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凯瑾
目的 了解本社区糖尿病患者抑郁心理的现状及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适宜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糖尿病组340例和健康人群组70例,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比较两组的抑郁状况,并对社区糖尿病患者抑郁心理发生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结果糖尿病组抑郁发生率45.0%,健康人群组5.7%,年龄、并发症和血糖控制水平影响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抑郁心理的发生.结论社区糖尿病患者抑郁心理现状比较严重,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作者:杨玉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一对一责任护理与产科常规传统护理模式对分娩的影响,寻找安全有效的产科护理模式.方法 将2008-2012年5月在某院产科就诊的428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14例):对照组采用单纯传统护理模式,实验组在给予一对一责任护理.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方式、产程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产妇自然分娩率高、产程短、新生儿Apgar评分高,各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于 (P<0.05).结论 实施一对一责任护理可以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保障母儿安全.
作者:赵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子痫前期对母儿的危害,探讨子痫前期终止妊娠的佳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妇产科2007年1月~2011年12月82例子痫前期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82例子痫前期11例孕产妇出现心、脑、肾、子宫等脏器的并发症,新生儿窒息15例,围产儿死亡17例.结论子痫前期对母儿危害极大,适时终止妊娠是降低母儿并发症的重要手段,孕周超过34w应终止妊娠.
作者:彭静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阑尾切除术采用小切口的疗效.方法 2010年5月以来本院手术治疗的60例阑尾炎患者,采用低位小切口技术,2-3针缝合,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小切口阑尾切除手术效果好,6个月内随访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 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创伤性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磊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剖宫产术式的简化、麻醉及手术不断进步,剖宫产的安全性亦不断提高, 适应症日益拓宽, 国内剖宫产率显著升高, 相对于围产医学的研究和发展以及社会等诸多方面, 对产妇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近年来种种原因,我国的剖宫产率明显上升,虽然剖宫产能够减少分娩时的痛苦,但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围生儿死亡率高,而加强围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质量,保障母婴健康、安全的关键[1].这种现象值得全国产科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而高龄产妇的剖宫产率会比一般产妇的剖宫产率高得多,因此,作为产科护理人员来讲,加强对高龄产妇剖宫产患者围术期护理至关重要.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心理引导方式,细致周到的护理工作,能够使孕产妇在佳的身心状态下接受手术,对于手术的成功及术后的康复具有重大意义.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现将高龄产妇剖宫产患者围术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杨惠芬;黄丽燕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胃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确诊为胃癌的患者54例,医院对这54例患者进行了内镜检查,并将其病情分类,通过应用免疫组化法对其进行检测,将其检测的结果与20例正常胃组织的样本进行对照.结果胃癌患者胃组织内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要高于正常的胃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胃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与其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病理分级有关.结论 EGFR在标识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对该因子的监控可以更好的为胃癌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安志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对急诊科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与分析,探讨有效的管理对策,降低急诊病区医院获得性感染,确保患者安全就医和医务人员工作安全.
作者:邱文英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功血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138例围绝经期功血患者分组冶疗,治疗组每日口服米非司酮10mg,连服3个月.对照组采用雌孕激素贯序疗法,以20d为1个周期,3个周期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对比各指标,评估用药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贫血方面两者均有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非司酮方案治疗围绝经期功血优于雌孕激素联合方案.
作者:赵祎玮;乌云其木格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股骨粗隆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近年来由于老年人口的逐渐增多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占全身骨折的3%~4%,男性多于女性,约为1.5∶1,占髋部骨折的35.7%,由于该人群常合并有心、肺等多种内科疾病,脏器储备功能不足.传统的非手术治疗需要长期卧床,容易发生压疮、深静脉血栓形成、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导致死亡率增加,且骨折畸形愈合较多,因此,目前普遍认为应该早期内固定.由于股骨粗隆间部是以松质骨为主,而老年人中多合并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伤后容易造成粉碎性骨折从而导致复位困难,复位后不稳定,并引起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畸形愈合,甚至手术失败,针对于粗隆间骨折治疗的复杂性,骨科自始至终都在进行着不懈努力,尤其近年来涌现了多种治疗观点和新型内固定器材.本文荟萃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做具体综述,内固定选择是否适当是手术成败的关键,目前常用的内固定为:外固定支架、DHS、解剖型锁定钢板、经皮微创加压钢板(PCCP),Gamma钉、PFN、PFNA.现就各自应用特点做如下介绍:
作者:许林涛;曹阳;刘磊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变部位大多位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具体病因目尚不甚明了.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明显增多,广大患者深受病痛的折磨.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而传统医学因其具有副作用小、远期评价疗显著,日渐突出不可替代的优势[1].
作者:卢宏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改变护理模式,从而提高老年痴呆患者智力和生活质量.方法 建立老年痴呆患者的健康档案.60例患者接受定期随访,访视1次/w,30~60min/次,患者可随时与社区护士联系,同时接受安全行为、生理、心理、常识的宣教等方面的护理干预.结果 干预后,日常生活能力、营养状况、安全行为、照护者支持、激越行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护理干预的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照顾行为,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陈良英;庄泽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为保证野战环境下的快速急救,提高移动输液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创建一种新型的输液模式.方法 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动力平衡技术和单片机的控制技术进行封装处理,同时内置LED小电灯、止血带、消毒物品及可控液体放置平台等,开发了适合在野战环境下进行输液操作和移动转运的多功能智能输液盒.结果 改善了传统输液一定要有高度差才能输入液体的情况,实现了液体平放即可输入,减少了排气时间,实现了移动安全、便捷输液.结论 该装置适用于野外现场转运、战地救护、救灾救治和各类医疗机构的特殊救护,形成了安全、便捷输液的一体化.
作者:马少华;王晓兵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55例小儿腹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补液盐、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按1 ml/kg,1次/d,静脉滴注,1次/d,连用5d,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常规治疗配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腹泻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作者:张池美;卞秀娟;马建飞;任月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断肠草又名钩吻,葫蔓藤,大炮叶,是马钱科胡蔓属植物胡蔓藤的全草,其根、茎、叶3部分均有剧毒,中医上一直以外用为主,用于祛风,消肿拔毒,杀虫止痒[1],应用不当或误服可导致中毒,重可致命,由于地域因素,断肠草中毒病例在本地区较少见,我科2012年4月12日收治了1例误服断肠草中毒的患者,现将我们的抢救与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杨乃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之一.由于人口老龄化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逐年增加.据统计,糖尿病肾病约占终末期肾衰竭患者总数的13.5%[1].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透析治疗与非糖尿病相比风险大、并发症多、存活率低[2,3].因此,有效的预防及护理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并发症,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对64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孙丽欣;郝秋华;王虹;董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对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情况进行探究.方法选择大面积脑梗死患者2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每组各13例;随机的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的患者给予的是常规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了纳络酮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意识障碍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明显的减轻,同时观察组中的患者其神经功能评分也相对较高,而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达到了84.62%与对照组的61.54%相比有显著的提高(P<0.05).结论采用纳洛酮对大面积的脑梗死进行治疗能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其对该病的治疗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该病的临床诊断必须做好科学的把握.
作者:王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 病程凶险,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其发生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有关AP早期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胰腺胰酶的自身消化、胰腺微循环障碍、氧自由基作用和前列腺素平衡失调及钙离子内流等.自Chiari 1896 年提出胰腺酶激活,胰腺自身消化的急性胰腺炎(AP) 发病假说后,以此为理论发展起来的抑制胰腺外分泌和胰酶活性逐渐成为临床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基本模式.但此传统治疗并未显著改变AP的预后.有鉴于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抑制胰腺外分泌不能显著改善胰外脏器损害和预后,AP的发病决不是简单的酶作用结果,更多和免疫异常有关,免疫调整已成为当前治疗AP新的措施之一.本文重点归纳了目前免疫治疗的现状,就此综述如下.
作者:蔡婷婷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危重患者由于应激状态引起机体高代谢、高分解极易发生营养不良,进而使病情加重;尽早施行肠内营养不但可确保营养的补充,而且可以减轻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强度.肠内营养的管理对于安全有效地完成肠内营养支持至关重要.如何护理也是护士不断探索的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现将近年来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1加强中医药大学生信息素养必要性1.1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知识信息的把握和利用对个体、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信息的产量激增,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尤其医学科学信息知识发展、更新更迅速.面对爆炸式增长的信息,如果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将跟不上时代发展.过去,拥有知识意味着必须把知识牢记在大脑里,现在,面对着海量知识信息,不可能也不必要都记下来,学会寻求知识的知识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对中医药大学生来说,还有如何利用与开发内容广博的中医药古代文献问题.
作者:董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本文将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给予临床分组治疗,从而探讨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有效治疗方法,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研究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同时,给予奥曲肽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西咪替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两组患者均待其出血停止后持续给药2~3d.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方法治疗后的疗效进行临床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高达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82.93%,且P<0.05,两组患者疗效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可进行迅速止血,并有效防止再出血现象,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业诚 刊期: 2013年第02期