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声明

《重庆医学》编辑部

关键词:信息网络传播, 系列数据库, 中国, 学术期刊, 著作权, 杂志社, 数字化, 使用费, 光盘版, 行为, 声明, 汇编, 稿酬, 复制, 电子, 产品
摘要: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部上述声明。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PDCA方法改造电子病历首页实现HQMS网络直报

    目的:通过改造医院电子病历首页实现国家卫计委医院质量监测网络直报系统(H QMS)。方法应用 PDCA方法,使用鱼骨图工具,找出电子病历首页填报质量不佳的原因,并进行根因分析,制定改进措施计划,检查计划执行结果,总结成功经验,把未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 PDCA循环。结果实现了 H QMS网络直报,截止2013年12月31日,共完成网络直报病历105988份,并通过改进软件系统,减少了医生填报病历首页的工作量,减少了人为填报错误,提高了电子病历首页及附页填报质量。结论软件功能不断完善,管理工具应用效果良好。

    作者:卢烨;何永宏;任晓霞;谭莘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术的术后镇痛

    目的:观察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在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术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60例,ASA分级 I~Ⅱ级,年龄21~49岁,随机分为两组(n=30):TAP阻滞组(T组)和对照组(C组)。常规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超声引导双侧TAP阻滞,T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40 mL,C组注射生理盐水40 mL。两组术毕均给予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两组患者术中芬太尼用量,术后监护病房内第一次按压镇痛泵距离手术结束的时间。分别于术后2、4、6、24 h记录两组患者静息时及咳嗽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镇痛泵按压次数。观察术后穿刺并发症及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中T组所用芬太尼总量小于C组,术后第一次按压镇痛泵时间长于 C组(P<0.05)。术后各时点两组静息 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咳嗽 VAS评分C组各时点均明显高于T组(P<0.05)。各时点镇痛泵按压次数C组明显高于T组(P<0.05)。两组术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 TAP阻滞能显著缓解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术术后疼痛,降低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且安全有效。

    作者:王国湘;朱建刚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研究型学科评价指标体系评分分析与思考

    研究型学科建设作为研究型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医院建设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1-5]。本院于2013年启动了研究型学科建设,利用自建的研究型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对申报学科进行了评审,遴选出了研究型建设学科。为便于分析、查找学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对学科建设的针对性和管理的科学性,本文对25个研究型建设学科的评分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海;许汝福;周建云;尹芃芃;任然;周逸兴;张艳;黄春基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喉癌患者放疗后发生口腔感染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喉癌放疗患者口腔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20例喉癌放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放疗时发生口腔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共45例患者发生口腔感染,口腔感染发生率37.5%;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职业、病期、口腔自洁、口腔环境、是否化疗是患者发生口腔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男女性别比较口腔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4个导致喉癌患者口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按照相对危险度(OR值)排列,依次为:口腔环境差、口腔自洁习惯差、病期晚以及是否接受化疗。口腔感染患者45例,经过口腔拭子病原学鉴定,20例(44.4%)白假丝酵母菌培养阳性,15例细菌培养阳性。结论喉癌放疗患者口腔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口腔自洁习惯差、病期晚、口腔环境差、化疗是导致放疗后口腔感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陈光媚;邓晓聪;陈奕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女性患者围术期肺血栓栓塞症与体质量指数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女性患者围术期肺血栓栓塞症(PE)发生率与体质量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对2001~2012年该院140例女性手术患者并发PE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57例特发性 PE,83例非特发性 PE(与手术创伤以及恶性肿瘤有关)。BMI分为6个等级:<22.5、22.5~<25.0、25.0~<27.5、27.5~<30.0、30.0~<35.0、≥35.0 kg/m2。多变量 Cox比例危险度模型变量有年龄、吸烟、生产次数、绝经期,药物摄入包括非甾类抗炎药、华法林使用情况,合并症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结果 BMI与特发性PE(RR=1.08,95%CI:1.06~1.10,P<0.01)和非特发性 PE(RR=1.08,95%CI:1.07~1.10,P<0.01),均有较强的直线相关性。当BMI ≥35 kg/m2,危险度增加6倍。结论女性 BMI增加与 PE的发生有显著的线性相关, BMI可作为评估围术期PE的危险因素。

    作者:程波;闵苏;魏珂;黎平;何开华;曹俊;熊秋菊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基于岗位需求重构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课程体系的探索

    专科妇幼保健专业是随着我国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而逐渐诞生的一个新兴专业[1],起步较晚,内涵建设相对薄弱,缺乏专业特色,特别是内涵建设的核心--课程建设,仍然处于不断地探索之中,目前的课程设置基本是沿用本科学科系统模式[2],即为“本科压缩饼干”,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现象突出[3],社区问题涉及较少,尤其是与基层社区开展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4]的服务模式不相适应。为此,本课题组以学校示范院校建设为契机,通过调查基层社区妇幼保健人员的工作任务,深入分析妇幼保健岗位的能力需求,重构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课程体系。

    作者:赵万英;孙萍;向燕卿;肖智勇;何建平;骆世琼;陶倩;刘江芹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比较小檗碱对 HEPG2蛋白质组的抗肿瘤作用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人肝癌细胞株 HEPG2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小檗碱处理人肝癌细胞株 HEPG2前、后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共38个,16个蛋白表达上调,22个蛋白表达下调,质谱鉴定出10个蛋白点。结论小檗碱的抗肿瘤效应可能与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信号转导通路有关,PPARγ可能是小檗碱的作用靶点。

    作者:陈华;谷容;赵晓东;刘雯;袁拥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生姜醇提物对四氯化碳致大鼠肝纤维化炎症相关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生姜醇提物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肝纤维化进程中炎症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将 SD雄性大鼠24只分为对照组(CON组,n=8)、肝纤维化模型组(HF组,n=8)及生姜醇提物干预组(ZGB组,n=8)。HF组及 ZGB组大鼠背部皮下注射50% CCL4橄榄油溶液3 mL/kg,每周2次,共8周,首次剂量加倍。同时 ZGB 组大鼠给予生姜醇提物溶液灌胃(300 mg/kg),CON组、HF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8周后处死动物,采集血清,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留取肝组织样本,测定羟脯氨酸(Hyp)水平;免疫印迹检测α-SMA蛋白的表达量;实时定量 PCR检测TNFα、IL-1及 IL-6的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与 HF组比较,ZGB组血清 ALT、AST水平明显下降(P<0.05);肝组织 Hyp水平降低(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ZGB组α-SMA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低于 HF组(P<0.05);实时定量PCR的结果显示,ZGB组肝组织TNFα、IL-1b及IL-6的表达水平较 HF组下降(P<0.05)。光镜下ZGB组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程度较 HF组明显减轻。结论生姜醇提物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生姜醇提物能减少促炎因子TNFα、IL-1 b及 IL-6的释放,从而延缓或阻碍了肝纤维化进程。

    作者:秦燕;刘仁贵;苏娟;余树青;冯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TGF-β1/SMAD2信号通路与房颤心房结构重构关系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中约70%继发于器质性心脏疾病,30%为独立性房颤。器质性心脏疾病,如二尖瓣膜疾病、冠心病、心包炎、充血性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退行性病变[1]等,均可引起心房压力升高和(或)心房扩张,从而诱发房颤。与正常人和阵发性房颤相比,永久性房颤患者左心房更大[2]。另有研究发现,肥胖、高血糖[3]等也可引起房颤。随着体质量的增加,以及高血糖状态的持续存在,心房的直径、电传导和炎性浸润、脂质沉积、促纤维化因子及纤维化程度都在增加。以上变化均在诱导房颤发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丰运(综述);肖骅(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不同程度宫颈病变单一、多重高危型 HPV感染状态下E6/E7 mRNA的表达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的 HPV基因型分布特点及高危型 HPV E6/E7 mRNA在单一、多重感染病例中的表达,以及其对 HPV致病力的影响。方法收集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石蜡组织标本共236份。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236份标本进行23种 HPV基因型分型检测,并采用Taqman逆转录-PCR技术测定高危型 HPV E6/E7 mRNA的表达。结果 HPV阳性率为65.3%(154/236),其中包含了233个 HPV亚型(单一或多重)感染,60.9%(142/233)病例可检测出 E6/E7 mRNA的表达,HPV阳性率和 E6/E7 mRNA表达水平随宫颈病变级别的上升而升高(P<0.05)。在大于或等于 CINⅡ的高危亚型感染病例中, HPV45的 E6/E7 mRNA表达率高(93.3%),其次为 HPV16(81.0%)、HPV18(78.4%)。在大于或等于 CINⅡ的病变中,93.7%(118/126)病例可检测到 E6/E7 mRNA的表达,而小于CINⅡ的病变中仅有39.3%(11/28)的病例可检测到 E6/E7 mR-NA的表达。在所有不同程度宫颈病变中,多重感染病例E6/E7 mRNA表达率较单一感染病例高(61.2%vs.38.8%,P<0.05)。结论在任何程度的宫颈病变中,HPV多重感染,尤其 HPV45的 E6/E7 mRNA高表达水平可能会提高 HPV的致病力。

    作者:莫小亮;罗殿中;党裔武;王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小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失衡的研究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不同疾病进展状态下Th17细胞/调节性 T细胞(Treg细胞)的平衡特点。方法入组16例健康对照(对照组)、60例小儿CHB患者(CHB组),采集外周血及血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Fox3+Treg细胞及Th17细胞的频率,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检测血清中 Th17/Treg分化相关细胞因子。结果 CHB组的 Treg细胞、Th17细胞频率及Th17/Treg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h17频率与疾病进展呈正相关。CHB组患者血清中 IL-17A、IL-22及IL-2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CHB组患者存在Th17/Treg的失衡。

    作者:池小斌;陈光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重症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循证护理实践探讨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又称“实证护理”,是伴随“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1]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临床护理方法学,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运用新、好的科学证据指导护理实践,并根据护理人员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愿望和实际情况,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方案[2],准确地实施,从而使患者获得佳的护理。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X)是指插管意外脱落或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插管拔除,也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所致拔管[3],其国外发生率为3.0%~16.0%[4];国内发生率为5.4%~15.5%[5]。UEX的发生率是反映重症医学科(ICU)医疗护理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6]。国内外文献报道,循证护理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引人注目,已经广泛应用于护理各个领域并取得了较好效果[7-9]。本院 ICU在2013年1~6月期间将循证护理的方法学应用于UEX的预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传来;刘锐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右美托咪定对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患儿麻醉及术后镇痛的影响

    目的:观察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对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患儿麻醉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将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患儿58例,分为对照组(C组,n=22)、右美托咪定Ⅰ组(D1组,n=18)、右美托咪定Ⅱ组(D2组,n=18)。3组麻醉诱导及维持方案相同。D1、D2组患儿术中给予右美托咪定0.75mg/kg,C组患儿于相同时间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手术结束后,C组、D1组术后镇痛配方如下:舒芬太尼2μg/kg,曲马多5mg/kg,地塞米松0.5mg,恩丹西酮2mg。D2组术后镇痛配方中舒芬太尼减低为1μg/kg,其余不变。均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采用相同型号一次性镇痛泵给予,速率为2mL/h。于下述时刻观察并记录患儿血压和心率: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即刻(T1),气管插管后5、10、15、20min(T2~T5),手术结束时(T6);术毕停药后记录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解除监护时间;术后6h内每小时观察记录患儿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镇静、镇痛评分。结果术中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解除监护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期内,3组患儿心率、呼吸频率及镇静、镇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对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患儿血流动力学无不良影响,不影响麻醉后苏醒质量,具有术后镇痛效果。

    作者:邓微菲;王颖;张洲;王寿勇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体外癫痫模型中低温阻断神经元细胞过度同步放电的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低温在治疗癫痫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学机制。方法使用单-双-膜片钳技术,对4-氨基吡啶诱导的癫痫小鼠模型的海马和皮层神经元细胞进行穿孔,分别记录不同温度下细胞的电生理变化。结果持续低温能阻断4-氨基吡啶诱导的海马神经元的持续性放电并增加输入电阻。通过双-膜片钳记录显示相距较远的 CA1和 CA3区域的锥体神经元有显著的同步性,但锥体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间的同步性较弱。在CA1和CA3神经元中,低温可以阻断节律性动作电位的放电行为,并能破坏其同步性;但在中间神经元中低温阻断节律性放电时并不会破坏动作电位。结论低温对γ-氨基丁酸传导和分泌影响程度不同,干扰了神经网络的同步放电,从而阻断癫痫样放电。另外,γ-氨基丁酸释放导致的中间神经元动作电位持续放电,也增强了低温的抗癫痫作用。

    作者:高轩;黄金伟;刘舒;李永秋;李洪亮;李莉萍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S型锁定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 S型锁定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锁骨骨折患者6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23例患者行 S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41例患者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分析两种钢板内固定术前、术中及术后方法,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骨折治愈情况、肩关节恢复情况及其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S型锁定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患者的骨折愈合有效率分别为100.00%与95.12%,其中骨折愈合优分别占73.91%(17/23)和75.61%(31/41),骨折愈合良分别占26.09%(6/23)和19.51%(8/41),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型锁定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患者的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12.57±1.56)周和(12.17±1.30)周;Rockwood评分示优良率分别为95.65%和100.00%;Constant-Murley评分均在90分以上;两种内固定在治愈时间、Rockwood评分与Constant-Murley评分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中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无胸膜损伤,无锁骨神经与血管损伤、螺丝钉松动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两种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佳,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邹俊;袁晨曦;梅昕;干旻峰;杨惠林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肝脏手术反“L”型切口皮下负压吸引美容缝合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肝脏手术反“L”型切口皮下负压吸引美容缝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腹肝脏手术患者141例,随机选择皮下负压吸引美容缝合(研究组,n=72)或常规逐层缝合(常规组,n=69),比较缝合时间、术后近期及远期切口愈合情况。结果术中研究组关腹缝合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P<0.01)。术后近期愈合情况,研究组较常规组在住院时间、脂肪液化发生率、对合欠佳发生率、换药次数、镇痛次数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远期愈合情况研究组切口愈合呈一条平整细线。而常规组切口愈合后呈一条“蜈蚣脚”样隆起伤疤。结论皮下负压吸引美容缝合可减少缝合时间,降低切口脂肪液化和感染的发生率,增加术后切口美观性,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腹部切口缝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琦;黄盛鑫;赵荫农;吴飞翔;陈祖舜;向邦德;张志明;黄山;邬国斌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儿童期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早期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儿童期脑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急性期的确诊方式、显微外科治疗时机与急性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2013年收治的72例儿童(≤16岁)AVM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确诊率为48.6%(35/72),MRI确诊率78.3%(47/60)。对条件允许的56例患者行早期全脑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率为98.2%(55/56)。72例患者均在出血急性期行显微镜下血肿清除及针对性病灶切除术,70例患者术后围术期复查 DSA/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病灶切除率为91.4%,部分切除率为8.6%。围术期死亡2例,70例存活患者中60例(85.7%)患者获得随访6个月至6年,按照 GOS评定:5分55例,4分2例,3 分2例,2分1例。结论 DSA是儿童 AVM出血早期诊断主要的检查手段;急性期显微手术可降低出血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作者:文远超;余云湖;冉启山;朱涛;张川;杨开华;王飞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骨内给药液体复苏救治新生儿窒息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骨内输液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应用。方法1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为该院儿科重症监护室2013年9月收治的病例。分析其出生史、临床表现和治疗转归并结合目前国内外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出生后 Apgar评分2-4-7-8,无羊水,在抢救中予以骨内输液30 mL后患儿心率恢复,面色渐渐好转,在重症监护室继续高级生命支持治疗8 d撤离气管插管,继续治疗10 d后好转出院。病程中第3天头颅B超提示明显脑水肿,脑功能监测提示不完全睡眠周期,安静睡眠期振幅2~19 uV,活动睡眠期和清醒期振幅4~17 uV;偶见尖波;恢复期头颅B超显示水肿逐渐吸收,脑功能监测为完全睡眠周期,安静睡眠期振幅3~25 uV,活动睡眠期和清醒期振幅5~22 uV;未见异常波。出院时头部磁共振未见出血和软化等异常信号。结论积极有效的骨内输液复苏是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的有效方案,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王楠;史源;李霞;伍莉;唐仕芳;赵锦宁;陈龙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淋巴细胞中Foxp3和NFAT1表达的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和活化的 T细胞核因子1(NFAT1)表达的变化,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该院血液科2005年10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再障组)65例,另取同期该院保健中心体检的健康儿童60例作为对照。Foxp3或 NFAT1阳性CD4+ T淋巴细胞的表达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对照组 Foxp3+ CD4+T细胞比例为(8.14±1.36)%,显著高于再障组贫血患儿的(4.52±0.75)%(P<0.01)。再障组贫血患儿治疗后Foxp3+ CD4+T细胞比例升高为(7.27±1.04)%,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NFAT1+CD4+T细胞的比例为(7.28±1.32)%,显著高于再障组贫血患儿的(4.16±0.61)%(P<0.01)。再障组贫血患儿治疗后NFAT1+ CD4+T细胞比例升高为(6.04±0.85)%,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中Foxp3和 NFAT1表达显著减低,这些变化可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作者:向金峰;王刚;夏天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G-CSF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能量代谢变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能量代谢(MEE)的影响。方法纳入59例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n=28)和观察组(常规治疗+G-CSF治疗,n=31),治疗3个月后观察临床总有效率、血浆B型钠尿肽(BNP)、血清乳酸(LAC)水平,以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并计算左心室收缩、舒张、整体功能指标及 MEE。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BNP、LA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各项参数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圆周室壁应力(cESS)、MEE等指标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SF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LAC水平降低,心功能改善,心肌的能量消耗明显降低。

    作者:马武芝;赵子粼;黄梁艳;罗建春;马利贤;赵东海 刊期: 2014年第18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