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武
目的:探讨沙立度胺和环孢素A联合亚砷酸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在该院治疗的76例MDS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给予沙立度胺和环孢素A联合亚砷酸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环孢素A联合亚砷酸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6.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患者可以耐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临床中,应用沙立度胺和环抱素A联合亚砷酸治疗MDS ,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较轻微,大部分患者可以耐受,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党惠兵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预防、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用关键词途径从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国知网和万方以及Pubmed、Springlink和 Highwire等外文数据库收录有关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DCVS相关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检索,经严格筛选后对后纳入的文献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经检验所有数据均均衡,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进行Meta分析。高血压病史、Fisher分级(>2级)、年龄(>50岁)、动脉瘤位置(后循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性别(男性)、吸烟史、手术方式(夹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漏斗图分析对称,提示文献无发表偏倚。结论有高血压病史、Fisher分级(>2级)、年龄(<50岁)、动脉瘤位置(后循环)的患者更易发生DCVS ,临床上应对此类患者加强监测与管理。
作者:吴政俊;蒋永祥;程远;马颖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外科手术治疗食管癌中电视胸腹腔镜下和传统开胸手术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选取于该院胸外科治疗的中老年食管癌,根据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腔镜组和开胸组,记录病理诊断结果、手术一般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结果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更少,与开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癌安全性高,疗效肯定,值得广泛研究和推广。
作者:金虎日;车成日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丙泊酚复合东莨菪碱无痛肠镜检查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 )Ⅰ~Ⅱ级拟行肠镜检查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80例:A 组(对照组)先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 ,再静脉注射丙泊酚1.5 mg/kg ;B组(实验组)在A组基础上增加0.006 mg/kg东莨菪碱静脉注射。意识消失后开始置入肠镜。进镜中发现患者有肢体运动及睫毛反射后视情况追加丙泊酚0.5~1.0 mg/kg。结肠镜到达回盲部时停止给药。记录麻醉前(T1)、入镜后2 min (T2)、肠镜达回盲部(T3)、检查结束(T4)时两组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肠镜检查时间、清醒时间,统计丙泊酚用量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与T1比较,两组患者HR、SBP、DBP、SpO2在各时点均下降;给药后各时点组间比较,B组下降幅度较A组小,循环更为平稳(P<0.05)。B组术中肠腔视野暴露优于A组,肠镜检查时间、丙泊酚用量,不良反应事件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丙泊酚复合东莨菪碱用于无痛肠镜检查术中循环更为平稳,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镇痛方法。
作者:钟惠;江英强;阚明威;彭良缘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CVS)患者发生脑心综合征(CCS)及其预后相关性。方法对120例通过脑CT扫描确诊的CVS患者分别测定在发病不同时间的心肌酶谱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SWM A ),并进行十二导联心电图(ECG)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本组120例患者中,50例(41.6%)发生ST‐T波改变,其中38例(76.0%)显示T波改变,而12例(24.0%)显示ST段压低;7例患者观察到心律失常和心电传导异常;有24例患者观察到SWMA改变,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者有32例(26.7%)。经积极治疗后,随着病情的好转35例ECG恢复正常,17例ECG明显好转,无改善者18例;15例患者心肌酶谱恢复正常,8例患者明显好转;共20例患者死亡。结论高血压是CCS的危险因素,ST‐T改变和SWM A改变与CCS有一定联系,心肌酶谱异常和CCS患者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李陈;刘敏;王振宇;王弘略;杨昌贵;刘坤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microRNA‐219‐2‐3p(miR‐219‐2‐3p)与胃癌的相关性及机制。方法运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RT PCR)检测82份配对的胃癌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样本中的 miR‐219‐2‐3p的表达水平。在胃癌细胞株 MGC803中过表达miR‐219‐2‐3p后,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并在细胞株和胃癌组织标本中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与肿瘤增殖相关的蛋白ERK1/2表达水平。结果 miR‐219‐2‐3p在晚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癌细胞株MGC803中过表达miR‐219‐2‐3p后细胞增殖受显著抑制(P<0.05)。过表达miR‐219‐2‐3p后,MGC803细胞中的ERK磷酸化水平显著下降,总ERK表达量不变。在组织标本中,胃癌组织的ERK磷酸化(p‐ERK )水平明显高于周围癌旁组织。结论 miR‐219‐2‐3p可能通过参与调控ERK1/2信号通路而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起抑癌基因的作用。
作者:金锦莲;吴发明;周海燕;谢晓晶;王新宇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6‐姜酚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病理衰老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培养的VSMCs细胞,给予血管紧张素Ⅱ(A ng Ⅱ)刺激及6‐姜酚干预,采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衰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TOR蛋白表达及其底物P70‐S6K磷酸化水平。结果 Ang Ⅱ显著增加VSMCs的β‐半乳糖苷酶染色率、G0/G1期停滞、mTOR蛋白表达及P70‐S6K磷酸化,而6‐姜酚能显著干预上述 Ang Ⅱ诱导的细胞衰老表型及相关信号分子变化。结论6‐姜酚可能通过抑制mTOR/P70‐S6K降低Ang Ⅱ诱导的VSMCs衰老。
作者:周艳芳;张国辉;王好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研究β‐catenin、PTEN基因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及黄曲霉毒素B1(AFB1)暴露下肝细胞癌(HCC)中mR‐NA表达,探讨在双暴露情况下β‐catenin、PTEN与H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根据HBV与AFB1的暴露情况,将108例肝细胞癌手术切除研究对象分为4组,A组:HBV(+)/AFB1(+)48例;B组:HBV(+)/AFB1(-)27例;C组:HBV(-)/AFB1(+)19例;D组:HBV(-)/AFB1(-)14例。同时收集正常肝组织者20例,分别来自肝外伤、肝血管瘤、肝移植供体等手术切除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β‐catenin基因与 PTEN 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分别对各组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RT‐PCR显示,β‐catenin基因mRNA的半定量平均灰度值A组(1.13±0.14)、C组(1.16±0.18)分别与D组(1.01±0.1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A、B (1.06±0.18)、C、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PTEN基因mRNA的半定量平均灰度值A组(0.54±0.13)、B组(0.59±0.16)分别与C组(0.97±0.16)及D组(0.92±0.1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A、B、D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catenin基因的高表达率可能与AFB1高暴露有关,PTEN基因的失活与HBV高感染率有关。
作者:陈德凤;齐鲁楠;彭涛;罗国容;黎乐群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本院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423例乳腺癌患者,比较青年组(≤35岁)与非青年组(>35岁)在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T N M分期、免疫组织化学等的指标差异。结果青年组乳腺癌浸润性癌比例较非青年组比例略高(82.2% vs .78.3%);两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MN分期、PR水平、p5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与非青年组 ER表达阳性率(40.0% vs .5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7, P=0.017),青年组与对照组 Ki‐67蛋白表达阳性率(73.3% vs .5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8,P=0.043),青年组与非青年组C‐erbB‐2蛋白表达阳性率(68.9% vs .4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84,P=0.001)。结论青年乳腺癌具有侵袭性更强的病理特征,提示预后差。
作者:钱立宇;钱军;马莉;陈邦领;岳喜成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研究早期干预措施对早产儿体格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于该院出生的早产儿2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抚触、听、视、触觉刺激等一系列早期干预措施直至1岁,并定期进行体格和智力发育指导。比较两组早产儿6个月、1岁、18个月以及2岁时体格检测结果和智能发育检测结果。结果随着时间的进展,两组早产儿的身长、体质量均明显增加,且同一时期内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时期,对照组头围虽有所增加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围增加明显,1岁起观察组早产儿的头围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岁、2岁时的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1、2岁时的MDI和P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岁时,观察组早产儿在大运动行为、精细动作行为、语言行为、个人‐社交行为和适应性行为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干预措施能够有效促进早产儿体格和智力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董海鹏;谭美珍;都萍;刘倩筠;郭乐琴;陈蓁蓁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持续血液滤过与血浆置换治疗高血脂性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高脂血性急性胰腺炎患者5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给予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持续血液滤过与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症状缓解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及相关实验室血液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禁食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5 d后,常见血液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三酰甘油(TG)、血糖(GLU)、血清淀粉酶(LDH)与C反应蛋白(CRP)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血液滤过与血浆置换治疗高血脂性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显著,减少患者病情恢复时间,改善患者的病情。
作者:代辉;向毓明;张诗锐;谭庆丰;孟秋红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 ,SCAD)是一种少见的冠状动脉疾病,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内膜自发撕裂或冠状动脉壁内出血造成夹层,影响或阻断冠脉血流,其发病率约为0.2%~0.3%[1],成为年轻女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作者:胥光热;林静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讨论外固定支架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术(VSD)行Ⅰ期治疗Gustilo Ⅲ型胫腓骨骨折43例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Gustilo Ⅲ型胫腓骨骨折患者均行Ⅰ期外固定架结合VSD负压引流术。分析手术时间、手术输血量及疗效等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5~240 min ,平均(194±35.3)min ,术中输血量0~800 mL ,39例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7.1±2.1)个月,2例出现骨髓炎;2例患者骨折不愈合。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VSD是Ⅰ期治疗合并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郑华;何盛江 刊期: 2014年第14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増长趋势。据资料统计,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增加了5~6倍,估计现患糖尿病患者9240万,居世界第一[1]。临床上使用胰岛素进行糖尿病治疗已有80余年历史,其可有效控制血糖,预防和延缓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2]。本研究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注射胰岛素现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并探讨存在的问题,为制订社区健康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作者:阎红;熊健;刘书文;刘丽娟 刊期: 2014年第14期
案例教学法(CBL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1]。采用形象生动的临床事例把抽象而冰冷的知识呈现给学生[2],已在职业教育中广泛应用。从使用的情况来看,若课前提供病例给学生预习,有些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过分钻研,耗费了大量精力,顾此失彼[3];如应用案例导入、讲授新课,部分学生由于不具备基础知识而教学效率降低。如何用好案例教学已成为高职教师反复钻研的课题。作者在外科护理教学的不同环节引入典型案例,收到较好成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钟正伟;刘丹丹;唐旖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Cook导丝再通术后丹参灌注结合微波理疗在治疗子宫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子宫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Cook导丝再通术治疗基础上,辅以丹参灌注结合微波理疗;另外选取2009~2010年间采用常规Cook导丝再通术治疗的子宫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种方法治疗子宫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术中插管成功率和输卵管再通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均有个别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且症状均较轻微,对症处理后缓解。术后6~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组输卵管通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受孕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异位妊娠2例。结论在Cook导丝再通术治疗基础上辅以丹参灌注结合微波理疗治疗子宫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临床疗效显著,方法简便且安全性好。
作者:孙玉娟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健脾化湿颗粒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 )大鼠结肠黏膜5‐羟色胺(5‐H T )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分为6组,每组10只。采用番泻叶灌胃配合束缚应激造模。造模成功后,健脾化湿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给药浓度分别为1.5、2.5、4.0 g/mL(生药),得舒特组给药浓度3 mg/mL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2周,另外两组为不经任何处理的正常组和造模成功的模型组。实验结束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肠标本5‐H T水平的变化。结果 IBS‐D模型大鼠结肠组织5‐HT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除健脾化湿低剂量组外,各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中5‐HT 的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其中,健脾化湿颗粒高剂量组效果明显,与得舒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健脾化湿颗粒可抑制IBS‐D模型大鼠结肠黏膜5‐H T过高表达,明显改善IB S‐D模型大鼠胃肠功能。
作者:赵立波;王迎寒;刘玉玲;张晓峰;董岫岩;郭洪杰;赵淑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人工胶体羟乙基淀粉(H ES )130/0.4联合速尿治疗继发性急性肺损伤的疗效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的30例体外循环术后继发急性肺损伤并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婴幼患儿,予以人工胶体 HES 130/0.4联合速尿输液治疗,观察其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肾功能情况。结果(1)患儿初入 ICU 时PaO2和PaO2/FiO2较低,在治疗过程中均逐渐升高,并于72 h后恢复至正常值范围,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儿术后动脉PaCO2处于较高水平,经治疗后明显下降,术后72 h恢复至(38.79±5.32)mm Hg ,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24 h患者中心静脉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分别为(10.33±2.62)mm Hg 和(91.62±13.15)mm Hg。(3)患儿经治疗后TNF‐α和IL‐6水平逐渐下降,治疗4 h和24 h后水平显著低于0 h(P<0.05),分别为(40.55±17.61)pg/mL和(23.58±8.69)pg/mL ,24 h后水平低。(4)术后24 h患者的血肌酐和尿素氮均在正常值范围。结论对于体外循环术后继发急性肺损伤并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婴幼患儿,人工胶体 H ES 130/0.4与速尿联用的疗效良好而且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患儿肺功能及微循环,减轻炎性反应,对肾脏功能无损害。
作者:蒋斌;叶宁;黄洪;邬少君;郑晓宇;吴文绪 刊期: 2014年第14期
随着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要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要求及新医改政策,只有加快医院改革步伐。而目前医院管理的现状是医院制订了很多的工作任务、工作制度和职责,但是安排的任务时常出现任务不明确,或工作安排了却效率低下,布置下去的工作经常都会被遗漏或拖拉,结果不了了之[1]。为了进一步加快院务工作,推动医院工作作风的转变,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确保信息畅通,保证医院重大决策和各项工作能有效及时的落实。本医院于2012年1月开始对全院从副院级到员工的工作安排均实行“五定”工作法则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执行1年来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池祥波;张吉先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有/无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LVH)的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诱发室性心律失常(VA)的敏感性差异和意义。方法实验分3组,每组12只,LVH组为已出现明显高血压和LVH的16周龄SHR雄性大鼠,以出现血压升高但未发生LVH的8周龄SHR雄性大鼠作为非LVH对照组,并以16周龄的Wistar雄性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12只);应用Langendorff低钾液灌注3组大鼠离体心脏并全程记录心电图,比较各组心律失常诱发率和心律失常评分的差异;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胶原纤维三色染色法(Masson)染色观察左室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与非LVH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LVH组开始发生心律失常的时间更早;LVH组室性心动过速(VT)、短暂室颤(TVF)和持续性室颤(SVF)的发生率、心律失常评分和CVF改变均显著大于非LVH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心肌细胞明显肥大,细胞间质增多。结论伴有LVH的SHR大鼠VA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增加,提示LVH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黄颖;伍伟锋 刊期: 201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