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4例及文献复习

张茂生;吴勇

关键词:高脂血症, 胰腺炎
摘要: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4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均为轻型,经过治疗,4~8 d后复查血三酰甘油(TG)降至5.65 mmol/L以下,住院10~21 d,平均14 d. 结论 高脂血症是急性胰腺炎(AP)的危险因素之一,它是继胆源性、酒精性之后AP的常见病因.因此及时清除血浆中高浓度的TG,控制体质量,降低血脂有助于AP的症状缓解,改善预后.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卒中患者重心平衡功能训练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重心平衡检查治疗仪对脑卒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40例平衡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重心平衡功能训练,采用静态姿势图的外周面积和单位面积轨迹长分析平衡功能.结果 治疗组外周面积和单位面积轨迹长优于对照组,步行能力明显改善.结论 重心平衡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

    作者:李静;张艳玲;岳冬梅;樊荣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8个省市医学科研发展水平对比研究

    1998年重庆市制订了<把重庆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医学中心规划>,为了解规划实施情况,2007年特进行了立项,对重庆医学中心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估.

    作者:廖国宇;周燕荣;钟晓妮;杨竹;陈永忠;张维斌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内镜下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对门脉高压性胃病及胃底静脉曲张的影响

    目的 探讨内镜下硬化剂(EVS)和套扎(EVL)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术后对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和胃底静脉曲张(GV)的影响.方法 对108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其中22例行注射硬化剂治疗,86例行套扎治疗.随访1年,观察内镜下EVS、EVL治疗后PHG及GV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3个月,PHG和GV发生率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PHG发生率为64.81%,GV发生率为31.48%,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年,PHG与GV发生率分别为82.4%,39.8%,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内镜下EVS、EVL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可增加PHG及GV的发生.

    作者:贾丽萍;袁晓英;向明确;王丹;沈洲立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65岁以上高龄胆石病患者305例诊治体会

    65岁以上高龄胆石病患者以并发症多、起病急、手术风险大为特点,临床医师常面临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两者难以选择的困境.现将本院2001年4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305例65岁以上胆道疾病患者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吴明兵;胡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224例,根据血清CRP浓度分为正常组(A组)和高浓度组(B组),并检查确定两组患者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及血压、血脂、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控制水平.结果 B组的血压、血脂、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和血压、血脂、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一样,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有显著的关系,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作者:杨国斌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58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彩超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8例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门诊及住院患儿进行彩超检查,并对其二维图像以及多普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其脐周及右侧腹腔内可探及椭圆形肿大的结节回声,其长径大者大于或等于2.0 cm,小者小于或等于0.5 cm,长径与宽径之比在1.5~2.0∶1.彩色多普勒显示,其内均探及血流信号,阻力指数(RI)在0.5~0.6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 ,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德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青少年近视性屈光不正原瞳孔电脑验光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讨青少年近视性屈光不正原瞳孔电脑验光的可行性.方法 将130例首次验光的青少年近视患者散瞳前后的电脑验光结果 分别与复查结果 相减(以复查结果 为金标准,并且认为差值小于或等于0.50 D(或轴向小于或等于5度)为临床上有效的检查),对其两者的差值进行有效性的比照分析.结果 原瞳电脑验光和散瞳电脑验光的有效性比较柱镜和柱镜轴向没有差异,而球镜有差异,散瞳的有效性更高.但原瞳电脑验光与复查的结果 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复查结果 随原瞳电脑验光结果 增加而增加,且原瞳结果 每增加1 D,复查结果 平均增加0.787 D.结论 尚不能用原瞳电脑验光直接给配镜处方.

    作者:唐颖;孙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后路减压钉棒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32例腰椎滑脱

    目的 探讨采用后路减压钉棒固定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和注意事项.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对32例腰椎滑脱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加钉棒固定Cage植骨融合术,术后定期复查和随访.结果 随访时间12~54个月,平均32个月,3~7个月达到植骨融合,融合成功率为100%;治疗效果按Macnab标准评定,优19例,良7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1.3%.结论 后路全椎板减压钉棒固定Cage植骨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的良好方法 .

    作者:夏世银;王全美;薛治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不同治疗方案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科1997~2008年收治的可评估的老年AML患者67例,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标准化疗组、姑息治疗组及保守支持组,并进行治疗效果、毒副作用的比较和单因素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 67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4.2个月.20例(29.9%)获得完全缓解(CR),中位生存期为7.5个月;未缓解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7例采用标准剂量诱导化疗的有14例(51.9%)获得CR,中位生存时间为5.5个月;31例采用姑息治疗的有6例(19.4%)获CR,中位生存时间为3.9个月;9例仅给予保守支持疗法的CR率为0%,中位生存时间为0.9个月;缓解率的比较及生存分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标准方案组毒副作用较姑息治疗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AML患者采用标准化疗可取得较高的CR率及长期生存率,但毒副作用也大;治疗需个体化.

    作者:林文远;莫东华;陈蓓莉;王晓桃;刘冯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4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4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均为轻型,经过治疗,4~8 d后复查血三酰甘油(TG)降至5.65 mmol/L以下,住院10~21 d,平均14 d. 结论 高脂血症是急性胰腺炎(AP)的危险因素之一,它是继胆源性、酒精性之后AP的常见病因.因此及时清除血浆中高浓度的TG,控制体质量,降低血脂有助于AP的症状缓解,改善预后.

    作者:张茂生;吴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与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随着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研究的认识与发展,众多学者发现Oddi括约肌(phincter of Oddi,SO)功能障碍与AP的关系超过了以往的认知程度.因此加深认识SO的病理机制在AP中的作用具有较大临床意义.

    作者:刘忠铭;何勇;龚建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32例全髋表面置换术疗效观察与失败分析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THSR)的病例选择、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2006年3月至2008年1月对32例患者36个髋关节进行了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手术方法 按照Amstutz和Nelson提出的标准方法 进行.术后患者均进行定期临床与放射学随访,平均随访19个月.结果 所有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Harris评分由术前46.2(38~53)分增加到术后92(83~98)分.评价:优28髋,良6髋,中1例,失败1髋,优良率94.44%.影像学分析假体位置良好.结论 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植入治疗中青年髋关节病变,近期随访结果 满意.

    作者:钟发明;肖伟平;黄军;叶超;吕劲;李勇;汤敏予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本科教学评估中军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本科教学评估中军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方法 开放式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 进行分析和归类,并计算频数和频率.结果 本科教学评估中军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有人际关系(25.20%)、管理过严(14.17%)、能力不足(13.39%)、担心未来(13.39%)、压力过重(9.84%)、意志力薄弱(7.09%)、时间紧张(6.69%)、睡眠不足(5.51%)和其他(4.72%)9个方面的内容.结论 军校大学生在本科教学评估期间的心理压力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管理过严和能力不足等9个方面,包括29个成分,体现了军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特殊性.

    作者:刘波;张俐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伴肠穿孔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1例报道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malignant atrophic papulosis)又称为Degos病,临床非常罕见,该病为血管性疾病,表现为血管炎性和血管栓塞性病变,血管内皮增生,主要累及皮肤、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少数尚可累及心脏、眼、肾脏、膀胱、阴茎等脏器.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特征性皮疹及组织病理学检查,预后多较差,死亡率高,无特效治疗手段,目前主要针对免疫功能异常和凝血功能进行治疗.现将本科收治的1例恶性萎缩性血疹病伴肠穿孔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陈胤;杨日高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急性有机磷中毒抢救50例临床分析

    有机磷农药是广泛用于农业的杀虫剂,但对人畜也有较强的毒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在农村中常见,此病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很高[1].本院2004年6月至2007年8月收治了50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江岚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颅颈交界区肿瘤的护理

    颅颈交界区是头颅和颈椎交界的部位,虽然空间狭小,却容纳延髓及颈髓等重要而复杂的神经血管结构.由于此处肿瘤大多位置深,显露困难,与脑干、颈髓、颅神经和重要血管的关系密切,与颅内其他部位的肿瘤手术相比,手术后的并发症更重,病死率更高,是神经外科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之一.随着现代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及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改进,手术中对神经血管的副损伤明显减轻,但是许多患者在术前就已经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并且这些症状会在术后继续加重,或又出现新的并发症,因此,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强护理,及时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也是影响终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1].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本科共收治颅颈交界区肿瘤57例,均进行手术治疗,现将其围手术期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彭静;李翠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重庆市部分大学生性健康知识、行为与态度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性健康知识、行为及态度的现状,为开展性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大学在校本科学生共958名,采用现场匿名自填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性生理知识方面,女生正确率高于男生;避孕知识方面,男生正确率高于女生;7.4%学生与其异性伙伴曾有过性行为;对婚前性行为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占34.3%;在性健康教育中,学生关注的前3位内容依次为性自我保护与性道德观(72.2%)、性保健知识(68.4%)、怀孕避孕的知识(66.5%).结论 应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性健康知识教育及性道德、性观念教育.

    作者:张眉;王应雄;李少芳;杨镜琳;钟朝晖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老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灌注化疗联合热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老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灌注化疗的安全性和疗效分析.方法 收集2004年3月至2007年10月的老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共49例,分为顺铂(DDP)加IL-2配合热疗组(对照组)和DDP加香菇多糖配合热疗组(实验组),并对生存质量和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生存质量改善率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为62.50%和84.00%.不良反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均有发热,对照组为69.00%(15/24),实验组为12.00%(3/25);胸痛发生率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为41.70%、24.00%.发生骨髓抑制对照组为50.50%,实验组为16.90%.对照组有效率为83.33%;实验组组有效率为88.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有效率相近,实验组的方案对于老年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是更好的选择.

    作者:向莉;任培蓉;杨红茹;吴敬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害15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肝脏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该院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23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有152例出现肝损害,占64.4%,其中轻型胰腺炎(MAP)56.5% (104/184),重症胰腺炎(SAP)92.3% (48/52),SAP较MAP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损害程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胰腺炎大多伴有肝损害,其损害程度与胰腺炎病情轻重程度相关.

    作者:屈健宁;蔡大川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神经肽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 是一种位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分为原发性(特发性)和继发性(症状性)两种.关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各种文献报道提出了多种学说或假设,包括中枢病变学说(三叉神经脊束核内的癫痫样放电改变)[1]、周围病变学说(神经血管压迫)[2]、免疫因素等[3].有文献报道罕见的家族性三叉神经痛,推测可能与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4-5].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化研究的进展,现已发现多种神经肽类物质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密切关系.本文就神经肽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朱遵燕;杨晓秋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