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科急诊分诊标准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

苗歌;丁金花

关键词:医院, 儿科, 分诊, 急诊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急诊分诊标准的实施效果,为护理分诊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患者、急诊护士、分诊护士和急诊医师对分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儿科急诊分诊标准实施后,患者对分诊护理工作满意度、医师对分诊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对分诊护理满意度较实施前组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儿科急诊分诊标准的实施,能有效识别危重患儿,使急危重症患儿得到及时救治,有利于提高分诊质量。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PDCA方法改造电子病历首页实现HQMS网络直报

    目的:通过改造医院电子病历首页实现国家卫计委医院质量监测网络直报系统(H QMS)。方法应用 PDCA方法,使用鱼骨图工具,找出电子病历首页填报质量不佳的原因,并进行根因分析,制定改进措施计划,检查计划执行结果,总结成功经验,把未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 PDCA循环。结果实现了 H QMS网络直报,截止2013年12月31日,共完成网络直报病历105988份,并通过改进软件系统,减少了医生填报病历首页的工作量,减少了人为填报错误,提高了电子病历首页及附页填报质量。结论软件功能不断完善,管理工具应用效果良好。

    作者:卢烨;何永宏;任晓霞;谭莘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基于岗位需求重构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课程体系的探索

    专科妇幼保健专业是随着我国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而逐渐诞生的一个新兴专业[1],起步较晚,内涵建设相对薄弱,缺乏专业特色,特别是内涵建设的核心--课程建设,仍然处于不断地探索之中,目前的课程设置基本是沿用本科学科系统模式[2],即为“本科压缩饼干”,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现象突出[3],社区问题涉及较少,尤其是与基层社区开展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4]的服务模式不相适应。为此,本课题组以学校示范院校建设为契机,通过调查基层社区妇幼保健人员的工作任务,深入分析妇幼保健岗位的能力需求,重构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课程体系。

    作者:赵万英;孙萍;向燕卿;肖智勇;何建平;骆世琼;陶倩;刘江芹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住院老年患者抑郁症状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对该院老年科住院老年人抑郁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随机选取符合条件的125例老年科住院老年患者,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量表)和一般个人情况调查表调查。结果被调查的125例住院老年患者中,抑郁的住院老年患者41例,占32.8%。疾病、婚姻状况、住院时间、自理能力、医疗费用、业余爱好等是住院老年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科住院老年人抑郁患病率较高,应引起医院老年科的重视。

    作者:傅朝晖;吴娟;杨海燕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影响经系统化治疗后社区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索影响经过系统化治疗后出院的社区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问卷形式调查社区高血压患者经系统化治疗后相关控制病情的方法及病史、生活习惯、饮食、运动等因素,采用 Logist回归分析社区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结果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时将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低情况作为应变量,各种调查表中的相关信息作为自变量,用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生活质量高低情况的20多个变量因素,其中分为二分类和连续性变量。发现调查人群中与生活质量情况有统计学关联的因素有10个,其中年龄、血压、血糖、冠心病、吸烟、三酰甘油、不规律服药为危险因素(P<0.01);规律服药、社区护理、运动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经系统化治疗后的高血压患者在社区生活中危险因素较多,应该给予严格的控制。

    作者:周敬荣;田永仙;陈诚;周志红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全面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SWOT分析及其对策

    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需要医院制定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规划和措施,常用的方法是采用SWOT分析。SWOT 分析就是对优势(Strengths )、劣势(Weaknesses )、机遇(Opportunities )与威胁(Threats )的分析[1]。通过调查和列举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等要素,并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对各种因素进行匹配性分析,从而得出正确决策结论并用于科学指导实践的分析方法[2]。本文以重庆市中医院为例,运用SWOT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及其对策。

    作者:陈治宇;王守富;李延萍;段绪坤;王中;左国庆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儿科急诊分诊标准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

    目的:探讨儿科急诊分诊标准的实施效果,为护理分诊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患者、急诊护士、分诊护士和急诊医师对分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儿科急诊分诊标准实施后,患者对分诊护理工作满意度、医师对分诊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对分诊护理满意度较实施前组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儿科急诊分诊标准的实施,能有效识别危重患儿,使急危重症患儿得到及时救治,有利于提高分诊质量。

    作者:苗歌;丁金花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S型锁定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 S型锁定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锁骨骨折患者6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23例患者行 S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41例患者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分析两种钢板内固定术前、术中及术后方法,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骨折治愈情况、肩关节恢复情况及其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S型锁定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患者的骨折愈合有效率分别为100.00%与95.12%,其中骨折愈合优分别占73.91%(17/23)和75.61%(31/41),骨折愈合良分别占26.09%(6/23)和19.51%(8/41),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型锁定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患者的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12.57±1.56)周和(12.17±1.30)周;Rockwood评分示优良率分别为95.65%和100.00%;Constant-Murley评分均在90分以上;两种内固定在治愈时间、Rockwood评分与Constant-Murley评分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中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无胸膜损伤,无锁骨神经与血管损伤、螺丝钉松动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两种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佳,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邹俊;袁晨曦;梅昕;干旻峰;杨惠林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基于CBE模式的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训理论课程设置的构架

    根据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2007年《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2009年《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等文件精神,为加强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建设,贵州省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运用能力本位教育(CBE)理念[1],结合前期研究的培养目标、培训需求及核心能力等,构建了基于 CBE 的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训课程框架。经过两年的应用及改进,已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园园;何琼;雷丹;周静;权明桃;江智霞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经椎弓根Dynesys 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采用经椎弓根Dynesys 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腰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为(6.01±0.98)分,腿痛 VAS为(5.47±0.63)分,功能障碍指数(ODI)为(64.47±2.06)%,固定节段头侧椎间隙高度为(12.01±1.08)mm ,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为(11.47±1.13)mm,固定节段尾侧椎间隙高度为(11.95±1.06)mm ;固定节段头侧节段椎间活动度(ROM)为(8.11±1.21)°,固定节段 ROM为(8.47±1.63)°,固定节段尾侧节段 ROM为(7.86±1.36)°。27例39个椎间隙采用减压结合 Dynesys固定,7例单间隙行单纯Dynesys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平稳渡过围术期,未出现伤口感染、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并获得25~45个月随访,平均31.2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 VAS为(1.85±1.03)分,腿痛 VAS为(1.54±0.18)分,ODI为(11.42±1.51)%,固定节段头侧椎间隙高度为(11.85±0.93)mm,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为(11.34±1.02)mm,固定节段尾侧椎间隙高度为(11.62±0.97)mm;固定节段头侧节段 ROM为(8.85±1.33)°,固定节段 ROM为(4.54±1.78)°,固定节段尾侧节段 ROM为(7.62±1.21)°。结论经椎弓根Dynesys 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够限制保留固定节段活动度、缓解腰腿痛、改善腰腿功能,对相邻节段无明显影响,短期疗效满意,其长期疗效需长时间、大宗病例的临床观察。

    作者:郑佳状;张亨闰;蒋电明;张智;蔡奇霖;陈宇;刘丹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儿童期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早期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儿童期脑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急性期的确诊方式、显微外科治疗时机与急性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2013年收治的72例儿童(≤16岁)AVM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确诊率为48.6%(35/72),MRI确诊率78.3%(47/60)。对条件允许的56例患者行早期全脑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率为98.2%(55/56)。72例患者均在出血急性期行显微镜下血肿清除及针对性病灶切除术,70例患者术后围术期复查 DSA/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病灶切除率为91.4%,部分切除率为8.6%。围术期死亡2例,70例存活患者中60例(85.7%)患者获得随访6个月至6年,按照 GOS评定:5分55例,4分2例,3 分2例,2分1例。结论 DSA是儿童 AVM出血早期诊断主要的检查手段;急性期显微手术可降低出血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作者:文远超;余云湖;冉启山;朱涛;张川;杨开华;王飞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声明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部上述声明。

    作者:《重庆医学》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G-CSF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能量代谢变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能量代谢(MEE)的影响。方法纳入59例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n=28)和观察组(常规治疗+G-CSF治疗,n=31),治疗3个月后观察临床总有效率、血浆B型钠尿肽(BNP)、血清乳酸(LAC)水平,以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并计算左心室收缩、舒张、整体功能指标及 MEE。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BNP、LA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各项参数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圆周室壁应力(cESS)、MEE等指标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SF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LAC水平降低,心功能改善,心肌的能量消耗明显降低。

    作者:马武芝;赵子粼;黄梁艳;罗建春;马利贤;赵东海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研究型学科评价指标体系评分分析与思考

    研究型学科建设作为研究型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医院建设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1-5]。本院于2013年启动了研究型学科建设,利用自建的研究型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对申报学科进行了评审,遴选出了研究型建设学科。为便于分析、查找学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对学科建设的针对性和管理的科学性,本文对25个研究型建设学科的评分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海;许汝福;周建云;尹芃芃;任然;周逸兴;张艳;黄春基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硬式内镜器械管理的实践与实效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以下简称CSSD)集中处理硬式内镜器械的效果,为临床提高医疗质量,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提供保障。方法加强CSSD人员培训;规范硬式内镜器械的交接、清洗消毒、包装灭菌等管理;对急诊或接台硬式内镜器械实行绿色通道服务。结果 CSSD集中处理硬式内镜器械后,硬式内镜器械清洗质量不合格率从15.23%降到0.13%;因水分过多导致灭菌失败的灭菌失败率从9.67%降到1.34%;CSSD应急处理硬式内镜器械所需平均时间从187 min降到128 min。结论CSSD对硬式内镜器械进行规范、高效的集中处理,可为患者得到安全及时的诊疗提供物质保障,进一步深化了CSSD的优质护理内涵。

    作者:官龙建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小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失衡的研究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不同疾病进展状态下Th17细胞/调节性 T细胞(Treg细胞)的平衡特点。方法入组16例健康对照(对照组)、60例小儿CHB患者(CHB组),采集外周血及血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Fox3+Treg细胞及Th17细胞的频率,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检测血清中 Th17/Treg分化相关细胞因子。结果 CHB组的 Treg细胞、Th17细胞频率及Th17/Treg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h17频率与疾病进展呈正相关。CHB组患者血清中 IL-17A、IL-22及IL-2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CHB组患者存在Th17/Treg的失衡。

    作者:池小斌;陈光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骨内给药液体复苏救治新生儿窒息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骨内输液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应用。方法1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为该院儿科重症监护室2013年9月收治的病例。分析其出生史、临床表现和治疗转归并结合目前国内外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出生后 Apgar评分2-4-7-8,无羊水,在抢救中予以骨内输液30 mL后患儿心率恢复,面色渐渐好转,在重症监护室继续高级生命支持治疗8 d撤离气管插管,继续治疗10 d后好转出院。病程中第3天头颅B超提示明显脑水肿,脑功能监测提示不完全睡眠周期,安静睡眠期振幅2~19 uV,活动睡眠期和清醒期振幅4~17 uV;偶见尖波;恢复期头颅B超显示水肿逐渐吸收,脑功能监测为完全睡眠周期,安静睡眠期振幅3~25 uV,活动睡眠期和清醒期振幅5~22 uV;未见异常波。出院时头部磁共振未见出血和软化等异常信号。结论积极有效的骨内输液复苏是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的有效方案,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王楠;史源;李霞;伍莉;唐仕芳;赵锦宁;陈龙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逆行自体血预充对儿童体外循环术后血液成分和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逆行自体血预充(RAP)对儿童体外循环术后血液成分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体外循环手术患儿分为 RAP组(n=20)和常规预充组(CP组,n=20),分别记录两组患儿的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儿术前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时,RAP组较CP组的 RBC计数明显升高(P<0.05);在 T3时,RAP组较 CP组的 WBC计数明显升高(P<0.05);在T2、T3时,RAP组较CP组的 Hb及血细胞比容(HCT)明显升高(P<0.05);与 CP组比较,RAP组围术期的用血量以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减少(P<0.05);而两组的游离 Hb、纤维蛋白原(Fib)、PLT及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4时,CP组较 RAP 组的 IL-6和 IL-8明显升高(P<0.05),T4的炎症反应强烈;在 T2、T3、T4时, RAP组较CP组的动态肺顺应性和氧合指数明显升高(P<0.05),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明显降低(P<0.05)。结论 RAP用于常规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可减少预充量,降低血液稀释程度,减少临床血用量,同时可以减轻体外循环术后血液有形成分的破坏并能减轻对肺功能的损伤。

    作者:李牧;石泉;王玮;王洋;刘国华;郑民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肝脏手术反“L”型切口皮下负压吸引美容缝合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肝脏手术反“L”型切口皮下负压吸引美容缝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腹肝脏手术患者141例,随机选择皮下负压吸引美容缝合(研究组,n=72)或常规逐层缝合(常规组,n=69),比较缝合时间、术后近期及远期切口愈合情况。结果术中研究组关腹缝合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P<0.01)。术后近期愈合情况,研究组较常规组在住院时间、脂肪液化发生率、对合欠佳发生率、换药次数、镇痛次数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远期愈合情况研究组切口愈合呈一条平整细线。而常规组切口愈合后呈一条“蜈蚣脚”样隆起伤疤。结论皮下负压吸引美容缝合可减少缝合时间,降低切口脂肪液化和感染的发生率,增加术后切口美观性,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腹部切口缝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琦;黄盛鑫;赵荫农;吴飞翔;陈祖舜;向邦德;张志明;黄山;邬国斌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术中微血管超声多普勒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作用及疗效

    目的:评价术中微血管超声多普勒(IMD)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作用和 IMD对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疗效。方法79例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术中于夹闭前、后采用 IMD探测动脉瘤囊、分支血管及载瘤动脉的血流速度;并对比分析 IMD对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疗效影响。结果 IMD发现大脑前动脉(ACA)、前交通动脉(ACoA)、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患者以及复杂、巨大动脉瘤患者术中易出现因误夹或夹闭不全致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血流速度改变而调整动脉瘤夹,另外术前 Hunt-Hess分级越高的患者越容易出现误夹或夹闭不全;常规应用术中 IMD探测的患者术后在住院日、再手术率、术后格拉斯哥昏迷(GOS)评分、并发症出现率等方面明显优于未行术中 IMD探测的患者。结论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中常规应用 IMD有利于发现术中误夹或者夹闭不全,有利于及时调整动脉瘤夹位置,IMD辅助下的手术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 GOS评分、缩短住院日、降低再手术率及并发症出现的概率。

    作者:李爱国;李志立;杨露曦;黄光富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咨询者心理健康测查量表的结果分析

    目的:调查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吉林市某医院心理门诊就诊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干预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心理健康测查量表(PHI)对吉林市中心医院心理门诊1419名咨询首诊者进行测试,对1401份有效问卷用 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心理门诊就诊者逐年增加,女性多于男性,非学生群体多于学生;咨询者的7个临床分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P<0.01);学生与非学生的躯体化、脱离现实、兴奋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与焦虑、病态人格、兴奋状态成显著相关(P<0.01);年龄与躯体化、抑郁、病态人格、脱离现实、兴奋状态成显著相关(P<0.01);教育程度与 PHI的各因子均呈显著相关(P<0.01);婚姻状况与躯体化、病态人格、脱离现实、兴奋状态成显著相关(P<0.01)。结论心理门诊就诊者逐年增多,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学生与非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就诊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具有显著相关。

    作者:朱姝;方永;陈霞 刊期: 2014年第18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