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谷容;赵晓东;刘雯;袁拥华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脑血管疾病已成为目前危害全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求能有效降低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和对已发生脑血管疾病起保护性作用的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调脂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竞争性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 A还原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仅降低了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脑卒中的发病率,而且具有不依赖于其降脂效应的脑神经保护作用。现就他汀类药物对脑神经的保护机制和作用做如下综述。
作者:罗勇;王燕;彭梅(综述);韦红(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8期
偏头痛在儿童中发生的年龄一般在5~15岁,患病后会严重影响儿童正常生活和学习质量,并且终还可能导致残疾;成人偏头痛大多数发生在青壮年时期。儿童偏头痛与老年偏头痛的不同之处在于:儿童偏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持续时间较短,并且大部分为双侧性疼痛[1];然而,老年偏头痛患者先出现的症状是视觉与感觉的异常,一般头痛症状往往发生在入睡前[2]。常用的预防治疗偏头痛的选择性用药有抗抑郁剂(代表药为阿米替林)、β-受体阻断剂(代表药为普萘洛尔)、钙离子拮抗剂(代表药物为氟桂利嗪)、5-羟色胺(5-HT)受体激动剂(代表药为苯噻啶)、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这些药物均有一定疗效,但其中某些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也很明显[3-5]。况且,赛庚啶、阿米替林等药物在预防偏头痛发作方面还没有十分可靠充足的疗效证据,尼莫地平和可乐定针对预防偏头痛发作已有研究证实无效[3]。近年来,随着大脑皮层高敏感性机制和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盐失衡机制在偏头痛发病学说中的提出,使得托吡酯逐渐成为儿童及成年人偏头痛防治的一线用药。托吡酯预防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1)阻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2)使 GABA作用增强并使 GABA受体大量激活;(3)可以阻断钙离子通道,减少谷氨酸等神经递质释放;(4)可以调节三叉神经血管的信号传导,降低神经元兴奋性[6]。另外,还可以抑制皮层扩散性抑制(CSD)的产生和扩展[7]。
作者:秦冬梅;邹撰;周超然;母发亮(综述);欧阳颖(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儿童期脑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急性期的确诊方式、显微外科治疗时机与急性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2013年收治的72例儿童(≤16岁)AVM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确诊率为48.6%(35/72),MRI确诊率78.3%(47/60)。对条件允许的56例患者行早期全脑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率为98.2%(55/56)。72例患者均在出血急性期行显微镜下血肿清除及针对性病灶切除术,70例患者术后围术期复查 DSA/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病灶切除率为91.4%,部分切除率为8.6%。围术期死亡2例,70例存活患者中60例(85.7%)患者获得随访6个月至6年,按照 GOS评定:5分55例,4分2例,3 分2例,2分1例。结论 DSA是儿童 AVM出血早期诊断主要的检查手段;急性期显微手术可降低出血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作者:文远超;余云湖;冉启山;朱涛;张川;杨开华;王飞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构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慢病毒载体,建立PDGF-B稳定过表达的 SGC7901胃癌细胞株并观察PDGF-B对 SGC7901胃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四质粒系统构建 PDGF-B慢病毒载体,转染293T细胞包装获得高滴度病毒颗粒;以病毒颗粒转染SGC7901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果,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DGF-B的蛋白表达;用Tr-answell试验观察 SGC7901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通过PCR及酶切鉴定成功构建 PDGF-B载体;包装并得到高滴度的病毒颗粒;成功转染 SGC7901细胞后,免疫印迹法检测到 PDGF-B蛋白表达明显升高;Transwell试验证明 PDGF-B过表达增强SGC7901细胞侵袭能力。结论成功构建并包装获得PDGF-B慢病毒颗粒,建立 PDGF-B稳定过表达 SGC7901胃癌细胞株,证明PDGF-B过表达可增强胃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
作者:郭轶;尹江燕;卢小刚;王子卫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评价术中微血管超声多普勒(IMD)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作用和 IMD对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疗效。方法79例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术中于夹闭前、后采用 IMD探测动脉瘤囊、分支血管及载瘤动脉的血流速度;并对比分析 IMD对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疗效影响。结果 IMD发现大脑前动脉(ACA)、前交通动脉(ACoA)、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患者以及复杂、巨大动脉瘤患者术中易出现因误夹或夹闭不全致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血流速度改变而调整动脉瘤夹,另外术前 Hunt-Hess分级越高的患者越容易出现误夹或夹闭不全;常规应用术中 IMD探测的患者术后在住院日、再手术率、术后格拉斯哥昏迷(GOS)评分、并发症出现率等方面明显优于未行术中 IMD探测的患者。结论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中常规应用 IMD有利于发现术中误夹或者夹闭不全,有利于及时调整动脉瘤夹位置,IMD辅助下的手术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 GOS评分、缩短住院日、降低再手术率及并发症出现的概率。
作者:李爱国;李志立;杨露曦;黄光富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骨髓坏死(BMN)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预后。方法对10例BMN患者的原发病诊断、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0例患者中4例为非霍杰金淋巴瘤,2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为骨髓增殖性疾病,3例为骨髓转移癌。骨痛、发热、血细胞减少、乳酸脱氢酶(LPH)和碱性磷酸酶(ALP)增高,BMN样改变为常见临床及实验室特点;10例患者中,9例死亡,1例原发病缓解后存活。结论 BMN主要见于恶性肿瘤,预后差,原发病治疗是关键因素。
作者:周旭;李响;李郑;刘瑜;糜公仆;王劲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筛选适合在重庆市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推广应用的分层互补适宜卫生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分级分类的适宜卫生技术数据库,扩大适宜卫生技术储备。方法利用吕亚兰等[1]的适宜卫生技术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现场专家评分的方法对重庆市科委项目“基于疾病诊治的分层互补适宜技术研究、评价及集成示范”的适宜卫生技术群进行评价筛选[2]。结果各项技术的综合评分值均较高,低分达到94.61分,其中:舒利迭药物吸入技术98.24分、沙丁胺醇药物吸入技术98.56分、吸入药物控制哮喘技术97.08分、思力华(塞托溴铵)药物吸入技术97.97分、6分钟步行试验96.31分、肺通气功能检查技术95.61分、简易肺功能检测技术95.59分、儿童支气管早期筛查技术94.59分、儿童支气管哮喘病情检测技术-C-AT(儿童哮喘控制测试)评估表96.94分。结论根据适宜卫生技术的入选标准,经过适宜卫生技术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专家评分,纳入初筛的9项适宜卫生技术全部高分被选中入库,结合各示范县乡的卫生资源和患病率情况,可以对这9项技术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徐飞龙;王润华;杨竹;吕亚兰;徐雨晨;刘晓枫 刊期: 2014年第18期
古汉语中,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已经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但是,有些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功能、意义,充当其他词类才能充当的句子成分,这就是实词的活用[1]。1922年陈承泽在其《国文法草创》中首次对“词类活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盖凡字一义只有一质而可有数用,从其本来之质而用之者,谓之本用;……若明其本用,则活用自得类推。”该学说如今已经成为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2]。医学古籍中,实词的活用非常普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和使动、意动用法。由于年代久远,许多词在语义、语法、功用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和用法,对我们读通、读懂医学古文,正确地理解医学典籍,提高运用中医药古籍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晓琴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以下简称CSSD)集中处理硬式内镜器械的效果,为临床提高医疗质量,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提供保障。方法加强CSSD人员培训;规范硬式内镜器械的交接、清洗消毒、包装灭菌等管理;对急诊或接台硬式内镜器械实行绿色通道服务。结果 CSSD集中处理硬式内镜器械后,硬式内镜器械清洗质量不合格率从15.23%降到0.13%;因水分过多导致灭菌失败的灭菌失败率从9.67%降到1.34%;CSSD应急处理硬式内镜器械所需平均时间从187 min降到128 min。结论CSSD对硬式内镜器械进行规范、高效的集中处理,可为患者得到安全及时的诊疗提供物质保障,进一步深化了CSSD的优质护理内涵。
作者:官龙建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细胞治疗是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热点,并展现了极好的前景,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肝病、肿瘤等领域。移植细胞在体内的迁移、分布、增殖及分化等因素直接关系到治疗能否成功,因此,非侵入性的细胞示踪技术成为焦点。目前常用的体内细胞示踪技术包括核素成像、光学成像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核素成像技术通过核素(如18 F、99m Tc、111 IN等)标记细胞,用 PET/SPECT方法可以进行动态监测,敏感度及特异度高,但具有空间分辨率低、标记物存在辐射、半衰期短等缺点。光学成像技术则是通过生物发光剂和内源性荧光报告基因或是外源性探针来检测分子和生化进程的无创技术,具有高敏感性、无电离辐射、可量化及费用相对较低等优点,但是空间分辨率低、光源在生物体内易发生散射、有背景光干扰。核磁共振成像(magnatic resonance image,MRI)技术是利用体内固有的原子核(氢质子),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产生共振现象,将获得的电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重建出人体某一层面的图像的诊断技术,由于空间分辨率高、敏感度强,无电离辐射、广泛应用于临床等特点,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现将 MRI对比剂在细胞示踪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侯军霞(综述);曾维政(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的 HPV基因型分布特点及高危型 HPV E6/E7 mRNA在单一、多重感染病例中的表达,以及其对 HPV致病力的影响。方法收集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石蜡组织标本共236份。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236份标本进行23种 HPV基因型分型检测,并采用Taqman逆转录-PCR技术测定高危型 HPV E6/E7 mRNA的表达。结果 HPV阳性率为65.3%(154/236),其中包含了233个 HPV亚型(单一或多重)感染,60.9%(142/233)病例可检测出 E6/E7 mRNA的表达,HPV阳性率和 E6/E7 mRNA表达水平随宫颈病变级别的上升而升高(P<0.05)。在大于或等于 CINⅡ的高危亚型感染病例中, HPV45的 E6/E7 mRNA表达率高(93.3%),其次为 HPV16(81.0%)、HPV18(78.4%)。在大于或等于 CINⅡ的病变中,93.7%(118/126)病例可检测到 E6/E7 mRNA的表达,而小于CINⅡ的病变中仅有39.3%(11/28)的病例可检测到 E6/E7 mR-NA的表达。在所有不同程度宫颈病变中,多重感染病例E6/E7 mRNA表达率较单一感染病例高(61.2%vs.38.8%,P<0.05)。结论在任何程度的宫颈病变中,HPV多重感染,尤其 HPV45的 E6/E7 mRNA高表达水平可能会提高 HPV的致病力。
作者:莫小亮;罗殿中;党裔武;王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不同疾病进展状态下Th17细胞/调节性 T细胞(Treg细胞)的平衡特点。方法入组16例健康对照(对照组)、60例小儿CHB患者(CHB组),采集外周血及血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Fox3+Treg细胞及Th17细胞的频率,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检测血清中 Th17/Treg分化相关细胞因子。结果 CHB组的 Treg细胞、Th17细胞频率及Th17/Treg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h17频率与疾病进展呈正相关。CHB组患者血清中 IL-17A、IL-22及IL-2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CHB组患者存在Th17/Treg的失衡。
作者:池小斌;陈光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女性患者围术期肺血栓栓塞症(PE)发生率与体质量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对2001~2012年该院140例女性手术患者并发PE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57例特发性 PE,83例非特发性 PE(与手术创伤以及恶性肿瘤有关)。BMI分为6个等级:<22.5、22.5~<25.0、25.0~<27.5、27.5~<30.0、30.0~<35.0、≥35.0 kg/m2。多变量 Cox比例危险度模型变量有年龄、吸烟、生产次数、绝经期,药物摄入包括非甾类抗炎药、华法林使用情况,合并症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结果 BMI与特发性PE(RR=1.08,95%CI:1.06~1.10,P<0.01)和非特发性 PE(RR=1.08,95%CI:1.07~1.10,P<0.01),均有较强的直线相关性。当BMI ≥35 kg/m2,危险度增加6倍。结论女性 BMI增加与 PE的发生有显著的线性相关, BMI可作为评估围术期PE的危险因素。
作者:程波;闵苏;魏珂;黎平;何开华;曹俊;熊秋菊 刊期: 2014年第18期
专科妇幼保健专业是随着我国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而逐渐诞生的一个新兴专业[1],起步较晚,内涵建设相对薄弱,缺乏专业特色,特别是内涵建设的核心--课程建设,仍然处于不断地探索之中,目前的课程设置基本是沿用本科学科系统模式[2],即为“本科压缩饼干”,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现象突出[3],社区问题涉及较少,尤其是与基层社区开展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4]的服务模式不相适应。为此,本课题组以学校示范院校建设为契机,通过调查基层社区妇幼保健人员的工作任务,深入分析妇幼保健岗位的能力需求,重构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课程体系。
作者:赵万英;孙萍;向燕卿;肖智勇;何建平;骆世琼;陶倩;刘江芹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儿科急诊分诊标准的实施效果,为护理分诊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患者、急诊护士、分诊护士和急诊医师对分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儿科急诊分诊标准实施后,患者对分诊护理工作满意度、医师对分诊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对分诊护理满意度较实施前组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儿科急诊分诊标准的实施,能有效识别危重患儿,使急危重症患儿得到及时救治,有利于提高分诊质量。
作者:苗歌;丁金花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通过原核细胞表达和纯化9R-GFP-PHD重组蛋白,并利用纯化后的9R-GFP-PHD蛋白来检测与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IP2)和 IP3的结合能力以及细胞膜上 PIP2的动态变化。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将磷脂酶 C-δ1的普列克同源域(PHD)、荧光蛋白 GFP及细胞穿膜多肽9R融合以构建相应蛋白表达载体。利用原核表达体系 BL21大肠埃希菌和镍柱进行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纯化,其中 GFP和9R-GFP为9R-GFP-PHD的对照蛋白。获取重组蛋白后,通过同位素实验和液体闪烁计数器,分别检测和比较 GFP、9R-GFP和9R-GFP-PHD与[3H]标记的 PIP2和 IP3的结合能力以及之间的竞争性抑制。另外,利用MDCK细胞检测和比较孵育的 GFP、9R-GFP和9R-GFP-PHD后,3种重组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通过图片相减处理和荧光实时定量分析 MDCK细胞膜上的9R-GFP-PHD在 ATP刺激后分布的动态变化,从而间接反映细胞膜上 PIP2的水解变化。结果通过原核表达和镍柱纯化体系顺利获得了GFP、9R-GFP和9R-GFP-PHD重组蛋白。体外结合实验证实9R-GFP-PHD与PIP2和IP3均有很强的结合能力,而且IP3能竞争性抑制9R-GFP-PHD与PIP2的结合。在孵育了3种荧光融合蛋白后,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9R-GFP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而9R-GFP-PHD特异性分布于细胞膜上。荧光实时定量分析显示,ATP刺激通过P2y受体激活磷脂酶C以水解 PIP2,从而使 MDCK细胞膜上的9R-GFP-PHD减少20%左右。结论本研究中构建的9R-GFP-PHD利用了细胞穿膜多肽、PHD与 PIP2和 IP3结合特性及 GFP 的荧光可视和定量分析特性,有效地检测细胞膜上PIP2的动态变化,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细胞内钙动员提供新的工具蛋白。
作者:韩小建;万玉英;危永芳;杨章坚;张剑锋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逆行自体血预充(RAP)对儿童体外循环术后血液成分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体外循环手术患儿分为 RAP组(n=20)和常规预充组(CP组,n=20),分别记录两组患儿的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儿术前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时,RAP组较CP组的 RBC计数明显升高(P<0.05);在 T3时,RAP组较 CP组的 WBC计数明显升高(P<0.05);在T2、T3时,RAP组较CP组的 Hb及血细胞比容(HCT)明显升高(P<0.05);与 CP组比较,RAP组围术期的用血量以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减少(P<0.05);而两组的游离 Hb、纤维蛋白原(Fib)、PLT及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4时,CP组较 RAP 组的 IL-6和 IL-8明显升高(P<0.05),T4的炎症反应强烈;在 T2、T3、T4时, RAP组较CP组的动态肺顺应性和氧合指数明显升高(P<0.05),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明显降低(P<0.05)。结论 RAP用于常规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可减少预充量,降低血液稀释程度,减少临床血用量,同时可以减轻体外循环术后血液有形成分的破坏并能减轻对肺功能的损伤。
作者:李牧;石泉;王玮;王洋;刘国华;郑民 刊期: 2014年第18期
投诉是指患者及其家属在医院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对医院或医院工作人员所提供的服务不满意而到有关部门反映问题的行为[1],是患者发泄不满、维护自身权益的一种方式,也是医院获取患者各种期望和需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有价值且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和信息资源[2-3]。分析患者投诉信息,一方面,对缓和医患矛盾,预防、减少医疗纠纷发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医院信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对了解临床科室、窗口单位的工作情况,建立优良的医疗服务体系和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对某大型公立性综合医院2013年记录的162例门诊投诉意见进行分析,探讨意见产生的分布特点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作者:李洪梅;王子姝 刊期: 2014年第18期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部上述声明。
作者:《重庆医学》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肝脏手术反“L”型切口皮下负压吸引美容缝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腹肝脏手术患者141例,随机选择皮下负压吸引美容缝合(研究组,n=72)或常规逐层缝合(常规组,n=69),比较缝合时间、术后近期及远期切口愈合情况。结果术中研究组关腹缝合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P<0.01)。术后近期愈合情况,研究组较常规组在住院时间、脂肪液化发生率、对合欠佳发生率、换药次数、镇痛次数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远期愈合情况研究组切口愈合呈一条平整细线。而常规组切口愈合后呈一条“蜈蚣脚”样隆起伤疤。结论皮下负压吸引美容缝合可减少缝合时间,降低切口脂肪液化和感染的发生率,增加术后切口美观性,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腹部切口缝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琦;黄盛鑫;赵荫农;吴飞翔;陈祖舜;向邦德;张志明;黄山;邬国斌 刊期: 201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