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焕;吴修文;吴炜;张勇;万千雪;金星;徐淑秀;彭曦
目的 了解妊娠期妇女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重庆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38例妊娠期妇女并发桡骨茎突腱鞘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特点.结果 轻微疼痛2例,中度疼痛23例,重度疼痛13例.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1.34±0.9)分低于治疗前VAS评分[(5.94±1.2)分].结论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均能获满意的疗效.
作者:林芸;晏铮剑;冉素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甘桔冰梅片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本院门诊诊治的慢性咽炎患者5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n=300)给予甘桔冰梅片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n=240)给予银黄含片加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30 d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2%)高于对照组(79.6%),P<0.05.结论 甘桔冰梅片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咽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孟胜环;李翠乔;马金莹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小型猪经皮肾镜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健康雌性(阉割)荣昌小型猪32只,术中予以静脉泵入枸橼酸苏芬太尼3~4 μg·kg-1·h-1、咪唑安定0.15 mg·kg-1·h-1和盐酸氯胺酮15~20 mg·kg-1·h-1维持麻醉,观察麻醉效果.结果 小型猪麻醉诱导、维持和苏醒时间分别为(4.9±0.5)、(120.3±11.5)、(104.9±10.5)min;术中小型猪心率、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分别为(103.9±8.8)次/min、(21.0±3.4)次/min、(96.8±1.8)%.结论 应用枸橼酸苏芬太尼、咪唑安定和盐酸氯胺酮复合麻醉具有麻醉效果好、操作简便、安全性高,且无需气管插管的优点,是建立小型猪经皮肾镜模型实验中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阮定红;于文春;杨秀江;龙平华;邱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比较两种外展枕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行THA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实验组使用引进的新技术梯形外展枕,对照组为改良后的外展枕.比较两组外展枕用于THA后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翻身时间(5~10)min、侧卧耐受时间(10.0±1.3)min,舒适度(31.2%)和满意度(65.0%),与对照组[分别为(3~5)、(30.0±2.1)min、56.2%和9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后的外展枕更利于THA后的患者.
作者:贾尚琼;徐支南;李舜尧;蒋丽华;罗红梅;王丽晖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单侧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1年9月该院经单侧入路PK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26例(28椎)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后24 h和15 d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4±0.7)、(2.3±0.8)分]低于术前[(7.8±0.7)分],P<0.05.术后24 h、15 d伤椎前缘平均高度[(19.6±3.2)、(19.5±3.0)mm]和椎体中线平均高度[(21.1±3.6)、(21.1±3.3)mm]及伤椎Cobb's角(12.8°±2.8°、13.1°±2.9°)与术前[(15.5±4.1)mm、(17.9±3.8)mm、26.8°±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PK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止痛效果好、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且手术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庞彬;钟传礼;翁玄 刊期: 2012年第15期
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papillary glioneuronal tumor,PGNT)是一种极为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2007年其被列为新的独立性疾病,属混合性胶质神经元肿瘤类.自1998年Komori等[1]首先报道并命名9例PGNT以来,目前国内外报道也不多.现将2008年10月本院收治PGNT患者1例的手术治疗效果及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刘翔宇;王汉东;樊友武;李劲松;王海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输尿管阴道瘘的病因及外科处理方法.方法 选择2002年8月至2010年8月四川省南充市身心医院和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输尿管阴道瘘患者32例,按治疗方法分成两组,A组8例,采用内镜治疗;B组24例,采用输尿管膀胱再吻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Ⅰ期治愈率A组(50%)低于B组(95.8%),P<0.05.结论 输尿管膀胱吻合术效果明显优于内镜治疗.
作者:李晓荣;伍季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全身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0例临床确诊的MM患者行SPECT及X线平片检查,将二者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0例患者共207个病灶中,SPECT阳性检出率为80.19%,X线平片阳性检出率为60.87%,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27,P<0.01).核素显像对肋骨病灶的显示较X线更敏感(χ2=29.93,P<0.05),而颅骨病变则更适合行X线检查(χ2=27.84,P<0.01).结论 SPECT全身骨显像对MM的诊断及疗效的监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娜;宋丽萍 刊期: 2012年第15期
脊神经根卡压综合征(spinal nerve root entrapment syndrome)的概念先由Arnoldi等[1]在1976年提出,用于涵盖一系列主要表现为神经根性症状的脊柱疾患.这在早期影像学检查手段缺乏、只能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判断出脊神经根被压迫进行诊断和决定手术治疗中起到积极的作用.随后,一些造成神经根卡压的疾病及神经根卡压的影像学证据被明确,从而一度很少用脊神经根卡压综合征这个诊断,更多地使用如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神经根型颈椎病等疾病诊断.近年来,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不少微创脊柱外科医师逐渐认识到,不同疾病及创伤引起的神经根性机械压迫为共同临床病理表现时,采用相同的微创减压技术即可获得显著疗效.基于此,神经根卡压综合征又开始受到重视.
作者:邓忠良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经电磁导航引导下进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该技术的应用和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该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21例(26个椎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患者椎体高度[(2.2±0.3)cm],Cobb's角[(7.6±4.5)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2.3±0.8)分]、活动能力评分[(1.3±0.8)分]与术前[分别为(1.8±0.5)cm、(28.6±3.5)度、(8.0±1.5)、(2.3±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在电磁导航引导下进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手术时间短,疗效满意,而且视野清楚,减少人体X线辐射量,使手术变得更加安全.
作者:邹文;朱美忠;胡天志;陈滔;张波;邓忠良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己酮可可碱(PTX)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脾、肾血流量和存活率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只.对照组和治疗组大鼠经右股动脉10 min内放血至平均动脉压(MAP)为(40±2.0)mm Hg,此后间断放血或回输血以维持此血压水平1.5 h,以4倍失血量的乳酸复方乳酸钠(LR)复苏休克大鼠,复苏量于1 h内经右颈外静脉由微量泵均匀泵入;治疗组大鼠于复苏45 min后经右颈外静脉插管按30 mg/kg加用PTX治疗,并以此时作为时相起点,治疗剂量PTX由生理盐水配成4 mL,其半量于5 min内均匀泵入,余量即2 mL于90 min由微量泵均匀泵入;对照组相应时间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3组大鼠4.5、6.5 h肝、脾及肾脏器官的血流量及8、16 h的成活数.结果 治疗组大鼠肝、脾及肾脏器官的血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TX显著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LR复苏后肝、脾、肾脏器官的血流量,增加实验动物的存活率.
作者:邓志龙;张晓星;李邦春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联合用药在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该院血液科采用联合用药方法治疗IFI的血液病患者4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治疗有效率(57.1%)低于良性血液病患者(74.1%),P<0.05.接受化疗患者的治疗有效率(53.3%),低于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治疗率(76.9%).结论 联合抗真菌治疗在血液病患者中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是可行、有效的,且耐药性好.
作者:郑玉荣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该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女性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2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取外周血20 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以CD133/CD34、CD13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双荧光标记鉴定细胞,CD34/CD133/VEGFR2三荧光标记流式检测内皮祖细胞数量.结果 实验组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表达阳性率(3.18±1.97)%较对照组(20.56±4.37)%低(P<0.05).结论 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
作者:周培媚;路永红;熊霞;姚丽萍;顾兰秋;树瑜;陈前明;吴波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外固定与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效果对比.方法 选择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该院收治的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96.7%)高于对照组(76.7%),P<0.05.结论 外固定用于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治疗效果优于内固定的治疗效果,降低了后遗症的发生率,促进了患者康复进程.
作者:马海民;韩宝忠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重组人小肠三叶因子(rhITF)对烧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小鼠模型,将10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n=8)、烧伤对照组(B组,n=32)、肠三叶因子灌胃给药组(IG组,n=32)和rhITF皮下注射组(SC组,n=32).观察伤前及烧伤后 1、3、5、7 d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及不同途径给予rhITF对其的影响.结果 烧伤后肠黏膜损伤指数、通透性、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明显高于C组,而肠上皮细胞增殖指数和肠黏膜厚度则显著降低.与B组比较,IG组和SC组小鼠的损伤指数、通透性和DAO活性明显降低(P<0.05),黏膜厚度显著增加(P<0.05).与SC组比较,IG组的疗效更明显(P<0.05).结论 rhITF能有效减轻烧伤后肠道损伤,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通过胃肠途径给予肠三叶因子的疗效更佳.
作者:王焕;吴修文;吴炜;张勇;万千雪;金星;徐淑秀;彭曦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肥大细胞、神经纤维在先天性肠无神经节细胞症(HD)患者不同肠段中有无数量及形态变化以及在HD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0例HD患者肠组织标本为实验组.选择10例尸检患儿(死于非消化道疾病)直肠标本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甲苯胺蓝化学染色法、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复合染色法处理,显微镜观察肥大细胞及神经纤维的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 镜下肥大细胞主要集中在肠段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与神经纤维毗邻,HD患者痉挛段肥大细胞较对照组及扩张段明显增多(P<0.05),脱颗粒明显,黏膜下层S-100阳性神经纤维表达增强(P<0.05),肥大细胞密度与神经纤维的密度及面积具有相关性(r=0.573,P<0.01;r=0.514,P<0.01).结论 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关系密切,两者的变化及相互作用在HD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士奇;金先庆;朱进;张艳;丁雄辉;孙艳辉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经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10月至2009年12月该院采用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或同时椎管减压)治疗的56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骨折椎体为T10~L2.手术中先徒手置钉,共置钉200枚,然后透视检查,位置不良20枚(约10%),位置不良者调整.结果 经10~24个月随访,椎体高度由术前的前缘平均30%和后缘80%恢复到术后的前缘90%和后缘98%;Cobb角由术前平均21°,恢复为术后平均2°.脊髓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好转5例,其余30例均获得良好效果.结论 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是一种操作简单、有效的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文坤树;蒋波;蔡勇平;张家金;高新民;高劲松 刊期: 2012年第15期
心搏呼吸骤停是临床紧急的危险情况之一,而多种心脏疾病均可以导致患者发生心搏呼吸骤停[1].近年来随着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的逐年增多,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人口死亡的首要原因,触电、窒息、溺水及某些药物中毒等也可发生心搏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发生心搏呼吸骤停时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措施.临床护士必须熟练掌握CPR技术[2].然而,目前的复苏成功率依然很低,即使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心肺复苏术的成功率尚不及5%,而中国则不到1%.在部分医院,临床护士仅在学校学习过CPR技术,毕业后很少参加CPR技术的模拟培训,对这项技术常感到不自信,甚至不会实施有效的CPR[3].
作者:朱英华;董荔 刊期: 2012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3种术式治疗严重Pilon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该院收治的严重Pilon骨折患者41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A组18例,采用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法;B组8例,采用分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法;C组15例,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法.比较3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B组优良率(75.0%)略高于A组(72.2%)和C组(73.3%).结论 采用分期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优于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和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
作者:罗逸林;陈业平;邓忠良 刊期: 2012年第15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人们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造就一批综合素质全面,技术水平过硬,专科护理水平较高的专业护理人才,已成为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与方向[1].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为适应重症治疗建立的特殊护理单元.本院ICU自2007年起担任本市ICU专科护士培训班的理论授课和临床培训,2009年以来开始探索培养临床专科护理人才的实用模式,由此建立了专科培训团体,丰富并完善了培训课程体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曾登芬;杨文群;程丽霞;黄青青 刊期: 2012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