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PO模拟肽类血小板生长因子研究进展

王崧;许杨;王军平;开丽

关键词:血小板, 血小板生成素, TPO模拟肽
摘要:1994年TPO被成功克隆及纯化.此后人们开始研制rhTPO和PEG-rhMGDF,并在多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进行了广泛临床研究.然而一些接受PEG-rhMGDF治疗的健康受试者产生了与内源性TPO存在交叉中和反应的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减少,PEG-rhMGDF和rhTPO的开发被迫停止.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十二指肠球部结石2例

    1 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69岁,因进食后呕吐5d入院.5d前患者出现进食后即呕吐,呕吐为非喷射状,呕吐物为未消化食物,酸臭味,无黄绿色液体,偶反酸、嗳气及烧心.饮水无碍.感头晕、心慌.

    作者:谭扬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致消化道出血27例胃黏膜组织中PGE2 水平分析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2 (PGE2)水平在冠心病应用阿司匹林致消化道出血患者胃黏膜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入选者胃液及组织匀浆中PGE2 的水平,消化道出血好转后再次检测.结果 冠心病应用阿司匹林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胃组织匀浆中PGE2水平较未出血者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出血控制后其PGE2水平亦明显低于未出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导致消化道出血与阿司匹林引起的PGE2下降有关,而且出血多发生在基础PGE2水平低的患者.

    作者:李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川崎病并发症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血管损伤机制.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66例KD患儿[KD组,其中冠状动脉病变(CAL)组18例,非冠状动脉病变(NCAL)组48例]、30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35例肺炎、扁桃腺炎、肠炎等其他疾病患儿(其他疾病对照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并同时检测C-反应蛋白(CRP)和血小板计数(plt).分别于急性期(发病10d内)和恢复期(病程5~7周)进行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选择大动脉短轴切面探测左、右冠状动脉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内径,剑下四腔心探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末端内径.冠状动脉损害诊断标准为小于3岁者大于2.5mm,4~9岁者大于3mm,10~14岁者大于3.5mm.结果 KD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D组CRP、plt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疾病对照组无明显差异;KD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疾病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plt计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与KD合并CAL有密切关系,两者升高反映了KD患儿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对预测CAL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阳明玉;秦静庭;杨方源;王昕;张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疗效,探讨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比61例(109例次)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的血小板计数,观察前后临床疗效.结果 (1)输入新鲜血小板后24h内,血液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2)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不同,淋巴瘤患者有效率为88.2%,白血病患者有效率为61.1%;(3)不同体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不同,随体重增加,有效率降低;(4)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增加而下降,有无并发症是影响血小板输注的一个因素.结论 血小板输注是防治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的有效措施之一,临床上血小板输注治疗应考虑个体化,减少重复输注,提高血小板有效输注率.

    作者:刘丹妍;陈方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1 966名干部体检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对1 966名干部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各病种人数、顺位、比例等,为进一步做好干部的医疗、保健和康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主要对体检对象的血压、血糖、肝肾功能、血尿酸、心电图、X线胸片、腹部B超、骨密度、内科、妇科等进行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 966名干部中检出患病人数为1 430例(72.74%),其中心血管疾病1 416例(72.02%),妇科疾病1 332例(67.75%),骨关节疾病986例(50.15%),胆道疾病583例(29.65%),高血脂症504例(25.64%),脂肪肝391例(19.89%),高血压243例(12.36%).结论 与生活方式、工作相关疾病如脂肪肝、高血脂症、高血压等已成为干部的主要病种.做好自我保健、加强锻炼、合理饮食和克服不良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另外定期健康体检也是早期防治疾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卓筠;刘启荣;傅泽敏;李家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创伤性肝损伤89例院内急救的诊断及治疗分析

    肝脏是腹腔内实质脏器中易受损器官之一,与其他脏器比较,难以控制的肝脏出血及其所致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率为10%~15%[1-2].创伤所致肝损伤大多同时并发全身多发性器官损伤[3].肝损伤治疗效果常与疾病诊断、病情变化和治疗方法的选择等有关,根据肝脏损伤级别及病情选择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提高生存率.本文根据本院肝胆外科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89例创伤所致肝损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肖连斌;陈康;廖锐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Ⅰ期腔道会师治疗尿道损伤42例

    目的 探讨急诊应用置管镜行腔内尿道会师对尿道损伤的治疗.方法 对42例尿道损伤患者使用置管镜通过尿道断端插入膀胱,而后沿镜鞘插入并留置尿管,完成尿道会师.术后3~8周拔尿管,随访3~22个月.结果 治愈21例,良好18例,失败3例.结论 置管镜腔内尿道会师治疗尿道损伤具有创伤小、费用低、操作相对简单等优点,适于急诊尿道创伤患者的治疗.

    作者:乔着意;孙丹宁;刘剑;王梅;王兴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联合检测血清VEGF、CA125和CEA对41例中晚期肺癌患者三维适形放疗疗效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中晚期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癌抗原125(CA125)和癌胚抗原(CEA)在三维适形放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或)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测定41例中晚期肺癌患者放疗前、后及放疗后2个月血清VEGF、CA125和CEA水平,以25例健康者测定值为对照.结果 肺癌组血清VEGF、CA125和CEA明显高于对照组,肺癌组VEGF、CA125和CEA在放疗后均低于放疗前(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VEGF、CA125和CEA对中晚期肺癌患者病情变化及估计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血清中VEGF、CA125和CEA水平与肺癌病情变化呈负相关.

    作者:马虎;柏玉举;李宁;杨卫兵;张廷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肠内营养研究进展

    随着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多胎儿、珍贵儿和未成熟儿降生,我国早产儿出生率已从1989年的4.15%上升至2005年的8.1%[1].随着医学科学及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我国早产儿存活率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其生存质量问题.

    作者:蒋静;钟晓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新生儿肺炎并发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27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病,以呼吸急促、发绀、呛吐奶为主要临床表现.血小板增多症是指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多为特征的疾病,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在临床上某些疾病状态下导致血小板升高,原发病治愈后血小板多能恢复正常.本科住院患儿中,新生儿肺炎并发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者并不少见,现将二者关系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李刚;吴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35例食管癌患者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临床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的高危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高危因素.结果 经χ2检验,实验组年龄大于65岁,吸烟指数大于400,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术前肺功能中、重度损害,手术时间大于5h,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年龄大于65岁,吸烟指数大于400,合并COPD,术前肺功能中、重度损害,手术时间大于5h及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是食管癌患者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高危因素.

    作者:马双慰;李向东;何明;周灵飞;鲜渝斌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检测腺苷脱氨酶和癌胚抗原鉴别诊断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

    目的 为鉴别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提供一种较快速和有参考价值的检测方法.方法 收集2007~2008年住院经胸膜活检确诊为结核或肿瘤的62例胸腔积液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其胸腔积液中腺苷脱氨酶(ADA)和癌胚抗原(CEA)检测结果.结果 结核性胸腔积液中ADA为(93.2±25)u/L,明显高于恶性胸腔积液者[(26.2±16)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恶性胸腔积液中CEA为(55.7±78)5μg/L,高于结核性胸腔积液者[(7.8±22)μg/L],P=0.013.结论 胸腔积液中ADA、CEA单独检测及其联合检测能为结核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李方知;谭毅刚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病变(PA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观察对象分为3组,对照组为40例踝臂指数(ABI)正常的健康者,糖尿病无PAD组为42例ABI≥0.9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PAD组为33例ABI<0.9的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3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超声检测参数;并对ABI和IMT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合并PAD组和糖尿病无PAD组IMT较高,颈总动脉阻力指数升高,舒张期大峰值流速及血流量明显下降,糖尿病合并PAD组IMT比糖尿病无PAD组高.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ABI与IMT呈明显负相关(r=-0.412,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颈动脉内膜增厚,当合并PAD时其颈动脉内膜增厚更加明显,2型糖尿病患者的ABI与IMT呈明显负相关.

    作者:钟树妹;范妍;郭经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阿托伐他汀对6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MMP-9、ET-1水平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斑块稳定性和内皮功能的作用.方法 选择60例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26例和治疗组(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20mg/d)34例.治疗2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后各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血清hs-CRP、MMP-9、ET-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减轻UA患者全身炎性反应,从而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作者:李靖;何照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26例Ⅰ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患者多层螺旋CT检查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Ⅰ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在不同旋转状态下多层螺旋CT扫描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对26例Ⅰ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者(患者组)及46例寰枢关节正常者(对照组)行寰枢关节静态中立位和功能左、右旋转位的多层螺旋CT扫描,各组扫描图像均做表面遮盖SSD法重建图像.测量两组寰齿前间隙(ADI)和寰齿侧间隙(LADS),并进行比较.结果 ADI变化:对照组静态中立位与功能左、右旋转位差别不大,患者组静态中立位与功能左、右旋转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P<0.01).LADS变化:对照组和患者组静态中立位与功能左、右旋转位比较,均无规律性.结论 寰枢关节静态中立位横断CT扫描对Ⅰ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的准确诊断意义不大.对临床怀疑有寰枢关节旋转固定者,应在常规横断CT扫描后,加做功能左、右旋转位状态下的多层螺旋CT扫描,有利于诊断Ⅰ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

    作者:段宗强;胡明宗;曹跃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15例Heubner回返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Heubner回返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5例(30侧)甲醛固定的尸头标本开颅取脑,在手术显微镜下,以离体人脑底面对Heubner回返动脉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观测.结果 本组39支Heubner回返动脉长度为(24.34±6.72)mm,直径为(0.72±0.33)mm.双支型、3支型以及较粗大单支型Heubner回返动脉常伴有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Heubner回返动脉以起源于前交通动脉及A1A2段近侧3mm者多(84.62%),尚有3支起源于眶额动脉.在空间位置上与大脑前动脉A1段以3种关系伴行进入前穿质,沿途发出穿动脉分布于视神经上部、视交叉外侧、嗅神经附近和额叶底面以及前穿质.结论 Heubner回返动脉出现恒定,但管径、数目及走行变异较大.详细了解回返动脉解剖学特点,对手术中神经血管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洪伟;李爱民;颜士卫;夏咏本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鼻面罩无创通气在上腹部手术全麻恢复期应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上腹部手术全麻恢复期应用鼻面罩无创通气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择期行上腹部手术全麻恢复期患者80例气管拔管后随机分为鼻面罩无创通气组(A组)及面罩吸氧组(B组)进行对照观察.所有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吸空气5min,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0%后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后吸氧3~5min,然后呼吸空气5min,动态监测SpO2情况,观察术后早期低氧血症、气道梗阻和呼吸抑制情况.A组行鼻面罩无创通气支持呼吸1h,B组拔管后给予面罩吸氧.所有患者拔管后即刻及拔管后1h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气管拔管后吸空气时SpO2下降明显,低氧血症发生率A组为50%,B组为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1,P=0.654),其中严重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1,P=0.446);气管拔管后发生气道梗阻A组为25%,B组为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2,P=0.412);两组患者拔管后即刻血气分析无明显差异,1h后A组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分压均优于B组.结论 上腹部手术全麻恢复期应用鼻面罩无创通气有积极的临床意义,能预防全麻恢复期低氧血症、气道梗阻等并发症,增加安全性.

    作者:杨明全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红细胞处理仪洗涤去甘油化与手工洗涤去甘油化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应用细胞洗涤机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效果.方法 比较洗涤机洗涤去甘油化与传统手工洗涤去甘油化处理Rh阴性冰冻红细胞的优越性.结果 细胞洗涤机去甘油化回收率高,缩短制备时间约2h,污染零风险.制品中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成分质量标准.结论 细胞洗涤机洗涤快捷,并能提高解冻去甘油化红细胞的质量,极大满足临床抢救用血需要.

    作者:武晓林;冯庆功;张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加替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下呼吸道感染56例疗效观察

    下呼吸道感染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加重期的重要诱因之一.作者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使用加替沙星治疗COPD下呼吸道感染患者56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姜长贵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电视纵隔镜辅助食管癌切除研究进展

    1959年Carlens[1]首次报道纵隔镜手术,主要用于上纵隔的探查和淋巴结摘除,由于当时所使用纵隔镜视野小、功能简单、操作不方便,因而此种技术发展较慢,一直未得到进一步扩大应用.

    作者:郭伟;赵云平;蒋耀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