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利伐沙班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吴爽;陈娟;黄莉;郑江华;岳文胜

关键词:膝关节, 静脉血栓形成, 利伐沙班, 空气波压力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空气波压力联合治疗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6例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8例。所有患者术后8h开始给予利伐沙班10mg,每日1次,连续14d;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始接受空气波压力治疗,每日3次,每次持续1h,每次间隔6h,连续14d。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第4、7、14天患肢肿胀程度;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DVT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第4、7、14天患肢肿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其DVT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2.94%vs.11.77%,P<0.05)。结论利伐沙班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可减轻膝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程度,降低DVT发生率。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钛制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胫腓骨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钛制弹性髓内钉(titanium elastic nails ,TENs)固定治疗儿童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1月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采用TENs治疗儿童胫腓骨骨折患儿59例。术后所有患儿均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骨折愈合情况、伤口情况、肢体长度、膝踝关节活动范围以及步态等。结果所有患儿随访6~36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无1例出现感染、钉尾处红肿疼痛、TENs折断、骨骺损伤、下肢各关节功能异常等并发症。根据Flynn评价标准,优49例,良10例,优良率达到100%。结论 TENs固定治疗儿童胫腓骨骨折具有软组织损伤小、骨折端血运破坏少、稳定性好、骨折愈合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儿童胫腓骨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文少华;李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重庆主城区老年健康状况和社区护理需求调查

    目的:了解重庆主城区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和社区护理需求,为今后开展社区老年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 F‐36)和自行设计的问卷,对重庆市主城辖区内3个街道(社区)1005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社区医疗护理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为79.69%,S F‐36总得分为(71.76±12.85)分,生理健康(72.46±17.56)分,心理健康(73.29±16.87)分。多元回归表明不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慢性病患病数量、经济状况、年龄、生活方式。社区护理需求排名前5位依次是定期检查、社区专家护理、高质量的社区护士、健康讲座、急救护理知识。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X1)、职业(X2)、经济状况(X3)、检查情况(X4)、社区护理了解情况(X5)为其影响因素,回归预测模型为:P=1/[1+Exp∑(-2.155+0.612X1-0.121X2+0.173X3+0.211X4+1.107X5)]。结论社区需要对老年人加强定期身体检查,对男性老年人应引起重视,投入更多的关怀,加强慢性病管理、养老养生、营养保健的宣传,加强社区老年护理人才的阶梯培养,改变社区护理模式。

    作者:张允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狂犬病误诊为精神障碍1例分析

    狂犬病是狂犬病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亦可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1]。现将解放军第324医院2012年1例误诊为精神障碍的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黄晓龙;陈丹燕;罗启佳;张凡喜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外周血管病变关系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 )与冠状动脉病变(CAD)及外周血管病变(PAD)的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文献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 ,检索自建库至2014年4月发表的所有关于ARAS与CAD及PAD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按照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RevMan5.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分析显示CAD中1支血管病变、2支血管病变、3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LMCA)及PAD与ARAS的OR(95% CI)分别为0.70(0.59~0.82)、1.28(1.10~1.48)、2.09(1.69~2.59)、1.82(1.40~2.36)、3.68(2.21~6.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D中2支血管病变、3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及 PAD与 ARAS相关,而CAD中1支血管病变与ARAS关系不大。

    作者:刘波;迟路湘;吕建峰;粟治洲;肖华;王刚;任梦宇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一氧化碳中毒致多脏器损伤1例临床报道

    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的中毒。临床上,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可造成脑、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这在临床上已较为常见。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少见并发症,如横纹肌溶解症、周围神经损伤,近年来时有报道[1‐2]。一氧化碳中毒致横纹肌溶解、急性心、肝、肾损伤、周围神经损伤,合并下肢挤压综合征较少报道,现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康复科收治1例报道如下。

    作者:沈会;姜畅;姜永珊;赵妍妍;朱炜楷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中期宫角妊娠破裂致子宫切除后并发DIC1例分析

    子宫角部妊娠(简称宫角妊娠)是指受精卵附着在输卵管近宫腔侧,向宫腔侧生长发育而不在间质部发育[1],其发病率低,且早期不易被发现。由于该种植部分的血液供应丰富,一旦破裂就会大量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2]。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中期妊娠破裂致子宫切除,术后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 IC )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胡娅;牟玲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灾害医学应急救援专业救护分析

    随着各种自然灾害在世界范围的频繁发生,国际减灾、救灾、消灾形势日益严峻,灾害应对和灾害救援研究受到空前重视,灾害频发背景下,灾害应急救援护理工作对护士人员配置、能力培养、组织训练提出更高要求[1]。本文综合国内外灾害医学教育、灾害医学学科建设、灾害救援体系建设和灾害医学护理救援实践经验,提出灾害医学应急救援行动中护理专业技术模块需求,以加强灾害救援体系建设,提高灾害应对能力,满足国家部队建设和灾害医学应急救援需要。

    作者:袁志芳;刘筑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手术室患者转运坠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目的:探讨手术患者在手术室转运过程中坠床的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患者在手术室不同时段坠床的原因,制订并实施手术室患者转运标准操作流程。结果手术室在任何时段均可能发生患者坠床意外,制订防范措施和标准操作流程、加强培训能有效杜绝该类事件发生。结论实施严格的操作流程既能保障手术患者安全,同时彰显手术室管理水平。

    作者:易凤琼;郭宇;胡军;朱建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安徽省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2010~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住院患者费用分析

    目的:通过对某中医院连续三年内新农合患者的住院补偿人次、费用构成及其增长情况进行分析,为医院管理者在新农合制度下推动新农合工作,解决农村居民疾病问题,实现医院更好的发展提供建议。方法从安徽省某三甲中医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省级平台提取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归类,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描述分析。结果新农合补偿人次98.08%和22.01%的增幅超过住院总人次增幅。新农合患者的次均费用连续三年上涨,但可报费用和实际报销费用比例也在同步增长,3年间,患者实际负担分别为5411.09、5350.79、5354.15元,其疾病负担没有随着社会物价的上涨而进一步增高。新农合目录外药品比例尽管在2012年下降到26.83%,但仍未达到不超过25.00%的政策要求,但趋势向好。国家基本药物使用比例高为16.72%,仍然偏低。结论医院要进一步扩大新农合患者来源,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现代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内部监管,调整收入结构适度控制费用增长;建立对新农合工作评估反馈的长效机制。

    作者:昝三军;崔杰;张依帆;肖锦铖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某中心艾滋病并结核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艾滋病并发结核病的临床特征及患病率变化趋势,为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以该中心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751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结核病的发病情况,分前后2个阶段统计艾滋病并发结核病的患病率。结果并发结核病331例,占同期住院艾滋病患者的44.1%;2种培养方法同步接种,结核分枝杆菌改良罗氏培养阳性26例,阳性率7.9%;Bactec MGIT 960快速培养阳性81例,阳性率24.5%,2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2696,P<0.05)。诊断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肺结核、结核性(多)浆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与脑炎、淋巴结结核、椎体结核、肠结核及其他。其中,2011年1~12月并发结核病229例,占同期住院艾滋病患者的42.6%(229/538);2012年1~5月并发结核病102例,占同期住院艾滋病患者的47.9%(102/213)。结论该中心艾滋病并发结核病患病率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上限水平,有逐年递增趋势;发病部位以肺结核为主;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总体阳性率不高。

    作者:姚永秀;黄成瑜;钟敏;孙庆云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内皮祖细胞捕获支架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祖细胞捕获支架是一种创新的设备,捕捉循环来源的内皮祖细胞至受损的血管内皮,以利支架植入术后受损血管内皮愈合。血管内皮祖细胞支架表面是由一个共价结合的多糖中间涂层与抗人 CD34抗体连接到不锈钢支架。抗人CD34抗体支架置入后,将吸引循环中内皮祖细胞与之结合,从而发展成为成熟的内皮。这种加速愈合的内皮可以降低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以及避免长时间双重抗血小板治疗。2003年一些小到中等的上市后临床研究证实血管内皮祖细胞捕获支架良好的安全性。然而,由于缺乏大规模与裸金属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随机对照试验,它的有效性还不能确定。为降低再狭窄率,结合内皮祖细胞捕获技术与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的技术,在动物研究中的数据令人鼓舞。第一个应用于人的组合支架的研究已经完成。本文就内皮祖细胞捕获支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超;赵向东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急诊科与重症医学科急诊样本周转时间的比较分析

    目的:对急诊科与重症医学科(ICU)急诊样本周转时间(TAT)各时间段进行定位比较分析,为合理缩短急诊样本T A T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利用实验室信息系统,统计该院2014年1月1日至3月31日急诊科和IC U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TAT各时间段的数据,并进行两个科室间急诊样本TAT各时间段的定位比较分析。结果急诊科和ICU急诊血细胞分析TAT阈外值率分别为2.4%和15.1%,急诊生化项目TAT阈外值率分别为12.3%和24.5%。急诊科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从下达医嘱到样本接收的平均时间分别与IC U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从样本采集到样本接收的平均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1.2±4.0)min vs .(11.2±4.5)min ,P>0.05;(13.2±14.1)min vs .(13.8±9.8)min ,P>0.05]。急诊科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从样本接收到结果报告的平均时间均分别较IC U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从样本接收到结果报告的平均时间短[(5.8±4.4)min vs .(19.3±12.5)min ,P<0.01;(34.4±10.9)min vs .(35.5±13.2)min ,P<0.01]。急诊科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 TAT 平均时间均分别比 ICU 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平均时间短[(17.0±6.2)min vs .(30.5±14.9)min ,P<0.01;(46.9±17.2)min vs .(49.3±16.5)min ,P<0.01]。结论急诊科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的TAT 阈值设定较合理,且 TAT 各时间段得到了较好控制。ICU 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的TAT阈值应重新设定,且ICU急诊样本检验流程应得到优化。

    作者:邓朝晖;宋颖博;姜宏兵;梁梦洁;鹿新红;张新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洛阳市非EV71、非CA16肠道病毒中优势毒株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洛阳市引起手足口病的普通肠道病毒的构成情况,警惕比例较高毒株发展为新的优势毒株,为洛阳市的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RT‐PCR)对洛阳市手足口病的送检粪便标本进行核酸鉴定,随机选取9例普通肠道病毒阳性,而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和新肠道病毒71型(EV71)阴性的标本,进行5′UTR测序,确定毒株的亚型。利用CA6的特异性引物,选取75例普通肠道病毒阳性标本(CA16和EV71阴性),用 RT‐PCR方法鉴定CA6的阳性数量,分析CA6的构成比。结果9个普通肠道病毒5′UTR测序结果进行BLAST初筛,结果显示CA6为5株,在普通的肠道病毒中为优势毒株;75例普通肠道病毒中,共检测出CA620例。CA6在普通肠道病毒中的比例为29.76%(25/84);25例CA6中,男13例,女12例;引发重症的病例为2例;城市地区5例,乡村20例。结论洛阳市引起手足口病的普通肠道病毒的构成较为复杂,在引起手足口病的普通肠道病毒中CA6病毒所占比例较高,对此应引起重视。

    作者:杨晓华;李克伟;张广武;仝志琴;刘笑洁;李莹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叶间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联合尿NAG酶对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叶间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检测,并联合实验室敏感指标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 A G酶),评价该技术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4 h尿蛋白定量及尿NAG酶为判断标准,将3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无早期肾损害组(n=17)及早期肾损害组(n=15),另选择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进行双肾叶间动脉频谱多普勒的测量,获取收缩期高流速(PSV )、舒张期末流速(EDV )、阻力指数(RI)。结果无早期肾损害组与对照组比较,PSV、EDV、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肾损害组与对照组、无早期肾损害组比较,EDV减低,RI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间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联合尿NAG酶,可敏感地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早期肾损害。

    作者:梁蕾;刘焱;张萌;郭君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大理地区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在大理地区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青年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于2010年12月对大理学院入学新生进行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普查,了解大学新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之后对大学生开展理论课学习、知识讲座等多种方式的健康教育。2012年12月,再次进行调查,并与基线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健康教育前比较,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问题回答正确率显著提高(P<0.05);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问题得分通过变量重新赋值及加权评分后,以大于或等于60分为知晓;健康教育前,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人数为2619名,不知晓人数为872名,平均得分(64.50±10.22)分,总知晓率为75.67%;健康教育后,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人数为3323名,不知晓人数为138名,平均得分(84.94±12.68)分,总知晓率为96.01%。经过持续的健康教育,总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艾滋病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知晓率,对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苏云鹏;申元英;何梅;刘继政;李洪元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个体化舒适护理模式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科学合理的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不适,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控制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3]。舒适护理模式以提高患者舒适程度为宗旨,近年来在临床应用广泛[4‐6]。然而,舒适护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每位患者的特性个体化实施。本文总结了胃癌根治术患者舒适护理的实施方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周丽华;丁杏;黄燕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成人外周血CIK细胞异常升高病例临床实验资料分析

    目的:分析成人外周血CIK细胞异常升高病例的临床实验资料,探讨实验诊断指标在该疾病诊断、病情监测与治疗干预中的作用。方法采集患者外周血进行细胞分析,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对患者进行生物化学分析、凝血功能检测和骨髓细胞学检查,并对该患者进行病案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百分含量升高;免疫分型结果显示,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T8细胞升高,T4细胞减少;细胞中CIK细胞(CD3+CD56+)占绝大多数。治疗后,CIK细胞含量稍有下降,在28.6%~59.7%波动。治疗前、后骨髓细胞学检查无明显异常。外周血TNF‐α及IgM轻度升高,补体C4轻度下降,其余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发现了成人外周血CIK细胞特发性升高病例,流式T淋巴细胞亚群监测可为临床提供诊断、疗效监测信息,值得推广。

    作者:但刚;毛怀凤;吴丽娟;刘毓刚;刘彤;谢静;胡晓莉;王艳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恒牙期严重骨性下颌偏斜1例病例报告

    多曲方丝弓技术是由D r .K im于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一种固定矫治技术,主要用于疑难病例正畸,疗效较好[1‐2]。下颌偏斜患者的临床表现除了上下颌矢状方向不调,还常有横向及垂直向的异常,影响容貌、咬合及颞下颌关节功能,矫治难度很大[3‐6]。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技术矫治恒牙期严重骨性下颌偏斜,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介绍1例使用该方法矫治的严重骨性下颌偏斜病例。

    作者:冒叶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透明质酸水凝胶修复大鼠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水凝胶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SD大鼠120只,分别编号标记后分为 A组(自然修复组)、B组(透明质酸组)、C组(复合材料组),每组36只,剩余12只用于获取软骨细胞。大鼠股骨滑车全层软骨缺损(直径2.5 mm ,深3.0 mm)模型制备后,分别用不同材料修复,于不同时间点(10、20、40 d)通过组织学及生物化学方法评估修复效果。结果各时间点组织学及生物化学评估C组软骨修复效果佳,其次为B组,但修复效果均优于A组。结论透明质酸水凝胶与周围组织相容性高,生物降解性好,有利于软骨细胞的存活、繁殖、分裂。

    作者:赵峰;何薇;刘桂兰;张国平;王辉;石硕;刘少俊;田德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甲磺酸齐拉西酮与氟哌啶醇注射液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激越症状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甲磺酸齐拉西酮注射液和氟哌啶醇注射液对精神分裂症急性激越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6例伴急性激越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进行随机单盲临床对照研究,观察组给予注射用甲磺酸齐拉西酮10~20 mg/次肌内注射,每日总量不超过40 mg ;对照组给予氟哌啶醇针剂5~10 mg/次肌内注射,每日总量不超过30 m g。两组药物根据病情需要4~6 h后可重复使用,每日注射不超过3次,疗程3 d。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6、24、48、72 h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兴奋因子(PANSS‐EC)评定激越症状,于治疗前、治疗后72 h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评价疗效;采用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量表(SAS)、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实验室检查评价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后2 h PANSS‐EC评分即显著降低,其他各观察点 PANSS总分、PANSS‐EC评分及CGI‐S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但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2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3.49%( P<0.05)。结论注射用甲磺酸齐拉西酮能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激越症状,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性好。

    作者:胡光涛;宋航;王国威;黄一;陆地;贺英 刊期: 2014年第35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