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美托咪定对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患儿麻醉及术后镇痛的影响

邓微菲;王颖;张洲;王寿勇

关键词:麻醉, 静脉, 腺样体切除术, 扁桃体切除术, 儿童
摘要:目的:观察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对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患儿麻醉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将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患儿58例,分为对照组(C组,n=22)、右美托咪定Ⅰ组(D1组,n=18)、右美托咪定Ⅱ组(D2组,n=18)。3组麻醉诱导及维持方案相同。D1、D2组患儿术中给予右美托咪定0.75mg/kg,C组患儿于相同时间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手术结束后,C组、D1组术后镇痛配方如下:舒芬太尼2μg/kg,曲马多5mg/kg,地塞米松0.5mg,恩丹西酮2mg。D2组术后镇痛配方中舒芬太尼减低为1μg/kg,其余不变。均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采用相同型号一次性镇痛泵给予,速率为2mL/h。于下述时刻观察并记录患儿血压和心率: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即刻(T1),气管插管后5、10、15、20min(T2~T5),手术结束时(T6);术毕停药后记录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解除监护时间;术后6h内每小时观察记录患儿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镇静、镇痛评分。结果术中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解除监护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期内,3组患儿心率、呼吸频率及镇静、镇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对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患儿血流动力学无不良影响,不影响麻醉后苏醒质量,具有术后镇痛效果。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托吡酯预防偏头痛发作的研究

    偏头痛在儿童中发生的年龄一般在5~15岁,患病后会严重影响儿童正常生活和学习质量,并且终还可能导致残疾;成人偏头痛大多数发生在青壮年时期。儿童偏头痛与老年偏头痛的不同之处在于:儿童偏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持续时间较短,并且大部分为双侧性疼痛[1];然而,老年偏头痛患者先出现的症状是视觉与感觉的异常,一般头痛症状往往发生在入睡前[2]。常用的预防治疗偏头痛的选择性用药有抗抑郁剂(代表药为阿米替林)、β-受体阻断剂(代表药为普萘洛尔)、钙离子拮抗剂(代表药物为氟桂利嗪)、5-羟色胺(5-HT)受体激动剂(代表药为苯噻啶)、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这些药物均有一定疗效,但其中某些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也很明显[3-5]。况且,赛庚啶、阿米替林等药物在预防偏头痛发作方面还没有十分可靠充足的疗效证据,尼莫地平和可乐定针对预防偏头痛发作已有研究证实无效[3]。近年来,随着大脑皮层高敏感性机制和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盐失衡机制在偏头痛发病学说中的提出,使得托吡酯逐渐成为儿童及成年人偏头痛防治的一线用药。托吡酯预防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1)阻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2)使 GABA作用增强并使 GABA受体大量激活;(3)可以阻断钙离子通道,减少谷氨酸等神经递质释放;(4)可以调节三叉神经血管的信号传导,降低神经元兴奋性[6]。另外,还可以抑制皮层扩散性抑制(CSD)的产生和扩展[7]。

    作者:秦冬梅;邹撰;周超然;母发亮(综述);欧阳颖(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健身舞对老年人免疫、呼吸及循环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健身舞对老年人免疫、呼吸及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0名健身舞老年人作为锻炼组,100名不参与锻炼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分别于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2 h,测定Ca2+浓度、Bcl-2基因蛋白表达、细胞凋亡率以及相关免疫参数。同时测定锻炼前、后老年人每搏输出血量、每分输出血量、射血分数、心率等心脏泵血功能指标,流入时间和波幅等阻抗血流图指标,肺活量、每分大通气量等肺通气功能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锻炼组安静状态下Ca2+浓度显著降低,Bcl-2基因蛋白表达有所升高,淋巴细胞凋亡率降低。在锻炼组,与运动前比较,运动后即刻CD3+、CD4+、CD4+/CD8+比值均有所升高,CD8+和CD16+56+降低;运动后2 h血液中的CD3+、CD4+、CD4+/CD8+继续升高,CD8+从低转高,CD16+56+持续下降;锻炼后,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较锻炼前显著增加,心率减慢,而流入时间明显缩短且波幅增大,肺活量及每分大通气显著增加。结论适度的老年健身舞运动可以有效增强老年人机体免疫应答过程,维持Ca2+浓度稳定状态,确保细胞生存状态有序化、稳定化、正常化,并且明显改善老年人呼吸和心脑血液的循环功能,对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陈洪魁;居会祥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比较小檗碱对 HEPG2蛋白质组的抗肿瘤作用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人肝癌细胞株 HEPG2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小檗碱处理人肝癌细胞株 HEPG2前、后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共38个,16个蛋白表达上调,22个蛋白表达下调,质谱鉴定出10个蛋白点。结论小檗碱的抗肿瘤效应可能与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信号转导通路有关,PPARγ可能是小檗碱的作用靶点。

    作者:陈华;谷容;赵晓东;刘雯;袁拥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经椎弓根Dynesys 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采用经椎弓根Dynesys 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腰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为(6.01±0.98)分,腿痛 VAS为(5.47±0.63)分,功能障碍指数(ODI)为(64.47±2.06)%,固定节段头侧椎间隙高度为(12.01±1.08)mm ,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为(11.47±1.13)mm,固定节段尾侧椎间隙高度为(11.95±1.06)mm ;固定节段头侧节段椎间活动度(ROM)为(8.11±1.21)°,固定节段 ROM为(8.47±1.63)°,固定节段尾侧节段 ROM为(7.86±1.36)°。27例39个椎间隙采用减压结合 Dynesys固定,7例单间隙行单纯Dynesys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平稳渡过围术期,未出现伤口感染、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并获得25~45个月随访,平均31.2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 VAS为(1.85±1.03)分,腿痛 VAS为(1.54±0.18)分,ODI为(11.42±1.51)%,固定节段头侧椎间隙高度为(11.85±0.93)mm,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为(11.34±1.02)mm,固定节段尾侧椎间隙高度为(11.62±0.97)mm;固定节段头侧节段 ROM为(8.85±1.33)°,固定节段 ROM为(4.54±1.78)°,固定节段尾侧节段 ROM为(7.62±1.21)°。结论经椎弓根Dynesys 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够限制保留固定节段活动度、缓解腰腿痛、改善腰腿功能,对相邻节段无明显影响,短期疗效满意,其长期疗效需长时间、大宗病例的临床观察。

    作者:郑佳状;张亨闰;蒋电明;张智;蔡奇霖;陈宇;刘丹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基于岗位需求重构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课程体系的探索

    专科妇幼保健专业是随着我国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而逐渐诞生的一个新兴专业[1],起步较晚,内涵建设相对薄弱,缺乏专业特色,特别是内涵建设的核心--课程建设,仍然处于不断地探索之中,目前的课程设置基本是沿用本科学科系统模式[2],即为“本科压缩饼干”,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现象突出[3],社区问题涉及较少,尤其是与基层社区开展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4]的服务模式不相适应。为此,本课题组以学校示范院校建设为契机,通过调查基层社区妇幼保健人员的工作任务,深入分析妇幼保健岗位的能力需求,重构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课程体系。

    作者:赵万英;孙萍;向燕卿;肖智勇;何建平;骆世琼;陶倩;刘江芹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淋巴细胞中Foxp3和NFAT1表达的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和活化的 T细胞核因子1(NFAT1)表达的变化,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该院血液科2005年10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再障组)65例,另取同期该院保健中心体检的健康儿童60例作为对照。Foxp3或 NFAT1阳性CD4+ T淋巴细胞的表达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对照组 Foxp3+ CD4+T细胞比例为(8.14±1.36)%,显著高于再障组贫血患儿的(4.52±0.75)%(P<0.01)。再障组贫血患儿治疗后Foxp3+ CD4+T细胞比例升高为(7.27±1.04)%,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NFAT1+CD4+T细胞的比例为(7.28±1.32)%,显著高于再障组贫血患儿的(4.16±0.61)%(P<0.01)。再障组贫血患儿治疗后NFAT1+ CD4+T细胞比例升高为(6.04±0.85)%,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中Foxp3和 NFAT1表达显著减低,这些变化可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作者:向金峰;王刚;夏天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骨内给药液体复苏救治新生儿窒息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骨内输液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应用。方法1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为该院儿科重症监护室2013年9月收治的病例。分析其出生史、临床表现和治疗转归并结合目前国内外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出生后 Apgar评分2-4-7-8,无羊水,在抢救中予以骨内输液30 mL后患儿心率恢复,面色渐渐好转,在重症监护室继续高级生命支持治疗8 d撤离气管插管,继续治疗10 d后好转出院。病程中第3天头颅B超提示明显脑水肿,脑功能监测提示不完全睡眠周期,安静睡眠期振幅2~19 uV,活动睡眠期和清醒期振幅4~17 uV;偶见尖波;恢复期头颅B超显示水肿逐渐吸收,脑功能监测为完全睡眠周期,安静睡眠期振幅3~25 uV,活动睡眠期和清醒期振幅5~22 uV;未见异常波。出院时头部磁共振未见出血和软化等异常信号。结论积极有效的骨内输液复苏是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的有效方案,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王楠;史源;李霞;伍莉;唐仕芳;赵锦宁;陈龙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咨询者心理健康测查量表的结果分析

    目的:调查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吉林市某医院心理门诊就诊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干预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心理健康测查量表(PHI)对吉林市中心医院心理门诊1419名咨询首诊者进行测试,对1401份有效问卷用 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心理门诊就诊者逐年增加,女性多于男性,非学生群体多于学生;咨询者的7个临床分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P<0.01);学生与非学生的躯体化、脱离现实、兴奋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与焦虑、病态人格、兴奋状态成显著相关(P<0.01);年龄与躯体化、抑郁、病态人格、脱离现实、兴奋状态成显著相关(P<0.01);教育程度与 PHI的各因子均呈显著相关(P<0.01);婚姻状况与躯体化、病态人格、脱离现实、兴奋状态成显著相关(P<0.01)。结论心理门诊就诊者逐年增多,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学生与非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就诊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具有显著相关。

    作者:朱姝;方永;陈霞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带骨膜游离结缔组织移植在美学区即刻种植即刻负重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评估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负重中采取带骨膜游离结缔组织移植的临床美学效果。方法选择合适的65例患者微创拔牙后即刻植入种植体共65枚,均在种植区采取带骨膜游离结缔组织移植,其中10例患者植入Bio-oss骨粉,术后即刻临时义齿修复,待植体骨结合后行永久修复。从术前到永久修复后18个月,分期进行美学评价,包括唇侧丰满度和种植体红色美学分值(PES)。结果在追踪评估期间内,术前唇侧丰满度为0度5个牙位,Ⅰ度60个牙位,Ⅱ度0个牙位。即刻修复后,0个度0牙位,Ⅰ度45个牙位,Ⅱ度20个牙位。永久复后3个月PES总分值达到大。结论在上颌美学区进行单牙即刻种植即刻负重时,采取带骨膜游离结缔组织移植,可以获得较好的美学效果。

    作者:吴海珍;胡芳芳;陆钰;王鑫;甘朝兵;康林;王生杰;宁晔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喉癌患者放疗后发生口腔感染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喉癌放疗患者口腔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20例喉癌放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放疗时发生口腔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共45例患者发生口腔感染,口腔感染发生率37.5%;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职业、病期、口腔自洁、口腔环境、是否化疗是患者发生口腔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男女性别比较口腔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4个导致喉癌患者口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按照相对危险度(OR值)排列,依次为:口腔环境差、口腔自洁习惯差、病期晚以及是否接受化疗。口腔感染患者45例,经过口腔拭子病原学鉴定,20例(44.4%)白假丝酵母菌培养阳性,15例细菌培养阳性。结论喉癌放疗患者口腔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口腔自洁习惯差、病期晚、口腔环境差、化疗是导致放疗后口腔感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陈光媚;邓晓聪;陈奕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影响经系统化治疗后社区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索影响经过系统化治疗后出院的社区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问卷形式调查社区高血压患者经系统化治疗后相关控制病情的方法及病史、生活习惯、饮食、运动等因素,采用 Logist回归分析社区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结果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时将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低情况作为应变量,各种调查表中的相关信息作为自变量,用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生活质量高低情况的20多个变量因素,其中分为二分类和连续性变量。发现调查人群中与生活质量情况有统计学关联的因素有10个,其中年龄、血压、血糖、冠心病、吸烟、三酰甘油、不规律服药为危险因素(P<0.01);规律服药、社区护理、运动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经系统化治疗后的高血压患者在社区生活中危险因素较多,应该给予严格的控制。

    作者:周敬荣;田永仙;陈诚;周志红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儿童期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早期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儿童期脑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急性期的确诊方式、显微外科治疗时机与急性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2013年收治的72例儿童(≤16岁)AVM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确诊率为48.6%(35/72),MRI确诊率78.3%(47/60)。对条件允许的56例患者行早期全脑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率为98.2%(55/56)。72例患者均在出血急性期行显微镜下血肿清除及针对性病灶切除术,70例患者术后围术期复查 DSA/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病灶切除率为91.4%,部分切除率为8.6%。围术期死亡2例,70例存活患者中60例(85.7%)患者获得随访6个月至6年,按照 GOS评定:5分55例,4分2例,3 分2例,2分1例。结论 DSA是儿童 AVM出血早期诊断主要的检查手段;急性期显微手术可降低出血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作者:文远超;余云湖;冉启山;朱涛;张川;杨开华;王飞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ATC)是由组织损伤和休克驱动的机体早期内源性凝血功能障碍过程,与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增加和不良预后相关。损伤控制性复苏诊疗策略主要是针对创伤性出血患者相对较长的院前诊断治疗阶段。ATC的主要机制是严重创伤后内皮细胞活化产物蛋白C引起的快速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持续失血、低体温、酸中毒和血液稀释可加重 ATC,并导致全身止血系统的紊乱。虽然目前血小板活化、纤溶酶原应用、内皮功能紊乱等与神经-激素路径之间的相互作用在 ATC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仍不确切,但上述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可能为 ATC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传统凝血试验(standard coagulation tests, SCT)检测在严重创伤性出血的早期诊疗中意义不大。血栓弹力图分析仪(thrombelastography,TEG)、旋转式血栓弹力测定法(rotational thrombelastometry/-graphy,ROTEM)等,可以快速地评估全血中凝血动力学,在创伤性出血的诊疗中比 SCT更具有价值。

    作者:刘海波(综述);周发春(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针灸按摩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针灸按摩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该院住院的小儿脑瘫流涎患儿76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和口舌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按摩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教师流涎分级法(TDS)为Ⅰ、Ⅱ级的比例明显高于治疗后的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管搏动指数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可自行进食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语言、社会适应、个人社交发育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按摩康复治疗的疗效明显,可控制流涎症,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

    作者:江崛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他汀类药物对脑神经的保护机制和作用的研究进展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脑血管疾病已成为目前危害全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求能有效降低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和对已发生脑血管疾病起保护性作用的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调脂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竞争性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 A还原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仅降低了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脑卒中的发病率,而且具有不依赖于其降脂效应的脑神经保护作用。现就他汀类药物对脑神经的保护机制和作用做如下综述。

    作者:罗勇;王燕;彭梅(综述);韦红(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曲马多联合舒芬太尼对子宫动脉栓塞术后的自控静脉镇痛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曲马多联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子宫动脉栓塞(UAE)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该院行UAE术的患者5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给予曲马多联合舒芬太尼 PCIA镇痛,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镇痛,比较两组的镇痛、镇静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镇痛、镇静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马多联合舒芬太尼 PCIA用于 UAE术后镇痛,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玉洁;杨贵英;罗莉;杨天德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逆行自体血预充对儿童体外循环术后血液成分和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逆行自体血预充(RAP)对儿童体外循环术后血液成分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体外循环手术患儿分为 RAP组(n=20)和常规预充组(CP组,n=20),分别记录两组患儿的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儿术前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时,RAP组较CP组的 RBC计数明显升高(P<0.05);在 T3时,RAP组较 CP组的 WBC计数明显升高(P<0.05);在T2、T3时,RAP组较CP组的 Hb及血细胞比容(HCT)明显升高(P<0.05);与 CP组比较,RAP组围术期的用血量以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减少(P<0.05);而两组的游离 Hb、纤维蛋白原(Fib)、PLT及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4时,CP组较 RAP 组的 IL-6和 IL-8明显升高(P<0.05),T4的炎症反应强烈;在 T2、T3、T4时, RAP组较CP组的动态肺顺应性和氧合指数明显升高(P<0.05),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明显降低(P<0.05)。结论 RAP用于常规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可减少预充量,降低血液稀释程度,减少临床血用量,同时可以减轻体外循环术后血液有形成分的破坏并能减轻对肺功能的损伤。

    作者:李牧;石泉;王玮;王洋;刘国华;郑民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PDGF-B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SGC7901胃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构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慢病毒载体,建立PDGF-B稳定过表达的 SGC7901胃癌细胞株并观察PDGF-B对 SGC7901胃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四质粒系统构建 PDGF-B慢病毒载体,转染293T细胞包装获得高滴度病毒颗粒;以病毒颗粒转染SGC7901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果,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DGF-B的蛋白表达;用Tr-answell试验观察 SGC7901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通过PCR及酶切鉴定成功构建 PDGF-B载体;包装并得到高滴度的病毒颗粒;成功转染 SGC7901细胞后,免疫印迹法检测到 PDGF-B蛋白表达明显升高;Transwell试验证明 PDGF-B过表达增强SGC7901细胞侵袭能力。结论成功构建并包装获得PDGF-B慢病毒颗粒,建立 PDGF-B稳定过表达 SGC7901胃癌细胞株,证明PDGF-B过表达可增强胃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

    作者:郭轶;尹江燕;卢小刚;王子卫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S型锁定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 S型锁定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锁骨骨折患者6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23例患者行 S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41例患者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分析两种钢板内固定术前、术中及术后方法,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骨折治愈情况、肩关节恢复情况及其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S型锁定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患者的骨折愈合有效率分别为100.00%与95.12%,其中骨折愈合优分别占73.91%(17/23)和75.61%(31/41),骨折愈合良分别占26.09%(6/23)和19.51%(8/41),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型锁定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患者的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12.57±1.56)周和(12.17±1.30)周;Rockwood评分示优良率分别为95.65%和100.00%;Constant-Murley评分均在90分以上;两种内固定在治愈时间、Rockwood评分与Constant-Murley评分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中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无胸膜损伤,无锁骨神经与血管损伤、螺丝钉松动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两种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佳,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邹俊;袁晨曦;梅昕;干旻峰;杨惠林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基于CBE模式的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训理论课程设置的构架

    根据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2007年《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2009年《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等文件精神,为加强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建设,贵州省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运用能力本位教育(CBE)理念[1],结合前期研究的培养目标、培训需求及核心能力等,构建了基于 CBE 的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训课程框架。经过两年的应用及改进,已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园园;何琼;雷丹;周静;权明桃;江智霞 刊期: 2014年第18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