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灾害医学应急救援专业救护分析

袁志芳;刘筑

关键词:灾害救援, 医学应急救援, 护理专业, 体系建设, 灾害医学教育, 医学学科建设, 组织训练, 自然灾害, 应对能力, 医学护理, 人员配置, 能力培养, 救援行动, 技术模块, 护理工作, 部队建设, 实践, 救灾, 经验, 减灾
摘要:随着各种自然灾害在世界范围的频繁发生,国际减灾、救灾、消灾形势日益严峻,灾害应对和灾害救援研究受到空前重视,灾害频发背景下,灾害应急救援护理工作对护士人员配置、能力培养、组织训练提出更高要求[1]。本文综合国内外灾害医学教育、灾害医学学科建设、灾害救援体系建设和灾害医学护理救援实践经验,提出灾害医学应急救援行动中护理专业技术模块需求,以加强灾害救援体系建设,提高灾害应对能力,满足国家部队建设和灾害医学应急救援需要。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理地区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在大理地区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青年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于2010年12月对大理学院入学新生进行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普查,了解大学新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之后对大学生开展理论课学习、知识讲座等多种方式的健康教育。2012年12月,再次进行调查,并与基线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健康教育前比较,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问题回答正确率显著提高(P<0.05);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问题得分通过变量重新赋值及加权评分后,以大于或等于60分为知晓;健康教育前,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人数为2619名,不知晓人数为872名,平均得分(64.50±10.22)分,总知晓率为75.67%;健康教育后,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人数为3323名,不知晓人数为138名,平均得分(84.94±12.68)分,总知晓率为96.01%。经过持续的健康教育,总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艾滋病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知晓率,对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苏云鹏;申元英;何梅;刘继政;李洪元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重庆市永川区高血压前期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重庆市永川区成年居民高血压前期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重庆市永川区3100名常驻居民(≥18岁)进行调查,调查包括调查问卷填写、体检、血样采集等。结果重庆市永川区成年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3.0%,男性(49.5%)明显高于女性(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血压前期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40~<50岁年龄段达到高,为50.7%;高血压前期患者的平均年龄吸烟率、饮酒率、体质量指数(BMI)、腰围、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酸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BMI增高、腹型肥胖、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吸烟、饮酒等是高血压前期患病的危险因素(P<0.05),而经常体育锻炼则是高血压前期患病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重庆市永川区高血压前期的患病率仍较高,应尽早对针上述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作者:庞科;邹凡文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洛阳市非EV71、非CA16肠道病毒中优势毒株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洛阳市引起手足口病的普通肠道病毒的构成情况,警惕比例较高毒株发展为新的优势毒株,为洛阳市的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RT‐PCR)对洛阳市手足口病的送检粪便标本进行核酸鉴定,随机选取9例普通肠道病毒阳性,而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和新肠道病毒71型(EV71)阴性的标本,进行5′UTR测序,确定毒株的亚型。利用CA6的特异性引物,选取75例普通肠道病毒阳性标本(CA16和EV71阴性),用 RT‐PCR方法鉴定CA6的阳性数量,分析CA6的构成比。结果9个普通肠道病毒5′UTR测序结果进行BLAST初筛,结果显示CA6为5株,在普通的肠道病毒中为优势毒株;75例普通肠道病毒中,共检测出CA620例。CA6在普通肠道病毒中的比例为29.76%(25/84);25例CA6中,男13例,女12例;引发重症的病例为2例;城市地区5例,乡村20例。结论洛阳市引起手足口病的普通肠道病毒的构成较为复杂,在引起手足口病的普通肠道病毒中CA6病毒所占比例较高,对此应引起重视。

    作者:杨晓华;李克伟;张广武;仝志琴;刘笑洁;李莹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尼莫地平联合奥拉西坦胶囊治疗T2DM患者合并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联合奥拉西坦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T2DM )患者合并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mVCI)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72例T2DM合并mVCI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加用尼莫地平片40 mg ,每日3次;观察组常规治疗加用尼莫地平40 mg ,每日3次,奥拉西坦胶囊800 mg ,每日2次;疗程为6个月。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C肽水平,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两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均有C肽水平下降及轻度认知障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肽水平、MoCA总分及记忆功能、执行功能、注意力认知亚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结论尼莫地平联合奥拉西坦胶囊能显著改善 T2DM 合并mVCI患者的认知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用尼莫地平。

    作者:钟艺华;唐显军;南映瑜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siRNA沉默Livin基因对乳腺癌MCF-7细胞化学治疗增敏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小干扰RNA(siRNA)沉默Livin基因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生物学影响及siRNA沉默MCF‐7细胞Livin基因对4种化学治疗药物的增敏作用。方法 Lipofectamine 2000脂质体转染法转染MCF‐7。分组:空白组(无转染)、脂质体组、反义组、错义组、联合组。MTT法测定氟尿嘧啶(5‐FU)、表柔比星(EPI)、多西紫杉醇(DXT)、吉西他滨(GEM)单药(单药组)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抑制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Livin蛋白在MCF‐7细胞中的表达及转染联合化学治疗药物对Livin蛋白的表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转染Livin siRNA后乳腺癌MCF‐7细胞的Livin基因表达变化。同时利用Annexin‐V检测乳腺癌细胞的凋亡及siRNA Livin联合5‐FU、EPI、DXT、GEM 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Livin在MCF‐7细胞中高表达,4种化学治疗药物对 Livin表达无明显影响,转染Livin基因48、72 h后联合4种药物后能明显下调Livin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FU、EPI、DXT、GEM治疗乳腺癌MCF‐7细胞48、72 h均能明显的引起细胞的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转染Livin基因48 h联合4种药物后乳腺癌MCF‐7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单药处理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iRNA沉默Livin基因能促进由化学治疗药物5‐FU、EPI、DXT、GEM引起的细胞凋亡,具有化学治疗增敏作用。

    作者:段文晶;蒋爱梅;段体德;李维炜;王艳梅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针吸细胞块联合细针穿刺涂片检查对体表包块的初始诊断

    目的:分析针吸细胞块(简称“细胞块”)联合细针穿刺涂片(简称“涂片”)检查对体表包块的初始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整理做过细胞块检查的804例患者的细胞块、涂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及相关临床资料,以组织学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涂片、细胞块及细胞块联合涂片检查(简称“联合检查”)在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价值(PPV)、阴性预测价值(NPV)、分型准确率、可诊断率及可分型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200例含有组织学结果的患者中,与涂片检查相比,细胞块检查和联合检查在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可诊断率和可分型率方面均明显优于涂片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涂片检查相比,在特异度、NPV 和分型准确率方面,细胞块检查优势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联合检查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细胞块检查相比,联合检查在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PPV 、NPV 、分型准确率和可分型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可诊断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检查方法的PPV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细胞块检查是一种优于涂片检查的初始诊断方法,细胞块联合涂片检查相比细胞块检查在可诊断率方面有一定优势。

    作者:宋雪琴;唐利;李燕;卞铁荣;李世宁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国产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系统XGS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重庆伟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型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系统XGS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该院运用Varian加速器实行调强放射治疗的30例鼻咽癌患者,采用重庆伟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系统XGS和Varian21EX加速器的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系统CBCT分别获取正侧图像及CT图像,将获取的图像与计划图像及其靶中心匹配,得出靶中心左右(X)、头脚(Y)、胸背(Z)方向的摆位误差并记录图像采集时间及匹配时间,比较两种系统检测摆位误差及图像采集时间与匹配时间。结果两种系统在X、Y、Z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相关性均较好,差值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GS系统获取图像平均时间(15±2)s ,采集及匹配图像总时间(20±2)s;CBCT 系统获取图像平均时间(120±8)s ,采集及匹配图像总时间为(240±10)s。结论国产XGS系统在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时检测的摆位误差与CBCT系统的结果相当,而XGS系统的图像采集时间及匹配时间均较CBCT短,可缩短定位时间,减少患者接触射线的辐射剂量,有利于临床进行调强放射治疗引导。

    作者:廖奎;陈华万;梁廷;王志令;王志海;陈晓品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某中心艾滋病并结核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艾滋病并发结核病的临床特征及患病率变化趋势,为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以该中心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751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结核病的发病情况,分前后2个阶段统计艾滋病并发结核病的患病率。结果并发结核病331例,占同期住院艾滋病患者的44.1%;2种培养方法同步接种,结核分枝杆菌改良罗氏培养阳性26例,阳性率7.9%;Bactec MGIT 960快速培养阳性81例,阳性率24.5%,2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2696,P<0.05)。诊断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肺结核、结核性(多)浆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与脑炎、淋巴结结核、椎体结核、肠结核及其他。其中,2011年1~12月并发结核病229例,占同期住院艾滋病患者的42.6%(229/538);2012年1~5月并发结核病102例,占同期住院艾滋病患者的47.9%(102/213)。结论该中心艾滋病并发结核病患病率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上限水平,有逐年递增趋势;发病部位以肺结核为主;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总体阳性率不高。

    作者:姚永秀;黄成瑜;钟敏;孙庆云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个体化舒适护理模式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科学合理的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不适,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控制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3]。舒适护理模式以提高患者舒适程度为宗旨,近年来在临床应用广泛[4‐6]。然而,舒适护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每位患者的特性个体化实施。本文总结了胃癌根治术患者舒适护理的实施方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周丽华;丁杏;黄燕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成人外周血CIK细胞异常升高病例临床实验资料分析

    目的:分析成人外周血CIK细胞异常升高病例的临床实验资料,探讨实验诊断指标在该疾病诊断、病情监测与治疗干预中的作用。方法采集患者外周血进行细胞分析,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对患者进行生物化学分析、凝血功能检测和骨髓细胞学检查,并对该患者进行病案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百分含量升高;免疫分型结果显示,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T8细胞升高,T4细胞减少;细胞中CIK细胞(CD3+CD56+)占绝大多数。治疗后,CIK细胞含量稍有下降,在28.6%~59.7%波动。治疗前、后骨髓细胞学检查无明显异常。外周血TNF‐α及IgM轻度升高,补体C4轻度下降,其余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发现了成人外周血CIK细胞特发性升高病例,流式T淋巴细胞亚群监测可为临床提供诊断、疗效监测信息,值得推广。

    作者:但刚;毛怀凤;吴丽娟;刘毓刚;刘彤;谢静;胡晓莉;王艳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手术室患者转运坠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目的:探讨手术患者在手术室转运过程中坠床的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患者在手术室不同时段坠床的原因,制订并实施手术室患者转运标准操作流程。结果手术室在任何时段均可能发生患者坠床意外,制订防范措施和标准操作流程、加强培训能有效杜绝该类事件发生。结论实施严格的操作流程既能保障手术患者安全,同时彰显手术室管理水平。

    作者:易凤琼;郭宇;胡军;朱建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某三级甲等医院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实验室诊断及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H 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在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实验室诊断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7~2013年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就诊的 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实验室诊断及其临床特征资料。结果7年共进行 HIV抗体筛查47355例,HIV抗体初筛阳性179例,确认阳性171例。在5例HIV抗体结果不确定者中,随访2例,1例排除HIV感染,1例转为HIV抗体阳性。HIV感染者常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梅毒螺旋体(TP)等合并二重或多重感染。HIV感染者年龄18~86岁,其中60岁以上年龄段占9.36%。多数患者就诊时具有2种及其以上临床表现。结论 HIV抗体筛查试验存在假阳性结果,HIV抗体阳性结果报告必须以Western blot确证试验结果为准。对HIV抗体不确定结果需定期随访或结合其他检测方法、流行病学资料等判断。对HBV、HCV及T P感染者应进行常规HIV抗体筛查。不应忽略对老年患者人群的诊断。艾滋病临床表现特异性不强,需重视与其他病因引起的类似症状的疾病相鉴别,以减少漏诊、误诊。

    作者:马珍;张钦红;王忠诚;吴音;孟小容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霍奇金淋巴瘤细胞SHP1表达与CD99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究霍奇金淋巴瘤(HL)细胞SH2结构域酪氨酸磷酸化酶(SHP1)表达与CD99表达的关系。方法荧光定量PCR(RT‐PCR)、Western blot检测 HL淋巴瘤细胞株L428细胞、B淋巴母细胞株IM9细胞、浆母细胞株KM3细胞及上调CD99的稳定细胞株L428‐CD99细胞中CD99和SHP1 mRNA、蛋白水平的表达;荧光共聚焦观测L428细胞中CD99与SHP1的表达及其共定位;IM9细胞瞬时干扰CD99在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SHP1的表达。结果 L428和KM3细胞CD99和SHP1 mR‐NA呈现低表达,L428‐CD99细胞SHP1基因和蛋白水平较L428细胞表达增高,其蛋白表达与基因转录水平表达趋势相一致;随着CD99的上调,SHP1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升高;CD99为细胞膜表达,SHP1为细胞质表达;瞬时干扰CD99后,SHP1在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均降低。结论 SHP1在 H L中低表达可能与其CD99缺失有关,其机制仍有待于研究。

    作者:雷翔慧;汤瑶;吴自勍;赵彤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不同营养支持途径的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0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每组40例。EN组和PN组分别于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肠内和肠外营养,两组患者基本等氮、等热量。于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7天检测患者血清清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清蛋白(PA),观察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析感染治疗及营养支持费用。结果术后EN组和PN组的营养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N组比较,EN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P<0.05),且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P<0.01);EN组营养支持费用和感染治疗费用低于PN组( P<0.01)。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采用肠内营养方案,不良反应少,胃肠道功能恢复快且费用较低。

    作者:钟磊;陈叶恒;董宁;范原铭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富血小板纤维素浓缩物及其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如何利用生物医学辅助手段调控炎症,加快组织愈合,是目前临床研究所面临的难题[1]。软硬组织的愈合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而这些细胞因子同时又受到多种信号的调控。目前研究还不能完全揭示组织愈合全过程,已有的研究表明,血小板在组织愈合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不仅仅只具有止血功能。

    作者:李鹏飞;张纲(综述);杨建明(审校)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甲磺酸齐拉西酮与氟哌啶醇注射液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激越症状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甲磺酸齐拉西酮注射液和氟哌啶醇注射液对精神分裂症急性激越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6例伴急性激越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进行随机单盲临床对照研究,观察组给予注射用甲磺酸齐拉西酮10~20 mg/次肌内注射,每日总量不超过40 mg ;对照组给予氟哌啶醇针剂5~10 mg/次肌内注射,每日总量不超过30 m g。两组药物根据病情需要4~6 h后可重复使用,每日注射不超过3次,疗程3 d。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6、24、48、72 h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兴奋因子(PANSS‐EC)评定激越症状,于治疗前、治疗后72 h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评价疗效;采用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量表(SAS)、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实验室检查评价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后2 h PANSS‐EC评分即显著降低,其他各观察点 PANSS总分、PANSS‐EC评分及CGI‐S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但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2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3.49%( P<0.05)。结论注射用甲磺酸齐拉西酮能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激越症状,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性好。

    作者:胡光涛;宋航;王国威;黄一;陆地;贺英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深麻醉下更换单腔气管导管在开胸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深麻醉下双腔气管导管更换成单腔气管导管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并发症情况。方法择期食管癌患者40例,A S AⅠ或Ⅱ级,分为更换单腔气管导管组(A组)和双腔气管导管组(B组),每组20例。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在入室后(T1)、更换单腔气管导管后1 min(T2)、5 min(T3)、拔管(单腔气管导管、双腔气管导管)前1 min(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HR和SBP的乘积(RPP)变化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T2、T4时SBP、DBP、HR、RPP明显低于B组(P<0.05),拔管时呛咳、躁动发生少(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毕更换为单腔气管导管可较少增加拔管时应激反应,保持循环相对稳定,苏醒更平稳。

    作者:侯俊德;白玉玮;杨丽萍;李立英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亚硒酸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亚硒酸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取第4代细胞用CCK‐8检测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情况,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分为6组(A、B、C、D、E、F组),分别加入等量含2.5、5.0、10.0、20.0、40.0、80.0μmol/L浓度亚硒酸钠的10%胎牛血清培养基;对照组加入等量的10%胎牛血清培养基,分别在24、48、72、96 h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情况;Live/dead试剂检测加入不同浓度亚硒酸钠24 h后细胞的存活情况;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加入不同浓度亚硒酸钠24 h后,细胞内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1)亚硒酸钠在2.5~80.0μmol/L浓度范围内,在同一时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率逐步增加(P<0.05);(2)在相同浓度作用下随着时间的延长,亚硒酸钠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率逐渐增加(P<0.05);(3)Live/dead试剂检测结果显示,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增加,凋亡细胞数逐渐增加;(4)随着亚硒酸钠的浓度增加,成纤维细胞内Ⅰ、Ⅲ型胶原表达逐渐减弱。结论亚硒酸钠在体外能抑制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并且可以降低成纤维细胞内Ⅰ、Ⅲ型胶原的表达。

    作者:杨陆涛;刘美玲;张友来;辛国华;李国辉;曾元临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非药物疗法缓解早产儿操作性疼痛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非药物治疗缓解早产儿操作性疼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29例住院早产儿(胎龄30~37周)分为空白对照组、干预组1(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襁褓包裹)、干预组2(非营养性吸吮),比较疼痛刺激(桡动脉穿刺)前、后早产儿疼痛评分,疼痛面容出现时间及持续时间。结果两个干预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干预组1比干预组2评分更低;干预组疼痛面容出现时间晚于对照组;干预组疼痛面容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干预组1与干预组2疼痛面容出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襁褓包裹比单纯非营养吸吮在缓解早产儿疼痛方面更有效,并能更有效减少疼痛面容持续时间。

    作者:李洪伟;李艳丽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内皮祖细胞捕获支架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祖细胞捕获支架是一种创新的设备,捕捉循环来源的内皮祖细胞至受损的血管内皮,以利支架植入术后受损血管内皮愈合。血管内皮祖细胞支架表面是由一个共价结合的多糖中间涂层与抗人 CD34抗体连接到不锈钢支架。抗人CD34抗体支架置入后,将吸引循环中内皮祖细胞与之结合,从而发展成为成熟的内皮。这种加速愈合的内皮可以降低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以及避免长时间双重抗血小板治疗。2003年一些小到中等的上市后临床研究证实血管内皮祖细胞捕获支架良好的安全性。然而,由于缺乏大规模与裸金属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随机对照试验,它的有效性还不能确定。为降低再狭窄率,结合内皮祖细胞捕获技术与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的技术,在动物研究中的数据令人鼓舞。第一个应用于人的组合支架的研究已经完成。本文就内皮祖细胞捕获支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超;赵向东 刊期: 2014年第35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