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ES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对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江絮萍;叶泓

关键词:卵巢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缺氧诱导因子1, α亚基, PES1
摘要:目的探讨PES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用蛋白印迹法检测PES1在卵巢癌组织以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肿瘤组织中 PES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转染FLAG-PES1的CAOV-3和 ES-2细胞培养液的 VEGF分泌量分别由(178.0±11.8) pg/mL和(309.5±18.5)pg/mL上升到(375.0±18.3)pg/mL和(633.2±25.7)pg/mL ,VEGF分泌量明显升高(P<0.01);而且VEGF 相对mRNA水平也分别上升了约1.8倍和2倍(P<0.01);蛋白印迹法结果表明,PES1过表达能升高这2种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转录激活活性检测表明,PES1对调节VEGF的转录没有直接影响。将HIF-1αSiRNA与FLAG-PES1共转染CA-OV-3和ES-2细胞后,蛋白印迹法结果表明,HIF-1αSiRNA能明显抑制PES1引起的 HIF-1α升高,同时VEGF的分泌量和mR-NA水平也被明显抑制。结论 PES1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系统性规范化护理在静脉化疗中的应用

    化学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抗肿瘤药物毒性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伤机体的正常细胞,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并发症,有的甚至危及生命[1]。中国1973~1975年全人口死因回顾调查及1990~1992年1/10抽样人口死因回顾调查资料显示,癌症病死率分别为83.65/10万和108.26/10万,20年上升了29.4%[2]。化疗所致的不良反应引起患者的心理负担也导致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大约有10%~20%的肿瘤患者不能按时进行化疗、复查。这种不依从性导致了肿瘤再次复发、转移等不良后果,影响着肿瘤患者的化疗效果、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3]。加强对化疗护理各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对保障患者化疗的正常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范化疗过程中的护理质量不仅可以保证化疗顺利进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化疗不良反应所导致的患者的身心痛苦。本科室于2008年开始实施这一规范化化疗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红;彭娜;刘喜萍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功能区附近以癫痫为主要症状的低级别胶质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fMR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神经导航、术中超声(IOUS)、皮层脑电监测(ECoG)等对功能区附近以癫痫为主要症状的低级别胶质瘤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0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患者23例,术前fMRI、DTI明确病灶与传导束、功能区的位置关系,电生理、影像学检查定位致痫灶及病灶,采用M RI介导的神经导航系统制订手术计划,选择佳手术入路,术中利用超声实时监测精确定位病灶范围,确定切除程度,术中ECoG定位致痫灶,手术显微镜下避开功能区处理病灶及致痫灶,术后详细评估记录患者预后等。结果 fMRI、DTI、神经导航、超声、EC o G等精确定位病灶及致痫灶,显微镜、术中病理指导下病灶切除程度:Ⅰ~Ⅱ级17例,Ⅲ级4例,Ⅳ~Ⅴ级2例。术后运动性失语1例,偏瘫、单瘫4例,意识障碍1例,经神经营养、脱水、高压氧等治疗均好转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生活质量评估:Ⅰ~Ⅱ级20例,Ⅲ级3例,无Ⅳ级植物生存病例。切除临床疗效评价:治愈20例,好转3例,无如故或恶化病例。术后随访6~24个月,根据Engel癫痫疗效分级评估:Ⅰ~Ⅱ级21例,Ⅲ级2例,无Ⅳ级病例。结论 fMRI、DTI、神经导航、超声、ECoG等指导功能区附近低级别胶质瘤手术,大限度切除病灶、同时处理致痫灶,能够有效保护功能区神经功能,大大减少对功能区正常脑组织副损伤,同时提高了症状性癫痫疗效。

    作者:詹彦;石立;石全红;曾勇;邹福建;蒋勇;薛军;崔荣周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鞍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 , PNET )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近年来PNET的报道逐渐增加,但鞍区 PNET 报道不多,临床及病理医师对其认识较少。本院2012年2月收治了1例鞍区PNET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该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做初步的探讨。

    作者:徐冠军;黄龙璋;傅敬忠;胡志平;邓泽锋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某院高年资临床护士工作现状调查分析及管理对策

    目的了解高年资临床护士工作现状,指导临床护理管理。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调查60名高年资临床护士的工作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高年资护士对职业的认同满意度、护士长的排班满意度、目前工作状态环境满意度、被医院认可情况的满意度、受科室重视程度满意度均不高;自认适合的岗位是办公室护士,其次是责任组长,而目前的主要岗位是责任组长,其次是办公室护士。结论高年资临床护士因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不适合繁忙的一线工作,更适合办公室护士和健康教育护士的岗位,其次是责任组长的岗位。

    作者:赵锡丽;蒋国萍;刘小兰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SAAC联合CPR对心脏骤停家猪模型复苏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持续腹主动脉按压(SAAC )联合单纯胸外心脏按压(SCC )对心脏骤停家猪模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复苏成功率及24 h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将20只健康家猪分为2组:标准心肺复苏组(S-CPR),复苏过程中采用SCC ;SAAC心肺复苏组(SAAC-CPR),复苏过程中采用SCC联合SAAC。经右心房内电极交流电刺激诱发心室颤动建立心脏骤停模型,经历9 min未干预间期后进行心肺复苏。两组均先予 SCC ,30 s后 SAAC-CPR组加以SAAC。观察并比较两组PETCO2、冠状动脉灌注压(CPP)、ROSC率、复苏成功率及24 h生存率。结果 SAAC-CPR组 PET-CO2[(22.50±3.17)mm Hg]明显高于该组SCC时期[(11.80±2.57)mm Hg]及S-CPR组SCC时期[(13.40±3.53)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AC-CPR组CPP[(50.30±6.49)mm Hg]亦明显高于本组SCC时期[(14.12±3.01)mm Hg]及S-CPR组SCC时期[(14.62±2.59)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PR组3只和SAAC-CPR组9只动物均在3次以内除颤后恢复自主循环,经10 min ROSC期后复苏成功并经历24 h生存;SAAC-CPR组ROSC率及复苏成功率及24 h生存率明显高于S-C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动物行尸体解剖均未发现腹腔内脏器损伤。结论 SAAC联合SCC可提高心脏骤停家猪模型PETCO2、冠状动脉灌注压、ROSC、复苏成功率及24 h生存率,有利于心肺复苏且安全并易于操作。

    作者:冉启华;刘亚华;周满红;周静;刘兰;肖梦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重症监护病房236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临床诊疗中的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 U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36脓毒症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所有患者分为28 d存活组和28 d死亡组,录入相关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当一部分脓毒症患者诊断前缺乏全面的临床评估,早期集束化治疗达标率低,影响患者存活率的疾病因素包括:年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前降钙素原水平、受累脏器数、早期集束化治疗达标率(P<0.05),不同感染部位,不同白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患者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是ICU 常见病种,病死率高,建立脓毒症早期预警机制,提高集束化治疗达标率,规范脓毒症诊疗流程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作者:祖建;霍锐;陈光辉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常见、逐渐加重的疾病,在美国主要导致死亡的疾病中位列第4,并有逐渐上升的趋势[1]。绝大部分中、重度COPD 会经历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AECOPD常伴不同程度的不良后果,包括:生活质量下降、肺功能减损、严重者甚至会引起死亡,患者还需承担更高的社会经济负担。约25%~50%的AECOPD是由细菌感染导致的,尽管抗菌药物的使用在减少病死率和治疗失败率等方面大有益处,而欧美有约85%的AECOPD使用了抗菌药物治疗,这个比例显然高于细菌导致AECOPD所应使用的抗菌药物比例[2]。但甄别细菌感染或非细菌感染仍然是个问题,前者需要积极的抗菌药物治疗,后者则不需要。误用或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菌株增加、增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以及医疗费用。从临床症状看,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存在广泛的交叉,这给医生在是否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抉择时带来了困难[3]。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 PC T )作为细菌感染的标志物近年来受到重视,它在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以及指导使用抗菌药物方面有一定作用。

    作者:高天敏;代廷涛;陈家华(综述);程春瑞(审校)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以信息化促进药房建设与管理

    在信息化、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支持。药剂科作为医院重要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计算机网络和电子信息化带来的影响。随着医院药学的发展,各类信息的复杂化,传统的技术已经无法适应药剂科的发展需求。如何有效地运用计算机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满足医院药学的综合管理(包括门诊药品调剂、住院药房管理、药库管理、药学服务、便民药房以及中药房管理),是医院药学发展的方向。

    作者:孙宝珍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黏附因子CD44的活化状态及其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CD4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4)指白细胞分化抗原簇第44号,是一类重要的黏附分子,广泛分布于细胞表面,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1]。不同细胞表面CD44与透明质酸(H A )结合活性不同,活化状态存在很大差异。许多正常细胞表面CD44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而许多肿瘤细胞表面CD44处于高度活化状态,能与其主要配体 H A 结合,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等[2-6]。目前,有关CD44活化的调控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但随着对CD44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与肿瘤的关系越来越受关注,特别是以CD44为靶点进行肿瘤靶向治疗已经成为肿瘤研究的焦点[7-9]。本文对CD44分子活化状态及其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侯利丹(综述);高锋(审校)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神经纤毛蛋白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骨肉瘤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和神经纤毛蛋白1(NRP1)的表达特征,探讨三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0例骨肉瘤术后留取的蜡块及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选择50例成熟的骨组织脱钙后的蜡块及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应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组中HGF、C-met和NRP1蛋白的表达,探讨HGF、C-met和NRP1在肿瘤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表达差别及其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中HGF、C-met和NRP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HGF、C-met和NRP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与肿瘤的转移、脉管浸润、临床分期及Ki67的表达密切相关。观察组中HGF、C-met和NRP1之间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结论骨肉瘤组织中HGF、C-met和NRP1高表达,三者对病变的进展具有重要作用,术后联合检测 HGF、C-met和NRP1的表达可能对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作者:吴同申;孟彦;彭圣智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鼓室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M eta分析

    目的客观评价鼓室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SOM )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维普数据库,收集关于鼓室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SOM 的相关文献。严格制订纳入和排除标准后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对纳入的文献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5个随机对照研究(RC T )共615耳纳入研究。在5个对照研究中,治疗组(鼓室注射曲安奈德+盐酸氨溴索)的疗效和对照组(鼓室注射地塞米松+盐酸氨溴索)比较:OR(95% CI)为4.25(2.71,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个对照研究,治疗组(鼓室注射曲安奈德+盐酸氨溴索)与对照组(鼓膜置管)的疗效及并发症比较:OR(95% CI)1.67(0.61,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32)及OR(95% CI)0.16(0.03,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在SOM的治疗中,鼓室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的疗效优于地塞米松联合盐酸氨溴索;鼓室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的疗效与鼓膜置管相当,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鼓膜置管。因此,鼓室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SOM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薛莲;周建荣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CT 表现特点和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CT表现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纤维支气管镜肺穿刺活检或支气管肺泡灌洗病理证实的PAP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对PAP的CT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两肺弥漫性随机分布的斑片状磨玻璃影10例(100%),2例伴有肺实变,病灶与正常肺组织间分界清楚,呈地图样分布者8例(80%);在磨玻璃影中可见网格状较高密度影,呈碎石路征6例(60%);充气支气管征者4例(40%)。同一病例中可同时有上述几种改变。结论 PA P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对PAP的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杨新官;邱维加;周智鹏;刘光俊;邓东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开窗治疗上颌骨囊肿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开窗治疗累及上颌窦的上颌骨囊肿的手术进路及手术方法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累及上颌窦的上颌骨囊肿行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囊肿“开窗术”。手术切除大部分囊肿壁,保留部分外侧或后壁、下壁囊肿壁,使囊肿与上颌窦融合为一个腔,常规于下鼻道开窗,以便术后引流及观察。结果术中暴露囊肿充分,囊肿壁大部切除。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均无复发,无鼻泪管损伤和下鼻甲坏死;15例患者囊肿术腔黏膜均于术后2~3个月上皮化;1例开窗口闭合,但囊肿明显缩小。结论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累及上颌窦的上颌骨囊肿简便、安全、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术后便于观察术腔情况。

    作者:吴家森;谭汉提;殷海;刘柏松;何引;郑文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脉象客观化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5种证型(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型)脉图参数的变化,建立各证型判别模式,辅助临床诊断。方法采用上海道生公司生产的DS01-C型脉象仪分别对健康对照组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组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脉象以平脉为主,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弦脉及其兼脉为主。随着病情发展,脉象也相应发生变化,脾肾气虚,脾肾阳虚以弦脉为主,肝肾阴虚与气阴两虚患者比较,两组以弦脉兼数脉多见外,肝肾阴虚还兼沉脉。阴阳两虚患者脉象以脉缓弦或弦兼数。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脉象改变以弦脉及相兼脉为主,各证型脉象变化复杂。

    作者:林家坤;舒宇;徐艳萍;刘凤群;张运萍;曾良;文辉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数字血管减影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数字血管减影(DSA)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技术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7例经影像检查确定为肺内肿块的患者,在DSA导向下,进行细针穿刺活检。结果120例患者成功获取活检组织涂片进行细胞学检查,109例作出定性诊断,阳性诊断率为90.8%;术后并发气胸8例,少量肺内出血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1%。结论 DSA引导肺穿刺活检操作简便,定位准确,并发症少,可获得明确的细胞学诊断,在诊断肺内肿物性病变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岳勇;韦忠恒;陆建勋;周石;迟明艳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伊洛马司他联合卡培他滨对人喉癌hep-2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伊洛马司他联合化疗药物卡培他滨对人喉癌hep-2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伊洛马司他、卡培他滨两药单独和联合处理hep-2细胞,未处理组为对照组,采用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分析hep-2细胞的增殖活性,并采用金氏Q值判断联合用药的性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ep-2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hep-2细胞的凋亡率。结果伊洛马司他与卡培他滨对hep-2细胞均有抑制作用,联合用药细胞抑制率明显增高(P<0.05),两药联合浓度为(8+100)μg/mL时为协同作用,(40+400)μg/mL时为相加作用;RT-PCR示伊洛马司他组与联合用药组的MMP-9mRNA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组MMP-9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伊洛马司他组(P<0.05);流式细胞术示伊洛马司他组及卡培他滨组的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组的凋亡率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作者:李黎;张少容;熊辉强;高树峰;兰宁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非手术治疗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食管癌是世界上常见的6大恶性肿瘤之一,位居中国癌症患者死因的第4位。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手术、放疗和化疗[1]。对于一些高龄食管癌患者,由于伴随疾病的存在使手术风险明显增高,手术受益率也显著下降。单纯放疗或放、化疗结合成为高龄食管癌患者主要治疗手段。本研究收集本科室2006年7月至2010年7月应用单纯放疗或放、化疗结合治疗的高龄食管癌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疗效及影响因素,报道如下。

    作者:杨莉;唐友明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低剂量CT 结肠成像对结肠外偶发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估低剂量C T结肠成像对腹部结肠外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例低剂量C T结肠成像患者的影像资料,记录所有腹部的肠外病变,根据年龄将所有患者分为老年组以及非老年组;并根据病变的临床重要性将腹部所有肠外病变分为E1~E4组,分别比较老年组与非老年组之间发病率的差异。结果 E2~E4级病变总体发病率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CT结肠成像对腹部结肠外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肠外病变发病率随之增高,尤其是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

    作者:朱丽;王天乐;龚沈初;崔磊;唐军华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性病门诊开展干预性预防服务的研究

    目的探讨在性病门诊开展预防服务并评价其效果。方法由重庆市5家医疗机构的性病门诊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对入选就诊者进行问卷调查,开展健康干预服务,发放特制的预防服务包,在性病门诊候诊区域张贴健康知识宣传。就诊者复诊时再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性病预防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安全套使用情况。结果96.4%的患者在初诊时接受过性病、艾滋病相关的预防知识干预,其中有84.1%的人是通过医生所提供的咨询服务所获得的知识。初诊干预后安全套使用率为60.9%,远高于初诊时的17.4%。结论就诊人群满意在性病门诊开展干预性预防服务,他们的相关知识改善和不良行为的改变效果明显。

    作者:雷山川;吴音;王千秋;王苏平;薛茂;吴国辉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联合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体结膜带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该院眼科收治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9例(24只眼),男11例(14只眼),女8例(10只眼)。均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带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联合应用0.02%丝裂霉素C浸湿棉片贴敷巩膜暴露区3 min ,随访6~12个月。结果1例于术后51 d出现伤口区结膜肉芽肿,表面麻醉下剪除,烧灼止血,球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0.2mL,随访6个月无复发。其余18例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中采用自体结膜带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是一种较好的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方法,能有效降低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率。

    作者:徐卫 刊期: 2013年第27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