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AD作用于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后,Bax mRNA表达量增加,Bcl‐2 mRNA表达量下调。结论 AD对人舌鳞癌 Tca8113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诱导舌鳞癌细胞凋亡,为临床上舌鳞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涂玉绮;唐维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再生基因Ⅳ联合检验对胃癌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 )与再生基因Ⅳ(RegⅣ)联合检验对胃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胃部病变患者216例,分别检测血清PGⅠ、PGⅡ、RegⅣ、CEA和CA19‐9水平。结果216例胃部病变者经活检检查发现胃癌患者18例(胃癌组),良性胃病患者198例(胃病组)。胃癌组血清PGⅠ、PGⅡ和PGⅠ/PGⅡ均显著低于良性胃病组和对照组(体检健康者100例),良性胃病组血清PGⅠ、PGⅡ和PGⅠ/PGⅡ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RegⅣ、CEA和CA19‐9均显著高于良性胃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 PG联合RegⅣ检测胃癌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78.2%。血清CEA联合CA19‐9检测胃癌的敏感性为55.6%,特异性为59.1%。PG与RegⅣ联合检验敏感性、特异性均显著高于CEA与CA19‐9联合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与RegⅣ联合检验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对于胃癌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黄容旺;范文伟;李国斌;陈铭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对酸性氧化电位水在粒细胞缺乏患者口腔护理中疗效的观察

    白血病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及化疗后常因粒细胞缺乏或减少、免疫功能低下及黏膜屏障受损等导致口腔炎症、溃疡及感染的发生[1‐2]。鉴于此,加强白血病化疗患者的口腔护理,对预防口腔炎症、溃疡及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酸性氧化电位水作为口腔护理液,与传统口腔护理液(0.9%氯化钠溶液)进行比较,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钟晖;李学荣;陈永平;申建英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米卡芬净治疗儿童肺侵袭性真菌感染75例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评价米卡芬净治疗儿童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儿科血液肿瘤病房诊治的小儿血液病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并发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75例,应用米卡芬净进行治疗,剂量为2.5~5.0mg·kg -1· d-1,每天1次静脉输注,2周1个疗程,治疗1~2疗程,同时高分辨率CT动态随访胸部及监测各脏器功能指标。结果痊愈5例,显效62例,进步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3%;其中,死亡2例,病死率为2.7%。本组患儿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加强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尽早对拟诊肺侵袭性真菌感染经验性治疗是成功的关键,米卡芬净在儿童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中显示了安全、有效的抗真菌作用。

    作者:苏庸春;管贤敏;温贤浩;于洁;宪莹;肖剑文;徐红珍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该院2008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87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析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站数和总数、术后引流时间及总量和住院时间),手术切除和并发症情况;远期随访患者的术后复发情况,1、3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及中位无瘤生存期(DFS ),并回顾分析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同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全组的手术时间为(207.3±72.5)min ,术中出血量为(235.0±104.8)mL ,淋巴结清扫站数为(4.6±1.2)个,淋巴结清扫总数为(12.5±3.9)枚,术后引流时间为(7.4±3.5)d ,术后引流总量为(1887.4±432.6)m L ,住院时间为(10.3±3.7)d;87例患者中9例有轻微并发症,给予对症治疗后均改善;共随访4~52个月,中位随访23个月;至随访截止时间(2013年3月),53例患者仍存活,术后56例出现术后复发,局部复发39例,远处转移17例;1、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2.4%和66.2%,1、3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4.5%和36.8%,中位DFS为18.7个月(95% CI:9.2~28.5)。影响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预后的因素有病理分期、分化水平、辅助放化疗、纵隔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站数和淋巴结清扫总数。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远期疗效较好,同时影响预后的因素较多。

    作者:滕洪生;张志伟;杨洋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中西药联合治疗急性乳腺炎的Meta分析

    目的:观察中西药联合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M eta分析方法,对国内10年间采用中西药联合治疗急性乳腺炎,并以单纯西药治疗作对照的研究文献进行定量合并分析。结果对中西药联合治疗与西药治疗患者临床有效率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别进行分析,经异质性检验,发现大部分研究对象同质,且中西药联合组的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据现有资料证明中西药联合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确切,但需进一步规范中药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指标等。

    作者:王婷;吕钢;甘霖;曾真;王亚冬;廖登辉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乙型肝炎病毒及黄曲霉毒素暴露的肝细胞癌中β-catenin、PTEN的mRNA表达

    目的:研究β‐catenin、PTEN基因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及黄曲霉毒素B1(AFB1)暴露下肝细胞癌(HCC)中mR‐NA表达,探讨在双暴露情况下β‐catenin、PTEN与H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根据HBV与AFB1的暴露情况,将108例肝细胞癌手术切除研究对象分为4组,A组:HBV(+)/AFB1(+)48例;B组:HBV(+)/AFB1(-)27例;C组:HBV(-)/AFB1(+)19例;D组:HBV(-)/AFB1(-)14例。同时收集正常肝组织者20例,分别来自肝外伤、肝血管瘤、肝移植供体等手术切除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β‐catenin基因与 PTEN 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分别对各组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RT‐PCR显示,β‐catenin基因mRNA的半定量平均灰度值A组(1.13±0.14)、C组(1.16±0.18)分别与D组(1.01±0.1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A、B (1.06±0.18)、C、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PTEN基因mRNA的半定量平均灰度值A组(0.54±0.13)、B组(0.59±0.16)分别与C组(0.97±0.16)及D组(0.92±0.1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A、B、D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catenin基因的高表达率可能与AFB1高暴露有关,PTEN基因的失活与HBV高感染率有关。

    作者:陈德凤;齐鲁楠;彭涛;罗国容;黎乐群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早期对心肌和肾脏损伤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早期对心肌、肾脏的损伤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80例患者,平均分为体外循环组与非体外循环组。在手术结束后24 h内观察两组患者的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尿素氮(BUN)、肌酐(SCr)、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及肌酐清除率的水平,以及B型尿钠肽(BNP)、射血分数、左室舒末径。对比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和监护室观察时间等。结果体外循环组各项指标的水平要高于非体外循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对患者的心肌及肾脏的损伤明显要小,比体外循环更具有优势,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李廷武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外科护理教学中引入典型案例的应用研究

    案例教学法(CBL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1]。采用形象生动的临床事例把抽象而冰冷的知识呈现给学生[2],已在职业教育中广泛应用。从使用的情况来看,若课前提供病例给学生预习,有些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过分钻研,耗费了大量精力,顾此失彼[3];如应用案例导入、讲授新课,部分学生由于不具备基础知识而教学效率降低。如何用好案例教学已成为高职教师反复钻研的课题。作者在外科护理教学的不同环节引入典型案例,收到较好成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钟正伟;刘丹丹;唐旖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