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手术治疗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杨莉;唐友明

关键词:非手术治疗, 老年, 食管癌, 癌患者, 治疗手段, 单纯放疗, 放疗和化疗, 高龄, 影响因素, 手术风险, 结合治疗, 恶性肿瘤, 伴随疾病, 癌症患者, 受益率, 资料, 中国, 应用, 死因, 收集
摘要:食管癌是世界上常见的6大恶性肿瘤之一,位居中国癌症患者死因的第4位。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手术、放疗和化疗[1]。对于一些高龄食管癌患者,由于伴随疾病的存在使手术风险明显增高,手术受益率也显著下降。单纯放疗或放、化疗结合成为高龄食管癌患者主要治疗手段。本研究收集本科室2006年7月至2010年7月应用单纯放疗或放、化疗结合治疗的高龄食管癌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疗效及影响因素,报道如下。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数字血管减影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数字血管减影(DSA)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技术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7例经影像检查确定为肺内肿块的患者,在DSA导向下,进行细针穿刺活检。结果120例患者成功获取活检组织涂片进行细胞学检查,109例作出定性诊断,阳性诊断率为90.8%;术后并发气胸8例,少量肺内出血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1%。结论 DSA引导肺穿刺活检操作简便,定位准确,并发症少,可获得明确的细胞学诊断,在诊断肺内肿物性病变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岳勇;韦忠恒;陆建勋;周石;迟明艳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胰腺癌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正常胰腺组织和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 (MSCT )灌注成像的特征,评价其诊断胰腺癌的价值。方法对31例胰腺癌和20例胰腺正常患者行MSCT灌注成像,测量癌组织和正常胰腺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峰值(PE)、达峰时间(TTP)及表面通透性(P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胰腺癌组织的BF、BV、PE、PS的值明显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和自身相对正常胰腺组织(P<0.05),而TTP和PS值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和自身相对正常胰腺组织(P<0.05)。结论 MSCT灌注成像可反映胰腺癌血流灌注特征,胰腺癌和自身正常胰腺组织灌注参数比较有助于诊断。

    作者:张鹏;陈克敏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重庆市黔江区农村妇女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调查

    目的探讨重庆市黔江区农村妇女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的患病情况。方法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对重庆市黔江区25128例已婚农村妇女进行了筛查,对检查结果阳性者进行阴道镜及宫颈组织病理活检。结果病理活检结果阳性112例,其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58例,CINⅡ26例,CINⅢ及原位癌19例,浸润癌9例。土家族妇女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患病率明显高于汉族妇女及苗族妇女。结论宫颈癌普查是发现宫颈癌早期病变、防治宫颈癌的重要途径,是降低农村妇女宫颈癌发病率的必要手段。

    作者:杨碧辉;李兰双;聂青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颈部韧带样纤维瘤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韧带样纤维瘤又叫侵袭性纤维瘤,该病形态上表现良性,而其生物学行为属于低度恶性,以浸润性生长和易于局部复发为特征,但不转移[1]。本文报道1例复发的韧带样纤维瘤,并复习相关文献,对该病的诊治总结如下。

    作者:杨柳;任佳;刘世喜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叉头蛋白3在鼻咽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叉头蛋白3(FoxP3)在鼻咽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调节性T(Treg)细胞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 P )法检测Fo x P3在57例鼻咽非角化鳞状细胞癌和22例鼻咽部黏膜慢性炎症中的表达情况及CD8在鼻咽癌中的表达。结果在鼻咽癌组中FoxP3阳性Treg细胞数(105.05±52.22)显著高于鼻咽部黏膜慢性炎症(6.35±6.06),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P3阳性Treg细胞的数量与患者性别及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在鼻咽非角化鳞状细胞癌中,FoxP3阳性Treg细胞的增殖可能抑制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并为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提供良好的环境。

    作者:张志兴;马韵;刘懿霄;徐华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胆碱能抗炎通路疼痛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疼痛是目前临床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症状或疾病,它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神经末梢(伤害性感受器)受到了各种伤害性刺激(物理或者化学)后,通过传导系统(脊髓)传至大脑中枢而引起疼痛感觉。同时,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的发生、发展具有调控作用。胆碱能抗炎通路(cholinergic anti-in-flammatory pathways ,CAP)是新发现的一条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由迷走神经介导的拮抗炎性反应下行的调节通路,它通过迷走神经及其递质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 ACh)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机体在受到强烈应急刺激时通过神经及其递质的作用,抑制其炎性反应[1]。ACh介导通过烟碱型受体(N受体)和毒蕈碱型受体(M 受体)在各种生理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通过乙酰胆碱酯酶的降解来控制受体的活动。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和胆碱脂酶抑制剂统称为拟胆碱药,具有抗伤害作用和镇痛效果。本文拟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文献来探讨胆碱能抗炎通路调节疼痛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康乐(综述);简道林(审校)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CRP水平及基因多态性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的关系

    目的探讨中国苏南地区汉族人群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CRP基因C+1444T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了227例A M I患者(A M I组)和161例非冠心病者(对照组)的CRP基因C+1444T多态性,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CRP水平。结果 AMI组CRP基因C+1444T型分布频率为CC 82.38%、CT 17.62%、T T 0%;对照组分别为CC 86.96%、CT 13.04%、T T 0%,两组基因型分布频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基因型之间的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苏南地区汉族人群的CRP基因C+1444T多态性不增加AMI的易感性,并且不影响其血清CRP水平。

    作者:杨海涛;何国平;戚传平;许联红;钱亿超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性病门诊开展干预性预防服务的研究

    目的探讨在性病门诊开展预防服务并评价其效果。方法由重庆市5家医疗机构的性病门诊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对入选就诊者进行问卷调查,开展健康干预服务,发放特制的预防服务包,在性病门诊候诊区域张贴健康知识宣传。就诊者复诊时再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性病预防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安全套使用情况。结果96.4%的患者在初诊时接受过性病、艾滋病相关的预防知识干预,其中有84.1%的人是通过医生所提供的咨询服务所获得的知识。初诊干预后安全套使用率为60.9%,远高于初诊时的17.4%。结论就诊人群满意在性病门诊开展干预性预防服务,他们的相关知识改善和不良行为的改变效果明显。

    作者:雷山川;吴音;王千秋;王苏平;薛茂;吴国辉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 h17细胞平衡的变化

    目的观察外周血调节性T (T reg )细胞/T h17细胞平衡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体内的变化。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性病科诊治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28例纳入观察组,同期选取健康人30例纳入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外周血 Treg 细胞、Th17细胞、相关特异性转录因子 Foxp3及 ROR-γ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外周血T reg细胞比例[(34.02±12.31)%]高于对照组[(21.86±8.24)%,P<0.05],观察组外周血 T h17细胞比例[(3.08±2.17)%]低于对照组[(9.13±1.96)%,P<0.01];观察组CD4+ T细胞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量[(2946.35±995.63)]高于对照组(2468.74±869.63,P<0.05),ROR-γ表达量(1438.29±659.31)低于对照组(1831.25±426.37,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存在T reg细胞/T h17细胞失衡,这种机体细胞免疫抑制可能是导致梅毒患者产生血清固定的原因。

    作者:杨海晶;王飞;董正邦;潘永正;张敬东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黏附因子CD44的活化状态及其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CD4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4)指白细胞分化抗原簇第44号,是一类重要的黏附分子,广泛分布于细胞表面,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1]。不同细胞表面CD44与透明质酸(H A )结合活性不同,活化状态存在很大差异。许多正常细胞表面CD44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而许多肿瘤细胞表面CD44处于高度活化状态,能与其主要配体 H A 结合,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等[2-6]。目前,有关CD44活化的调控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但随着对CD44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与肿瘤的关系越来越受关注,特别是以CD44为靶点进行肿瘤靶向治疗已经成为肿瘤研究的焦点[7-9]。本文对CD44分子活化状态及其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侯利丹(综述);高锋(审校)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联合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体结膜带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该院眼科收治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9例(24只眼),男11例(14只眼),女8例(10只眼)。均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带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联合应用0.02%丝裂霉素C浸湿棉片贴敷巩膜暴露区3 min ,随访6~12个月。结果1例于术后51 d出现伤口区结膜肉芽肿,表面麻醉下剪除,烧灼止血,球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0.2mL,随访6个月无复发。其余18例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中采用自体结膜带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是一种较好的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方法,能有效降低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率。

    作者:徐卫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影像导航鼻内镜系统在不同慢性鼻窦炎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影像导航进行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与传统鼻内镜手术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81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在影像导航下行鼻内镜手术(导航组),与111例慢性鼻窦炎传统鼻内镜手术患者(非导航组)在疗效、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Ⅰ、Ⅱ型鼻窦炎导航组与非导航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鼻窦炎导航组与非导航组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与非导航组并发症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ller气房、Onodi气房非鼻丘气房导航组与非导航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丘气房额隐窝或额窦区的解剖畸形导航组与非导航组总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Ⅲ型慢性鼻窦炎、慢性额窦炎患者,应用影像导航鼻内镜手术是合理的选择,能提高手术疗效及精确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忠万;方红雁;高明华;何丹;李劲松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根据W H O标准:发达国家65岁以上、发展中国家60岁以上者为老年人,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或60岁以上达到10%即为老龄化社会,当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或超过14%时,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超老龄社会”[1]。目前,美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12.5%左右,2050年将达到20.7%,其中,8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1800多万,是1995年的6倍[2]。欧盟委员会发表的欧盟人口绿皮书显示,2005~2030年,欧盟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增加52.3%。日本虽然到1970年才达到老龄化国家标准,但是,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7%上升到14%所用时间比欧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短,已处于超老状态。在全球老龄化的同时,中国也不例外。《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老年人将增至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占老年人口的12.37%[3]。

    作者:沈军;肖明朝;杨萍萍;李立伟;车小雯;李飞燕;王聪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常见死亡原因及其性别、年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心血管内科死亡病例资料,分析其心血管疾病罹患情况、直接死亡原因及其性别、年龄差异。结果(1)181例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中,冠心病(115/181,64%)和高血压(96/181,53%)是常见的基础疾病,肺部感染(104/181,57%)是常见的并发症。(2)基础疾病罹患情况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0岁以上心血管死亡患者基础疾病以冠心病、高血压为主;随年龄增加,并发肺部感染的比例逐渐增加。(4)死亡的直接原因,前3位的分别是心源性猝死(44/181,24.3%)、多器官衰竭(24/181,13.3%)、心源性休克(24/181,13.3%)。结论加强老年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特别是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诊疗管理,加强心血管疾病人群肺部感染的治疗干预,在诊疗中重点保护靶器官功能,可能降低心血管住院患者病死率。

    作者:刘浩宇;常广磊;段芹;张冬颖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SAAC联合CPR对心脏骤停家猪模型复苏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持续腹主动脉按压(SAAC )联合单纯胸外心脏按压(SCC )对心脏骤停家猪模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复苏成功率及24 h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将20只健康家猪分为2组:标准心肺复苏组(S-CPR),复苏过程中采用SCC ;SAAC心肺复苏组(SAAC-CPR),复苏过程中采用SCC联合SAAC。经右心房内电极交流电刺激诱发心室颤动建立心脏骤停模型,经历9 min未干预间期后进行心肺复苏。两组均先予 SCC ,30 s后 SAAC-CPR组加以SAAC。观察并比较两组PETCO2、冠状动脉灌注压(CPP)、ROSC率、复苏成功率及24 h生存率。结果 SAAC-CPR组 PET-CO2[(22.50±3.17)mm Hg]明显高于该组SCC时期[(11.80±2.57)mm Hg]及S-CPR组SCC时期[(13.40±3.53)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AC-CPR组CPP[(50.30±6.49)mm Hg]亦明显高于本组SCC时期[(14.12±3.01)mm Hg]及S-CPR组SCC时期[(14.62±2.59)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PR组3只和SAAC-CPR组9只动物均在3次以内除颤后恢复自主循环,经10 min ROSC期后复苏成功并经历24 h生存;SAAC-CPR组ROSC率及复苏成功率及24 h生存率明显高于S-C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动物行尸体解剖均未发现腹腔内脏器损伤。结论 SAAC联合SCC可提高心脏骤停家猪模型PETCO2、冠状动脉灌注压、ROSC、复苏成功率及24 h生存率,有利于心肺复苏且安全并易于操作。

    作者:冉启华;刘亚华;周满红;周静;刘兰;肖梦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鼓室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M eta分析

    目的客观评价鼓室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SOM )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维普数据库,收集关于鼓室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SOM 的相关文献。严格制订纳入和排除标准后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对纳入的文献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5个随机对照研究(RC T )共615耳纳入研究。在5个对照研究中,治疗组(鼓室注射曲安奈德+盐酸氨溴索)的疗效和对照组(鼓室注射地塞米松+盐酸氨溴索)比较:OR(95% CI)为4.25(2.71,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个对照研究,治疗组(鼓室注射曲安奈德+盐酸氨溴索)与对照组(鼓膜置管)的疗效及并发症比较:OR(95% CI)1.67(0.61,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32)及OR(95% CI)0.16(0.03,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在SOM的治疗中,鼓室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的疗效优于地塞米松联合盐酸氨溴索;鼓室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的疗效与鼓膜置管相当,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鼓膜置管。因此,鼓室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SOM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薛莲;周建荣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PES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对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PES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用蛋白印迹法检测PES1在卵巢癌组织以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肿瘤组织中 PES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转染FLAG-PES1的CAOV-3和 ES-2细胞培养液的 VEGF分泌量分别由(178.0±11.8) pg/mL和(309.5±18.5)pg/mL上升到(375.0±18.3)pg/mL和(633.2±25.7)pg/mL ,VEGF分泌量明显升高(P<0.01);而且VEGF 相对mRNA水平也分别上升了约1.8倍和2倍(P<0.01);蛋白印迹法结果表明,PES1过表达能升高这2种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转录激活活性检测表明,PES1对调节VEGF的转录没有直接影响。将HIF-1αSiRNA与FLAG-PES1共转染CA-OV-3和ES-2细胞后,蛋白印迹法结果表明,HIF-1αSiRNA能明显抑制PES1引起的 HIF-1α升高,同时VEGF的分泌量和mR-NA水平也被明显抑制。结论 PES1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

    作者:江絮萍;叶泓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3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该院治疗的3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面部疼痛完全消失。随访6~24个月,2例复发,轻微疼痛,口服卡马西平后疼痛可控制。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明显,可以作为首选外科治疗方法。

    作者:郑捷敏;闫宪磊;陈家康;黄河清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联合纤溶酶注射液首日100 U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静脉滴注,第2天起200 U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静脉滴注,共14 d;对照组40例,单用纤溶酶,剂量及用法同治疗组。治疗前后监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7、14、30、90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作者:熊联强;钟华;陈莉;李颖;汪顺利;伍绍强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前列腺神经内分泌癌2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前列腺神经内分泌癌是临床罕见疾病,其治疗方案国际上尚未统一,现将本科室近期收治的2例前列腺神经内分泌癌诊断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任轲;苟欣 刊期: 2013年第27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