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实习生医院感染知识知晓调查

陶红英;郑曦孜;刘建云

关键词:临床实习, 医院感染, 知识
摘要:目的 了解临床实习生对医院感染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2011年1~7月在该院实习的157名临床实习生进行调查.结果 临床实习生对医院感染的概念知晓率平均为51.59%,手卫生定义知晓率平均为45.22%,消毒灭菌及隔离知识知晓率平均为54.14%,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知晓率平均为24.20%.结论 临床实习生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不全面,应加强实习生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托吡酯片单药对小儿癫痫的疗效以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托吡酯片单药对小儿癫痫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该科收治的小儿癫痫患者81例,采用总结回顾分析法,将患儿的临床资料搜集、整理,并分析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81例接受治疗的癫痫患儿中,完全控制发作49例(60.49%),显效10例(12.35%),有效5例(6.17%),无效17例(20.98%),总有效率为79.01%.其中11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58%,全部患儿均食欲下降,其中兴奋易怒和性格改变5例,体质量下降3例,睡眠不安2例,嗜睡1例,多汗1例,记忆力下降1例,均无泌尿系统结石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托吡酯片治疗对多种类型癫痫患儿安全、有效,且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娟;李祥丽;黄美颖;谢新星 刊期: 2011年第36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SP-D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患者血浆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SP-D)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住院治疗时及治疗后获得缓解的患者69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SP-D浓度,同时进行血常规检测.检测4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 AECOPD及稳定期COPD患者血浆SP-D平均浓度分别为(183±86)、(126±72)ng/mL,对照组为(96±47)ng/mL,AECOPD与稳定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ECOPD患者血浆SP-D阳性率为85.50%,与WBC、中性粒细胞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浆SP-D可作为AECOPD诊断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作者:吴友茹;陈明勇;李惠 刊期: 2011年第36期

  • 新生儿重型药疹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女,17 d,因全身皮疹5 d入院.入院前5 d,患儿于当地医院住院期间出现红色斑丘疹,初为颜面部,后逐渐延及躯干、四肢、手足心,部分为黄色结痂,颜面部肿胀明显,伴发热,体温高38.8 ℃,无咳嗽、气促、发绀,无腹泻,血常规白细胞明显增高,先后予美洛西林、头孢米诺、头孢硫脒、五水头孢唑啉抗感染,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0 mL、地塞米松3 mg、钙剂1次对症处理,体温下降,皮疹仍明显,转入本院,门诊以麻疹样红斑收入院.查体:体温37 ℃,呼吸47次/分,心率140次/分,体质量3 500 g,神清,面部、躯干、四肢密集分布浸润性红斑(封3图1),边界清楚,心、肺、腹无阳性体征,四肢肌张力可,原始反射顺利引出.

    作者:罗吉平;华子瑜 刊期: 2011年第36期

  • 血清Periostin表达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Periostin蛋白在鼻咽癌患者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87例鼻咽癌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分级、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每例患者采集手术前、后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患者血清Periostin蛋白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65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作为对照.结果 鼻咽癌患者血清Periostin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患者血清Periostin蛋白水平与患者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术后患者血清Periostin蛋白水平显著下降,但仍高于健康志愿者.化疗不影响血清Periostin蛋白水平.结论 鼻咽癌患者血清periostin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者,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淋巴结转移相关.

    作者:刘强;陈登巨;吴健;刘收厚 刊期: 2011年第36期

  • 根本原因分析法在医院感染病例错报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医院感染病例错报原因,探讨提高病例上报准确率的方法及对策.方法 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对413例确定为错报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培训不够、临床医生认识不足及观念不正确是造成医院感染病例错报的根本原因.结论 RCA是减少医院感染病例错报的有效保证.

    作者:成瑶;刘丁;黄庆宁;方清永 刊期: 2011年第36期

  • 浅析医学期刊编辑人员的素质教育

    医学期刊是医学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编辑人员的素质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医学期刊的编辑质量,是医学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医学期刊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如何提高医学期刊编辑人员的素质就成了医学期刊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

    作者:康琳;丁宗贤 刊期: 2011年第36期

  • 饮食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饮食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7月302例拟行LC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1例,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饮食按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术前禁食6 h,禁饮2 h,术后生命体征平稳麻醉完全清醒后开始进食,术后24 h逐渐过渡到普食,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误吸、术后不适及康复情况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肠鸣音恢复快、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明显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C患者围术期加强饮食干预更有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王小梅;李娟;秦德芳 刊期: 2011年第36期

  • 肠道去污剂联合疗法对肝硬化患者治疗作用分析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和血清内毒素水平的变化,探讨肠道去污剂对肝硬化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内毒素水平及肝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肝硬化患者随即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和肠道去污剂联合疗法(治疗组)两组,在入院后第1、14天分别予以Child-Pugh评分,并测定血清内毒素及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排出比(L/M),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分析肠黏膜通透性与血清内毒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肝硬化患者Child-Pugh评分自入院后呈递减趋势.治疗第14天,治疗组Child-Pugh评分、尿液L/M和血清内毒素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黏膜通透性与血清内毒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肠道去污剂联合常规保肝治疗可以有效保护和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屏障功能,降低内毒素的水平,对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作者:覃慧敏 刊期: 2011年第36期

  • 中医院门诊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现状调查

    目的 调查门诊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探讨有效的手卫生执行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抽取222名门诊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观察各专业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和手卫生方法的正确率,比较分析门诊各专业、各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结果 不同专业间门诊护士手卫生依从性高(51.68%),医技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较低(25.77%);不同科室间比较;儿科手卫生依从性高(52.27%),其次是口腔科(52.08%),而针灸科、内科诊室及辅助科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较低,分别为28.34%、28.21%、26.79%;操作后较操作前手卫生依从性高,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的手卫生执行好,依从率为100%,其次为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后,依从率为83.05%.结论 手卫生制度是防止医院感染重要的措施之一,有效的监督对于确保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落实非常重要,应从制订规范、加强培训教育、督导检查及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等方面保障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作者:陈红;宁亚利;孙薇 刊期: 2011年第36期

  • 姜黄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GR和NMDAR-NR1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皮质激素受体(GR)和NMDAR-NR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SD大鼠72只(体质量220~250 g),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Sham组)、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损伤组(CCI组)、CCI+溶剂组(SC组)、CCI+姜黄素100 mg/kg组(Cur100组).SC组和Cur100组大鼠在坐骨神经结扎后,分别腹腔注射溶剂或100 mg·kg-1·d-1姜黄素,至术后14 d.于术前2 d 和术后1、3、5、7、10、14 d 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术后3、7、14 d取大鼠术侧L4、L5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GR和NMDAR-NR1表达情况.结果 与Sham组相比,CCI组术后TWL、MWT明显降低(P<0.01),术侧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内GR和NMDAR-NR1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CCI组相比,Cur100组大鼠TWL和MWT明显提高(P<0.05),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GR和NMDAR-NR1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姜黄素可通过抑制脊髓背角和背神经根节GR和NMDAR-NR1的表达而减轻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作者:余相地;柯齐斌;汤和清;陈春;陈明全;侯俊;方为 刊期: 2011年第36期

  • 重症监护病房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暴发调查与控制

    目的 探索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两个重症监护病房(ICU)2010年8月1周内发生的8例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结果 两个ICU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例次感染率由28.12%下降到12.50%.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从35.0%上升到80.0%.结论 医疗设备污染及医务人员的手污染可能是这次感染暴发的主要传播途径,强化手卫生、环境及设备消毒能有效控制ICU医院感染暴发.

    作者:刘晞照;郭晓华;谭明伟;李兴挺;饶俊莉 刊期: 2011年第36期

  • 一种自制速干手消毒剂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甘油乙醇免洗手消毒剂的临床实验效果,为产品推广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临床医务人员采用普通肥皂洗手和3种速干手消毒剂(甘油乙醇免洗手消毒剂、3M公司爱护佳免洗手消毒液、洗得宝牌手消毒凝胶)进行卫生手消毒,并比较4种方法的效果.结果 采用普通肥皂洗手法及3种速干手消毒剂处理前、后手部细菌菌落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甘油乙醇免洗手消毒液的消毒效果优于其他3种方法,其余3种方法效果均能达到卫生部相应标准,其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甘油乙醇免洗手消毒剂杀菌效果好,价格低廉,有润肤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速干手消毒剂.

    作者:吴淑梅;陈小勇;王晓波;陈庭明;钱敏;吴清 刊期: 2011年第36期

  • 体外生产血小板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是骨髓巨核细胞系统分化的终末细胞,在止、凝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出血,常常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对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措施是输注供者血小板,目前还没有满意的血小板代用品.血小板的来源较其他血液细胞和成分相对困难,且不易保存,易主动活化,导致临床上血小板长期以来供不应求.国内外不少学者在积极探索如何通过造血干细胞体外培养生产血小板,以从根本上解决临床血小板供不应求的问题.现将这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陆华 刊期: 2011年第36期

  • 两手抓三满意在新形势下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在医院这个组织系统中,护士长工作起着承上启下、沟通左右的作用;是主任的左右臂,是科室的主要经营者;既要组织、领导科室的护理工作,又要管理科室的行政事务,可以说护士长对科室的发展举足轻重[1].在今天严峻的医疗市场中,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护士长角色的日益增多、护理知识的日益更新、患者法律意识增强、医院的绩效考核、床护比不足、如何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等给护理管理者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

    作者:徐灵莉 刊期: 2011年第36期

  • 临床实习生医院感染知识知晓调查

    目的 了解临床实习生对医院感染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2011年1~7月在该院实习的157名临床实习生进行调查.结果 临床实习生对医院感染的概念知晓率平均为51.59%,手卫生定义知晓率平均为45.22%,消毒灭菌及隔离知识知晓率平均为54.14%,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知晓率平均为24.20%.结论 临床实习生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不全面,应加强实习生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作者:陶红英;郑曦孜;刘建云 刊期: 2011年第36期

  • 甘草酸18α体辅助治疗阿昔洛韦致急性肾衰竭73例

    目的 探讨甘草酸18α体对阿昔洛韦所致急性肾衰竭(ARF)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10年7月在重庆市綦江县人民医院内科经肾组织活检病理证实为阿昔洛韦所致ARF的患者122例,按是否使用甘草酸18α体治疗分为甘草酸组(73例)和对照组(49例).收集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甘草酸18α体以外的其他药物使用情况、平均透析时间(AH)和住院日,以及首次进行血液透析(HD)前和出院前后一次肝、肾功能,血常规,24 h尿蛋白,尿沉渣红细胞计数等,并对两组患者的上述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甘草酸18α体以外的其他药物使用情况方面均具有可比性.首次HD前甘草酸组和对照组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AST、ALT、WBC、PLT、Hb、24 h尿蛋白、尿沉渣红细胞计数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前后一次的肝、肾功能和24 h尿蛋白均恢复正常,WBC、PLT、Hb与首次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甘草酸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分别为(6.70±4.40)、(8.20±5.10)个/μL,较首次检查结果显著降低(P<0.01).甘草酸组的AH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甘草酸18α体可作为治疗阿昔洛韦引起ARF的有效辅助手段.

    作者:彭忠;李兴泉;李开龙 刊期: 2011年第36期

  • 52例急性白血病患儿长期存活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长期存活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长期存活5年以上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可能影响长期存活的相关因素.结果 52例急性白血病患儿5年以上长期存活者中,29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其中27例第一疗程诱导化疗即达完全缓解(CR),4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1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2例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AL),1例第一疗程CR,1例第二疗程CR;21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8例第一疗程CR,3例第二疗程CR,其中6例行allo-HSCT,1例行auto-HSCT.2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应用阿糖胞苷、甲氨蝶呤(MTX)及地塞米松三联鞘内注射治疗后缓解.结论 儿童白血病类型、发病年龄、发病时白细胞总数、第一疗程CR等是影响急性白血病患儿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对难治性白血病患儿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可明显提高疗效.

    作者:朱丽丹;孔佩艳;刘红;李杰平;赵艳 刊期: 2011年第36期

  • 微创经皮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 对22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微创经皮拉力螺钉内固定辅助石膏外固定治疗.结果 22例术中闭合复位全部成功,均达到了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全部获随访,时间6~18个月按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定,优17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5.5%.结论 微创经皮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出血少、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安全、可靠,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胡晒传 刊期: 2011年第36期

  • 儿童手足口病住院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HMFD)住院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控制疫情扩散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1~7月来自渝东北8个区县儿童HMFD住院病例资料,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趋势,并与2010年比较.结果 2011年1~7月HMFD发病就诊率(14.30/10万)、重症率(2.84%)及病死率(0.79%)均较2010年同期发病就诊率(8.97/10万)、重症率(1.51%)及病死率(0.45%)明显上升,以万州区、云阳县、开县为主要发病地,以散居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1~3岁(平均2.37岁),患病男女性别比为1.81∶1.结论 HMFD疫情形势严峻,应切实加强HMFD的全民防病意识,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做好疫情监测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作者:谭明伟;刘晞照;郭晓华;熊德场;饶俊莉 刊期: 2011年第36期

  • 犬心房肌细胞分离及其L型钙通道电流检测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一种稳定可靠的犬心房肌细胞的分离方法,提高膜片钳的实验成功率并检测L型钙通道电流.方法 采用改良Langderoff灌流系统行主动脉逆行灌注,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插管的方法,获得单个心房肌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应用膜片钳全细胞模式记录L型钙通道电流.结果 分离细胞存活率为70%~80%,复钙后细胞存活率为30%~40%,耐钙细胞形态呈杆状,折光性强,横纹清晰,并能稳定记录L型钙通道电流.结论 改良Langderoff技术有助于稳定分离出存活率高、具有正常电生理特性的犬心房肌细胞,能用于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的研究.

    作者:邹帅;龙毅;范晋奇;周亚南;高大中;殷跃辉 刊期: 2011年第36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