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俊义;张耘
鼻腔异物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异物种类多种多样,其中以外生性类圆形异物多见,多滞留于鼻道前段.鼻腔异物经前鼻孔为常见,常因儿童的好奇玩耍,误将细小异物塞入鼻腔所致[1].到目前为止仍无一种理想的治疗器械,在治疗中,多数需由临床医师临时制作,如用回形针、齿科刮匙等,这些器械,虽可将异物顺利取出但总感到不太理想,当遇到大而光滑坚硬的物体时取出就非常困难,如果遇到小儿哭闹不予配合更容易发生将异物推向咽喉部而滑入气管内的危险.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作者使用牙龈分离器取出106例儿童鼻腔异物,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柴养倬;宋建明;顾同保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Proseal型喉罩与气管插管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时的优、缺点.方法 将30例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Proseal型喉罩组(PL组,15例)和气管插管组(TI组,15例).监测循环、呼吸功能、麻醉深度指数(CSI).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或置入喉罩1 min时(T1)、气腹满意后(T2)、呼之能睁眼时(T3)、拔管或取出喉罩1 min时(T4)测定并记录各监测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在T1、T3、T4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I组患者T1、T3时平均动脉压波动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气道压在T2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清醒及拔管或取出喉罩时潮气量组间、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I在T3、T4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oseal型喉罩较气管插管可明显降低心血管反应;对于短时间的CO2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Proseal型喉罩较气管插管未明显影响通气量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麻醉苏醒期较气管插管平稳,CSI能较准确监测麻醉深度,指导苏醒期麻醉处理及用药.
作者:梁汉生;冯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5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保肛手术45例,均采用Dixon术.结果 全组45例无手术期死亡,术后1年局部复发率为6.67%,均发生在Dukes C期.吻合口瘘1例,狭窄1例,经保守治疗愈合.术后3年生存率为73.3%(33/45).结论 绝大多数低位直肠癌患者接受保肛手术是可行的,可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杜俊义;张耘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腺苷脱氨酶(ADA)、乳酸脱氢酶(LDH)、胆固醇(TC)及血清-腹水清蛋白(SAAG)梯度在不同病因腹水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07例腹水患者进行ADA、LDH、TC及SAAG检测,并分析4种指标在不同腹水中的水平及意义. 结果 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肝细胞癌、腹膜结核及恶性肿瘤性腹水测定值分别为:ADA (4.3±1.2,10.4±2.5,6.2±1.9,32.3±12.8,15.4±7.2)u/L,LDH(51.4±23.2,94.2±38.7,63.1±25.2,174.3±68.6,630.2±281.5)u/L,TC(0.34±0.16,0.60±0.21,0.43±0.18,2.18±0.76,2.30±1.35)mmol/L,SAAG(22.4±6.7,17.4±6.0,20.8±5.3,6.53±3.28,8.27±4.51)g/L.结核性腹水ADA多高于30 u/L而LDH多低于400 u/L,恶性肿瘤则相反;结核及恶性肿瘤腹水TC均高于1.2 mmol/L而SAAG多低于11 g/L;肝细胞癌腹水指标接近于肝硬化.结论 联合检测ADA、LDH、TC及SAAG对不同病因腹水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任孟军;廖于;文静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8例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门诊及住院患儿进行彩超检查,并对其二维图像以及多普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其脐周及右侧腹腔内可探及椭圆形肿大的结节回声,其长径大者大于或等于2.0 cm,小者小于或等于0.5 cm,长径与宽径之比在1.5~2.0∶1.彩色多普勒显示,其内均探及血流信号,阻力指数(RI)在0.5~0.6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 ,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德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224例,根据血清CRP浓度分为正常组(A组)和高浓度组(B组),并检查确定两组患者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及血压、血脂、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控制水平.结果 B组的血压、血脂、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和血压、血脂、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一样,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有显著的关系,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作者:杨国斌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在校医学生与非医学生角膜捐献意识的差别.方法 以调查问卷形式,对承德市4所大学875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875份问卷调查,有效答卷814份.有意向捐献角膜人数、支持亲友捐献角膜人数,在校医学生均高于非医学生.对角膜捐献缺乏了解,成为不能捐献的主要因素.结论 在非医学生中加强角膜捐献知识和角膜捐献意识的宣传教育十分必要.
作者:邓志鸿;董微丽;付笑笑;刘刚;贾淑君;王绍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低血糖指数(GI)膳食、运动对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 ,比较低GI膳食、运动而未用任何降糖调脂药物治疗前后17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体质量、腰臀围、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R)等变化.结果 经2个月治疗,空腹血糖(FPG)由治疗前(7.84±1.19)mmol/L降至干预后(6.19±0.60)mmol/L(P=0.000),餐后2 h血糖(2 hPG)由治疗前(13.97±3.35)mmol/L降至干预后8.59±0.9(P=0.000);三酰甘油(TG)由治疗前(1.79±0.75)mmol/L降至干预后(1.15±0.45)mmol/L(P=0.017),总胆固醇(TC)由治疗前(5.46±0.27)mmol/L降至干预后(4.98±0.77)mmol/L(P=0.059),高密度脂蛋白(HDL)由治疗前(1.42±0.26)mmol/L升高至干预后(1.59±0.30)mmol/L(P=0.044),低密度脂蛋白(LDL)由治疗前(3.57±0.28)mmol/L降至干预后(3.20±0.71)mmol/L(P=0.032).体质量(WT)由治疗前(72±11.3)kg降至干预后(67.9±11.0)kg(P=0.006);体质量指数由治疗前(27.7±4.02)kg/m2降至干预后(26.1±3.63)kg/m2(P=0.010),HOMA-R由治疗前的26.43±15.46降至干预后17.14±7.68(P=0.031).结论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严格的低GI膳食和运动治疗,可使血糖、血脂得到良好控制,使其胰岛素抵抗得到明显改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陈开宁;高勇义;黎艺;钟文菲;张华川;方团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抗癌平丸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在中晚期肝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肝癌患者按住院先后随机分为(1)治疗组30例:TACE术后第3天加抗癌平丸1.0 g口服,3次/天,总量60 g;(2)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TACE治疗.两组均以30~40 d为1个周期,每例至少化疗2个周期.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66.67% ,生活质量改善率73.33%,中位生存期11.6个月.对照组总有效率56.67% ,生活质量改善率53.33%,中位生存期8.5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癌平丸联合TACE对中晚期肝癌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作者:张杰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老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灌注化疗的安全性和疗效分析.方法 收集2004年3月至2007年10月的老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共49例,分为顺铂(DDP)加IL-2配合热疗组(对照组)和DDP加香菇多糖配合热疗组(实验组),并对生存质量和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生存质量改善率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为62.50%和84.00%.不良反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均有发热,对照组为69.00%(15/24),实验组为12.00%(3/25);胸痛发生率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为41.70%、24.00%.发生骨髓抑制对照组为50.50%,实验组为16.90%.对照组有效率为83.33%;实验组组有效率为88.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有效率相近,实验组的方案对于老年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是更好的选择.
作者:向莉;任培蓉;杨红茹;吴敬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1998年重庆市制订了<把重庆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医学中心规划>,为了解规划实施情况,2007年特进行了立项,对重庆医学中心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估.
作者:廖国宇;周燕荣;钟晓妮;杨竹;陈永忠;张维斌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采用后路减压钉棒固定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和注意事项.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对32例腰椎滑脱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加钉棒固定Cage植骨融合术,术后定期复查和随访.结果 随访时间12~54个月,平均32个月,3~7个月达到植骨融合,融合成功率为100%;治疗效果按Macnab标准评定,优19例,良7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1.3%.结论 后路全椎板减压钉棒固定Cage植骨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的良好方法 .
作者:夏世银;王全美;薛治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颅颈交界区是头颅和颈椎交界的部位,虽然空间狭小,却容纳延髓及颈髓等重要而复杂的神经血管结构.由于此处肿瘤大多位置深,显露困难,与脑干、颈髓、颅神经和重要血管的关系密切,与颅内其他部位的肿瘤手术相比,手术后的并发症更重,病死率更高,是神经外科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之一.随着现代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及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改进,手术中对神经血管的副损伤明显减轻,但是许多患者在术前就已经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并且这些症状会在术后继续加重,或又出现新的并发症,因此,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强护理,及时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也是影响终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1].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本科共收治颅颈交界区肿瘤57例,均进行手术治疗,现将其围手术期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彭静;李翠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内镜下硬化剂(EVS)和套扎(EVL)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术后对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和胃底静脉曲张(GV)的影响.方法 对108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其中22例行注射硬化剂治疗,86例行套扎治疗.随访1年,观察内镜下EVS、EVL治疗后PHG及GV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3个月,PHG和GV发生率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PHG发生率为64.81%,GV发生率为31.48%,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年,PHG与GV发生率分别为82.4%,39.8%,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内镜下EVS、EVL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可增加PHG及GV的发生.
作者:贾丽萍;袁晓英;向明确;王丹;沈洲立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30例急性胆囊炎,术前充分准备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观察急性胆囊炎行LC的疗效和术后恢复过程.结果 130例患者中结石性胆囊炎患者111例,非结石性胆囊炎者19例,其中125例行LC,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5例,LC手术切除率为96.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结论 胆囊炎急性期不应成为LC的禁忌证,胆囊炎急性期行LC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宋建宁;罗玉政;洪明;宋林学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骨髓涂片与活检联合检测在诊断低增生性白血病中的重要性,为临床制订适宜强度的化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对骨髓涂片提示低增生性白血病的30例患者行骨髓活组织检查,并计算二者的符合率.结果 本组30例患者被活检证实为低增生性白血病的17例,其余13例骨髓组织增生度为增生活跃、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结论 低增生性白血病的诊断须行骨髓涂片与活检联合检测.
作者:周格琛;贺望娇;梁委军;陈晓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高的基因.过去20多年来,人们对p53基因的认识经历了癌蛋白抗原,癌基因到抑癌基因的3个认识转变,现已认识到,引起肿瘤形成或细胞转化的突变型p53蛋白是野生型p53基因突变的产物,是一种肿瘤促进因子,它可以抑制正常p53蛋白的功能,而野生型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它的失活对肿瘤形成起重要作用[1].
作者:邹瀛波;郭伟;蒋耀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踝臂指数(ABI)是诊断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指标[1],高血压是动脉硬度增加、左心室肥厚、功能下降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是老年高血压伴踝臂指数异常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情况改变还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踝臂指数异常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妍妍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浅表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浅表神经鞘瘤患者的声像图特征.结果 14例神经鞘瘤患者中,超声诊断神经鞘瘤11例,诊断符合率78.6%.神经鞘瘤的超声特征:14例均发生在颈部和四肢神经主干周围,有高回声包膜的低回声区,其中42.8%(6/14)肿物内有不规则囊性变,64.2%(9/14)在肿物的长轴切面两端可探及与之相连的条状低回声神经干.结论 浅表神经鞘瘤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征,高频超声是临床诊断浅表神经鞘瘤值得推广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作者:贾志红;徐光;陈宝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 是一种位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分为原发性(特发性)和继发性(症状性)两种.关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各种文献报道提出了多种学说或假设,包括中枢病变学说(三叉神经脊束核内的癫痫样放电改变)[1]、周围病变学说(神经血管压迫)[2]、免疫因素等[3].有文献报道罕见的家族性三叉神经痛,推测可能与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4-5].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化研究的进展,现已发现多种神经肽类物质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密切关系.本文就神经肽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朱遵燕;杨晓秋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