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

孙爱华;杨长英;刘林;陈幸华;张萍;张曦;孔佩艳

关键词: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护理, 儿童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13例儿童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 2001年3月~2003年5月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白血病和淋巴瘤13例,进入层流室后实施心理护理,预处理阶段护理,化疗的毒副作用护理及严格无菌护理操作外,对急性反应加强对症支持治疗.结果全部患儿均安全渡过移植极期,均成功重建造血功能,无1例因护理原因中断治疗或治疗失败.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是比较安全、有效的儿童恶性血液病的治疗方法,预处理后的护理是APBSCT护理工作中的重点.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32例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前合并症分析及护理对策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手术技术、监护技术的提高,老年高龄患者的外科手术的比例逐渐增加.不容忽视的是术前合并症加上手术刺激将增加老年患者的各种脏器负担,术后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本文对32例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前合并症分析及各种资料认真全面的评估,找出该组病人围手术期潜在的并发症及主要护理问题,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促进疾病的康复.

    作者:陈莉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近期再次剖腹的经验教训

    我院1998~2001年共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864例,其中4例在术后出现并发症近期剖腹(0.45%),现将剖腹原因进行总结及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果生;刘祖明;姚勇;杜龙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贲门癌细胞原代培养体外药敏试验研究

    目的探讨(MTT)法体外药敏试验对贲门癌术后化疗的指导价值.方法采用MTT法检测31例贲门癌标本对临床常用的5种化疗药物单独及联合应用的体外敏感性.结果 5种抗癌药物单用时敏感的药物为CPT和MMC,χ2值为1.35,P>0.05,二者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的总体敏感率明显高于单一用药组(χ2=29.053,P<0.001). 结论 MTT法体外药敏试验对指导贲门癌术后的化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杨洲;马顺然;杨绍福;王崇树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AVITEX-IM乳胶法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比较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常用的几种重要的方法优缺点,及其它们在IM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用瑞氏染色法计数血片中的变异淋巴细胞的百分比;用酶联免疫吸咐法检测血清中EBV-IgG、 IgM;用AVITEX-IM乳胶法检测血清中嗜异性抗体.结果异形淋巴细胞阳性率(≥0.1)为80.2%(65/81例),EBV-IgG、EBV-IgM阳性率分别为74.1%(60/81例)、64.2%(52/81例),而嗜异性凝集反应(HA)阳性率高达91.4%(74/81例).三者相比HA阳性率分别高于前两者,差异显著(χ2=4.10~18.3,P<0.05~0.01).结论由于IM临床表现复杂,易于误诊,因此特异而敏感的实验室检查尤为重要,异形淋巴细胞、EBV-IgG、EBV-IgM、HA三者检测在IM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中HA阳性率高,敏感性强.

    作者:陈琼;黄志;刘岚;龚曼子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抑制SDF-1活性对HL60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应用SDF-1受体CXCR4单克隆抗体(12G5)观察抑制SDF-1活性对HL60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探讨趋化因子SDF-1在维持HL60细胞生存能力中的作用.方法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并与HL60细胞共培养,采用SDF-1受体CXCR4单克隆抗体阻断SDF-1生物活性后,用MTT法检测HL60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观察HL60细胞增殖周期变化、检测细胞膜表面CXCR4表达,同时检测CXCR4单克隆抗体应用前后HL60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等.结果应用抗CXCR4单克隆抗体后,HL60细胞出现下列变化:(1)细胞膜表面CXCR4表达下调;(2)增殖周期中G0/G1期的细胞增多,增殖期细胞减少;(3)细胞活性下降;(4)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降低,并与单抗浓度呈正相关.结论抑制SDF-1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但对于抑制髓内残留病变的形成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魏立;陈幸华;孔佩艳;刘林;彭贤贵;严巨明;张曦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血液肿瘤的抗血管治疗进展

    近年的研究表明,与实体肿瘤一样,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血管生成也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单用血管生成抑制剂反应停治疗难治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MM)等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效果.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机制非常复杂,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ienase,MMP)的过度表达可能起主要作用,因此针对这些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新途径.

    作者:孔佩艳;常城;杨文博;刘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肾动脉狭窄的诊治进展

    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起病隐匿,进展较快,预后较差.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异常、大动脉炎.随着近年介入技术的不断普及和诊疗水平的提高, RAS的早期可治愈性引起广大临床医师们的关注.我们就肾动脉狭窄近期的诊治进展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蒋礼;张玲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年临床总结

    目的分析重医儿童医院近3年收治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病例,初步评估1999年全国ALL诊疗建议的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0年1月~2003年4月共收治初发ALL 192例,参照 1999全国诊疗建议进行诊断、分型及治疗,进行MIC相关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近3年收治ALL病例数逐年增加;婴儿患者中高WBC者为77.78%,而10岁以上组为7.68%.B-ALL和T-ALL分别占59.89%和7.76%,合并髓系标志表达者11.65%.具有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的患者为86%,激素实验不敏感者10%,HR-ALL占49.66%.接受化疗者47例,CR率91%,进入维持治疗18例,骨髓复发5例,其余未随访治疗.15例坚持治疗,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为87%.结论治疗前MIC分型和危险因素分型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规范化疗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按照1999年诊疗建议治疗可获得较好的CR、髓外白血病预防和DFS.

    作者:于洁;徐酉华;宪莹;戴碧涛;李兴;陆玲玲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胃镜检查术后胃270例分析

    目的研究术后胃的并发症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以来进行胃镜检查的手术后胃270例.结果术后胃男女之比8.64∶1,术后胃占胃镜检查的1.67%,术后并发症以吻合口炎多(74.81%),残胃炎次之(45.55%),复合性溃疡(20.74%).结论术后胃吻合口炎发生高,胃镜检查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术后胃镜检查的适宜时间为术后1个月后.

    作者:李民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儿童复发性贝尔面瘫1例

    患儿,女,8岁,于3年前无诱因自觉右侧面颊动作不灵活并家长发现其右侧口角歪斜,遂医院就诊.追问病史,发作前患儿无感冒病史,无外伤及中耳炎病史,否认家族史.

    作者:刘汝利;张萍;赵君晖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2型糖尿病诱发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及预防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DM)伴大血管病变易患因素,指导临床及早防治.方法随机选择2型糖尿病病例128例,人群对照组113例,做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病例心绞痛,心梗及心电图改变及血压将糖尿病患者分为DMI与DMII两组互为对照比较.结果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对及早发现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有重要意义.结论血糖、血脂、血压的不良控制导致的2型糖尿病伴大血管病变的进展是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敏妹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利用自生骨痂嵌入接骨固定术治疗Ⅲ型肱骨髁上骨折5例报道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上肢骨折类型.对于Gartland Wilkins Ⅲ型骨折,又难以手法整复的病人,手术治疗是不可避免的.本文报道利用自生骨痂嵌入方式解决骨折远端的对合连接与相对固定的方法,临床应用5例,结果优良,据查近20年国内文献未见同类手术方式的报道,现介绍如下.

    作者:蔡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胆囊切除术后梗阻性黄疸诊治与预防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梗阻性黄疸诊治方法与预防措施.方法将我院近20年收治胆囊切除术后梗阻性黄疸病人30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残余胆囊伴结石8例,残余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11例,单纯胆总管结石10例,残余胆囊伴胆总管结石2例,胆道狭窄6例,肝门完全梗阻1例;B超检查30例,ERCP检查18例,PTC检查1例;行残余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13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6例,行内窥镜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4例.行胆道狭窄整形、内衬T管引流术3例,行胆肠Roux-Y吻合术、吻合口内衬外引流术3例,行肝门梗阻胆道穿通置管经十二指肠乳头内引流术1例.结论胆囊切除术后梗阻性黄疸原因复杂,首选B超检查,必要时ERCP检查以及其它检查助诊;根据不同梗阻性黄疸原因采用相应手术方式治疗;强调做好胆囊切除术的重要性.

    作者:樊大明;汪涛;何世举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环孢素+G-CSF联合化疗治疗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9例

    目的评价环孢素A(CsA)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化疗治疗难治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疗效.方法对9 例多药耐药基因(MRD1)表达阳性的难治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采用CsA及G-CSF联合常规剂量的米托蒽醌(M)、阿糖胞苷(Ara-C)治疗.结果 6例完全缓解,2例无反应,1例死于感染.结论 MA+ CsA+ G-CSF对MDR1阳性的难治性AML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夏堪冀;何代英;王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ICU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在ICU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30例ICU病人根据气管切开方式不同分为两组,Ⅰ组应用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Ⅱ组应用传统的气管切开术,观察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操作时间、出血量、切口大小、病人生命体征变化、局麻药用量、伤口愈合时间、感染发生率、伤口愈合后疤痕大小、放置气管切开导管时气囊破损情况.结果Ⅰ组气管切开时间4~10min,置管时生命体征波动小,伤口愈合后疤痕较小;Ⅱ组气管切开时间30~40min,术中生命体征波动大,伤口愈合时间较长,出血较多,有3例发生导管气囊破裂.结论经皮气管切开术更适合于ICU内危重病人应用,方便快捷,并发症少,对病人影响小.

    作者:唐中建;马春;程玲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辐照成分血输注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输注γ射线辐照成分血预防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及输血效果.方法观察HSCT术后60例患者输注经γ射线辐照的红细胞悬液共236U(2U/次)、新鲜机采法浓缩血小板共120个治疗量(10U/治疗量),比较输血前后的外周血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和血小板计数(PLT),观察输注后1个月患者有无皮肤、骨髓、肝肠等系统器官受损表现.结果辐照成分血输注后24h,患者外周血Hb、RBC、PLT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均未出现TA-GVHD相关的脏器受损表现.结论γ射线辐照成分血可以有效预防TA-GVHD,并达到升高血红蛋白含量,增加机体携氧能力;提高血小板计数,有效预防出血的目的.

    作者:李忠俊;陈幸华;刘林;张曦;彭贤贵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15例小肠平滑肌肉瘤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肠平滑肌肉瘤临床与病理关系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小肠平滑肌肉瘤临床、病理与随访资料.结果腹痛、便血、腹块是本病三大临床特点;46.7%病例以并发症急诊手术;全组术前诊断符合率20.0%;大体病理学腔外型肿瘤多见(66.7%),病理分级Ⅲ级多见(60.0%),局部淋巴结转移率13.3%;肿瘤手术切除率86.7%;术后2例辅以表阿霉素为主联合化疗;5年生存率全组40.3%,病理Ⅲ级25.6%;腹膜炎急诊手术者0%;化疗2例术后6年和11年健在无复发.结论因并发症急诊手术是本病诊断率低的原因之一;凡50岁左右中年人有腹痛、便血和腹块表现者应警惕本病可能,全消化道钡餐造影、纤维十二指肠镜、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B超和CT有诊断价值;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部分病例有必要行区域淋巴结清扫;表阿霉素可能对本病有效;本病预后不容乐观,组织学分级是影响预后重要因素,恶性程度高者易发生瘤体破溃穿孔或破裂出血,增加腹腔种植转移机率影响预后.

    作者:唐华;傅仲学;张才全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银杏叶提取物(杏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银杏提取物(杏丁注射液)对急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对我科2002年7~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杏丁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液治疗15d,记录使用前后脑电地形图及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TCD)的变化.结果杏丁组可促进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脑电地形图较快恢复,TCD改变提示血流量增加,对缺血缺氧有明显保护作用.结论银杏提取物(杏丁注射液)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使用中可以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瞿鹰;黄艳玲;张敏;冒淑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骨髓检查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骨髓检查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5例拟诊为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患者,行骨髓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患者的一般骨髓象为粒系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红比值上升,核左移,粒细胞浆内出现空泡、中毒颗粒,外周血涂片NAP阳性率和积分均升高.其中有特异性骨髓象改变者18例,分别为噬血细胞综合征7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例,伤寒4例,疟疾2例.还有9例患者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粒细胞,经排除白血病后考虑感染所致的类白血病反应.结论骨髓检查对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沈悦娣;郑舟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血液肿瘤治疗的现状与前景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经过全世界血液学家艰苦卓绝的奋斗,对血液肿瘤的治疗已从既往的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发展到采用诱导分化治疗、生物及免疫治疗、靶向及基因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使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无病生存(DFS)率和总生存(OS)率明显提高,获得治愈和彻底根治的患者越来越多.但仍有部分患者复发和成为难治性者.深入研究防治复发和进一步提高对难治性血液肿瘤的治疗效果,是今后努力实现的目标.

    作者:陈幸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